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语句翻译题逐渐摒弃了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试题的难度明显加大,分值也由最初的5分逐渐增加到9分左右。
从这些年的高考反馈情况来看,该考点的得分率相对较低,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文言语句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导致许多不必要的失误。
那么,文言语句翻译题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哪些呢?一、该保留的没保留在文言语句翻译中,凡是专有名词,像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名等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不必翻译,有的要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有的则要补充完整后保留下来。
如: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2012年高考〃全国卷)译成: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造田地,(朝廷)把他的所作所为颁示给各路。
在这里,“营田”是古时官田的一种,为专用名词,本不必翻译的,翻译反而会生误。
二、该翻译的没翻译例如: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2012年高考〃天津卷)译成: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我所以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
原句中的“所以”,是个古今异义的双音词,在这里应翻译为“……的原因”,但译句却没有把它译出来。
正确的翻译应是:而唯独一瓢先生能用少许药物救活我,这是我从内心折服而确实认为他是不朽之人的原因。
三、该删去的没删去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韩愈《师说》)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翻译时,译句没把“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应该删去不译。
四、该添补的没添补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添补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添补出来语意才算完全。
文言文翻译常见失误举隅XY888 改编笔者多次参加河南省的高考语文评卷工作,发现考生文言文翻译得分偏低,主要问题有:不明句式特征,不明词类活用,不辨古今词义,该补不补成分残缺,看不出古字通假,专有名词强行翻译,该删不删成分赘余,脱离语境误用词语等。
笔者在带领学生复习备考过程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学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 不明句式特征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如:(1) 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2010年全国卷Ⅰ)解析:“胁王以危言”是状语后置句式,正常语序为“以危言胁王”,应翻译为“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
(2) 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010年江苏卷)解析:“敛以嫁时之衣”是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嫁时之衣敛”,应翻译为“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
“甚矣吾贫可知也”是主谓倒装句式,正常语序为“吾贫甚矣可知也”,应翻译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3) 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
(2010年天津卷)解析:“亦不之虑”是宾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亦不虑之”,应翻译为“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二、 不明词类活用文言中实词活用的现象相当普遍,但有不少考生不辨明词类活用,造成失分。
翻译时必须善于辨别,认准是哪类活用,从而做出相应的翻译。
如:(1) 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
乞其术,师事之。
(4分)(2010年山东卷) 解析:此句中“师”名词作状语,应翻译为“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 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呼鱼。
(2010年天津卷)解析:此句中第一个“衣”为名词作动词“穿上”,“袖”也是名词作动词“袖子里藏着”,翻译为“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二、传记篇•先公苦读(一)文言文翻译之常见失误1.不需要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例句】扁鹊见蔡桓公。
【错误的译文】扁鹊进见蔡国的国君桓公。
【点拨】“蔡桓公”是人名,不用翻译。
【正确的译文】扁鹊进见蔡桓公。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词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例句1】(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错误的译文】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点拨】“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正确的译文】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例句2】先帝不以臣卑鄙。
【错误的译文】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点拨】“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卑鄙无耻”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正确的译文】先帝(刘备)不认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3.省略成分没有译出【例句】待君久不至,已去。
【错误的译文】等了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点拨】原句中主语“家父”省略了,而译句中没有补充。
应在句子开头补上“我父亲”。
【正确的译文】家父等了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
4.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
【例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错误的译文】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在里面。
【点拨】译句中“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除,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错误译法:崇祯皇帝第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正确译法: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解析:原句中的“崇祯五年”是年号,“西湖”是地名,均可原封不动地保留到译句中。
2.该翻译的没有翻译。
如: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错误译法: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正确译法: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原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翻译为“妻子儿女”。
②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错误译法:其岸势像犬牙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正确译法: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解析:原句中的“其岸势”是“那溪岸的形状”的意思,这些词语都要翻译出来。
3.重要词语翻译不当。
(1)一词多义的实词翻译不当。
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错误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增加了它原来的规模。
正确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
解析:把“增”译成“增加”不恰当。
“增”有“增加”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引申为“扩大”的意思。
(2)误译古今异义的词(以今义释古义)。
有的文言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错误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正确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错误译法: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正确译法: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文言文翻译十个失分点文言文翻译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除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避免下列错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2007年高考广东卷)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例3. 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2007年高考山东卷)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
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上)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例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晋侯”“秦伯”不用翻译。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例2:(1)是女子不好......得再求好女。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的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森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1)句中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2)句的“让”属于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一句中的“辞让”改为“责备”。
(3)句中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去”,应改为“才离开”。
(4)句中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代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以今义当古义,应该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3:以相如功夫,拜为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字译出来,应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该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2018-02-27 21:32:48)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形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在不能直译的情况下才能意译。
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
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
(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4)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
(5)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
(8)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
(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九大易错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以减少失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20XX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
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
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
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再如: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
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
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