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初二生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计划进度表
- 格式:docx
- 大小:25.85 KB
- 文档页数:32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4.2.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精品)《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调查和查阅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来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强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教学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视频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收集资料,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播放视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导入:同学们,通过视频,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季节写下这首诗的吗?一年中的什么时候青蛙处处鸣叫?鸣叫的是雌蛙还是雄蛙?鸣叫有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认真观看动画,观察思考、讨论与交流,质疑、作答:(季节可能有说春天,夏天的,鸣叫有说雌蛙或雄蛙,鸣叫意味着繁殖等;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点拨即可,对于学生的错误后面解答)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做了回答,那么,大家回答的有没有疏漏呢?今天我们学完青蛙的生殖发育,这些问题,你们就明白了。
二、问题引导,探究质疑(一)两栖动物的生殖课件出示探究问题:1.鸣叫的是雌蛙还是雄蛙?你在什么季节听到蛙鸣?鸣叫有意味着什么呢?2.雌雄蛙抱对的意义是什么?3.雌蛙和雄蛙分别排出了什么?排在什么地方?排出的在水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4.青蛙的生殖分几个过程?5.青蛙的生殖有何特点?教师点拨引导,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课件展示学习成果:1.春末夏初,雄哇鸣叫为了吸引异性,进入繁殖期。
2. 抱对有利于提高受精率。
3. 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结合成了受精卵。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2)两栖动物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课前准备】有关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课件,以及一些两栖动物的课件。
【教学方法与指导】学生根据课件上的图片,说出青蛙鸣叫的时间、意义,卵上面和下面的颜色有什么不同,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妈妈。
蝌蚪在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针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述。
这样有利于掌握学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识的,节省时间,效率高。
自主学习自学指导(一)认真观察下面的三幅图,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
结合课本P57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蛙在什么时候鸣叫?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鸣叫?鸣叫的意义是什么?2、为什么蛙卵上面颜色深一些?时间为5分钟。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的内容进行认真自学,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归纳出青蛙的生殖特点。
青蛙的生殖特点:体外受精、雌雄异体、有性生殖、卵生根据图片学生更直观地掌握青蛙的生殖特点。
加深印象,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自学指导(二)观察图形,结合课本P58——59,分析讨论青蛙的发育过程。
学生自学,通过图片,明确了小蝌蚪为什么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妈妈。
蝌蚪在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是变态发育过程。
形象的图片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归纳总结幻灯片放映,根据图片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丰年与蛙声的关系。
2、归纳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征教师归纳总结本节主要知识点,布置巩固内容。
1、青蛙益虫,它的食物主要是农业害虫,蛙多了害虫少。
济南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够解释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两栖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介绍两栖动物的定义。
讲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如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等。
2.2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如卵生、体外受精等。
讲解两栖动物的繁殖行为,如产卵、抱对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两栖动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两栖动物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3.2 主体教学分组讨论两栖动物的特征,让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配合PPT或实物演示。
3.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两栖动物的皮肤呼吸。
学生完成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填空题或小测验。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小测验或口头提问评估学生对两栖动物特征的掌握程度。
通过填空题或选择题评估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堂拓展讲解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如无尾目和有尾目的差异。
介绍两栖动物的保护现状和保护措施。
5.2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两栖动物,调查其生殖和发育过程,并写成报告。
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并提出保护建议。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材料准备两栖动物的图片、视频、PPT等教学材料。
提供两栖动物的实物标本或模型。
6.2 教学工具使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PPT和视频。
使用显微镜观察两栖动物的皮肤呼吸。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
7.2 探究两栖动物的特征学生分组讨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节是初中生物济南版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章的第二节。
从学生的认识逻辑来看,在这一单元中需要解决的是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的问题。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生物在繁衍过程中,通过遗传和变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内容解读本节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认识各种各样的两栖动物;本部分内容教材主要以图片形式出现,为学生自主学习留下了空间。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本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课标中要求“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主要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来实现。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本部分内容的编定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渗透环保意识。
本部分还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当地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浸透人文精神。
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技能方面: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阅读探究。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探究。
三、设计思路在剖析教材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整体设计思路为:课前:师:全程指导生:分成六个调查小组,选择课题,开展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准备汇报。
1、椰子组:除了青蛙、蟾蜍,还有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2、龙眼组:实地考查:青蛙生殖过程,捕捞适量蛙卵以便饲养观察蛙发育过程。
3、柠檬组:查找资料:了解青蛙生殖、发育过程。
4、甜橙组:社会调查:成高子地区环境的变化。
5、灵芝组:社会调查:成高子地区青蛙、蟾蜍数量的变化。
6、草莓组:问卷调查: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课上:小组汇报交流课下:手抄报竞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讲述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发育而到陆地生活。
教材还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反映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两个学期的生物学习,对学习生物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能自主的完成一些简单的生物实验,并能通过实验过程有条理的总结出知识点。
