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辽金西夏绘画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8.34 MB
- 文档页数:47
中国历史概述(一百〇六)——五代宋辽夏金元代的艺术五代十国两宋书法、绘画与雕塑书法五代十国时期影响较大的书法家有杨凝式、徐铉与李煜等人。
杨凝式(873—954年),唐末进士,后仕梁唐晋汉周五代,因感伤时局混乱而狂傲不羁,被人称为“杨风子”(杨疯子)。
他的书法早期学欧阳询、颜真卿,后来学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奔放奇逸,代表作为《韭花帖》,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又有狂草《神仙起居法》等。
杨凝式的书法承唐启宋,既有宋人将其与颜真卿合称为“颜杨”,又深刻影响了宋代书法四大家。
杨凝式《韭花帖》,图片来自网络徐铉(916—991年),原在南唐做官,后入宋。
徐铉擅长李斯小篆及隶书,与其弟徐锴都对篆文有很深的研究,曾考订过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他所写的篆书据说对着光照时在笔画中心有缕浓墨,故笔锋常在笔画中,也被称作“屋漏痕”、“锥画沙”。
今有篆书《千字文残卷》传世。
李煜(937—978年),南唐后主,酷爱书法。
他擅长行书,线条遒劲,如寒松霜竹,被称为“金错刀”,大字则不用笔,卷帛而书,挥洒自如,世称“撮襟书”。
李煜还总结了前人书法的拨镫法(古今书法家多认为这是一种执笔法)。
北宋前期著名的书法家为李建中(945—1013年),以及后起的宋绶(991—1041年)等人,但仍属唐代“尚法派”的书法,尚未开创书法的新局面。
宋代书法的四大家为苏轼、黄庭坚、米芾与蔡襄。
蔡襄(1012—1067年)对各种书法无不精妙,尤其擅长行书,行书用笔遒劲而姿媚有余。
苏轼(1037—1101年)是尚意派书法的开创者,讲究气韵,以行书、楷书见长。
黄庭坚(1045—1105年)擅长行草,而风格奔放洒脱,不受羁束。
米芾(1051—1107年)的书法得王献之笔意,而最擅长行书,对南宋书法影响很大。
四大家之外书法成就最大者为宋徽宗赵佶,在唐人基础上变化楷体,世人称之为“瘦金体”,也擅长狂草。
奸臣蔡京也擅长行书,字体飘逸。
相比之下,南宋的书法较北宋而言则颇显逊色。
中国全史-060-宋、辽、金、夏艺术史《中国全史》060/一百卷史仲文胡晓林本卷提要本卷为宋、辽、金、西夏艺术部分,共分八个部分,阐述宋、辽、金、西夏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建筑、雕塑以及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方面的发展史况。
又以宋朝为主,并侧重绘画和书法这两种主要的、最能映射出时代文化之光的艺术形式。
在表述方法上,则以时序为经,以艺术家的活动和成就为纬,勾画出这一时期各种艺术的活动风貌和流变轨迹。
宋代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由中古向近古过渡的重要阶段,这期间的艺术在内容、形式及风格上都有着这一时代独特的品性和价值,它为后来各朝各代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典范和宝贵的启示。
一、宋辽金夏艺术概述公元960年初,五代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推翻后周政权,结束了五代的封建割据局面,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
宋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保持社会安定的同时,在恢复经济方面推行了许多新政策,使中原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商业、手工业一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并极大地促进了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的兴旺与进展。
为适应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艺术与群众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了。
如城市建筑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寺庙壁画和雕塑开始趋向于适应一般市民的欣赏爱好,供人欣赏的案头摆设之类的小型雕塑深受青睐并有了显著发展;年画等节令性绘画正在兴起;工艺美术的样式更为丰富,生产技术与规模皆远非过去可比。
宋代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和北方民间窑系的飞跃发展则更为突出地显示了当时工艺美术的造诣与成就。
是宋代由太祖赵匡胤起,几乎诸朝皇帝都热心文艺、笃好书画,统治阶级及上流社会的爱好习尚,也促成了宫廷美术与士大夫美术的活跃。
除宫廷、贵族、显官沿袭唐以来的旧风,大量收藏古画,并以古、今绘画为宫室陈设装饰外,绘画也更广泛地在不同阶层中普及。
