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家乡的巨大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个个年头,家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刚开始的那些年头,但是从父母长辈那里经常能听到过去旧社会的状况。
1.土地制度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使用的重大变革,农民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大锅饭”到现在市场经济的“吃小灶”,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从过去吃不饱到如今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2.农业税收改革中央取消了农民包括土地税在内的各种税收,而且还给种粮的农民补贴。
这是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性巨大变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从某个角度讲,农民可以把省下的钱用于农业再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3.农村医保实施农民的医疗保险得以实现,基本解决了多年来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有两句民谣道出了农民看病的困惑:“脱贫四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
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村实行医疗保障制度,一直困扰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这是史无前例的大事,农民鼓与呼。
4.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的物质需求趋于高档化。
30年前,农民盼望的是“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30年后的今天,原来的“三大件”基本作古,取而代之的是“五大件”,彩电、冰箱、空调、电脑和手机。
过去这些高档商品对农民来说是梦想,而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
5.真正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经济不发达,教育自然也就不能跟上,学校不仅规模很小而且师资水平也差。
一个班有四十多个人,教室里只有4盏日光灯,一块木头黑板,剩下只有课桌椅了。
操场都是用土铺成的,跑道是用煤渣儿铺成的。
跑步时,不小心摔倒后,两个膝盖准会摔破。
操场晴天还可以用,要是下了雨,操场就变成了水塘,一两个星期都没法用。
现在,我们的校园里不仅有明亮的教室,还有宽阔平坦的塑胶操场和植物园。
教室里除了桌椅、黑板外还有16盏日光灯,一台空调,四台电扇,新安装的多媒体电脑。
感受改革开放成就我看家乡变化大撰写报告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家乡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小村庄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本报告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家乡的变化,并表达我的看法和思考。
二、改革开放成就概述自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开放经济,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强与世界的联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家乡变化的具体例子1. 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我的家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的家乡开始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
现在,我的家乡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拥有多家知名企业和大型商场,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2. 城市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的家乡开始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桥梁、公园等建设越来越好。
同时,城市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越来越好。
现在,我的家乡已经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
3. 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之前,我的家乡的教育事业十分落后。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的家乡开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现在,我的家乡拥有多所知名大学和中小学,教育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家乡还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对家乡变化的看法和思考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的家乡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认为这些变化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人民的努力。
同时,家乡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在未来,我相信我的家乡还会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城市。
五、结论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和城市建设方面,更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方面。
浅谈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所生长的家乡也是如此。
下面,我将简要谈谈我家乡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家乡最明显的变化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家乡一直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人们的生活水平都较低。
随着改革的深入,家乡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并逐渐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农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现如今,家乡已经建立起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并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的收入增加,生活质量也显著提高。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是家乡的一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家乡的道路狭窄,交通不便,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多困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修建了许多高速公路和铁路。
现在,家乡的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人们可以迅速到达其他城市,贸易和旅游业也得以快速发展。
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是家乡的一大亮点。
改革开放以前,家乡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许多孩子只能接受基础的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家乡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建设了许多新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现如今,家乡的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不仅有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还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
环境保护成为了家乡的重要议题。
改革开放之前,家乡的环境状况较差,污水处理不善,空气质量低下。
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家乡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改善环境状况。
如今,家乡的环境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40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家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的进步,都让家乡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信在改革开放的未来,家乡还将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改革开放40年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农村到小城市的转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乡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农民靠种地和养殖为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在农田合作社的带领下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种植的作物,并且采取市场化的方式销售。
这使得农民的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道路、桥梁、供电等设施覆盖到了每个角落,农民出行和生活更加便利。
