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总线与主板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806.50 KB
- 文档页数:32
“微机系统原理与接口技术”第八章习题解答(部分)1. 什么叫总线和总线操作?为什么各种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普遍采用总线结构?答:总线是模块与模块之间传送信息的一组公用信号线;而模块间信息传送时与总线有关的操作统称为总线操作;模块间完成一次完整信息交换的时间称为一个总线操作周期。
总线标准的建立使得各种符合标准的模块可以很方便地挂在总线上,使系统扩展和升级变得高效、简单、易行。
因此微型计算机系统中普遍采用总线结构。
2.微机总线有哪些种类?其数据传输的主要过程是什么?答:微机中目前普遍采用的总线标准包括系统内总线标准和系统外总线标准两类:系统内总线标准一般指微机主板插槽(系统扩展板)遵循的各种标准,如PC/XT总线标准、ISA 总线标准(PC/AT总线标准)、VL总线标准(VESA具备总线标准)、PCI局部总线标准等;系统外总线标准指系统互连时遵循的各种标准,多表现为微机对外的标准接口插头,有时也称为接口标准,如EIA RS-232异步串行接口标准、USB通用串行接口标准、IEEE-488通用并行接口标准等。
一个总线操作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总线请求及仲裁阶段、寻址阶段、传数阶段和结束阶段。
在含有多个主控制器的微机系统中,这四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仅含一个主控制器的单处理器系统中,则只需要寻址和传数两个阶段。
3.计算机系统与外部设备之间相互连接的总线称为系统外总线(通信总线);用于连接微型机系统内各插件板的总线称为系统内总线(板级总线);CPU内部连接各寄存器及运算部件之间的总线称为片内总线。
4.一次总线的信息传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依次为总线请求及仲裁阶段、寻址阶段、传数阶段和结束阶段。
8.同步总线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主要用在什么场合?答:同步并行总线时序是指总线上所有信号均以同步时钟为基准,所有接在总线上的设备的信息传输也严格与同步时钟同步。
同步并行总线的优点是简单、易实现;缺点是无法兼容总线上各种不同响应速度的设备,因为同步时钟的速度必须以最慢的响应设备为准,这样总线上的高速设备将无法发挥其高速性能。
电脑主板知识详解:主板结构电脑主板是电脑最基本的一个重要部件,电脑主板上面是承载电脑大部分部件的地方。
大家对于电脑主板有没有去了解过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电脑主板学问详解:主板结构,欢迎大家阅读!电脑主板学问详解:主板结构由于主板是电脑中各种设备的连接载体,而这些设备又各不相同,而且主板本身也有芯片组、各种I/O 掌握芯片、扩展插槽、扩展接口、电源插座等元器件,因此,制定一个标准以协调各种设备的关系是必需的。
所谓主板结构,就是依据主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外形、所使用的电源规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标准,全部主板厂商都必需遵循。
主板结构分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 以及BTX 等结构。
其中:AT 和Baby-AT 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结构,现在已经淘汰。
而LPX、NLX、Flex ATX 则是ATX 的变种,多见于国外的品牌机,国内尚不多见。
EATX 和WATX 则多用于服务器/工作站主板。
ATX 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主板结构,扩展插槽较多,PCI 插槽数量在4-6 个,大多数主板都采纳此结构。
Micro ATX 又称Mini ATX,是ATX 结构的简化版,就是常说的“小板”,扩展插槽较少,PCI 插槽数量在 3 个或 3 个以下,多用于品牌机并配备小型机箱。
而BTX 则是英特尔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板结构。
(1) AT在PC 推出后的第三年,即1984 年,IBM 公布了PCAT。
AT 主板的尺寸为1312,板上集成有掌握芯片和8 个I/0 扩充插槽。
由于AT 主板尺寸较大,因此系统单元(机箱)水平方向增加了2 英寸,高度增加了 1 英寸。
这一转变也是为了支持新的较大尺寸的AT 格式适配卡。
将8 位数据、20 位地址的XT 扩展槽,转变为16 位数据、24 位地址的AT 扩展槽。
为了保持向下兼容,它保留62 脚的XT 扩展槽,然后在同列增加36 脚的扩展槽。
I/O总线类型总线是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传输各种信息的公共通路。
微机总线按用途可分为四类信号线:①数据/地址分时复用线:分别决定传输数据的宽度和直接寻址的范围。
②控制、中断和时序信号线:决定总线功能的强弱及适应性的好坏。
③电源线、地线:决定电源的种类和地线的分布与用法。
④备用线:厂家或用户用作性能扩充或特殊要求的信号线。
微机总线按功能和规范可分为三类信号线:①片总线:又称元件级总线,位于芯片内部,把各种不同元件连接在一起构成不同功能插件的所有信号线或连接线,如CPU 内部寄存器与ALU之间的通路。
②内部总线:又称系统总线、板级总线,位于设备内部各插件板之间的连接通路,用来连接CPU、内存和I/O接口电路的信号线。
局部总线:各插件板(包括主板)通常也是一个完整的子系统,板上含有CPU、RAM、ROM、I/O接口芯片等功能电路,这些部件(芯片)之间的信息传送通路称为局部总线,如CPU与外设之间的PCI连接总线。
③外部总线:又称通信总线、设备级总线,位于机箱或板卡外部,是用来连接计算机系统的两个主要部件的通路,如主板与键盘、显示器、硬盘等设备之间的通路。
不论哪一类总线又分为三种总线:①数据总线:用来传输数据信号的三态控制(总线逻辑电路的输出电平的三种状态,逻辑0、逻辑1、高阻)双向总线。
CPU 内部数据总线的宽度(位数)决定了CPU处理数据的能力;CPU 外部数据总线(系统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与外界传输数据的能力。
②地址总线:只由CPU发出存储器单元地址或I/O端口地址时所使用的三态控制单向总线,其宽度(位数)决定了CPU访问存储器或外设的能力。
③控制总线:为协调微机各部件同步动作而传输各种命令信号的三态控制单/双向总线,没有位数。
按主板总线(扩展槽)的发展历史和连接结构,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⑴ PC总线:用于以8088为CPU的IBM PC/XT机,又称XT总线;总线工作频率4.77MHz;总线宽度8位;数据传输速率2.38MBPS;扩展槽有62个引脚(线);把CPU视为总线的唯一主控设备来传输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