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和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六、教学过程:一、播放引入: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提问: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外形相差太远。
蝌蚪像鱼、有尾,青蛙有四条腿)(青蛙眼睛鼓鼓的、皮肤绿色、肚皮雪白,蝌蚪不是)(蝌蚪在水中生活,用腮呼吸。
青蛙既能在水里游泳,又能在陆地上跳跃,它主要有肺呼吸,它们的生活环境不同)(食物不同。
蝌蚪吃水中的生物,青蛙吃害虫)小蝌蚪是怎样发育成青蛙的?你想了解青蛙的一生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新课吧。
(板书课题: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板书:一、两栖动物的生殖)二、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大家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春末夏初,特别是下雨的晚上;稻田里、池塘边)三、观察思考:媒体播放:青蛙的生殖问题:生1组、青蛙都能鸣叫吗?雄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仅雄蛙能叫;招引雌蛙)生2组、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使雌蛙排的卵尽快与雄蛙排的精子接触,完成受精作用)生3组、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水里)媒体播放:青蛙的发育(板书:二、两栖动物的发育)生4组、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有人认为水是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种类较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说法对吗?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没有影响呢?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五、归纳总结:生6组: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环境、使其不能正常生殖、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生7组:畸形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环境污染,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六、得出结论:环境的变迁确实影响了两栖动物,它们的数量和种类在不断的减少,我们应当怎样做呢。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2.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3.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能力目标: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观看青蛙的生殖发育视频,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2.难点: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展示鳄鱼与海龟的图片,要求学生讨论是否是两栖动物。
再展示大鲵的图片导入两栖动物,认识常见的两栖动物,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顾七年级的知识——什么动物是两栖动物(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是什么?2、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怎样?(三)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1.青蛙鸣叫的结构是什么,它为什么要鸣叫?2.雌、雄蛙在生殖的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抱对?3.雌、雄蛙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在何处进行受精?4.为什么每个受精卵上面的颜色要深一些?教师展示图片,并对学生进行提问,疑难问题进行点拨讲解。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青蛙是雌雄异体、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四)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1.经过体外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在暖暖的阳光照射下,是怎样继续发育成青蛙的?教师展示从蝌蚪到青蛙的发育过程示意图。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有尾、无四肢、鳃呼吸,水中生活)(有四肢、无尾、肺呼吸为主,皮肤辅助呼吸,在水中、潮湿陆地生活)2.学生讨论:蝌蚪发育成青蛙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上发生的变化。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知道青蛙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并进行体外受精。
3.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理解体外受精的过程和意义。
4.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5.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联想、想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帮助学生树立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并关爱我们人类自身生活环境的意识。
1.青蛙的鸣叫,以及鸣叫的意义。
2.青蛙的生殖方式和体外受精的过程、意义。
3.青蛙的发育过程,以及发育过程中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变化。
1.雄性青蛙的鸣囊及其作用。
2.雄性青蛙鸣叫的意义。
3.体外受精的过程及意义。
(一)教师准备:1.准备关于两栖动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录像带。
2.准备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录像带。
3.准备青蛙捕食田间害虫的图片、资料和统计数字等。
4.准备人类捕食青蛙的图片、资料等。
5.准备一些畸形青蛙的图片。
(二)学生准备:复习前两节所学的内容并预习新课。
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导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喜欢看动物世界栏目吗?那现在想不想就看动物世界呢?1.引起兴趣并急于回答。
回答:喜欢看;喜欢;想看。
通过放映教学录像短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导入新课2.陈述: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物世界的录像,是关于两栖动物的。
下面就请2.学生认真观看教学录像,并思考录像中所播放的内容。
通过列举图片和资料,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同学们认真地观看、记住要仔细地看,看完了还要回答问题哦。
(教师播放录像)3.录像放映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1)在刚才的录像中大家看到了哪些动物?(2)录像中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3)它们为什么被称作两栖动物?3.学生回忆录像内容并回答:(1)在录像中出现的有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济南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两栖动物的特点。
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两栖动物的特点。
1.4.2 讲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
1.4.3 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1.4.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理解。
第二章:两栖动物的生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
2.2 教学内容: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
2.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
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
2.4 教学步骤:2.4.1 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2.4.2 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
2.4.3 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
2.4.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的理解。
第三章:两栖动物的发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
3.2 教学内容: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
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3.4.2 观察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3.4.3 展示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使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
初二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3.了解两栖动物的适应性进化与繁殖策略。
4.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3.两栖动物的适应性进化与繁殖策略。
三、教学重点1.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观察、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可以使用问题启动导入。
例如:你知道有哪些两栖动物?它们是如何繁殖和发育的呢?2. 探究活动(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和观察,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实验材料:1.蝌蚪标本2.镜片3.放大镜4.细滤纸5.盖玻片实验步骤:1.将蝌蚪标本放在镜片上,用放大镜观察蝌蚪的外部结构,并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特点。
2.用细滤纸将蝌蚪的体液吸取到盖玻片上,并用放大镜观察盖玻片上的蝌蚪精子或卵母细胞,并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特点。
