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找出语段中一个错别字并改正。

古代多真男。愚公欲移山,始龀.

( )之子跳往助之,而让两山一措朔东,一措雍南。周亚夫军细柳,军吏gò

u ( )弓弩,让天子按pèi ( )徐行。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上课了,正在打篮球的同学们戛然而止....

。 B. 年近九旬的他,行将就木....

,所以需要子女服侍他。 C. 向优秀的人才学习,你才有可能出类拔萃....

。 D. 共产党的优秀干部廖俊波即使批评人时,也是和颜悦色....

的。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 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对物候现象有了科学的认识。

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的发生,我校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4.下列括号中有关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州园林的

设计绝不讲究对称。(句子的主干是:设计不讲究对称)

B. 我难道还不能照顾自己么?(“难道”“还”在句子中做状语;“不能”做定语)

C. 面对枝头美丽的花儿,请你手下留情!(本句为祈使句)

D. 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句中的宾语是“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

5.观察“汉字字体演变图”,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汉字演变有三个阶段: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从小篆变为隶书、从隶书变为楷书。

B. 从“车”“马”等字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形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C. 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D.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书写流畅,点画连字,用笔灵活,连绵不断。

6.名著阅读,读完《寂静的春天》,请你写一段100个字左右的感慨。

7.综合性学习。

【新闻事件】5月3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乘动车到成都看病,没有买到全程座位票。到达南充站后,老人被座位年轻的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女儿希望座位主人和老人挤一挤,遭到拒绝。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回道:“坐自己的座位错了吗?”

【网友评论】悠然南山: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尊老敬老,一个老态龙钟,一个风华正茂,该不该让座,还用考虑?

成吉思汗:老人女儿的话太伤人了,让人难以接受。就算让座,也应该补足车票差价。

红豆南国:年轻人也不容易,和他们争什么?这么有孝心,带着妈妈去餐车消费嘛,那里有座位! 美丽人生:她早干什么去了?早点买票也不至于只买到半截座位票啊?

自由之声: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我看应该“多学学”的是她自己吧。

(1)简要概括网友对“动车拒让座”事件的主要态度及其理由。

(2)网友“自由之声”认为应该“多学学”的是老人的女儿。阅读材料,说说老人女儿应该学什么。(给出两条建议即可)

(3)针对网友“悠然南山”的评论,以“不忘初心”为网名写一则跟帖,谈谈你不同的看法。 8.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

语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9.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池沼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沼或河道边沿布置石头或种花木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艺术”与“技术”不能互换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渐行渐远

的村庄》,完成下面小题。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根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

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

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

梦到母亲雪白温暖的胸膛吗?

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

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

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

有星和月亮。

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高高的屋脊上蹲

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

鸡和鸟撅着小嘴来喝。

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

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

为我精神的天堂。

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

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

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

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

树木的大地上。

12. 结合原文,分析第一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13. 文章写到乌鸦、虫子、猫头鹰等生物有什么作用?

14. “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中“这样的村庄”指怎样的村庄?

15. 文章中作者一再提到“月亮”这一意象,有何作用?

16. 阅读全文,体会“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池非不深也 ④委而去之

18. 翻译: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9.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 正确的道理

B. 统治的方法

C. “地利”与“人和”

D.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

20.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二)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2. 这首诗叙述了什么?

23.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作文(50分,其中书写5分)

24.题目:让我 的一句话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如“自豪”、“流泪”等,使标题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答案与解析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找出语段中一个错别字并改正。

古代多真男。愚公欲移山,始龀.()之子跳往助之,而让两山一措朔东,一措雍南。周亚夫军细柳,军吏gòu()弓弩,让天子按pèi()徐行。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答案】(1). chèn (2). 彀(3). 辔(4). 措(5). 厝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注意:“龀”读作“chèn”,“辔”的正确书写,“一措”改成“一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上课了,正在打篮球

