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比较解剖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234.50 KB
- 文档页数:32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咽鳃裂——数目增加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三胚层的出现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
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
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硬鳞(源于真皮)、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
真皮厚而致密,内有大量多细胞黏液腺,部分还具有毒腺。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咽鳃裂——数目增加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2.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三胚层的出现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层。
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单细胞腺。
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体多为黏液腺。
衍生物为四种类型鳞片:盾鳞(来源于表皮和真皮)、硬鳞(源于真皮)、骨鳞(圆鳞和栉鳞,源于真皮)进化方向:盾鳞——硬鳞——圆鳞——栉鳞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
真皮厚而致密,内有大量多细胞黏液腺,部分还具有毒腺。
脊椎动物总结第一节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一、皮肤皮肤包被在整个动物体的表面。
(一)结构:为多层细胞,包括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表皮复层上皮,来源于外胚层。
真皮致密结缔,来源于中胚层。
有血管、神经、感受器、色素细胞及皮肤腺。
(二)机能:多样1. 保护作用:避免损伤,防水蒸发,防御理化刺激,防止微生物侵袭。
2. 感觉机能:感受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3. 分泌、调节体温、排泄。
4. 贮藏养料、呼吸、运动等多种功能。
(三)皮肤的衍生物皮肤腺:粘液腺、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等:角质鳞、羽、毛、喙、爪、蹄、指甲、角等。
骨质外骨骼:骨质鳞片、骨质鳍条、爬行类的骨板、鹿角等。
皮肤衍生物表皮和真皮共(四)各个类群:1. 化石无颌类(甲胄鱼类):身体包被大块的骨甲。
2. 现代无颌类(圆口类):皮肤裸露无鳞。
富含单细胞粘液腺,泌粘液,使身体粘滑。
皮肤衍生物:口漏斗和舌的角质齿。
3. 鱼类:水生特征:富粘液腺。
表皮富含单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
真皮较薄,与肌肉紧密相接。
内有色素细胞。
皮肤衍生物粘液腺、色素细胞和鳞片: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
4. 两栖类:水陆过渡特征:皮肤裸露。
表皮:轻微角质化,防止水分蒸发。
开始出现蜕皮现象。
真皮:较薄,有大量多细胞粘液腺,保持皮肤湿润。
皮下淋巴间隙发达。
5. 爬行类:真正陆生特征: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表皮:角质层厚,具角质鳞,防止水分蒸发;蜕皮更明显。
指(趾)端具爪。
真皮:较薄,少数种类具真皮骨板。
6. 鸟类适应飞翔特征:薄、松、软、干。
表、真皮:均薄而柔软。
除尾脂腺外,无其它皮肤腺,皮肤干燥。
表皮衍生物羽、角质鳞、喙鞘、距、爪以及尾脂腺等,无真皮衍生物。
7. 哺乳动物适应陆生:厚而坚韧,皮肤腺异常发达。
真皮非常发达,皮下脂肪厚。
表皮角质衍生物毛、爪、蹄、指甲、角质鳞、洞角等。
多细胞皮肤腺异常发达:皮脂腺、汗腺、乳腺、臭腺。
二、骨骼系统内骨骼为活物质,分为软骨和硬骨。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2017.1.16第二部分脊椎动物比较解剖•第一章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skin)质膜→单层表皮→皮肤。
• 1.1皮肤结构:表皮、真皮、皮下层。
• 1.1.1表皮:①角质层:数层扁平细胞。
嗜酸性,核消失。
②颗粒层:2-3层梭形细胞,嗜碱性,核趋于萎缩。
③棘细胞层:5-10层多边形细胞,具棘突。
④基底层:连于基膜上,细胞立方或柱状,生发层。
第一章皮肤及其衍生物1.1.2真皮:致密结缔组织。
①乳头层:伸出乳头状突起入表皮,含丰富毛细血管。
②网状层:神经、血管、腺体、环层小体(感受压力)1.1.3皮下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脂肪。
1.2皮肤功能保护、感觉、调节、分泌、排泄、呼吸、运动、储存食物等。
•2、皮肤衍生物•1表皮衍生物 1.1腺体• 1.1.1单细胞粘液腺,杯状,圆口类、鱼类、两栖类。
• 1.1.2多细胞腺体:•鱼类:量少,特化为毒腺、照明器等。
•两栖类:粘液腺(湿润)、浆液腺(毒性)。
幼体及终生水生生活种类单细胞粘液腺为主。
•爬行类:浆液腺分泌有毒物质或外激素。
无单细胞腺•鸟类:仅尾脂腺。
作用是防水、促进钙磷吸收。
但平胸总目、鹦鹉、啄木鸟则无。
•哺乳类:发达,皮脂腺、汗腺、乳腺、味腺。
大象缺乏。
• 1.2角质外骨骼:• 1.2.1角质齿:见于圆口类。
源于角质鳞。
• 1.2.2角质鳞:角质层加厚硬化。
仅见于羊膜类。
• 1.2.2.1爬行类蜥蜴、蛇,连接皮肤肌、肋骨。
响尾蛇的响环。
龟、鳄类,不脱落,属真皮骨板,外有角质盾片、鳞片。
• 1.2.2.2 鸟类胫部、胫下部、足和趾间、蹼表面的鳞片,1.2.2.3哺乳类角质鳞。
• 1.2.3爪、指甲、蹄。
• 1.2.4羽:表皮生发层增殖、角化形成羽轴、羽枝。
•羽的颜色:色素细胞、折光细胞。
• 1.2.5毛:哺乳类特有。
• 1.2.6表皮角。
• 2.真皮衍生物:•鱼类骨质鳞、鳍条,爬行类及少数哺乳类骨板、实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