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丙型病毒性肝炎课件一、介绍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
丙肝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较高,且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作为一种病毒性肝炎,丙肝对患者健康的危害极大,可引起肝脏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甚至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对丙肝的认识、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共用注射器、输入未经过严格消毒的血液制品等行为都是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纹身、穿刺等行为的普及,丙肝的传播风险也在逐渐增加。
普及丙肝的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至关重要。
丙肝的临床表现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和出血现象。
由于丙肝感染后症状常不明显,很多患者可能长时间内并未意识到自己已被感染,这使得早期发现和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定期进行丙肝筛查,及早发现并治疗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在治疗方面,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针对丙肝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丙肝治疗的成功率,为丙肝患者带来了福音。
由于丙肝的特殊性,治疗过程仍需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预防丙肝的发生仍是最佳策略,通过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减少感染风险,是预防丙肝的关键。
在接下来的课件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1.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定义丙型病毒性肝炎(也称为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感染病。
它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且感染者数量众多。
丙肝是一种能够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接触传播的传染病。
它的感染过程可能悄无声息,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了解丙肝的定义和传播方式至关重要。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定义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
丙型肝炎的病毒学特征及分类分型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炎类型之一。
丙型肝炎病毒具有一定的病毒学特征,同时根据其基因序列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分型。
病毒学特征: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属于病毒科的RNA病毒,其基因组长度约为9.6 kb。
该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主要由六个基因区域组成,分别是核心基因区、E1基因区、E2基因区、NS1基因区、NS2基因区和NS3基因区。
其中NS3基因区是编码蛋白酶的区域,对病毒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其基因组的序列变异和分型上。
根据基因组序列的差异,目前已经发现了六个主要的丙型肝炎病毒分型,分别是1a、1b、2a、2b、3a和6a。
其中,1a和1b是最常见的两个分型,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分类分型:1. 1a型:1a型丙型肝炎病毒主要分布于北美地区,其基因组序列与其他分型有较大差异。
该分型的感染者常常表现为较高的病毒载量和较严重的肝脏病变。
2. 1b型:1b型丙型肝炎病毒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分型,尤其在亚洲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该分型的感染者通常具有慢性感染的倾向,并且易于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3. 2型:2型丙型肝炎病毒主要分布于西欧地区,其感染者通常表现为较低的病毒载量和较轻的肝脏病变。
相比于1型,2型感染者的预后较好。
4. 3型:3型丙型肝炎病毒主要分布于亚洲和澳大利亚地区,尤其在印度次大陆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该分型的感染者通常表现为较高的病毒载量和较严重的脂肪肝。
5. 6型:6型丙型肝炎病毒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尤其在中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
该分型的感染者通常表现为较高的病毒载量和较严重的肝脏病变。
6. 其他亚型:除了上述六个主要的分型外,还有一些罕见的丙型肝炎病毒亚型,如4型、5型等。
这些亚型的感染者较少见,临床表现和预后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总结: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根据其基因组序列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分型。
一、引言丙型肝炎(HCV)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介绍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面。
二、药物治疗1. 抗病毒药物(1)干扰素: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常用的干扰素有α-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等。
干扰素治疗通常需要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
(2)利巴韦林:利巴韦林是一种核苷酸类似物,能够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利巴韦林与干扰素联合使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2. 联合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新药的研发,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逐渐趋向联合治疗。
目前,常用的联合治疗方案有:(1)干扰素+利巴韦林:该方案适用于大部分丙型肝炎患者,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治愈率。
(2)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利巴韦林:DAA是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具有高选择性、高活性、低耐药性等特点。