的同学们戛然而止....。B. 年近九旬的他,行将就木....,所以需要子女服侍他。C. 向优秀的人才学习,你才有可能出类拔萃....。D. 共产党的优秀干部廖俊波即使批评人时,也是和颜悦色....的。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A项“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用在句中不不恰当。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 通过学习大自然语言,使我对物候现象有了科学的认识。

C.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发生,我校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D.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A项,“表决、推举、讨论”改为“讨论、推举、表决”;B项,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D项,句式杂糅,“因为……的原因”杂糅,删去“的原因”。C项正确。

4.下列括号中有关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州园林的设计绝不讲究对称。(句子的主干是:设计不讲究对称)

B. 我难道还不能照顾自己么?(“难道”“还”在句子中做状语;“不能”做定语)

C. 面对枝头美丽的花儿,请你手下留情!(本句为祈使句)

D. 我觉得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句中的宾语是“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B.“不能”在句中做“状语”。

故选B。

5.观察“汉字字体演变图”,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汉字演变有三个阶段: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从小篆变为隶书、从隶书变为楷书。

B. 从“车”“马”等字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形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C. 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D.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书写流畅,点画连字,用笔灵活,连绵不断。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行书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与楷书书写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据此,D项,行书“点画连字”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故答案为D。

6.名著阅读,读完《寂静的春天》,请你写一段100个字左右的感慨。

【答案】示例:

读完《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我简直不能相信这是五六十年代的书,很佩服作者的远见卓识,作者的精神也让我深受感动。她身患绝症,却仍然为了环境问题奔波,她受到的压力是巨大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

仅是对自然环境的重新思考,还有其它的许许多多。(语句通顺,有感悟,答案不唯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读后感的能力。在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捡你对所读作品中最深刻的地方进行展开,只有这样,才能将你的“感”清清楚楚的写出,对于一些不重要的地方要学会简化或略过,不能一股脑的全部写出,要突出重点。联系实际,对应社会,这也是一篇读后感的精华所在,一本好的书或文章可以反应出社会面貌,而读后感就是把这些隐藏的东西直接的展现出来。

《寂静的春天》该书以寓言式的开头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书的前半部分,对土壤、植物、动物、水源等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的讲解,说明了化学药剂对大自然产生的毒害;后半部分则针对人类生活所接触的化学毒害问题,提出严重的警告。作者以详尽的阐释和独到的分析,细致地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的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存环境所造成的难以逆转的危害——人类不断想控制自然的结果,却使生态破坏殆尽,也在不知不觉间累积毒物于自身甚至遗祸子孙。

7.综合性学习。

【新闻事件】5月3日,四川达州八旬老人李某乘动车到成都看病,没有买到全程座位票。到达南充站后,老人被座位年轻的主人请了起来,老人女儿希望座位主人和老人挤一挤,遭到拒绝。之后,一中年男子为老人让了座。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座位主人委屈回道:“坐自己的座位错了吗?”

【网友评论】悠然南山: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尊老敬老,一个老态龙钟,一个风华正茂,该不该让座,还用考虑?

成吉思汗:老人女儿的话太伤人了,让人难以接受。就算让座,也应该补足车票差价。

红豆南国:年轻人也不容易,和他们争什么?这么有孝心,带着妈妈去餐车消费嘛,那里有座位!

美丽人生:她早干什么去了?早点买票也不至于只买到半截座位票啊?

自由之声: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我看应该“多学学”的是她自己吧。

(1)简要概括网友对“动车拒让座”事件的主要态度及其理由。

(2)网友“自由之声”认为应该“多学学”的是老人的女儿。阅读材料,说说老人女儿应该学什么。(给出两条建议即可)

