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信号处理_2_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5.15 MB
- 文档页数:58
《语音信号处理》课程笔记第一章语音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1.1 语音信号处理的发展历程语音信号处理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上。
在早期,由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限制,语音信号处理的研究进展缓慢。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出现,使得语音信号的频域分析成为可能,从而推动了语音信号处理的发展。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语音信号处理在语音编码和传输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语音信号处理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增强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2 语音信号处理的总体结构语音信号处理的总体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语音信号的采集和预处理:包括语音信号的采样、量化、预加重等操作,目的是提高语音信号的质量,便于后续处理。
(2)特征参数提取:从预处理后的语音信号中提取出能够反映语音特性的参数,如基频、共振峰、倒谱等。
(3)模型训练和识别:利用提取出的特征参数,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出相应的模型,并进行语音识别、说话人识别等任务。
(4)后处理:对识别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语法分析、语义理解等,以提高识别的准确性。
1.3 语音的发声机理和听觉机理语音的发声机理主要包括声带的振动、声道的共鸣和辐射等过程。
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声道时,会受到声道形状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调和音质。
听觉机理是指人类听觉系统对声波的感知和处理过程,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和听觉中枢等部分。
1.4 语音的感知和信号模型语音的感知是指人类听觉系统对语音信号的识别和理解过程。
语音信号模型是用来描述语音信号特点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包括时域模型、频域模型和倒谱模型等。
这些模型为语音信号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工具。
第二章语音信号的时域分析和短时傅里叶分析2.1 语音信号的预处理语音信号的预处理主要包括采样、量化、预加重等操作,目的是提高语音信号的质量,便于后续处理。
第二章语音信号处理基础知识1、语音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是研究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语音信号进行处理的一门学科。
2、语音信号处理的目的?1)如何有效地,精确地表示、存储、传递语音信号及其特征信息;2)如何用机器来模仿人类,通过处理某种运算以达到某种用途的要求,例如人工合成出语音,辨识出说话人、识别出说话内容等。
因此,在研究各种语音信号处理技术之前,需要了解语音信号的基本特性,同时,要根据语音的产生过程建立实用及便于分析的语音信号模型。
本章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语音的产生过程、语音信号的特性分析以及语音信号生成的数学模型。
第一部分内容语音的产生过程,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1)什么是语音?2)语音的产生过程?3、什么是语音?语音是带有语言的声音。
人们讲话时发出的话语叫语音,它是一种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且具有一定的语法和意义。
语音是声音和语言的组合体,所以对于语音的研究包括:1)语音中各个音的排列由一些规则控制,对这些规则及其含义的研究成为语言学;2)对语音中各个音的物理特征和分类的研究称为语音学。
4、语音的产生语音的产生依赖于人类的发声器官。
人的发音器官包括:肺、气管、喉、咽、鼻、口等。
◆喉以上的部分称为声道,其形状随发出声音的不同而变化;◆喉的部分称为声门。
◆喉部的声带是对发音影响很大的器官。
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开启和闭合使气流形成一系列脉冲。
每开启和闭合一次的时间即振动周期称为基音周期,其倒数为基音频率,简称基频。
基频决定了声音频率的高低,频率快则音调高,频率慢则音调低。
基音的范围约为70 -- 350Hz,与说话人的性别、年龄等情况有关。
人的说话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想说阶段(2)说出阶段(3)传送阶段(4)理解阶段(5)接收阶段。
人的说话的过程:1)想说阶段:人的说话首先是客观事实在大脑中的反映,经大脑的决策产生了说话的动机;接着说话神经中枢选择适当的单词、短语以及按照语法规则的组合,以表达想说的内容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