DAA+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三、手术治疗1. 肝脏移植对于晚期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肝脏移植可以清除病毒,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然而,肝脏移植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手术风险、排斥反应等。
2. 肝硬化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手术治疗包括门脉高压症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肝动脉栓塞术等。
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
四、中医治疗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丙型肝炎主要采用辨证施治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白术、党参、当归、枸杞子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丙型肝炎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缓解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肝俞等。
五、生活方式调整1. 饮食调理丙型肝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肝炎病毒感染,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毒品、共用注射器、医疗操作和器械不洁等途径。
丙型肝炎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肝脏伤害: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会导致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长期慢性感染会导致肝功能异常,如肝功能衰竭等。
2. 传播风险: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易在密切接触、性接触、婴儿垂直传播等情况下传播。
感染者可能成为病毒的潜在传播源,增加其他人感染的风险。
3. 经济负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和药物治疗,治疗费用较高。
同时,由于感染者可能浮现肝功能异常,工作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4. 心理压力: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往往面临社会歧视和偏见,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人们对感染者可能存在恐慌和排斥。
这给感染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为了评估丙型肝炎的危害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流行病学数据:采集丙型肝炎的患病率、死亡率等流行病学数据,了解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趋势。
2. 医学研究:了解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感染机制、病程发展等方面的医学研究成果,以及目前的防治措施和疫苗研发发展。
3. 社会影响:调查丙型肝炎感染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情况,了解感染者所面临的社会影响和困境。
4. 政策和法律:了解相关国家或者地区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对丙型肝炎的预防、治疗和管理措施。
基于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对丙型肝炎的危害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加强监测和报告体系等,以减少丙型肝炎的传播和危害。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感染者的关爱和支持,促进社会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歧视和偏见,为感染者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7100万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
了解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危险因素:1. 输血和血液制品:在过去,输血和血液制品是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然而,随着血液筛查技术的进步和血液安全措施的加强,输血相关的感染风险已大大降低。
2. 共用注射器和吸毒:共用注射器是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吸毒者由于共用注射器,容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因此,吸毒者是丙型肝炎高风险人群。
3. 医疗操作:医疗操作中的不安全注射和手术等操作也是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感染控制措施,减少丙型肝炎的传播风险。
4. 性传播:尽管丙型肝炎的性传播风险相对较低,但存在性行为中的高风险行为,如多个性伴侣、不使用安全套等,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5. 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即母亲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这种传播途径在临产时和哺乳期间最为常见。
高风险人群:1. 吸毒者:吸毒者由于共用注射器,容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吸毒者中的丙型肝炎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2.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风险较高。
3. 治疗过丙型肝炎的人群:曾经治疗过丙型肝炎的人群,尤其是未能成功清除病毒的患者,仍然存在再次感染的风险。
4. 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由于长期接触丙型肝炎病毒,存在感染的风险。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遵守感染控制措施,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5. 性伴侣:与丙型肝炎感染者有性行为的人群,尤其是多个性伴侣或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人群,存在感染的风险。
了解丙型肝炎的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血液安全措施、推广安全注射、提高公众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和宣传预防措施,可以减少丙型肝炎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
