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趣人生第二讲:缘起性空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38
佛理禅趣优秀教案导语:佛理禅趣是一门探讨佛教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佛教思想中的智慧和禅修实践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并提升品行和生活质量。
本文档将介绍一份优秀的佛理禅趣教案,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教授这门课程。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 了解佛教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核心,培养对佛理的理解和尊重。
2. 学习禅修的基本姿势和方法,培养专注力和内观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掌握应对挫折和压力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慈悲心,提升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佛教基本原理a. 四圣谛:苦、集、灭、道。
b. 中道观念:避免极端,求得平衡。
c. 缘起性空: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合集的结果,无固有自性。
2. 禅修基本姿势与方法a. 坐禅:正确的坐姿,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
b. 行禅:慢慢行走,专注于脚步和身体感受。
c. 静坐观照:观察内心的思绪和感受,保持客观和平静。
3. 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a. 四念处:观察身体、感受、心思和法性,找回内心平静。
b. 正念:专注于当前的体验,减少妄念和负面情绪。
c. 禅修冥想:通过冥想舒缓压力,提升情绪稳定性。
4. 同理心和慈悲心的培养a. 利他主义:从心理上帮助他人,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b. 禅修中的慈悲:通过禅修培养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c. 慈悲行为:将禅修的智慧与行动结合,关爱社会。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 授课引导:通过讲解、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佛教的基本原理和禅修方法。
2. 示范演练:教师演示禅坐姿势、行禅和深度冥想,帮助学生熟悉实践过程。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禅修过程中的体验和心得。
4.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对情绪管理和慈悲心培养的效果进行反思,分享彼此的收获和困惑。
5. 任务实践:布置禅修和慈善行为的实践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及小组讨论和反思讨论的参与情况。
万心自在论一(缘起)二(空性)三(二障)四(内识)五(实我)六(四大五蕴)七(种子)八(四分)九(无我)十(三性)十一(缘引识动)十二(我见生执)十三(转识成智)十四(心所)十五(无明)十六(果报)十七(心王)十八(无垢识)十九(触)二十(受)廿一(识浪)廿二(三受)廿三(欲)廿四(真觉)廿五(三能变)廿六(唯识)廿七(二业二障)廿八(涅盘)篇后语一缘起释尊基本法义,实在缘起。
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其意即是宇宙间一切事相,均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存在;因而缘起,乃诸法相之体用,亦乃大乘佛教所弘传法义理论。
所谓缘起,其所涵括非常广泛,可从八识、六根、五蕴、四大等纠结演生。
但若以法相而言,缘起即在以无量旷劫以来,无数轮回中,所造下之因业,至于如今显现之识业;换言之,今之诸般事相,均由宿世因缘和合所形成;因此,又曰假有名。
以此缘起,所形成事相属造作而成,乃其不实;但不实无由举例阐述,故以施设假名,乃曰之假有。
即为世尊基本法义:诸行无常∣因其行乃仗因托缘,无其实相,故其无常;诸法既是无我,一切俱空,始能不执。
是以故,欲求唯识,必先明乎了别,而后始能条理渐进,以达唯识观之初基。
注:唯识学乃在讲心,心为一身之王,故心识为心王之法;但因心不能了别,乃有实有、假有之混淆;故必须先了解心识从何而起,即是本篇主论缘起而生事相,而至心境所生之幻转,再回归驭驯心识;而能了透假合成实相,一切俱以缘起为本而衍生。
二空性缘起之法无自性,无自性,故空;而性空即是诸法之实相。
诸法实相乃超越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小乘之立论。