(3)针对网友“悠然南山”的评论,以“不忘初心”为网名写一则跟帖,谈谈你不同的看法。

【答案】(1)①可以不让。坐自己的座位是正当的权利。

②应该让。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①她可以提早买票②她可以寻求列车员的帮助③她可以带着老人去餐车消费④她可以采用更好的方式去说服别人⑤她可以给座位主人一定的经济补偿⑥她应该宽以待人,不要睚眦必报(答出两点即可)(3)①年轻人一定要给老年人让座吗?也得就事论事吧,坐自己的座位,享受应有的权利何错之有?“悠然见南山”的说法合情不合理。传统美德是较高的行为标准,不能让它来要求所有人。(要求:有针对

性,有观点,有理由)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内容的能力。它要求根据材料中的有关内容,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通过“动车拒让座”事件的评论可以看出,红豆南国、美丽人生、自由之声不主张让座,老人女儿如果早买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悠然南山主张让座,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吉思汗则主张有条件让座。由此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解答时,需要紧扣材料所呈现的现象和所表达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材料中老人的女儿,面对别人的不让座,多得是指责和不满。网友的评论,很多指出了她的错误做法。提意见时可以结合评论回答,同时利用好材料【专家观点】中的信息,由此分析回答即可。如:她可以提早买票,她可以寻求列车员的帮助,她可以带着老人去餐车消费,她可以采用更好的方式去说服别人等。写出两条即可。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学以致用。回答此题要求:有针对性,有观点,有理由。悠然南山的观点是: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尊老敬老,所以要让座。由题干“谈谈不同的看法”可知,内容上应该反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做到语言流畅,语气平和,言之有理即可。如:年轻人就一定要给老年人让座吗?坐自己的座位,享受应有的权利何错之有?不能用道德来进行绑架。

8.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1)角声满天秋色里,(2). 塞上燕脂凝夜紫。(3). (2)白头搔更短,(4). 浑欲不胜簪。(5). (3)至于夏水襄陵,(6). 沿溯阻绝。(7). (4)相顾无相识,(8). 长歌怀采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燕脂、搔、簪、襄陵、溯、采薇”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一)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9.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池沼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沼或河道边沿布置石头或种花木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艺术”与“技术”不能互换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眼于图画美。

10. (1). 大多引用活水。(2). 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11. “艺术”指创造美的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艺术”包括“技术”且高于“技术”,本文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强调其艺术美。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要点信息的提取能力。通读全文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是作答的关键。结合文段中语句:“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即可得出答案: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眼于图画美。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或是首段中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没有的话抓关键词句或是中心句进行概括。本题从语段“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即可得出答案。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意思。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写作顺

序来提炼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体现了因地制宜、自然和谐的艺术特点,同时给游人忘却城市,身处山间的感觉。这不仅需要技术,更依赖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艺术构思。由此分析作答即可得出答案。

(二)

阅读《渐行渐远的村庄》,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根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温暖的胸膛吗?

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和月亮。

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撅着小嘴来喝。

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12. 结合原文,分析第一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13. 文章写到乌鸦、虫子、猫头鹰等生物有什么作用?

14. “我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中“这样的村庄”指怎样的村庄?

15. 文章中作者一再提到“月亮”这一意象,有何作用?

16. 阅读全文,体会“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

【答案】12. 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我”(人),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问的“我”,(人们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表达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

13. 写出了这些生物在村庄温暖、安详、幸福的生活,渲染和烘托了我心目中故乡仁慈、宽厚的母亲般的形象,更形象深入地写出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怀念。

14. 充满心灵的诗意;有呜叫、欢宴、归巢,没有迷失和孤独;充满静谧和安详,有着水晶般的月亮。语言通顺

15. (1)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3)表达作者对纯洁、美好的村庄式的生活的向往。

16. “渐行渐远的村庄”不仅写出作者离开村庄,渐远村庄,表达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且更写出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和呼唤。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要扣住句子写法上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我”比作“孤独的鸟”,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间的“我”,表达了作者对村庄的迷失之感。

【13题详解】

本题考察对作品中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兼考归纳和概括能力。注意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理解文中特定形象,作答时注意涉及技巧要明确概念,联系内容要中心辐射。结合文中对这些生物进行描写的语句:“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撅着小嘴来喝”,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这些生物在这个村庄里生活的静谧、安详和幸福,渲染和烘托了我心目中故乡仁慈、宽厚的母亲般的形象,表达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怀念。