丙型肝炎的病程演变和预后判断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疾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感染后可引发急性或慢性肝炎。
本文将探讨丙型肝炎的病程演变以及预后判断的相关因素。
一、急性丙型肝炎的病程演变急性丙型肝炎的病程演变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前症期、黄疸期和恢复期。
1. 潜伏期:感染HCV后,潜伏期通常为2至26周,平均约为6-7周。
在这个阶段,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已经在肝脏中复制。
2. 前症期:潜伏期结束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食欲不振、关节疼痛等。
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周至数月,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3. 黄疸期:约有70-80%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在前症期之后进入黄疸期。
这个阶段以黄疸为主要表现,伴随着肝功能异常、肝脏疼痛和消化道症状。
黄疸期通常持续2-12周。
4. 恢复期:大多数患者在黄疸期后逐渐康复,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然而,约20-30%的患者可能会进入慢性丙型肝炎阶段。
二、慢性丙型肝炎的病程演变慢性丙型肝炎是指感染HCV后,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的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的病程演变相对复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慢性持续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1. 慢性持续性肝炎:慢性持续性肝炎是慢性丙型肝炎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在这个阶段,肝脏受到慢性炎症的损害,但肝功能仍相对正常。
大多数患者在这个阶段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
2. 慢性活动性肝炎:约20-3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会进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在这个阶段,肝炎活动性增加,病情可能会加重。
患者可能会出现肝脏疼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个阶段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和积极治疗。
3. 肝硬化:肝硬化是慢性丙型肝炎进展的严重后果之一。
长期的肝炎活动性损伤导致肝脏组织纤维化和结构重建,使得肝功能逐渐恶化。
肝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黄疸、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4. 肝细胞癌:肝细胞癌是慢性丙型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即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HC)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HC),主要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
丙型病毒性肝炎呈全球性分布,流行性很强,国外人群HCV感染率高达3%,我国健康人群HCV抗体阳性率为0.7%~3.1%。
丙型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很强,一旦感染很难治愈,并极易转为慢性肝炎和发生肝硬化,甚至诱发肝癌。
目录检查1抗-HCV大部分HCV感染者,体内均出现抗HCV。
因此,检测抗-HCV对丙型肝炎诊断很有价值。
抗-HCV阳性是HCV感染的标志。
但目前检测结果不能充分反映急性、慢性抑或恢复期感染。
抗体效价也不能反映HCV感染的强度,至少在动物实验中未能证实。
抗-HCV阳性可能表示近期感染后的免疫状态,但大多数表示现症HCV感染,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传染性。
人感染HCV 后至抗-HCV阳转,这段时间个体长短差异很大,目前所用方法,测出抗体较晚,在该期唯一感染的标志患者始终不出现抗-RNA,此外尚有20%丙型肝炎患者始终不出现抗-HCV,故实际感染率比检出率高,抗-HCV阴性不能除外HCV感染丙型病毒性肝炎2.HCV-RNA因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HCV含量很低,直接做核酸杂交,很难查到HCV-RNA,须先经核酸扩增后测定。
采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HCVcDNA/PCR,简称cPCR)测定肝和血清中HCV-RN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的优点。
HCV-RNA 阳性是HCV感染的直接证据,是HCV复制指标,有传染性。
因HCV-RNA较抗-HCV出现早,故可用于早期诊断及献血员的筛查。
HCV-RNA阴性,说明HCV被清除,因此,也可作为判断预后和疗效的指标。
2诊断1.抗HCV即丙肝抗体。
丙型肝炎病毒是目前诊断丙型肝炎的主要指标。
但因感染HCV后抗HCV出现较慢,一般在发病后2~6个月,甚至1年才转阳,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丙型肝炎的方法。
丙型肝炎治愈标准
丙型肝炎的治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低于检测值下限。
这意味着体内不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提示患者在通过治疗后已经达到治愈的效果。
2. 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
这表示患者的肝脏功能已经恢复正常,表示丙型肝炎病毒已经被清除。
3. 症状消失。
如果经过治疗后,患者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一般也可以作为治愈的标准。
4. 肝组织学检查显示无病变。
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肝组织学检查显示无病变通常也说明病情已经痊愈。
5. 停止用药后未发现复发依据。
部分患者在停止使用抗病毒药物后会出现复发的情况,建议在停药24周后再进行复查,如果并未出现复发现象,则表
明已经达到临床治愈。
另外,治疗丙型肝炎的标准是丙型肝炎病毒呈阴性,即当丙型肝炎病毒
RNA定量时,结果为阴性,肝功能恢复正常。
如果这两个条件都满足,丙
型肝炎被认为是治愈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任何健康疑虑或症状,应及时向医疗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和建议。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也可通过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该病毒感染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因此,对于丙型肝炎的危害评估十分重要。
1. 流行病学数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
每年有40万人死于丙型肝炎相关的疾病,其中包括肝硬化和肝癌。
