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_
- 格式:docx
- 大小:16.30 KB
- 文档页数:2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
文言文语言的精炼以及行文的结构增加了文言文翻译的难度。
文言文常见的错误翻译有哪些方法/步骤1.漏译漏译主要体现在对省略句、指代词的处理上或是当译词语反保留。
原文中该翻译的词语或是难以翻译,或没有把握而干脆不翻译,违背翻译的基本原则。
如在翻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就往往将“时”字遗漏。
2.强译翻译时不符合语法规则,主要表现在对特殊句式、修辞、语气助词的处理上。
首先体现在倒装句式不调整。
句式类试题是考纲明确要求的考试内容,一般不出现在客观题当中,而是往往出现在翻译题当中。
所以应该特别注意。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是宾语前置句。
应当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若不作调整翻译成“这大概就是李将军的说法吧”就完全错误。
此外,被动句也常常做考查点,翻译过程中无论有没有表被动的词语,只要句子含被动语气,应及时翻译出“被”字来。
其次是特殊修辞不意译。
文言中常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等修辞。
翻译时不能照字面翻译,当意译。
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黔首”用来借代“百姓”,若直译“黑色的头”岂不谬误。
3.误译体现在实词方面即混淆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项的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等。
如将“人固动物耳”误译为“人本来就是动物”。
此句误解“动物”为与现代汉语同义的双音词,使整个句义错误,在这里“动物”是“感动于外物”之义。
误译体现在虚词方面是不明虚词用法,如在翻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将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可以不译的助词“也”翻译成现代汉语中起副词作用的“也”。
4.滥译翻译中有的考生主观臆断,游离原文,任意发挥,本欲充实,实成赘余。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句,有人就翻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其中“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纯属无中生有,毫无依据。
此外还有将无需解释的古人名、地名、官名译出,形成赘义,造成混乱。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释义题失误原因与对策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覆盖面广,赋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
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不辨古今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
这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
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如2010年高考湖北卷第10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鄙在现代汉语中,有卑鄙之意,这是道德层面的;但鄙在古代汉语中,绝没有卑鄙之意,而只有浅陋之意,这是认识层面的,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所以,A项就犯了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浅陋。
二、不知通假对古代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所通之字去解释,而仍按原字去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如2010年高考四川卷第8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其余尽以次内虎穴中内:里面该句中的内是纳的通假字,意思是使进入,意译为投入,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C项就是因为不懂得它是通假字,未能按所通之字纳去解释,而仍按内的字面义去解释,因而造成了理解的错误。
三、不明活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
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仍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5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一)误译原文言实词_400字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曦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
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只龙在在墙壁上每次都说画上眼睛的话龙就会飞走人们都不相信他张僧繇为其中一只龙画上了眼睛过了一会突然雷电交加穿破了墙壁一只龙驾着云飞上了天而其他没有画上眼睛的龙都还在墙壁上曾经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
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的声音。
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张丞相喜好书法但不用功,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对此表现的很镇定。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
他让侄子抄下来,到写得乱的地方,侄子看不懂写得什么,拿着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也认不出来,便责怪侄子:“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得什么了。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
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
翻译不当的文言文文献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
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
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
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
意义完全相反。
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
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
文言文翻译常见八种失误文言文翻译是许多考生的痛点,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大家常犯的错误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常见八种失误,希望能帮到您!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
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
学生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
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
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
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这一内容。
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
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
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
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7.不理解互文见义。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
高考文言文翻译易错点分析(2018-02-27 21:32:48)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直译和意译是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形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只有在不能直译的情况下才能意译。
高考设题大都是要求直译,做到逐字落实,意译容易失分。
通常有十种简易的方法:(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不表意的虚词。
(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
(4)换:翻译时应把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
(5)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
(6)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一字不漏地译出实词(含活用的词、通假字)和有表意的虚词。
(8)意:意译。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内容,无法直译的就要意译。
(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九大易错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以减少失误: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
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
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
