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我家乡的变化 毛概
- 格式:ppt
- 大小:7.74 MB
- 文档页数:17
感受改革开放成就我看家乡变化大撰写报告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家乡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本报告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家乡的变化,并表达我的看法和思考。
二、改革开放成就概述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开放经济,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强与世界的联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家乡变化的具体例子1. 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我的家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的家乡开始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现在,我的家乡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多家知名企业和大型商场,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2. 城市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的家乡开始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桥梁、公园等建设越来越好。
同时,城市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越来越好。
现在,我的家乡已经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3. 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之前,我的家乡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的家乡开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现在,我的家乡拥有多所知名大学和中小学,教育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家乡还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对家乡变化的看法和思考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的家乡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认为这些变化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人民的努力。
同时,家乡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在未来,我相信我的家乡还会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
五、结论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和城市建设方面,更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方面。
改革开放与我的家乡摘要: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
对于我们这些90后来说,体会也许并不深刻,然而在祖辈父辈的谈论中,再结合自己成长时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的家乡巨变,我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
文字上再怎么夸赞改革开放带来的变革都显得过于空洞乏味,唯有切身实际的感受来的真实。
关键字:家乡变化衣食住行改革开放我的家乡是在江苏苏北的一个偏僻的乡村。
改革开放以前,村里非常贫困,家家户户刚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没有楼房,没有林立的建筑,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零零星星的茅屋。
根据家里长辈的闲谈,我依稀能够体会出那种耐人寻味的历史的厚重气息。
在那样一个年代,人人都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在生产队辛苦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而由于科技的贫乏导致的生产力低下的问题一直无法得以解决,人们连最基础的生活要求都是难以维系。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拂下,似乎绿了满个中国。
30年前村里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终于让农民群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播撒下新的希望的种子。
人们干劲十足,为自己的家园,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了薄弱但是不可忽略的力量。
从那时起家乡开始了大变样。
衣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自己家里做衣服穿的人随着改革开放和乡村的进步越来越少了。
当时,虽然是吃穿问题不严重了,但也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补丁等勤俭节约的习惯还保留在淳朴的家乡人身上,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村里的人身上衣服的补丁越来越少了,穿自家衣服的人也少了,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
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
然而如今,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
还可以网上购物足不出户。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
食80年代初各家各户家里的食品是很简单很单调的。
在现在作为家乡人主餐的白面馒头,那时只有在过年时家长才会给准备。
如今在集市和商店里品种繁多的蔬菜和肉类,当时同样很少吃到。
关于改革开放给城乡带来的变化的调查报告一、改革开放前的情况(一)国内背景:20年“左”的错误特别是十年“文革”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
1、“文革”结束时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图景(1)政治上“文化大革命”严重混淆敌我,严重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造成冤假错案堆积如山。
(2)经济上“文化大革命”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
1977年12月,据李先念在全国计划会议上估计,“文革”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
(3)文化上这场由文化领域肇始的“大革命”,对教科文的摧残尤其严重。
无数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遭受浩劫,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
(4)思想上“文化大革命”还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
2、“文革”结束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先看市民生活。
城市市民基本上靠工资生活,没有财产性收入。
再看农民的生活。
据原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统计的数字:1978年,全国农民每人年均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仅有74.67元,其中两亿农民的年均收入低于50元。
(二)国际背景:中外经济科技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中国面临沉重压力1、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兴起于二战以后的美国。
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美欧日经济实力的大发展、大提升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持续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在这期间,中国周边原来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等,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起飞。
3、巨大的差距与震撼“文革”结束后,由于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动,人们急切地想了解外部世界的面貌。
这样,从1978年起,全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
1978年,也是中国领导人出国访问的高峰。