唯,并非徒持一切空见,妄度一切皆空;后世有执一切皆空:于俗谛中,不施设有;于真谛中,真理亦无;此谓之恶取空,亦称沈空。
中观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体乃禀自水火风土,四大假合,故无自我;性乃禀自天地至善,故非自性。
凡诸识现境动,不可为假象所蒙蔽,则可不入于迷失。
以上所云,乃在阐述空性与缘起,俱乃世尊妙谛之根本立论,亦乃佛家大乘之理论。
心灵游医十七世纪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有一段著名的布道辞: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一块土地,一方海角,一座xx。
一旦海水冲走,xx就要变小。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只因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我与生灵共老。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为你敲响。
当时不太懂,虽然能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味道来,却始终于道理层面止步不前。
我能够感受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怀,却无法体会这种心怀的发心来自于何处。
近日,在网上闲逛,偶尔看了几个帖子与一个原始佛学知识的视频,对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缘起”它给我这样一个观念,没有一个个体能够独立存在,每一个生命都由空气、水分、其它维护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构成,好比米饭的生成过程要先有大米种子,有灌溉施肥,有收割后再加工烹煮成为米饭,吃到肚中排泄掉,再回归于天地之间。
所以,米饭是靠各种机缘才成为米饭,而在米饭整个“生命”形式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人类自身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一系列的缘起变化才有了最初的生命孕育,然后各种营养的摄入再慢慢长大,最后一抔黄土,消散于天地之间。
所以,个体的人与世界本就一体,人与人之间本就一体,人形也好,其它物质形态也好,只是生命流体不断变化的外在形式。
科学的发展,也似乎不断在证明佛家缘起性空学说的正确。
缘起性空说不认为物质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也就是说,整个物质世界是找不到建筑底层最小的“砖块”,物质的本质是“空性”。
人类曾经找到原子,继而找到中子、电子、质子,本以为这就是最小的物质形态了,本以为这就是宇宙这个大建筑最基础的建筑砖块了。
然而,六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马雷提出,物质由更细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但科学家努力了半个世纪,依然只能在实验室证明夸克一类粒子的存在,却始终无法捕获到它。
当代物理学家霍金终于提出他的理论框架模型——弦论。
弦论的基本观点如下:大自然最小的砖块如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看起来象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的类似于琴弦拉动后的不同振动模式。
佛教最基本的内容常有未信佛教的人提问,说佛教讲些什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五十年,其内容谁都无法三言两语就表达完毕。
本文专为刚要接触佛教的人,介绍佛教最基本的观念:一、轮回。
二、业、业力、因、缘、果、空、缘起性空。
三、苦、假乐、无常、我、假我、无我。
四、修行,离苦得乐,出离轮回,成佛,渡众生。
五、殊胜的念佛法门。
一、{轮回}任何一个众生,每次死亡后,下一世又出生在这三界六道中的某一界某一道。
像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在三界六道中轮来轮去、回转来回转去,就叫做轮回。
若人不但没修行而且做大恶,则下一世必轮回入三恶道(即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那么,什么是三界?什么是六道?(一)三界1、无色界(有4层天界)——四空天;2、色界(有18层天界)——四禅九天、三禅三天、二禅三天、初禅三天;3、欲界(有6层天界)——有色欲和食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包含六欲天、人道的四大部洲、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六欲天:即他化自在天、化乐天、兜率天(内院弥勒菩萨现在说法处及释尊降胎处)、焰摩天、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佛教的帝释、道教的玉帝、耶教的耶和华所居住之处)、四天王天。