城市的建设飞速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家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小城市。
城市规模扩大,商业繁荣起来,各种商铺、餐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商业设施的建设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也带动了城市的就业增长。
人们的生活开始丰富多彩起来,每个周末都可以在市中心的购物中心或者公园里享受休闲时光。
城市的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城市的街道更加整洁,道路交通更加畅通。
教育和医疗条件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家乡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学校和医院的数量不断增加,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医院的设备更新换代,医疗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人们可以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这不仅促进了人们的健康,也为家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城乡差距缩小,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积极变化。
过去,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大,城市人民享受着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而农村人民则面临着种种困难。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积极的转变,更加努力地追求进步,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发展之中。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向多元化发展,城市的建设飞速发展,教育和医疗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差距缩小,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对家乡的改变1. 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改革开放对我家乡的改变。
2. 经济方面的改变2.1 城市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以前,我家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小县城。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新建了许多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和住宅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来到我家乡工作和生活。
2.2 农业现代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低下。
但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推行和农业科技的引进,农业现代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在,我家乡的农民通过合作社和农机服务站等形式合作经营土地,种植规模扩大,并且采用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3 外资引进和开放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进驻,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外资企业的引进不仅带来了就业机会,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我家乡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
3. 社会方面的改变3.1 教育水平提高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学校数量增加,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水平。
现在,我家乡的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3.2 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改革开放以前,我家乡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医疗资源不足。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改善。
医院数量增加,医疗设备更新,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现在,我家乡的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3.3 生活水平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家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人们的收入增加,居住条件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现在,我家乡有了更多的娱乐设施和购物中心,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4. 文化方面的改变4.1 文化交流与传承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改革开放45周年家乡的变化和感受实践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80后,我亲身经历了东西方面的巨大进步,我为家乡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改革开放初期,我家乡是一个封闭的小城镇,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当时,农村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大部分农民只靠种地来维持生计。
城镇里的工业基础设施相对单一,主要有几家小型工厂,提供有限的就业机会。
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家乡经济开始腾飞。
首先,农村改革使得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改良传统种植方法,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此外,农村改革还鼓励发展农村经济,例如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另一方面,城镇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家乡建立了一些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投资和外资企业进驻。
这些企业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改善。
道路畅通,供水供电等基本设施得到了全面升级,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和优质的生活环境。
在教育方面,改革开放为我的家乡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过去,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大部分人只能在本地上学,高等教育的机会更是稀缺。
而如今,我家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得到了质的提升。
许多优秀的高校进驻,为家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可以说,改革开放为我家乡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为我家乡的文化产业带来了繁荣。
在过去,我家乡的文化艺术活动很少,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和节目进驻我家乡,如音乐会、戏剧表演等。
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现在,我家乡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中心,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对于改革开放给我家乡带来的变化,我深感由衷的自豪与骄傲。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10篇_作文全面版《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作文(一):我的家乡,她蓬勃而又不张扬,恬淡而又不失朝气。
那里人杰地灵,早在三国时期她就因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而名声赫赫,包拯,李鸿章,杨振宁在她的养育下在各个领域为人称颂,她就是生我养我的故土安徽合肥。
身为合肥人,我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合肥的变化,我利用假期走访了很多个地方。
下面是我的总结:一、科技之光大放异彩,经济增长势不可挡如果说上海是我国的经济门户,那么合肥我认为就是中国的科技门户。
在那里有享誉全球的中国科技大学,有几十个国家重点实验与科研院所。
我国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那里创造的,有哪一个城市能拥有着两个太阳?合肥有!更夸张的是,这个只有一百多万城市人口的城市,却有五十多所大中专院校,每到寒假和暑假,大街上的年轻人就减少很多。
因此,合肥也成为城市人均文凭较高的城市之一。
克林顿在上个世纪提出进入知识时代,也正是因为这个时代,让我们这个科技城市有了自己的大型企业,也同时带动起了经济的蓬勃发展。
合肥在多个领域已经崭露头角,我市的自主品牌吹响了我们的经济号角。
在汽车制造领域,JAC江淮汽车享誉全球;而在电器行业,合肥则有美菱,荣事达,格力,美的等集团;对于食品方面,恰恰瓜子早已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中。
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庐州(古时合肥的称呼),今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已到达户以上,其中50亿元以上15~18户,百亿元以上10户左右,有34户企业超过200亿元,1~2户已到达500亿元。
想想30年前的合肥,万元户那但是不得了的。
但是现如今,合肥的人均GDP就有42981元。
二、高楼林立,东西南北高架搭起明天的彩虹十几年前,合肥最高档的小区是琥珀山庄,据街头的老合肥说,许多人还喜欢在那堆写着琥珀山庄的白色雕塑下照相。