3.小组合作,讨论蝌蚪的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总结。
3. 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的提问,解释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
生殖器官结构1.雄性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包括睾丸、精包、输精管等。
2.雌性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卵丝管、子宫等。
生殖器官功能1.雄性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功能:产生和储存精子,并将精子输送到雌性体内。
2.雌性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功能:产生和储存卵巢,并接受雄性输送的精子。
4. 拓展学习(15分钟)让学生了解并讨论两栖动物的适应性进化和繁殖策略。
适应性进化1.生殖策略的多样性:两栖动物根据不同的生境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生殖策略。
雌雄体,体受精,生殖,生2、昆虫的发育类型:(1)像果蝇的发育,经历了、、、四个时期,并且幼虫与成虫差别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发育。
其他例子:。
(2)像蝗虫的发育,经历了、、三个时期,并且幼虫与成虫差别不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发育。
其他例子:。
学习活动二:两栖动物的生殖1、青蛙的繁殖时节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2、雄蛙鸣叫的意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雌雄抱对有什么意义?雄蛙和雌蛙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___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__.4、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________生殖;_________受精;_______生学习活动三:两栖动物的发育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经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
2、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青蛙比较早期蝌蚪青蛙生活环境四肢尾运动器官C.肺→外鳃→内鳃D.内鳃→肺→外鳃3.青蛙的发育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时期,而且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有着显著的变化,这样的发育属于()A.完全变态发育B.不完全变态发育C.变态发育D.不变态发育4.两栖动物不能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原因是()A.体温不恒定B.肺不发达C.用皮肤呼吸D.生殖发育离不开水5.下列哪项不是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小、种类少的原因?()A.生殖发育在水中完成B.用肺呼吸C.体温不恒定D.皮肤裸露,能辅助呼吸6.下图是青蛙发育过程中某些阶段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青蛙发育过程的顺序是: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B用_______(填“外鳃”或“肺”)呼吸。
(3)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在水中进行,青蛙进行_______(填“体内”或“体外”)受精。
(4)蝌蚪的形态和结构与成蛙的区别很大,青蛙的发育方式为_____发育板书设计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两栖动物的含义二、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卵生三、发育:1、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2、发育方式:变态发育。
济南版初二生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计划进度表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
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
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二生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源于初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所阐述的内容。
教材中前节与后节虽都是介绍生殖和发育,但每一节都是独立的类群,与本节没有太多关联。
本节只是单纯以“青蛙”的生殖发育为例,介绍了什么是两栖类动物,归纳出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揭示了动物生命的基本特征,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后两章内容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前两节内容,以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资料,具有一定的获取,甄别有效信息的意识以及判断性思维的能力。
所以本节课从学生已知的常识性知识入手,结合搜集的信息,逐一解决,归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同时利用合作小组,比赛,教色扮演,师生互动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为本节课学生能更好地解决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教材资源,家庭生活资源,网络资源,并借助多媒体资源有机地结合,构建了全新的知识体系,改变了原有的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材体系。
例如:引言部分用的动画片就是教材资源,拓展了生活资源,这样有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顺理成章的导入了新课;又如:资源库环节则是利用了网络资源,开发了教材资源,这样合理的利用,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加强了STS思想的合理渗透。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全过程,了解环境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收集,整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观看青蛙的生殖发育视频,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重点、难点)②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难点)③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青蛙生殖发育过程图和相关视频资料等。
学生:预习;从生物兴趣小组的成员中选7人准备表演剧“小青蛙的生长发育”。
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成果展示(15分【过渡】经过体外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在暖暖的阳光照射下,是怎样继续发育成青蛙的?还是让我们先来观看一段视频吧。
(点击课件多媒体播放青蛙与发育有关的视频,见PPT-8)【自主学习】要求:结合教材58页图4.2-16,自己完成导学案中的活动一的图片排序:1.图片排序:【合作学习】请根据排序后的图片,小组内各成员可以代表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青蛙,描述各个发育阶段小青蛙在形态结构上发生的主要变化。
2.我来表演:小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
(教师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主要以鼓励为主)思考:通过兴趣小组同学的表演,你能说出小青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总结:老师板书二、发育:受精卵→蝌蚪→幼蛙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要求完成活动一的内容。
并由代表发言回答问题。
1.图片排序:小组活动:由组长分工各成员代表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青蛙,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阶段中发生的主要变化。
最后由兴趣小组成员代表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表演。
学生观看表演后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经历了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
让学生先通过观看视频从直观上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然后通过“图片排序”、“我来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不仅知道了青蛙的生长发育经历的四个阶段,同时对发育各阶段在形态结构上发生的主要变化也有明确的了解,为后面的比较学习做好了铺垫。
济南版初二生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计划进度
表
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
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
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二生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源于初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所阐述的内容。
教材中前节与后节虽都是介绍生殖和发育,但每一节都是独立的类群,与本节没有太多关联。
本节只是单纯以青蛙的生殖发育为例,介绍了什幺是两栖类动物,归纳出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揭示了动物生命的基本特征,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后两章内容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前两节内容,以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资料,具有一定的获取,甄别有效信息的意识以及判断性思维的能力。
所以本节课从学生已知的常识性知识入手,结合搜集的信息,逐一解决,归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同时利用合作小组,比赛,教色扮演,师生互动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为本节课学生能更好地解决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