] (二)六道(又名六趣)天道(以上所提三界之28层天。
详见《莲邦宝典》第360项)、人道(包含东胜神洲、南赡部洲[就是地球所属的这一洲]、西牛货洲、北俱庐洲)、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佛教说人死后第八意识(带业的灵魂)不会消灭,但由于生前种的业因(或善或恶)受业力牵引而转世投胎于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禅定修得越好,下一次投生处的天界层次越高。
但如果没有好到超越无色界,则天界之寿命完毕后,须坠落下生到各道之中。
二、{业、业力、因、缘、果、空、缘起性空}业/业力/善业/恶业/业因/业缘/业障/业报(花报/果报)/共业/不共业(各人别业)/缘起/空从无始以来,由于最初的无明(不能分辨对错好坏),而做了错事坏事,“天地间、冥冥之中”就记录下这一笔账。
缘起性空同样一件事,为什么别人能成功你却不行?那是因为所有的当下的结果,都是过去种下的念所招感的纠缠。
这个纠缠我们称之为“缘”,而这结果就是一切缘起条件具足所呈现的相,这叫业感缘起。
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一生的每个当下所得到的结果,不论成功或失败,悲惨与辉煌,都是过去所有造的业在这个当下的缘起而呈现出来的结果。
如果结果不好,那是因为导致好的结果的善缘没有起,也就是缘分未到。
而你如果要好的结果,那你的过去就必须种下善因的种子,否则这个善因所引发的缘就不会起,在物理学上,就是波与波之间不会产生共振。
所以,无论你怎么努力,你想要的结果都不会出现,每个当下都在刹那间缘起,比如此刻所缘起的是一辆车撞伤的你,下一秒你去买彩票又中了大奖,这又是此刻的缘起。
所以所有的缘起在每个当下都刹那变化,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缘起则聚,缘灭则散,所有的缘起的本性为空,因为没有永恒的存在。
而如果你能够看见并了解他们的真正关系,你就发现任何事物不可能完全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链接的。
就以海浪为例,从某一方面看,海浪似乎具有明显独立的个体,有始有终,有生有死。
从另一方面看,浪本身并不是真的存在,它只不过是水的行为而已。
所以当你真正思考海浪时,将发现它是由风和水暂时形成的,依存于一组不断在改变的缘起条件,你将发现每一个波浪之间都有关联。
当你在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万物本身并非原本就存在,这种非独立存在我们称为空。
让我们来观想一棵树,当你想到一棵树的时候,就会想到一个明确的物。
树确实是明确的物体,但当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树竟然无法独立的存在,因为树可以化解成一个极微细的关系网,延伸到整个宇宙。
你看那些滴落在树叶上的雨,沙沙摇动着树的风姿,养树的土壤,土壤里扭动的蚯蚓,四季和气候的更替,乃至日月星辰之光芒,都变成了树的一部分。
而当你继续关下去,就可以发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成就这棵树,这棵树和宇宙是一体的,任何时刻树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事物,任何时刻树的本质都在微细变化中。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科院院士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PS:一篇很好的用物理学证明佛法的文章,你能看懂吗?)分享功德无量!!(转)来源:文殊寶蓮的日志注: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
序言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 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
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
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
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
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
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
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1]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 "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 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缘起性空缘起: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日常生活中,所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感触到、想到的东西,都是缘起的结果。