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传播途径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例如共用注射器、输血或器官移植、医疗操作中的不当消毒等。
此外,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也可能导致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可以存活一段时间,因此接触污染的物体或表面也可能导致感染。
3. 感染后的症状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一般为2周至6个月。
感染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症状。
在一些患者中,丙型肝炎可能表现为慢性感染,长期存在于体内而不引起明显症状。
4. 危害评估丙型肝炎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肝炎: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可能出现急性或慢性肝炎,导致肝脏受损。
- 肝硬化:长期的丙型肝炎感染可能导致肝脏纤维化和肝功能损害,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肝硬化会导致肝脏功能减退,严重时可能导致肝衰竭。
- 肝癌:丙型肝炎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期的丙型肝炎感染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 经济负担:丙型肝炎的治疗费用较高,对个人和社会经济造成一定负担。
5. 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减少丙型肝炎的危害,以下措施可以采取:- 疫苗接种:目前已经有丙型肝炎的疫苗可供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方法。
- 避免血液传播:避免共用注射器、正确使用安全注射器、确保医疗操作中的消毒措施等可以减少血液传播的风险。
-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性传播的风险。
- 母婴传播预防:孕妇在怀孕期间进行丙型肝炎病毒筛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丙型肝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丙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
一、临床表现。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胀、腹痛等。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
对于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应该高度怀疑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对于疑似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首先应该进行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阳性结果提示曾经感染过丙型肝炎病毒,但并不能确定是否为慢性感染。
2. 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
若抗体检测结果阳性,还需要进行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慢性感染。
若RNA检测结果阳性,表明患者存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感染。
3.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是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等指标。
肝功能异常提示肝脏受损,结合临床表现和病毒学检测结果,有助于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
4. 肝脏影像学检查。
肝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有助于评估肝脏的形态结构和病变情况,对于判断肝脏病变的性质和范围有一定的帮助。
5.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确诊有困难的患者,可考虑行肝穿刺活检,通过病理学检查确定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明确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情况,结合以下诊断标准可对丙型病毒性肝炎进行诊断:1. 血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阳性;2. 血清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阳性;3. 肝功能异常,如ALT、AST升高,总胆红素升高;4. 肝脏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脏病变;5.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肝脏组织病变。
综上所述,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通过严谨的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所致,主要由血液/体液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亿人感染HCV。
在我国健康人群抗HCV阳性率为%~%,约3800万人。
由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宿主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机体免疫往往难以有效清除病毒,致使约50%~80%HCV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20%~30%将发展成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1%~4%发展成为肝细胞癌症。
一、基因组特征: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约为50nm,有一脂质包膜。
基因组为单链正链RNA,链长月。
整个基因组只有一个ORF,编码一条由3010~3033个氨基酸组成的聚蛋白前体,该蛋白前体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作用下,裂解为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
(如图所示)在HCV基因组中,5’端有一个长度和序列非常稳定的非编码区(UTR),由341个核苷酸组成,形成4个二级结构域,为病毒复制和翻译所必需。
此区是整个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区域,所以常常选择该区域的基因序列作为基因扩增的靶序列,这样可以检测出目前已知的所有HCV基因型。
3’端UTR包括3个结构域:靠近5’端为基因型特异的多变区(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相同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比较保守);居中部分为一个多聚U区域(poly U),含有50~62个核苷酸,对病毒RNA复制至关重要,但不同基因型的HCV的多聚U区域长度不等;3’端尾部为高度保守的发夹样结构,称为X-tail。
通过定点突变破坏这一结构会导致RNA病毒复制的显著降低,说明该区域对RNA病毒有效复制同样重要。