文言文失分的原因及对策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从考查方式看,以前全国高考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从2019年开始,全国高考采用主观题形式,即由考生直接翻译。
2019年分值加大到8分, 2019年湖北卷增值到10分。
因此,该考点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同时,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那么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失误呢。
一、词义不明常出错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这都会导致错译实词,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车队在霸上。
错把军作名词,译成军队好像没错,其实,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译句应改为刘邦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二、虚实混淆错难免虚词实词混淆,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这是导致错译虚词的主要原因。
如,2019年上海试题“金玉之贱,人民是金”,有的考生译成金玉的低贱,人民是宝贝。
显然之被译为助词的“是”被当作判断动词,考生却忘了之是除了此种常见用法外,还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因而该句应译为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三、固定句式拎不清不熟悉固定句式,不善于分辨出特殊句式,这是错译句式的根本原因。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有同学把“无乃不可乎”译成“这不是不可以吗”,把表示揣度语气的“无乃……乎”同表示反问语气的“不亦……乎混淆了。
主语句应译为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四、单数复数不区分单数复数不分,这是翻译人称代词常见的错误。
区别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主要靠联系上下文。
如:翻译“相如回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同学忽视对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择,把这一句译成“蔺相如坚决挽留他”,这就错了。
如果联系上文,把舍人相与谏中的“相与”和臣等不肖,请辞去中的等字,作为对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据的依据,断定这里的之应为复数,译成“他们”这就正确无误了。
五、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常见的失误之一。
有些同学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不考虑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二、以今释古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用现代的词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往往会导致错误。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并非今义的“品质恶劣”。
三、不辨通假通假字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果不辨别通假现象,就会造成误解。
像“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四、漏译省略文言文常有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其中“再”“三”后面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上。
五、该补不补除了省略成分,有些句子为了表意完整,需要增添一些词语。
如果该补不补,也会使翻译不准确。
比如,“夫战,勇气也”,应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啊”,需要加上“靠的是”“啊”等词语,才能使句子更通顺。
六、该调不调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如果不调整语序,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七、该删不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等,在翻译时没有实际意义,应该删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无需译出。
八、错译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如果对实词的理解错误,整个句子的翻译就会出错。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应译为“如果没有”,而不是“微小”。
文言文翻译的十大失误失误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例1.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误译:公元1084年6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应译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元丰七年的六月并不等同于公元1084年的6月,因为前者是农历,后者是公历)失误二:以今义当古义。
例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误译:我们复社里那些行为在读书人前面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应译为:我们复社里那些品行可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失误三: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
例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误译:所以现在的墓中,是五个人。
应译为:所以现在的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失误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误译:不爱护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应译为:不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
失误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误译: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也已经很久了。
应译为: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
(句中的“也”表提顿,不翻译。
)失误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例6.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误译: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应译为:秦国在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
失误七:把使动、意动当普通动词翻译。
例7.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鸿门宴》)误译:刘邦第二天早晨就跟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应译为: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
(从:使……跟从)失误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例8.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师说》)误译:(我们)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应译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自己的老师。
(“几个人”是泛指,可以指任意几个人,而非特指“我们”。
夫文言文,古之经典,传之千年,韵味无穷。
然其中易错字颇多,学者研读,往往误入歧途。
今特以文言文易错字为题,略述一二,以助学者识之。
一、错字“尔”“尔”字,古文常用,意为“你的”。
然易与“而”字混淆。
例如:“尔来四万八千岁。
”(《庄子·逍遥游》)“尔”字在此句中,意为“你的”,指庄子自己。
若误作“而”,则句意全失。
二、错字“之”“之”字,文言文中介词、代词、助词皆可用,用法繁复。
易与“兹”、“兹”等字混淆。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之”字在此句中,作代词,指“学而时习之”的内容。
若误作“兹”或“兹”,则句意不通。
三、错字“乎”“乎”字,文言文中疑问语气词,易与“于”、“于”等字混淆。
例如:“孔子曰:‘君子乎?’”(《论语·颜渊》)“乎”字在此句中,表疑问语气。
若误作“于”或“于”,则语气全无。
四、错字“已”“已”字,文言文中表示完成、已经之意,易与“己”、“己”等字混淆。
例如:“吾已闻其言,未见其人也。
”(《庄子·逍遥游》)“已”字在此句中,表示完成。
若误作“己”或“己”,则句意不通。
五、错字“以”“以”字,文言文中介词、连词、助词皆可用,用法广泛。
易与“已”、“己”等字混淆。
例如:“吾友以诗书自娱。
”(《史记·太史公自序》)“以”字在此句中,作介词,表示手段。
若误作“已”或“己”,则句意全失。
六、错字“其”“其”字,文言文中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物,易与“岂”、“岂”等字混淆。
例如:“吾友其人,志向高远。
”(《史记·太史公自序》)“其”字在此句中,指代“吾友”。
若误作“岂”或“岂”,则句意不通。
七、错字“与”“与”字,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动词皆可用,用法多样。
易与“予”、“予”等字混淆。
例如:“孔子与弟子言,不亦乐乎?”(《论语·述而》)“与”字在此句中,作连词,表示并列。
若误作“予”或“予”,则句意全失。
文言文翻译失分原因及对策作者:龚建校李树桂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7年第08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多年来高考的必考点之一。