性空: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感触到、想到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见闻觉知的万事万物,看似真实存在,但实际却是因缘聚合的虚幻显现,都无自性、无主宰性、无永恒性,自性空,空无所有。
真空生妙有:这个“假有”,是“真有”的显现,是整个宇宙唯一真实存在的佛性这一法,在因缘具足时的显现。
所有一切虚妄的现象,都是佛性这一真法的随缘显现。
如果事物自性“假有”不空,那佛性这一真法就无法显现“真有”。
不变随缘佛性有不变及随缘二义。
不变:佛性为一切诸法之真实体,乃超越时空、不生不灭、无为常住之存在。
如来常恒,无有变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随缘:佛性能全其不变之自性,随染净之缘,全体起动,显现森罗万象。
明与暗、有声与无声、香与臭、酸与甜、有感触与没感触、有念与无念这些幻化的景象,都是佛性遇到缘后,随缘显现的景象。
善与恶、对与错、丑与俊、好与坏,世间所有万法的性,都是佛性、觉性这一真法(佛性)的幻化。
佛性这一真法就像一团面,随缘捏成馒头就是馒头,随缘捏成火烧就是火烧,随缘捏成大饼就是大饼,但无论哪一种面食,馒头、火烧、大饼这每一法,都无自性、无主宰性、无永恒性的,都是面这一法的随缘显现。
假如你我他是馒头、火烧、大饼的话,那面这一法就是我们的佛性。
随缘自在: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那我们就要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
生活中学习,如果能在原则下恪守不变,时时观照自己不变的佛性,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第十七章緣起性空(part2)第十七章緣起性空(part2)所謂「緣起」,有一個條件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整個緣起是在因果,從「果」來探討「因」,從現象探討它的原因到底在哪裡,然後又可以從「因」去推論到「果」,因此整個緣起的一個法則,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因為有前面的這些因,因此整個「緣起」就是因果方面的前因、後果。
現在歸納一個總原則,就是我們要看到「諸相非相」,《金剛經》有講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X是由非X所組成,然後非X,又是由非非X所組成。
X它是一個變數,你用什麼代進去都可以,如果是人、汽車……,一樣都是可以依此代進去,這個X它是一個變數。
比如,人是由「非人」(不是人的東西)所組合而成,汽車是由不是汽車的一些元素、零件所組合而成,汽車是由一些零件所組合而成。
這個非X、它就是零件、元素,就像汽車是由輪胎、引擎、橡膠、橡皮,還有很多的零件、玻璃,種種零件這樣組合而成所以這個非X、它是一個零件、元素,汽車是由各種零件、元素條件所組合而成。
再來,這個元素、這個零件、條件呢?它又是由非非X所組成。
汽車是由各種零件,然後其中一個零件就是輪胎,這個輪胎又是由非輪胎所組合而成。
輪胎是由什麼組合而成?橡膠、還有化學原料、還有一些鋼絲,因此輪胎是由非輪胎所組合而成,其中一個主要元素就是橡膠,以此又可以類推下去,非非X又是由非非非X所組合而成,它是一個原則,我們只能夠用這種公式跟大家講,其它大家可以代進去。
橡膠是由什麼組合而成?它是怎麼來的?有一種漆樹,馬來西亞生產滿多的,人造橡膠也是一樣,它還沒有形成輪胎以前,就是一些元素、材料,如果以橡膠樹來講,它本來就一棵樹,它是割取樹皮,讓它流出樹脂出來,於是你一直推演下去,就知道所有的成品,它是由很多的材料元素所組合而成。
很多材料元素,又是由很多的非非元素材料所組合而成。
所以,人也是一樣,由地、水、火、風、空這些所組合而成。
・中国哲学・佛教及佛教禅宗的时间哲学解读韩 凤 鸣人们总是以其经验历史中形成的思维确定性来解释物质世界,执著于这样的存在解释,其首要的表现是肯定自身存在的时空框架。
但佛教认为这个框架有问题:在佛教看来,时间是依现在的“念”而形成其“客观性”的,它自身的体性不足而具有“空幻”性;时间的真实内容只有回到具体的主体心灵实际才能得到确定。
在佛教禅宗看来,世俗生活境域中的时间及其发生的空间只有在某种“清净”的视野中才暴露真相;禅宗以澄清心念的方法来让人澄清时间观念,让时间表象自行消解,从而实现时间“本来面目”的发现和确证。
所以对于禅宗来说,世俗时间一维性的事实是基于意识流动的一维性的主观印象,生命及其绵延始于意识的执取;当意识还原其缘生空性时,时间的世俗化历史失去支点,自在、无限的时间生命就坦露出来。
一、“主体”时间的形成及其基本格局佛教的时间是主体时间,佛教认为只有回到主体之中才能发现时间的事实。
佛教认为时间来源于“时间感”,时间感形成于我们对过去事物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的预持,在这样的维持中时间“观念”产生了,时间的种种度规也产生了。
所以对佛教来说,客观的时间是不真实的,本来没有时间的流动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分别,“三世无有时,妄系三世法。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6册,第805页上)是我们执著于虚妄感知而以为有实。