5’端和3’端UTR之间是一个ORF并且分成9个区域:核心区→E1区→NS1/E2区→NS2区→NS3区→NS4a区→NS4b区→NS5a区→NS5b区。
其中NS5b区域在不同型HCV中同源性较低,可作为HCV分型依据。
二、分类急性丙型肝炎——成人急性丙型肝炎病情相对较轻,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
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与进展控制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疾病,它是全球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原因。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急性肝炎,长期感染还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因此,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和进展控制至关重要。
一、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目前,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肝功能支持治疗。
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的主要治疗方法。
目前,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利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进行联合治疗。
DAAs具有高效、低毒性和短疗程等优点,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并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的发生。
然而,由于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变异性较高,不同基因型的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根据病毒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2. 肝保护治疗肝保护治疗是丙型肝炎患者常规的辅助治疗方法。
肝保护治疗主要通过改善肝细胞的代谢功能、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方式来保护肝脏功能。
常用的肝保护药物包括乙酰半胱氨酸、维生素E、硫辛酸等,这些药物能够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改善肝脏纤维化程度,并对肝细胞的再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3. 肝功能支持治疗肝功能支持治疗主要是针对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通过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方式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肝功能支持治疗主要包括静脉输液、人工肝支持系统、透析等,这些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减轻肝脏负担,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二、丙型肝炎的进展控制丙型肝炎的进展控制主要包括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预防复发等方面。
1. 早期发现早期发现是丙型肝炎进展控制的关键。
通过定期体检、丙型肝炎病毒检测和肝功能检查等方式,可以及早发现丙型肝炎感染者,尤其是慢性感染者。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静脉吸毒者、性传播者等,应加强定期筛查和宣传教育,以便早期发现感染者。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标题:丙型肝炎危害评估引言概述: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对于丙型肝炎的危害评估可以匡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的严重性,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传播途径1.1 血液传播: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注射毒品、医疗器械共用等。
1.2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给新生儿。
1.3 性传播:性接触也是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之一。
二、病情发展2.1 慢性肝炎:大部份丙型肝炎感染者会发展成为慢性肝炎,长期慢性肝炎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2.2 肝功能受损:丙型肝炎病毒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导致肝功能异常,严重时可引起肝功能衰竭。
2.3 其他并发症:丙型肝炎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腹水等。
三、危害程度评估3.1 肝功能伤害:根据肝功能检测结果来评估丙型肝炎对肝脏功能的伤害程度。
3.2 病毒载量:病毒载量高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需要重点关注和治疗。
3.3 年龄和性别:年龄越大、女性患者发展为慢性肝炎的风险较低。
四、预防和治疗4.1 疫苗接种:目前已有丙型肝炎疫苗可供接种,可有效预防感染。
4.2 个人卫生:避免使用他人的注射器、牙刷等个人用品,减少感染风险。
4.3 定期检测: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及时发现并治疗。
五、心理影响5.1 焦虑和抑郁:患有丙型肝炎的患者往往会浮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影响生活质量。
5.2 社会歧视:由于对丙型肝炎的误解,患者可能遭受来自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5.3 心理干预:患者需要得到心理支持和干预,匡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
结论:通过对丙型肝炎危害的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的严重性和影响,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减少疾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同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赋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匡助。
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机制和侵袭途径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机制和侵袭途径对于理解该疾病的发展和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它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感染源包括患有慢性丙型肝炎的患者、临床表现不明显的携带者以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动物。