那时,对别人说自己住在琥珀山庄,真的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
遍地都是平房,最高的只有六楼。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优秀作文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优秀作文(通用57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优秀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优秀作文篇1听爸爸说,我们的家乡以前特别穷,只有几间简陋的小屋,泥泞不堪的几条小路,要到城外才能找到商店,经济萧条。
然而,现在我们的家乡已经发展的非常快,简陋的平房变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凹凸不平的泥浆路变成了一条条笔直平坦的公路;街上也不再是人烟稀少,在家乡的中心,新建了步行街,那儿繁华热闹,接上的商店让你眼花缭乱;此外,我们家乡也修建了许多旅游区,如梁启超纪念馆,小鸟天堂,圭峰山等等。
这一切,使家乡焕然一新,繁华美丽。
随着三十年祖国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家乡在教学事业上也是大有发展的。
在这方面,我也是深身体会到的。
听学校的老师说,以前的学校设施非常简陋,只是一些小祠堂,那凳子都是自带的,还有许多家庭因为经济问题,导致不能上学。
现在,国家对教学事业重视了,新建学校,而且学校的设置齐全,有宽阔的操场,图书室,多媒体室等。
在校外,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深入了解,还新建了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和葵博园等,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
最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国家推行了义务教育,使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也能够高高兴兴的上学去,减轻家庭负担。
三十年来,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经过了多少风险考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依然不断的前进着,发展着,奋斗着,为着祖国的强盛兴旺,为着家乡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正在变化着。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优秀作文篇2秋风微微拂过我的脸,让我想起了家乡。
我家乡最美的季节是秋天。
初秋,天气变得更凉爽,噪音更少,也更安静。
窝在夕阳旁边,来回盘旋的鹅好像很着急。
鹅深邃的眼睛似乎在说;秋天来了,我要走了。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第一篇: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南部,信阳市的新县,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
它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有名的革命老区。
在改革开放以前,家乡的环境优美,但经济落后,人们以农业、手工业为生,农业还靠最原始的牛耕人力,教育不发达,失学率高;交通极其不便,出行艰难不堪。
总之,人民的生活长期处于一种贫穷落后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各方面都凭借自身优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想从经济、交通、人民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给我家乡带来的主要变化。
经济方面: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前,新县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元,全县8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国家重点贫困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新县人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和劳务经济,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持续靠前。
相继获得了“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国家文明县城”“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旅游名县”等十余块国家级奖牌。
这一切都表明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交通方面: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出行都是那种泥泞的道路,而且依靠步行。
改革开放以来,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393公里。
国道106线,大广高速穿境而过。
改革开放后,在交通方面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观。
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家村”的过程中,一条条干净而又标准的硬化公路把家乡的村与村之间再也不见昔日人们出门时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的尴尬情形了。
更重要的是,家乡的土特产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都可以顺利地运出去,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人民收入。
人民收入方面:改革开放后,家乡人民再也不用局限于一县之内,人民可以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外出务工,或出国;一部分人利用政府的扶持,自主创业,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改革开放家乡的巨大变化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国家大力对经济进行深入建设,我国沿海一带以珠海三角洲为主的区域经济实力日益加强。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也从吃不饱到最后饿不死和现在的吃的好的飞跃式的进步,这些成果无不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实施。
如今东南海沿海一带,长江中下游,以广东,深圳,福建,以及科技发展中心的上海为代表的经济发展区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在近30年的进步终于蜕变成不可缺少的经济要地和独一无二的贸易圣地。
关键词:改革开放发展建设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渔米之乡,地处中国东南部,东与台湾相接壤,西临江西以世界闻名景点武夷山作为分界点。
福建优越的地理优势给它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收入,在加上近30年的改革创新与进步,无论在经济、文化、贸易、旅游都有着大幅度的提高。
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以改革开放为契机,福建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1978年以来,我省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比较明显的周期:改革开放初起到1983年是第一个经济增长周期,1984-1986年是第二个周期,1987-1990年是第三个周期,1991-1996年是第四个周期,1997-2001年是第五个周期。
2002年开始进入了第六个增长周期,2002年到2007年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0.2%、11.5%、11.8%、11.6%和14.8%,2007年达15.2%。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福建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仍沿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通道行进,仍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坚持因地制宜,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在“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针指导下,采取各项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快产业的调整步伐,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三次产业的比例从1978年的36.0:42.5:21.5调整为2007年的10.8:49.2:40.0。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6.7个和18.5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结构逐步优化农林牧渔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内部结构得到优化。
农业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77.7%下降为2007年的40.5%,下降37.2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林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6.4%提高到2007年的7.1%,上升0.7个百分点;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0.5%提高到2007年的20.1%,上升9.6个百分点;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5%提高到2007年的28.0%,上升22.5个百分点,标志着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已逐步改变单纯依赖农业的单一状况,逐步形成了体现山海田优势的生产结构。
全省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
农业扭转了单纯抓粮食的生产格局,非粮作物和茶叶、水果比重提高,2007年与1978年比,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而有福建优势的烟叶、油料、蔬菜、瓜类、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作物面积与非粮作物面积比重由1978年81.9:18.1调整为2007年57.2:42.8。