因此,如果我们没有关于时间的“想”,没有对现象事物的“系”,就没有明确的时间感,也就没有时间。
虽然我们看到时间及时间中的事物都是实在的,绝对不是镜花水月,但佛教认为这都是我们的“想”给予的,它的本质就是镜花水月。
“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
”(同上第10册,第38页上)在佛教看来,我们身体里的新陈代谢,我们念头的生灭,宇宙事物每时每刻的死亡和新生,都是我们的“心想”而成,它的本质就是我们的“想身”:“谓六想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想,乃至意触生想。
”(同上第2册,第15页下)当我们把我们的六种感官所接受的生灭现象连到一起“想”的时候,就是世俗的时间流动形式,种种时空的连续景象也都产生了。
心灵游医十七世纪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有一段著名的布道辞: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一块土地,一方海角,一座xx。
一旦海水冲走,xx就要变小。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只因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我与生灵共老。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为你敲响。
当时不太懂,虽然能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味道来,却始终于道理层面止步不前。
我能够感受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怀,却无法体会这种心怀的发心来自于何处。
近日,在网上闲逛,偶尔看了几个帖子与一个原始佛学知识的视频,对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缘起”它给我这样一个观念,没有一个个体能够独立存在,每一个生命都由空气、水分、其它维护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构成,好比米饭的生成过程要先有大米种子,有灌溉施肥,有收割后再加工烹煮成为米饭,吃到肚中排泄掉,再回归于天地之间。
所以,米饭是靠各种机缘才成为米饭,而在米饭整个“生命”形式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人类自身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一系列的缘起变化才有了最初的生命孕育,然后各种营养的摄入再慢慢长大,最后一抔黄土,消散于天地之间。
所以,个体的人与世界本就一体,人与人之间本就一体,人形也好,其它物质形态也好,只是生命流体不断变化的外在形式。
科学的发展,也似乎不断在证明佛家缘起性空学说的正确。
缘起性空说不认为物质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也就是说,整个物质世界是找不到建筑底层最小的“砖块”,物质的本质是“空性”。
人类曾经找到原子,继而找到中子、电子、质子,本以为这就是最小的物质形态了,本以为这就是宇宙这个大建筑最基础的建筑砖块了。
然而,六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马雷提出,物质由更细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但科学家努力了半个世纪,依然只能在实验室证明夸克一类粒子的存在,却始终无法捕获到它。
当代物理学家霍金终于提出他的理论框架模型——弦论。
弦论的基本观点如下:大自然最小的砖块如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看起来象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的类似于琴弦拉动后的不同振动模式。
缘起与性空缘起与性空-摘文大家都知道,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理论博大精深。
但总观如来一代时教,缘起与性空却是佛法最基本的立足点。
无论是原始的小乘佛教,还是后期的大乘佛教,没有不谈到缘起与性空思想的。
如小乘经典《阿含经》云:“十二缘起,甚深甚深,难见难了,难可通达……而缘起之寂灭性,更难了知,更难通达。
”此“十二缘起”即是缘起的思想;“寂灭性”即是性空思想。
而大乘经典《般若经》中也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色”体现的也即是缘起问题,“空”体现的则是性空问题。
岁月蹉跎,流水无情,佛陀化缘已尽,随即涅盘离我们而去;历代祖师,代佛宣化,度毕有缘,也是撒手西归。
岁月的流逝,淹没了一辈又一辈古德,同时也淹没了许许多多曾经灿烂、曾经辉煌过的历史。
但历史长河的洗涤,并没有淘汰佛教的精华。
相反,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得到了多姿多彩的发展。