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源的血液、体液或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
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是经皮肤或黏膜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这可以通过吸毒者共用注射器、医疗器械污染、血液制品传播等途径发生。
此外,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也是丙型肝炎的主要途径之一。
性传播主要发生在性伴侣之间,尤其是在无保护性行为和多个性伴侣的情况下。
母婴传播则是指感染妇女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一旦丙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它会通过多种机制感染肝细胞并复制自身。
首先,病毒会结合并进入肝细胞,这是通过病毒表面的特定蛋白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实现的。
这些受体包括CD81、SR-BI、Claudin-1和Occludin等。
进入肝细胞后,病毒的RNA基因组会被释放并转录成正链RNA。
然后,正链RNA会进一步转录成负链RNA,负链RNA是病毒复制的模板。
在肝细胞内,病毒的RNA通过病毒编码的酶(RNA依赖性RNA聚合酶)进行复制,并产生新的病毒颗粒。
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过程会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病毒复制所产生的病毒颗粒会释放到血液中,进一步传播给其他肝细胞或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到其他器官。
同时,病毒感染还会引起免疫系统的激活,导致炎症反应的加剧和肝脏损伤的进一步发展。
丙型肝炎的病毒感染机制和侵袭途径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目前,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是预防和治疗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
疫苗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预防病毒感染。
抗病毒药物则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轻炎症反应和肝脏损伤。
此外,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和宣传也是预防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引言概述: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疾病。
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丙型肝炎的危害进行评估,并从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1.1 血液传播:通过血液直接接触,如输血、注射毒品、共用注射器等。
1.2 性传播:性行为中的血液接触、性伴侣的感染等。
1.3 垂直传播:孕妇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将病毒传给胎儿。
2. 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和症状2.1 潜伏期:丙型肝炎的潜伏期通常为2-26周,平均为6-7周。
2.2 症状:丙型肝炎的症状轻微,大部分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但也有部分感染者出现疲劳、肝区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3. 丙型肝炎的并发症3.1 肝硬化:长期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3.2 肝癌:肝硬化患者患肝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3.3 其他并发症: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脾功能亢进等。
4. 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4.1 诊断:通过血液检测,检测抗体和病毒核酸。
4.2 治疗:目前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和肝移植。
5. 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5.1 疫苗接种:接种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
5.2 个人卫生:避免使用他人的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剃刀等。
5.3 血液安全:确保输血、手术等操作的血液安全,避免血液传播。
总结:综上所述,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炎疾病,其传播途径多样,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垂直传播。
丙型肝炎的潜伏期较长,症状轻微,但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
诊断方面,血液检测是主要手段,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和肝移植。
为了预防和控制丙型肝炎的传播,疫苗接种、个人卫生和血液安全是重要的措施。
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了解丙型肝炎的危害是非常重要的,以便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它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
为了评估丙型肝炎的危害程度,我们将从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流行病学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据统计,全球约有7000万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的流行地区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和东欧等地。
感染途径主要有输血、母婴传播、注射毒品和性传播等。
由于丙型肝炎的潜伏期较长,感染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导致病毒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增加了感染风险。
2. 病理学丙型肝炎病毒主要感染肝脏细胞,引起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长期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机制主要包括病毒进入肝细胞、病毒复制和病毒蛋白的合成等过程。
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病毒颗粒会释放到血液中,进一步传播给其他人。
3. 临床表现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些感染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而另一些感染者可能出现疲劳、食欲不振、肝区不适、黄疸等症状。