乡镇(街道)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密……….…………封…………………线…………………内……..………………不…………………….准…………………答….…………题…绝密★启用前人教版2019年一年级数学【上册】综合练习试题含答案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考试须知:1、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为100分(含卷面分3分),附加题单独2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学号。
3、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卷面不整洁扣3分。
一、我会填(本题共10分,每题2分)1、至少用()个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2、线形图,填空。
3、钟面上时针走1大格是1(),分针走一大格是5()。
4、树形填空题。
5、1米=()厘米。
二、我会算(本题共20分,每题5分)1、在框里填数:2、看图列算式计算。
3、把圈里的三个数加起来,怎样算得快,为什么?4、选择条件或问题、再进行计算。
小明要做19个五角星,_____________,小明已经做了几个五角星?(1)做了6个,(2)还剩下6个没做,答:小明已经做了()个五角星。
三、我会比(本题共10分,每题5分)1、根据下图中的个数,你能填出几种不同的答案。
比多少?2、在○里填<、>或=10○8 6○6 8○6+1 4-4○05+4○10 10-3○8 7-3○2+3 6+3○7+3四、选一选(本题共10分,每题5分)1、选一选。
在合适答案下面的□里打“√”。
2.第一小组有男生7人,女生5人。
这些学生坐一辆汽车去动物园,坐哪一辆车比较合适?2、想一想:小明走哪条路回家是最近的,然后在后面的□里打“√”。
五、对与错(本题共5分,每题2.5分)1、他们说的话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2、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
1.90个一和9个十同样多。
( )2.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1。
( )3.八十五写作805。
( )4.4个十8个一组成的数是48。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_改革开放家乡变化毛概
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陈兴霞
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并不深刻,然而在父辈的交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30年间的巨大变化.比如家乡的路,家乡的房子,家乡的小河,家乡的交通工具,人的生活......都在变化。
听老一辈人说,以前,在农村里人们做饭用玉米杆,豆秸,枯草以及稻草之类的东西当柴火烧,碰上雨天,低矮简陋的厨房里经常浓烟滚滚,呛得人咳嗽不止,熏得人泪流满面.从村头到村尾到处都是袅袅的炊烟.而现在全村都不见了炊烟,原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饭锅,电磁炉,液化气灶等等,厨房里都装潢得洁净,明亮,烧菜煮饭的家伙也越来越高级,连装油,盐,酱,醋的盒子,也越来越精
致了!
听老一辈说,以前,家乡的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走起来非常地艰难,运输方面及不方便.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家乡泥泞的土路被改造成了宽阔笔直的水泥路,这样交通运输就更加方便了,家乡的特产就能卖出去了,这样更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010-11-18。
改革开放对家乡的改变1. 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改革开放对我家乡的改变。
2. 经济方面的改变2.1 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前,我家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小县城。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新建了许多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和住宅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来到我家乡工作和生活。
2.2 农业现代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低下。
但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推行和农业科技的引进,农业现代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在,我家乡的农民通过合作社和农机服务站等形式合作经营土地,种植规模扩大,并且采用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3 外资引进和开放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进驻,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外资企业的引进不仅带来了就业机会,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我家乡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
3. 社会方面的改变3.1 教育水平提高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学校数量增加,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水平。
现在,我家乡的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3.2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改革开放以前,我家乡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医疗资源不足。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改善。
医院数量增加,医疗设备更新,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现在,我家乡的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3.3 生活水平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家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人们的收入增加,居住条件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现在,我家乡有了更多的娱乐设施和购物中心,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4. 文化方面的改变4.1 文化交流与传承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改革开放家乡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成长起来的我,亲眼见证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回顾我家乡的发展历程,并分析改革开放对我家乡的影响。
改革开放前的家乡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家乡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
大多数人从事农业劳动,生活以农业产出为主。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封闭等原因,家乡的农民生活贫困,缺乏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资源匮乏,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开创了新时代,也为我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农村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
农民可以通过承包土地、发展乡村产业等方式增加收入。
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家庭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其次,改革开放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道路、桥梁、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交通、能源和信息的流动性,有效地打破了农村的封闭状态。
农民可以更方便地出行,与外界保持联系。
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此外,改革开放还带来了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的提升。
政府投入增加,学校和医院的建设得到了加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同时,文化娱乐活动也变得多样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