从考查方式看,以前全国高考一直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从2002年开始,全国高考采用主观题形式,即由考生直接翻译。
2004年分值加大到8分,2006年湖北卷又增值到10分。
因此,该考点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同时,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地方。
那么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失误呢?一、词义不明常出错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话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这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
错把“军”作名词,译成“军队”,好像没错,其实,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译句应改为“刘邦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二、虚实混淆错难免虚词实词混淆,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这是导致错译虚词的主要原因。
如,2002年上海试题“金玉之贱,人民是金”,有的考生译成“金玉的低贱,人民是宝贝”。
显然“之”被译为助词“的”,“是”被当作判断动词,考生却忘了“之”“是”除了此种常见用法外,还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因而该句应译为“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三、固定句式拎不清不熟悉固定句式,不善于分辨出特殊句式,这是错译句式的根本原因。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有同学把“无乃不可乎”,译成“这不是不可以吗”,把表示揣度语气的“无乃……乎”,同表示反问语气的“不亦……乎”混淆了。
该语句应译为“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四、单数复数不区分单数复数不分,这是翻译人称代词常见的错误。
区别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主要靠联系上下文。
如:翻译“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同学忽视对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择,把这一句译成“蔺相如坚决挽留他”,这就错了。
专题18文言文翻译——突破高考第13题文言文怎么考你能找出下列翻译的误区吗?1.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译: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叛乱攻打吴起,吴起走到楚王尸体旁边,埋伏在那里。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皇帝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朴素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3.帝阴养死士三千人,散在人间。
译:皇帝在阴间养了三千个死人,散落在人间。
归纳常见八大失误1缺乏赋分点意识,关键点没翻译,非关键点倒翻译。
2直译意识不强,遗漏了对某些词的翻译。
3不灵活意译,生硬直译造成译句生涩。
4多义词弄错意思,翻译不能切合语境。
5搞不清楚特殊句式,翻译不合乎现代语法规则。
6不明了句子的陈述对象,翻译时常遗漏主语。
7不注重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造成翻译不流畅。
8忽略补充原句中的省略成分,导致译句不连贯。
考题考向文言文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文言知识点多,是检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
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了考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的全国卷文言文翻译均设置两题,各4分,体现出命题者对文言文翻译的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①以考查实词、虚词为主,考查句式为辅。
②两句翻译,每句字数在15~27,采分点一般为三个或四个。
③句子多为对话句,叙述性的语句备考策略1、2022、2023高考文言实词(词语)这一题型,淡化了文化常识,可以说是民心所向。
题目难度降低,重在基础知识考察,靠的是厚积薄发。
平时训练题目不必太偏太难。
2.回教材细落实。
新高考大方向开始重视教材。
教考结合,题目与教材有一定程度衔接。
2022届、2023届新高考,还是老教材新高考的过渡模式。
随着部编新教材的全面普及与推进,新高考将迎来“新教材新高考”的真正意义上的新高考。
2024届新高考地区课本文言文复习将以新教材为本,课本文言文知识点一定要绵密推进。
语文之文言文题型的解答技巧一、划分句子节奏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我”(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6.利用对称句式断句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文言文阅读满分解题攻略一、"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
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
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1.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语文文言文翻译丢分点1词义不明出错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这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的车队在霸上”。
错把“军”作名词,译成“军队”好像没有错。
其实,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译句应改为“刘邦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2虚实混淆错难免虚词实词混淆,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这是导致错译虚词的主要原因。
如“金玉之贼,人民是金”,有人会译成“金玉的低贱,人民是宝贝”。
显然“之”被译为助词“的”“是”,被当作判断动词,却不知“之”还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因而该句应该被译为“把金玉看的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3固定句式拎不清不熟悉固定句式,不善于分辨特殊句式,是导致错译句式的根本原因。
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有人把“无乃不可乎”译成“这不是不可以吗”,把表示揣度语气的“无乃……乎”同表示反问语气的“不亦……乎”混淆了。
主语句应译为“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4单复数不区分单数复数不分,这是翻译人称代词常见的错误。
区别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主要靠联系上下文。
如“相如回止之”,有忽视对人称代词“之”的单复数选择,把这一句译成“蔺相如坚决挽留他”,这就错了。
如果联系上文,把“舍人相与谏”中的“相与”和“臣等不肖,请辞去”中的“等”字,作为对人称代词“之” 的单复数选据的依据,断定这里的“之”应为复数,译成“他们”这就正确无误了。
5省略部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却没有补译出来。
例如“触草木,尽死”,翻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这不符合逻辑。
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就应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
6该译词语被删除原文中本不该删除的词语,无意中被删除。
例如“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有把“其孰能讥之乎”译成“谁还会讥笑他呢”,这样翻译就把“其”字漏掉了。
文言文翻译的八种失误
近几年,笔者从教学和考试中总结学生翻译文言文失误的情况,学生的失误形式是:
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有的学生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
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
学生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用翻译。
3.该增添没增添,没有的却要增添。
例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
两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
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原句并没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这一内容。
这属于没有却要增添而造成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
例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成:————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有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了错误。
6.以今释古。
例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犯了以今义释古义的毛病。
例句中的“好”,在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7.不理解互文见义。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
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这是同义迭句,不能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