从大量的宋人的诗文、题跋、笔记中可以看到,士大夫、文人收藏古今绘画或为之题诗作跋的远比唐代多,以致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顾绍骅编辑中国画知识普及版第五篇辽金西夏元的绘画概况下一顾绍骅编辑中国画知识普及版第五篇辽金西夏元的绘画概况下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仙居县)人。
其父柯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是元朝仙居较为显扬的一个官宦。
大德元年(1297),随父迁居钱塘(今杭州)。
柯九思博学能诗文;善书,四体八法俱能起雅去俗。
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他的绘画以“神似”著称,擅画竹,并受赵孟頫影响,主张以书入画,曾自云:“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柯九思多藏魏晋人书法,如晋人书《曹娥诗》,也有部分宋人的精品,如苏轼《天际乌云帖》、黄庭坚《动静帖》等,经他鉴定的书画名迹流传至今者颇多。
他的书法于欧阳询笔法之外融入魏晋人之韵,结体严整,字体恬和雅逸,雄厚重中见挺拔之秀气,深受赵孟頫推崇尚晋人书法观的影响。
正如清人王文治所说:“丹邱书体仿效率更父子,力求劲拔,乃—望而知为元人书,时代为也。
”行楷是其所长,他的存世书迹有《老人星赋》《读诛蚊赋诗》《重题兰亭独孤本》等。
《山中楼阁》元柯九思绢本设色225×171cm天历元年(1328),柯九思游学建康经人引荐结识了怀一图帖睦尔。
不久怀王继位称帝,是为文宗。
柯九思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宝和礼用玉器)一职。
天历二年,元文宗仿宋阁学制,柯九思被迁升为奎章阁鉴书博士(正五品),专门负责宫廷所藏的金石书画的鉴定。
皇帝对柯九思颇信任,为让他能自由出入禁中,皇帝特“赐牙章得通籍禁署”,与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一起常侍皇帝左右。
所画山水,苍秀浑厚,丘壑不凡;花鸟石草,淡墨传香,饶有奇趣。
尤善画墨竹,发展了墨竹画鼻祖文同的画法,别开生面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融于画法之中。
题识: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
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宜许洞庭归。
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云岛屿微。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庚寅秋日书于中令客下,五云阁吏丹丘柯九思。
辽金绘画中国辽、金两个王朝先后统治地区内的绘画创作活动。
辽代绘画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至1125年金灭辽止,辽王朝统治北中国209年。
在辽的统治区内,各民族人民创造了以汉族文化为核心并带有不同民族和地区特点的文化艺术,在契丹族内也涌现出一批富有成就的画家。
契丹贵族中受汉文化影响,精通诗文书画的,也不乏其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长子东丹王耶律倍,就是一个卓有成就的画家。
他性好诗书,尤精绘事。
他于后唐长兴二年(931)投奔后唐明宗,被赐名为李赞华。
他善画契丹贵族生活及鞍马,颇负盛名。
辽兴宗耶律宗真亦善丹青,曾以所画《千角鹿图》作为礼物赠送给宋仁宗。
此外,辽代贵族耶律□履曾于辽兴宗重熙(1032~1055)年间及道宗清宁(1055~1064)年间 2次使宋,写宋皇帝肖像携归。
还有南院枢密使萧融,也以好画著名,摹唐代裴宽、边鸾绘画作品。
凡有奉使入宋者,他常出重价购求绘画名迹,以备临摹学习。
辽与宋在绘画上有着不断的密切交流活动。
辽代传世的卷轴画不多,有些作品的可靠性还待进一步论定。
传为胡□《卓歇图》(见彩图《卓歇图》(部分辽))、耶律倍(李赞华)《射骑图》、《人骑图》等,技巧皆甚为精湛。
传为五代人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见彩图《丹枫呦鹿图》 (辽)),就其题材及画风来看,实为辽画中之精品。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中发现的《采药图》造型质朴,笔墨虽简略,但颇为纯熟,人物造型犹存唐风,带有民间壁画风趣。
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两幅绢画《深山会棋图》(见彩图《深山会棋图》(辽))与《竹雀双兔图》,是新发现的辽画重要作品。
前者画人物,其屋宇、服饰均为汉制,树石山峦画法属北方系统,研究者认为系辽代汉族画家描写汉族士大夫隐逸生活的创作。
后者以对称的布置和富有装饰性的手法描绘动植物,风格独特,带有契丹族画师的若干特征。
辽代寺庙壁画尚有少量遗存,1949 年后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一些辽墓壁画,为了解辽代绘画提供了宝贵资料。