到龙树、无著、世亲时期,已正式形成空有两大佛教主流,特别是龙树菩萨以缘起性空为核心而创立的中观学派,对于原始的缘起性空教义更是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龙树菩萨一方面以般若经思想抨击旧有的学说及外道思想;另一方面又否定其他部派思想,大谈缘起性空,彻底揭示中道第一义谛,把佛陀当初的本怀发挥得淋漓尽致,尽览无余,而龙树菩萨这些思想主要都体现在《中论》中。
《中论》作为闽南佛学院的传统教材,我们这一届学习了两个学期,在一年的《中论》滋润下、想必同学们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简略谈谈我对缘起性空思想的一些肤浅认识。
一、何谓缘起性空所谓缘起性空,缘起有两义:一是依缘生起,即是说万物的生成,需要缘来成就,需要条件的协助,才能生起。
如一所房子,需要有砖瓦木石以及人工设计等条件才能造起一所房子。
又如一粒种子要有阳光水份的照耀滋润,有土壤作胚场,有肥料的营养,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诸如此类万物都须因缘和合才能成就。
二是依缘灭无,也即是说万物的消灭也需条件的成就,只不过是破坏的条件而已。
什么是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佛教中的中观哲学,是对世界本质的一种理解。
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的实体存在,因此具有“空”的性质。
这里的“空”并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不存在固定、独立、永恒的实体。
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依赖于其他因素的,没有单独存在的本质。
同时,“缘起性空”也强调了因果关系。
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任何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都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也会反过来影响自己。
这种因果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主次之分。
在王阳明的思想中,“缘起性空”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人的本性本善,只是被外在的因缘所遮盖。
因此,要实现自己的本性,就需要超越因缘的束缚,发挥自己的良知。
他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超越,认为每个人都有成为智慧通达之人的潜力。
因此,“缘起性空”也成为了王阳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总之,“缘起性空”是一种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它强调了因果关系和相对性,同时也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在佛教和王阳明思想中,它都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禅心禅趣禅境——评韩玄真罗汉画像的审美意味赵凤远(临沂师范学院)摘要:在我国当代画坛上,韩玄真以其独特的白描手法绘就的罗汉画像著称于世。
他的罗汉画像的成就来自他以自己的禅心与罗汉形象所承载的禅宗佛理的深深契合。
尽管每次欣赏他的罗汉画都能获得不同的审美体悟.但是画者的禅心和画中的禅趣所共同营造出的空寂辽阔的禅境是其罗汉画像艺术中不变的主题。
关键词:禅心;禅趣;禅境;韩玄真;罗汉画欣赏韩玄真的罗汉画像、进入他所创造的禅境之前.我认为应当先从罗汉与禅宗的关系谈起。
罗汉.梵语中原称阿罗汉(A r han),其字面意义有三:一是一切烦恼贼破,二是应得一切人天供养,三是不再受生死果报;在小乘佛教中,它又是指佛家弟子修行的最高果位.这些佛家弟子虽然已经摆脱生死轮回抵达涅粲境界,但是又常住人间以维持正法…。
罗汉有种种变相,自隋代进入绘画领域后,便出现了四罗汉、六罗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画法。
罗汉绘画之所以能够崛起于中唐至五代时期.并且于两宋时期达到颠峰状态.这是与禅宗在中国的盛衰联系在一起的。
呻挚”,梵语中原称禅那.通常称之为禅定。
禅定是世间、出世间、凡夫、外道的共同修行法则.但是禅宗虽以禅为名,但是它并不是以掸定为宗旨.而是以佛之心法而证取涅粲妙心之极至,正所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与“实相无相”【2】。
佛教在中国禅宗化后.罗汉在俗语中往往指称和尚.和尚们是禅宗中参禅悟道的主体形象。
自王维将禅与诗画联系在一起之后。
随着五代北宋以后禅宗的兴隆.文学作品和绘画日益融入禅风禅趣。
文人画重视文学化和赏玩的情趣.道释人物画倾向于悟道境界的装为红、黄、蓝三种颜色。
在现实生活中,和尚的僧袍并没有这种差别。
在动画中.设计者大胆地运用这种颜色的对比为三个和尚添加了响亮的视觉符号.突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