营林结构进一步优化。
畜牧业改变了只重生猪生产的单一结构,家禽及草食动物饲养比重不断提高。
渔业逐步向高优产品转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二)工业主体地位增强,内部结构持续优化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
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4018.42亿元,占GDP 的比重达43.4%,比1978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其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
工业重型化趋势进一步显现。
总产值轻重工业比重由1978年的58.9:41.1转变为2007年的45.4:54.6,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比轻工业高出9.2个百分点。
表明福建轻重工业格局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轻高重低”转变为“重高轻低”,标志着福建工业经济增长已从轻工业拉动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工业进程进入到重工业化的新发展阶段。
工业结构继续改善,工业部门已形成门类齐全、初具规模的行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前,福建基础工业长期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
改革开放后,注重对能源、原材料增量的投入,能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大大缓解了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特别是着力培育的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5146.09亿元,比1978年增长(29.11亿元)175.8倍,占规模以上比重由1978年的37.0%上升至2007年的41.1%。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三改一加强”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竞争力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
到2007年底,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达1648家,其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0.5%和63.3%。
1978年全省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2007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2082家,其中10亿元以上136家。
(三)服务业总量跃升,新兴行业迅速兴起近几年来,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来抓,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下,全省服务业在总量增长的同时,行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改善。
2007年,全省服务业经济总量规模突破3500亿元,达到3697.60亿元,是1978年的259.5倍,年均增长13.6%。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等快速发展。
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推动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
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随之而来的观念的转变使得对医疗保健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可以说现代物流、房地产业进入黄金增长期,金融、餐饮、旅游、文化娱乐、教育等行业也正实现新的跨越。
在服务业传统行业平稳发展的同时,新兴行业迅速崛起。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比重不断上升,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5.2%上升至2007年的8.7%,上升了3.5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伴随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福建在积极推行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在公有制经济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一)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影响力提高全省各地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
积极推动国有资产存量从传统竞争性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入手,着眼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控制力,加速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改组改制、兼并重组、拍卖破产等,减少了国有企业数量,2007年全省国有企业243家,比2000年减少541家,下降69.0%,但企业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2007年国有企业资金利税率和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分别为18.8%和3.54次,比2000年分别提高7.7个百分点和1.86次,并在调整产业结构、股权结构、资本负债结构、人员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首先,通过资产重组与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的比重逐步降低,更多的资产逐步转移、渗透到公益性、基础性、技术性领域。
其次,通过扶优扶强,国有大企业力量得到加强。
2007年国有控股大型企业18家,拥有资产1089.3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94.6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19.90亿元,国有控股大型企业拥有资产、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占全部国有控股工业比重分别为41.3%、42.7%、43.8%。
第三,企业股权从单一走向多元,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增强,企业活力倍增。
不少企业通过减持国有股,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提高国有股的控制力,增加国有经济活力。
第四,资产负债率逐步下降。
通过债转股、转增国家资本金、增资减债、债权转股权等形式降低资产负债率,2007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8%,比2000年下降6.1个百分点。
第五,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结构趋于合理。
打破“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的传统用人方式,转变国有职工身份,精简富余人员,建立管理人员竞聘上岗,能上能下,职工择优录用,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是近年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
同时,在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产业部门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
(二)非公有制经济生机勃勃,民营和“三资”经济发展迅速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工作的加速推进,全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私营个体和三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和“三资”等非公经济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1、民营经济规模迅速扩张。
2005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188.46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3.9%,比1978年的46.7%提高17.2个百分点,而且这一比重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997年、2000年、2003年我省民营经济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59.5%、60.0%、60.2%,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福建民营企业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民营企业涉足的产业领域越来越广,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并注重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
已初步形成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纺织、服装、鞋业、工艺陶瓷、电子电机等产业集群约六十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也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以晋江﹑石狮为主的服装旅游鞋产业集群,以德化为主的陶瓷产业集群,以安溪为主的茶叶产业集群,以南安为主的建材产业集群,以福安为主的电机产业集群,以古田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集群。
更值得关注的是,民企品牌战略已从注重外延式转变为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不少企业通过积累搞研发,走自主创新之路。
而七匹狼、安踏等部分民企则已经进入品牌经营的更高级阶段,开始将加工制造阶段外包,企业主要掌握研发与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