宋、辽、金时期契丹、女真男子发式比较——兼论发式研究在绘画鉴定中的应用(此文是我研2寒假的作业,望有志于中国古代书画、民族史研究的朋友多加指正。
)宋代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重要时期,技巧日臻成熟,题材空前丰富,表现出更多的世俗情趣和生活面貌,不仅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历史学、人文学、风俗学等学科的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辽、金两代的绘画成就虽难与宋代相匹敌,但在人物画的发展上却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成就,尤其是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画更是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遗憾的是,在宋代以来的以汉文化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辽、金绘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流传下来的作品数量较少且缺乏著录,多数难以确定真伪,以致影响了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近代的研究者做出了各种努力,在传统鉴定法的基础上,试图应用民族学、图像学等方法解决辽金绘画的鉴定难题,其中以发式、服饰研究为突破口的亦不在少数,【1】本文就从最易混淆的契丹和女真男子发式入手,详细解析一些古画中的人物族属,并探讨发式研究在绘画鉴定中的应用方法。
与汉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不同,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均有髡发习俗。
髡发即剃发(也有称薙发,薙同剃),其成因现已难探端倪,可能是为了轻便,【2】也可能是出于某种信仰。
【3】若论契丹人的髡发习俗,实由来已久,其前身鲜卑人不分男女皆行髡发。
【4】延续至晋代,鲜卑析分为宇文等部,仍旧髡发。
【5】至辽代,契丹人虽仿汉制建立封建制国家,却没有就此放弃这一习俗,甚至在辽初还一度强迫辽地的汉人髡发。
【6】关于辽代契丹人髡发的具体式样,史籍所载甚略。
《辽史•仪卫志》中提到:“臣僚戴毡冠,金花为饰或加珠玉翠毛,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
【7】可见当时大臣的额后两鬓处各有一绺头发束于夹带中垂下。
沈括曾在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8)出使辽国,他在《熙宁使虏图抄》中形容契丹人的发式为:“其人剪发,妥其两髦。
辽金绘画中国辽、金两个王朝先后统治地区内的绘画创作活动。
辽代绘画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契丹国,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至1125年金灭辽止,辽王朝统治北中国209年。
在辽的统治区内,各民族人民创造了以汉族文化为核心并带有不同民族和地区特点的文化艺术,在契丹族内也涌现出一批富有成就的画家。
契丹贵族中受汉文化影响,精通诗文书画的,也不乏其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长子东丹王耶律倍,就是一个卓有成就的画家。
他性好诗书,尤精绘事。
他于后唐长兴二年(931)投奔后唐明宗,被赐名为李赞华。
他善画契丹贵族生活及鞍马,颇负盛名。
辽兴宗耶律宗真亦善丹青,曾以所画《千角鹿图》作为礼物赠送给宋仁宗。
此外,辽代贵族耶律□履曾于辽兴宗重熙(1032~1055)年间及道宗清宁(1055~1064)年间 2次使宋,写宋皇帝肖像携归。
还有南院枢密使萧融,也以好画著名,摹唐代裴宽、边鸾绘画作品。
凡有奉使入宋者,他常出重价购求绘画名迹,以备临摹学习。
辽与宋在绘画上有着不断的密切交流活动。
辽代传世的卷轴画不多,有些作品的可靠性还待进一步论定。
传为胡□《卓歇图》(见彩图《卓歇图》(部分辽))、耶律倍(李赞华)《射骑图》、《人骑图》等,技巧皆甚为精湛。
传为五代人的《秋林群鹿图》、《丹枫呦鹿图》(见彩图《丹枫呦鹿图》 (辽)),就其题材及画风来看,实为辽画中之精品。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中发现的《采药图》造型质朴,笔墨虽简略,但颇为纯熟,人物造型犹存唐风,带有民间壁画风趣。
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两幅绢画《深山会棋图》(见彩图《深山会棋图》(辽))与《竹雀双兔图》,是新发现的辽画重要作品。
前者画人物,其屋宇、服饰均为汉制,树石山峦画法属北方系统,研究者认为系辽代汉族画家描写汉族士大夫隐逸生活的创作。
后者以对称的布置和富有装饰性的手法描绘动植物,风格独特,带有契丹族画师的若干特征。
辽代寺庙壁画尚有少量遗存,1949 年后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一些辽墓壁画,为了解辽代绘画提供了宝贵资料。
