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课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29
高一年级历史课题一、百家争鸣课型新授第一章第1课时总第 2 课时主备人冯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先秦文化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已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等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难点:1、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导学案、课件、图片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单元解析: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学的兴衰。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家争鸣的局面,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发展,出现了新儒学—理学;明清期,一些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再一次开创了思想活跃的局面。
【新课导入】展示材料: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中天由此导入新课第一课 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含义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家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各家思想流派。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干〔1〕知道诸子百家,看法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构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念以及儒家思想的构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暴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剖析儒家思想的构成缘由,总结儒家思想的构成进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进程与方法(1)引入中国现代政治、经济、文明方面的相关内容,启示先生思索〝百花怒放〞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拟法、列表法和剖析法指点先生对〝百花怒放〞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效果停止归结。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先生对儒学的存在缘由以及现代儒学复兴状况停止讨论。
2.情感态度价值观(1)经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花怒放〞局面的研讨讨论,让先生感遭到中华民族文明的胸无点墨,培育先生的民族自豪感。
(2)经过对〝诸子百家〞的剖析以及了解,培育先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心肉体。
(3)看法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开展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并且联络理想,使先生可以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明,发扬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1.教学方法:比拟法,列表法,剖析法2.教学手腕: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缘由;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念2.难点:了解百花怒放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引言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惹起社会言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味。
关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
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21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
电影描写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不时到其73岁病逝这段阅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阅历停止改编。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教案1【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2、能力目标: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
【学习重点】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知识链接】必修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知识导学】一、梭伦改革的背景:(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梭伦改革的背景1)(1)环境优越:位于,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2)资源丰富:盛产、、优质陶土和等;(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港。
所有这些对农业、工商业发展十分有利。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梭伦改革的政治背景2)1、城邦国家的雏形:(1)在“时代”,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这些部落逐渐统一,设立以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了的雏形。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①政治上,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
公民大会(代表平民)没有实际权力。
②经济上,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盘剥平民。
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称为“”。
如果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务奴隶。
平民的反抗: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
公元前632年,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_,这次_虽然最后被镇压,但给贵族统治敲响了警钟,雅典统治者后来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