民间美术用色在不违背色彩文化的象征寓意的同时.又特别讲究色彩的视觉美感.极其重视色彩的视觉心理效果。
民间艺人们是通过色相所产生的联想和大众化心理情感的要求来选择使用色彩的,根据百姓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情趣.把用色经验编汇成浅显又深刻的色彩口诀:“黄马紫鞍配”、“红搭绿.一块玉”、“红问黄,喜煞娘”等等。
第⼆讲如何以其它法门修定前⾔在上次的讲座中,我已经解说修⾏安般念以达到第四禅的⽅法。
我说到当禅修者以安般念达到第四禅,并且修成五⾃在之后,当禅定之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时,他可以随⾃⼰的意愿⽽转修观禅(vipassana)。
然⽽在此刻,他也可以继续修⾏其它⽌禅法门。
今天,我想要跟⼤家讨论如何修⾏其它的⽌禅法门:三⼗⼆⾝分、⽩⾻观及⽩遍等。
三⼗⼆⾝分如果想修⾏三⼗⼆⾝分,⾸先你应以安般念达到第四禅。
当禅定之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时,在此光的帮助下,你应逐⼀地辨识⾝体的三⼗⼆个部份。
在⾝体的这三⼗⼆个部份当中,地界显著的有⼆⼗个,⽔界显著的有⼗⼆个。
你应观地界显著的四组,每组有五个:⼀、发、⽑、⽖、齿、⽪;⼆、⾁、腱、⾻、⾻髓、肾;三、⼼、肝、膜、脾、肺;四、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
接下来观⽔界显著的两组,每组有六个:⼀、胆汁、痰、脓、⾎、汗、脂肪;⼆、泪、膏(⽪脂)、唾、涕、关节滑液、尿。
按照上述的顺序逐⼀地辨识。
尝试如同对着明镜照见⾃已的脸那样,清楚地在各个⾝分存在的部位透视到该⾝分[1]。
如此修⾏时,如果你的禅定之光暗淡下去,正在辨识的⾝分也会变得不清楚。
这时你必须回来修⾏安般念,将定⼒再度提升到第四禅。
当禅定之光再度明亮强盛时,才回过头来辨识三⼗⼆⾝分。
每当禅定之光变暗之时,你都必须如此修⾏。
练习到当你顺着由发辨识到尿,或逆着由尿辨识到发时,你都能以透视的智慧清楚地看见每⼀个部份。
继续修⾏直到对它精通纯熟。
然后,依旧闭着眼睛,运⽤禅定之光辨识离你最近的⼈或其它众⽣,尤其理想的是位于你前⽅的⼈。
辨识那个⼈或众⽣的三⼗⼆⾝分,从发开始顺着辨识到尿,然后从尿逆着辨识到发。
如此顺逆地辨识三⼗⼆⾝分许多次。
这样修⾏成功之后,你应辨识⾃已内在的三⼗⼆⾝分⼀遍,然后辨识外在那⼈的三⼗⼆⾝分⼀遍,如此内外交替,不断重复。
能够如此内外辨识之后,你的禅修⼒将会增强。
你应如此从近⽽远,逐渐扩⼤辨识的范围。
不必担⼼你或许⽆法辨识远⽅的众⽣。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什么意思
本人理解如下:
咱们先说说什么是“缘”:佛祖自己给“缘”下了定义: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就像没有上哪来下?没有左哪来右?没有美哪有丑?没有阴哪有阳?…………用辩证唯物主义来理解,“缘”就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
那么,缘从来处来呢?缘起于性空,性,是本质的意思,空,不是没有,而是代表万物不断运动变化,马克思告诉我们:静止是相对的,运动
是永恒的。
因为一切万有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变化,这才产生了“缘”。
这就是缘起性空的意思。
佛祖正因为知道万物时刻都在变化,没有什么能抓得住,“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明日之我,亦非今日之我”,所以才把物质世界的一切看作“空”,教诲我们不要执着。
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核心的概念,佛教因唯物而走向唯心,一切万有都
是空,我们何必执着?不如反求自心,从而得到解脱。
缘起与性空
⽂:太桥旦曾堪布
任何⼀个法都不可能离开因缘,⽽因缘的本质就是空性。
龙树菩萨说:“没有空性之外的缘起,也没有缘起之外的空性。
”
空性和缘起是⼀体的,缘起是显现,空性是本质,显现和本质也是⼀体的。
⼀切显现的本质是⽆⾃性、不实有、因缘和合的。
⼀切万法好⽐是⽔中的⽉或镜中的影,显现的本质是性空,空性的当下是显现。
譬如眼前这张桌⼦,在我们的概念⾥认为桌⼦是独⽴存在的、是实有的。
实际上桌⼦是由很多因素组合⽽成的,是由桌⼦腿、桌⼦⾯、钉⼦、⽊料等组合在⼀起,最终成为⼀张桌⼦。
如果把每⼀个部分都拆开,就找不到这张桌⼦。
另外,这张桌⼦的形成还需要依赖很多缘起。
⽐如⽊匠、图纸、⽊⼯技术等等,只有这些因缘具⾜了才可能出现这张桌⼦。
我们⼈类本⾝也是因缘和合⽽成的。
⼈在投胎之前,只是处于中阴的灵魂,是从⽗母的精卵细胞互相融⼊开始,⼀周⼀周的⽣长发育,最终才出⽣在这个世界上。
同时需要依靠很多因缘:⾷物、睡眠等各种⽣存条件,才能成长为⼀个⼈。
当我们说到某某⼈时,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某某⼈是独⽴⾃主、实际存在的⼀个⼈。
但如果把某某⼈的眼睛、⿐⼦等器官逐个分开来看,就会发现其实根本找不到这样⼀个⼈。
(太桥旦曾堪布开⽰录,欢迎⼤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