顾绍骅编辑中国画知识普及版第五篇辽⾦西夏元的绘画概况上顾绍骅编辑中国画知识普及版第五篇辽⾦西夏元的绘画概况· 辽⾦西夏元的绘画概况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往往⼈物画是最先发展起来的,辽代绘画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活环境的关系及契丹民族的艺术思想的原因,辽代的⼭⽔画创作⼀直没能发展起来。
另外,与汉族地区相⽐,辽代并没有类似汉地⽂⼈画⼤发展的阶段,也没有许多属于此类的作品。
但在辽⾦绘画的鉴赏中,许多并⾮辽⾦时期作者的绘画因为描画的是契丹等少数民族形象,被误为辽⾦画者甚多。
辽的⽂化直接接受唐、五代及北宋的影响,尽管契丹族本⾝有⾃⼰语⾔⽂字和游牧的风俗习惯,但是汉⽂化仍对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辽太祖长⼦东丹王耶律倍(李赞华)和辽兴宗耶律宗真都擅长绘画,后者还常常以⾃⼰所画的鹅雁送于宋仁宗。
《辽史》中还提到了⼀些怀有绝技的画师,但都没有作品传世。
但李赞华和胡瓌⽗⼦有⼩幅流传。
考古发现中也发现了⼀些卷轴画,加上在北⽅各地出⼟的墓室壁画,数量也不算少。
当然,⽣活在辽国的画家,有契丹本族⼈⼠,也有汉族⼈,但他们的作品都因时代、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或多或少地会体现出时代的总的风格,这就是:内容多为⽆情节的本民族⽣活,⼈物鞍马画居多;花鸟画则带有浓郁的装饰趣味,多对称构图,技法也有独到的地⽅;⼭⽔画处于发展阶段,不够成熟完善。
北⽅兴起的⼥真族在其⾸领完颜阿⾻打的带领下,灭掉了辽和北宋,建⽴了⾃⼰的国家,史称⾦,辽的全部疆⼟和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中原地区都归于⾦的统治范围。
经济条件的优越和保留下来的⽂化的滋养,使得⾦的绘画得到了极⼤的发展。
其宫廷秘书监下设书画局,相当于北宋⽂思院。
除了⾦⼈因崇尚薄葬,壁画墓少见之外,在书画家的数量、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等⽅⾯都超过了同为少数民族国家的辽。
⾄今,我们仍能从⾦⼈和元⼈的诗⽂集中看到对于⾦代书画繁盛局⾯的侧⾯记载,关于任询、王庭筠⽗⼦、杨邦基、李早、武元直、赵秉⽂等⼈和他们的作品的记载和评论散见于各家的⽂集。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十一):宋、辽、金士人画–国学网中国古代绘画简介(十一):宋、辽、金士人画一、宋代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
它所反映的广泛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
运用多采的优美的艺术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明清绘画中的风格样式及理论大多可在宋代绘画中找到根据,表现了中国绘画的成熟与高度繁荣。
在两宋,有着过去时代少有的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三支庞大的队伍,他们既相互独立,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采的面貌。
宋代绘画艺术在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创作题材上,更多关心现实生活尤其是平民生活,表现城市生活尤其是市民生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杰出代表,即使是宗教壁画,也更多的重视生活素材和展示热闹场面,是这一时期宗教美术中值得注意的现象,应该说画家们萌生了一种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倾向。
其中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中有了大幅度的进步。
从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描绘因战乱和复杂的民族关系而造成的不幸悲戚遭遇的绘画非常流行,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忧患意识。
绘画中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山水画继承前代传统,在深入自然,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创造了以不同的笔法去表现不同的山石树木的方法,使得名家辈出,风格多姿多彩。
南宋山水画在此基础上又有新发展,在追求表现内容的单纯完整,形象上的鲜明突出,表现手法上的精炼有力等方面又有新创造;宋代花鸟画家极注重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并为此而养花养鸟。
画花果草木,有四时景候、阴阳向背、笋条老嫩、苞萼后先,务求生动逼真。
因而评画者视画中猫之瞳孔为竖线而指出《牡丹狸猫图》系画正午景候,及赵佶对孔雀升墩必先举左足的论述都是要求形象真实合理;宋代绘画分科更加细致、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