【14题详解】

本题考察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做此类题,一般要结合文章内容,到这句话的前边的内容去总结概括。通读文章内容,我们可知“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这句是过渡句,内容上也丰富蕴藉。

结合上文1、2、3段内容,从“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根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和月亮”这些语句中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意象的

理解。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本文中,作者借“月亮”主要是表达思乡之情,表达作者对纯洁、美好的村庄式的生活的向往;同时,文中多次对月亮进行描写,所以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标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多方位地领悟文章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答案要围绕标题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这两点来答。本文题目“渐行渐远的村庄”表层含义指的是作者离开家乡,渐渐的离村庄越来越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层含义指作者的失落的灵魂离“村庄”越来越远,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和呼唤。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池非不深也 ④委而去之 18. 翻译: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9.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 正确的道理 B. 统治的方法 C. “地利”与“人和” D.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

20.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推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答案】17. ①却、可是②这③护城河④离开

18. 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或“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9. D

2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1. (1). “人和”(2). 得道者多助,(3). 失道者寡助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而,表转折,却,可是;是,这;去,离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威,威慑;以,凭借。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意思。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就是施行仁政。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

【点睛】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

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二)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2. 这首诗叙述了什么?

23.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22. 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23.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全诗内容深入分析。这是一首边塞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理解能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者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营造了“苍茫”的意境。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抒发了作者孤寂的感情。

四、作文(50分,其中书写5分)

24.题目:让我的一句话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如“自豪”、“流泪”等,使标题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答案】参考范文:

让我难忘的一句话

一句话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使我成功过了期末考试并且进了重点班。所以它是强大的,就是历史老师的一句话。她使我感受甚深。

在期末考试的前三天,自己的每一科成绩都依然还是很差,然后我到办公室去问了各科的任课老师,问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大多数我得到的答案都是来不及了,唯独我的历史老师,她说了一句话语重心长的话:难道我说来不及你就不学了吗?这句话给我的感触特别地大。于是我就开始学习起来了。起初,我被压力压得快喘不过气来了的时候,我的心中历史老师说的话有慢慢浮现了上来,给了我巨大的激励。

一次考前测试,我发现自己竟然前进了许多名次,这使我的信心力量更加强大了,让我前进的动力变大。我心中总会想起历史老师说的那一句话。

今天是最后一天了,明天就考试了。今天晴空万里,天空蔚蓝蔚蓝的,许多的白云在上面飘着,许多白云的云层厚厚的如棉花一般,我的心中也如这天气一样,感觉十分得美好,我认为这一切就是历史老师给我的,若不是她对我说的那句话,我今天也不会这么美好,所以我非常地感谢我的历史老师。我愉快并且激动地复习了一天,因为我真的进步了。

期末考试终于到了,但是老天爷却不给我这个面子,竟然下起了雨,似乎想挫败我的信心一般,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历史老师给予我的那一句给我的信心力量是强大的!是不可能被毁灭的!只是三天的时间,就有了如此大的差异,使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学渣变成了一个懂得了学习并且端正了态度的一个成绩平常的学生。这次考试我进了全校的前五十名,我非常地激动,因为是全校排名如此靠前。

一句话的力量如同历史老师对我说的话,那富有哲理的话——难道我说来不及就不学了吗?所以一句话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解析】

【详解】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首先要补题,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是关键,可以说是决定作文成败。补全题目常用方法:①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补题时,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②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点,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

③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要用上修辞,使文章题目更灵动,更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这道题目可补写的内容很多,如:感动、难忘、铭记、喜欢、怦然心动、暖心等等。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一句话,由于说话对象、语境、方式不同,表达的意思、效果也会不同,让你产生的心理感觉也不同。所以在选材时,一定要选择比较曲折的,且能打动人的一件事。行文时,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本文要求写成记叙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