丙型肝炎的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感染者的症状一般较轻,可自愈。
慢性感染者则可能出现长期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
4. 治疗目前,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肝移植。
抗病毒治疗的主要药物有干扰素和直接抗病毒药物。
干扰素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
直接抗病毒药物则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其复制。
肝移植适用于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但由于供体的有限性和手术的风险,肝移植并非所有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其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学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加强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高公众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对于减少丙型肝炎的传播和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电化学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裂解的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刘淑娜,胡耀娟,金娟,张辉,蔡成鑫2009年1月13号在英国剑桥被收录, 于2009年2月12日被接受,2009年3月2号在网络上作为一个先进的文章被首次出版DOI: 10.1039/b900690g基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裂解的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 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电化学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一个单链核糖核酸病毒,含有约10的10000个碱基,被认为是慢性肝炎的一个主要病原体和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进一步肝纤维化。
监测血清或血浆中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用于诊断或确认感染和评估病人对治疗的反应. 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兴趣发展可靠和简单的方法检测和量化丙型肝炎病毒,这些方法已经参与各种核酸扩增方法,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一个压电基因传感器和一个基于荧光检测的传感器和电化学检测等(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DNA探针和在过氧化氢存在下靠过氧化氢酶减少碘的电化学检测)。
不管怎样,所有这些方法被认为是费时费力的,并且需要复杂和昂贵的仪器。
蛋白核酸反应在生命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DNA复制,转录,重组,损伤,修复。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个被研究的很好的DNA结合蛋白分类,并且在发展现代分子生物中成为一个重要工具。
然而,就我们最好的知识而言,没有关于裂解内切酶的DNA分析报告,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于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裂解的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
这个发达的方法表现出缓和优势性能,良好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并有能力进行实时监测。
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使用合成寡核苷酸如图1所示。
硫堇标记探针的DNA在金电极表面上自组装并且与目标CDNA杂化,, 这是一个与丙型肝炎病毒有关的21-mer寡核苷酸。
这个检测是基于在变化的硫堇伏安信号前,消化后的BamHI核酸内切酶,它是一个特殊的分子量约为22千道尔顿的核酸内切酶。
17 BamHI位识别全双对称序列50-GGATCC-30和催化裂解双链之间鸟嘌呤的Mg2 +存在。
在BamHI被消化后,DNA混合在一个特定的点被裂开并且硫堇的电化学信号减少或消失,减少的范围与在不断变化中的目的基因的浓度有关,形成了目的基因的定量检测。
21个碱基序列的HCV RNA(基地位置:8245-8265)逆转录成互补DNA(基因)。
碱基序列的合成寡核苷酸是如下:硫堇标记的探针(S1):50-SH-TGG CGT ATG GGA TCC ATA CCC-硫堇-30,目标基因(S2)50GGGTAT CAT ACG的GGA TCCCCA-30,和两碱基错配的cDNA(S3):50GGGTAT CAT ACG CGT TCC CCA-30。
固定的S1被浸渍清洗的金电极浸泡(2毫米的直径,CH仪器)在20ml的S1溶液(1毫摩尔)在41C(步骤a,图1),并孵育48小时。
然后用Tris-HCl修饰电极彻底漂洗缓冲液(pH7.6)和水依次除去弱吸附S1。
杂化在371C的S1-固定化的金电极浸渍在2毫升的Tris-HC缓冲液(pH值7.6)中含有的cDNA(S2)中,或两碱基错配的cDNA(S3为2小时(步骤b中,图1)中被管理。
BamHI切割位点被孵育DNA杂交在改进的TrisHCl(pH值7.6)金电极中进行修饰的金电极含有 20 BamHI,10mM氯化镁,和50mM NaCl,在 37 度中放置3小时(步骤c中,图。
1),治疗后,电极被清洗并转移入醋酸缓冲液中((0.1M,pH值为5)去记录电化学响应。
虽然单扫描方波伏安法(SWV)和差示脉冲伏安法(DPV)通常是两种方法用于记录响应的DNA生物传感器的循环伏安法在这项工作中,使用由于这相互作用的探针分子与模式DNA可以得到的循环伏安法分析峰电位和电流。
阳极和阴极峰也可以通过使用循环伏安法同时进行研究。
S1-改性的金电极上的循环伏安图0.1Macetate缓冲液(pH值5)演示了一个良好定义的对氧化还原反应,阳极和阴极峰电位的碳酸酐酶0和28毫伏(相对于SCE,在50 mV s1),分别(图2a),这是在根据所述特性固定的S1被S2杂化的黄金电极,循环伏安也显示出一对氧化还原峰(图2b)。
氧化还原峰的位置和高度几乎与图2a显示的一样,表明S1与S2的杂交不影响硫堇的氧化还原功能。
图2d显示的循环伏安图S1/S2的混合改性的金电极用BamHI处理3小时后,很明显,硫堇的响应几乎已经消失。
正如已知的,BamHI位是一个站点特定的核酸内切酶。
当S1/S2混合双链DNA用BamHI处理,在一个特定的切割站点(50-G/GATCC-30),从电极表面除去硫堇。
因此,没有氧化还原峰,硫堇观察到的图2d。
为了确认在图2d消失的氧化还原峰 ,直接导致核酸内切酶裂解,两碱基不匹配的基因(S3)检测裂解特异性的核酸内切酶BamHI位。
S1-固定金电极用S3杂交2小时,然后用酶法分析产物混合3小时。
他被在AlphaS1(a)和S1/S2(b)改进的循环伏安金电极在0.1M醋酸缓冲液(pH值为5)中清洗后。
(c)和(d)分别是为S1/S3-modified(c)和S1/S2modified的循环伏安(d)电极,分别用0.1Macetate缓冲液(pH值为5)消化BamHI3小时在S2的浓度上。
大量的水,电极浸入醋酸缓冲液(pH5)中,循环伏安图被记录。
硫堇的氧化还原峰仍然可以观察(图2c)。
此外,峰值电流与示图2c相比基本保持不变,这表明BamHI对S1/S3的杂交没有影响,因为杂交不包含的特定的识别序列BamHI位。