这些改变使得农民在享受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和幸福感。
改革开放对我家乡的影响改革开放对我家乡的影响是深远而积极的。
首先,农村经济的繁荣使得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农民可以更好地解决温饱问题,也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节余产业和教育上。
这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带动了更多的人们致富。
其次,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道路的畅通使得农产品的运输更加方便,农业市场的拓展也更加广泛。
同时,电力和通讯的普及也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交流。
这使得农民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化的社会脉络中,与城市进行更密切的联系。
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的理论时,我的家乡还只是一个小县城,偏僻、深远的立于贵州省西南边上.当深圳等经济特区已经行进在大都市的路上时,我的家乡才开始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
1987年中央批准将兴义县改为兴义市,一跃成为黔西南州的首府,很像当年北京成为中国首都的情景。
兴义市很快成为黔西南州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20多年过去了,兴义已发展成为贵州省的第四大城市。
关于她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样子,我妈妈也没有清晰地记忆了。
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促成了我的家乡——兴义市的建立和发展。
自我记事以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基本的住房到精神文化层面的变化让所有兴义人感叹不已,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从一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对如此巨大的改变是没有太多惊叹,似乎这些到来都是合情合理。
可是对于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他们而言,这些改变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我自身感受最深的变化是来自于住房的改变。
我家是住在一个镇上,记得小时候闲来无事就到处走家穿巷,整个镇上没有一家是平房,全都是青砖黑瓦的瓦房,傍晚时分,还可以看到邻居家的房顶上冒出缕缕青烟,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应该回家吃饭了。
现在呢这样的场景也只能存于我的脑海了。
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镇上家家住上了两层的楼房,而瓦房就像古董一样存入了历史的博物馆。
平房当然更加舒适、更加方便。
原来只要是谁家起了两层的房子,周围的邻居肯定是以一种羡慕的眼神关注这家人。
要知道在那时建一个两层的房子非一般的人力物力是不能办到的。
现在呢,从镇口一眼望去,几乎家家都是两层楼的平房,甚至一些准备结婚的年轻人在准备新房时都直接选择起两层的房子。
这样的改变像梦一样发生在我的家乡,不得不说是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了机会。
除此之外,道路的建设也是让我记忆深刻的。
可以说这是新鲜的记忆,因为道路的翻新重建,我都亲眼看见,犹如我是事件的当事人一样见证了事件的发展。
我有着深刻的感受,在我念初中时,镇上还是黄泥土路,地面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就不想出门,不是因为懒,而是一在路上走着,不时地来辆车,狂飙而过,溅得一身泥浆,顿时衣服就就貌换新颜了,一身的土黄色,并且路还很窄,要是有辆大卡车想要进入我们镇,它一过,路就断了。
毛概论文改革开放与我的家乡论文题目:我的家乡和改革开放成绩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教师:周春华院系:俄语系年级:10 级姓名:张丹学号:100130317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改革开放的理论时,我的家乡还只是一个小县城,偏僻、深远的立于贵州省西南边上.当深圳等经济特区已经行进在大都市的路上时,我的家乡才开始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
1987年中央批准将兴义县改为兴义市,一跃成为黔西南州的首府,很像当年北京成为中国首都的情景。
兴义市很快成为黔西南州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20多年过去了,兴义已发展成为贵州省的第四大城市。
关于她在改革开放之前的样子,我妈妈也没有清晰地记忆了。
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促成了我的家乡——兴义市的建立和发展。
自我记事以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基本的住房到精神文化层面的变化让所有兴义人感叹不已,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从一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对如此巨大的改变是没有太多惊叹,似乎这些到来都是合情合理。
可是对于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他们而言,这些改变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我自身感受最深的变化是于住房的改变。
我家是住在一个镇上,记得小时候闲来无事就到处走家穿巷,整个镇上没有一家是平房,全都是青砖黑瓦的瓦房,傍晚时分,还可以看到邻居家的房顶上冒出缕缕青烟,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应该回家吃饭了。
现在呢这样的场景也只能存于我的脑海了。
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镇上家家住上了两层的楼房,而瓦房就像古董一样存入了历史的博物馆。
平房当然更加舒适、更加方便。
原来只要是谁家起了两层的房子,周围的邻居肯定是以一种羡慕的眼神关注这家人。
要知道在那时建一个两层的房子非一般的人力物力是不能办到的。
现在呢,从镇口一眼望去,几乎家家都是两层楼的平房,甚至一些准备结婚的年轻人在准备新房时都直接选择起两层的房子。
这样的改变像梦一样发生在我的家乡,不得不说是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了机会。
成绩:论文题目:我的家乡与改革开放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教师:***学生姓名:***院(系):日本语学院年级、班:2010级9班我的家乡与改革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过,并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特殊政策的一系列港口城市,是经济特区的延伸。
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
30年的改革开放,使这些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
1999年9月,在大连建市100周年时,江泽民题写了“百年风雨洗礼,北方明珠生辉”。
从那以后,大连有了北方明珠之称。
“北方明珠”、“北方香港”……被冠以这些美名的大连市就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这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大连的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大连这座城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并享誉海内外。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连人,确切的说,是198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毫不夸张的说,这二十年来我见证了这座城市改革开放的大半变化。
我与这座城市共成长,我自豪,我骄傲。
记得小时候每次写住址学校名称之类的时候,都觉得真是好麻烦,别人都是短短的某省某市某区,而我却总要写上长长的一串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空旷富余的空格一下子就被填的满满的。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我开始从更加成熟理性的角度感受这个城市,感受着来探亲的外地亲戚们口中她年年不同的变化与成长、她日新月异的发展与腾飞。
当年,开发区以1000万元财政资金和2.3亿元银行贷款起步,经过这30年发展,走过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发展进程,现已成为东北地区开放程度最高、产业聚集能力最强、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最为接轨的地区之一,是国家级开发区中最具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城市化特点的区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