因此,该信号在图消失。
图2d是特定的酶裂解BamHI位的识别序列的直接后果。
结果表明,DNA-BamHI核酸内切酶的交互作用模型可用于定性HCV检测。
BamHⅠ-DNA相互作用进行了实时研究,这通过硫堇随消化时间引起的伏安信号的减少来检测。
S1/S2杂交修饰的金电极浸渍在该裂解混合物中, 硫堇的峰值电流迅速减少,这表明发生裂解的峰值电流在最初的30分钟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减少过程,并在60分钟后开始稳定下来(此处未示出)。
裂解将在硫堇氧化还原峰的高度下降到几乎为零的时候约2小时后结束。
这种交互模式也可以被施加到定量检测对HCV有关的特定的cDNA序列。
为了评估该模型的分析性能,硫堇标记的S1修饰的金电极杂交与各种浓度的靶cDNA(S2)杂交。
S1/S2混合然后被认为是用BamHI切割混合物,最后,硫堇伏安的响应被记录。
结果表明,峰值电流随S2在杂交溶液中的浓度增加。
测量S1/S2的混合改性电极的电流前和裂解后的值作为峰值之间差异的数据输入的价值,在低浓度时S2呈线性增加然后在高浓度时(图2中的插图)呈平稳状态。
当S2的浓度高,例如S2的浓度是高于5mM 的,几乎所有的表面固定金电极被硫堇标记S1被 S2和随后裂解BamHI位杂交。
因此,几乎所有的硫堇分子固定化在金电极上,用BamHI消化后会被移除。
因此数据输入的值仍然不变,即使S2的浓度进一步增加和一个稳定水平的高浓度的S2(图2的插图)。
数据输入值的浓度在S2取值范围从0.1至2.5毫米时成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将是有益临床分析,由于正常的血清中HCV RNA或等离子分析的浓度,在临床上通常是约1.5-2.0 .该检测的极限为(0.020.005)毫的S / N(信号/噪声)比为3。
这些结果表明被提议的定性检测和定量分析丙型肝炎病毒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有巨大潜力.所开发的方法被应用到检测真正的HCV血清样本。
血清样本由一个医院供给。
真正的样品中含有进行逆转录的HCV RNA,提供的cDNA。
初步评估所获得的扩增产物标准定性Amplicors的HCV测试(微孔与分光光度法的检测,Amplicors HCV检测试剂盒,版本2.0,罗氏分子诊断。
公司,美国),并进一步用S1探针进行杂交测试和裂解BamHI位使用方法。
结果表明,其特征在于在Amplicors为阳性样品测试是能够与S 1杂交和用BamHI切割后硫堇伏安信号明显下降。
然而,这些样本显示为阴性的Amplicors不能与S1和伏安峰杂交,当前的硫堇用BamHI切割后几乎保持不变。
这些结果表明在实际应用真实临床样本HCV所提出的检测有巨大潜力.总之,我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新方法定性和定量检测基于BamHI内切酶的特异性位点DNA切割的HCV。
“这种酶裂解试验的主要优点是它的特异性好,操作的简单和能进行实时监控。
开发协议可以作为一般的DNA检测方法,并且预计将适用于其他类型的DNA分析。
我们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673057,20773067,20833006)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ET-06-0508)支持这项工作。
注释和参考文献1 P. Skla´ dal, C. S. Riccardi, H. Yamanaka and P. I. Costa, J. Virol.Methods, 2004, 117, 145.2 N. Fujita, S. Horiike, R. Sugimoto, H. Tanaka, M. Iwasa,Y. Kobayashi, K. Hasegawa, N. Ma, S. Kawanishi, Y. Adachiand M. Kaito, Free Radical Biol. Med., 2007, 42, 353.3 T. Umemura, R. Y.-H. Wang, C. Schechterly, J. W.-K. Shih,K. Kiyosawa and H. J. Alter, Hepatology, 2006, 43, 91.4 H. Le Guillou-Guillemette and F. Lunel-Fabiani, Detection andQuantification of Serum or Plasma HCV RNA: Mini Review ofCommercially Available Assays, in Hepatitis C: Methods andProtocols, ed. H. Tang, Humana Press, Totowa, NJ, 2nd edn,2009, vol. 510, pp. 3–14.5 S. C. Lee, A. Antony, N. Lee, J. Leibow, J. Q. Yang, S. Soviero,K. Gutekunst and M. Rosenstraus, J. Clin. Microbiol., 2000, 38,4171.6 A. Guichon, H. Chiaprelli, A. Martinez, C. Rodrigues, A. Trento,J. C. Russi and G. Carballal, J. Clin. Virol., 2004, 29, 84.7 P. M. Richalet-Secordel, F. Poisson and M. H. V. VanRegenmortel, Clin. Diagn. Virol., 1996, 5, 111.8 G. Bildan, M. Billon, T. Livache, G. Mathis, A. Roget andL. M. Torres-Rodriguez, Synth. Met., 1999, 102, 1363.9 C. S. Riccardi, K. Dahmouche, C. V. Santilli, P. I. Costa andH. Yamanaka, Talanta, 2006, 70, 637.10 G. Nardone, J. George and J. G. Chirikjian, J. Biol. Chem., 1986,261, 12128.11 B. Li, Y. Du, H. Wei and S. Dong, Chem. Commun., 2007,3780.12 S. Krishnan, E. G. Hvastkovs, B. Bajrami, I. Jansson,J. B. Schenkman and J. F. Rusling, Chem. Commun., 2007, 1713.13 M. So, J. B. Schenkman and J. F. Rusling, Chem. Commun., 2008,4354.14 D. O. Hull, B. Bajrmi, I. Jansson, J. B. Schenkman andJ. F. Rusling, Anal. Chem., 2009, 81, 716.15 M. Fojta, T. Kubicˇa´ rova´ and E. Palecˇek, Electroanalysis, 1999, 11, 1005.16 Y. Jin, W. Lu, J. Hu, X. Yao and J. Li, Electrochem. Commun.,2007, 9, 1086.17 B. Hinsch and M.-R. Kula, Nucleic Acids Res., 1980, 8, 623.18 L. E. Englerl, P. Sapienzal, L. F. Dorner, R. Kucera, I. Schildkrautand L. Jen-Jacobson, J. Mol. Biol., 2001, 307, 619.19 Y. Zhang, Y. Wang, H. Wang, J.-H. Jiang, G.-L. Shen, R.-Q. Yuand J. Li, Anal. Chem., 2009, DOI: 10.1021/ac802512d.20 M. T. Carter, M. Rodriguez and A. J. Bard, J. Am. Chem. Soc.,1989, 111, 8901.21 Z. Dai, J. Chen, F. Yan and H. Ju, Cancer Detect. Prev., 2005, 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