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高密度电法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83
高密度电法工作方式2008年08月29日星期五 06:30 P.M.一、电极检查。
将测线上的电极依次两个一组地与M、N测量输入端接通,每步的电极转换规律如下:第一步: M=1#,N=2#第二步: M=2#,N=3#……第五十九步: M=59#,N=60#.二、工作方式1、(WN)温纳它的电极排列规律是:A,M,N,B(其中A,B是供电电极,M,N是测量电极),随着极距系数n由n(MIN)逐渐增大到n(MAX),四个电极之间的间距也均匀拉开,设电极总数60,n(MIN)=1,n(MAX)=16,每步电极转换的规律如下所述:首先,n=n(MIN)=1,测量数据为57个:第一步: A=1#,M=2#,N=3#,B=4#;第二步: A=2#,M=3#,N=4#,B=5#;……第五十七步: A=57#,M=58#,N=59#,B=60#;接着,n=n+1=2,测量数据为54个:第一步: A=1#,M=3#,N=5#,B=7#;第二步: A=2#,M=4#,N=6#,B=8#;……第五十四步: A=54#,M=56#,N=58#,B=60#;最后,n=n(MAX)=16,测量数据为12个:第一步:A=1#,M=17#,N=33#,B=49#;第二步: A=2#,M=18#,N=34#,B=50#;……第十二步: A=12#,M=28#,N=44#,B=60#;显然,对应每一层位(n)的测量数据个数=(60-n×3),如果n=1~16,16个层位全部测量得到的完整的一个剖面,数据总数应该是552个。
2、(SB1)施伦贝尔1电极排列规律是:A,M,N,B测量过程中:MN固定不动,AB按隔离系数由小到大的顺序逐次移动,然后将MN 向前移动一个点距,再重复上诉过程。
数据按隔离系数由下到大的顺序分层存储,结果为矩形区域。
例如测定16层时,M=17#,N=18#,A=16#—1#移动,B=19#—34#移动(第一测深点)。
高密度电法勘探的装置选择和资料解释,工作原理,局限因素,以及未来高密度电法勘探的装置选择和资料解释 1.概况高密度电法勘探(Electrical Imaging Surveys)的出现使得电法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得到了质的提高和飞跃。
同时使得资料的可利用信息大为丰富,使电法勘探智能化程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高密度电法其核心只是实现了野外测量数据的快速、自动和智能化采集,它的工作实质依然是常规电法勘探原理,所以说它只是一种基于老原理的采集手段的提高,它并未脱离直流电法的框架,并算不得是一门全新的勘探方法。
但是,由于其采集密度的增大、排列装置的增多,为传统电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技术处理带来了新的课题。
高密度电法勘探的装置选择、资料解释是两个关键环节。
排列装置选择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测试出探测目的所反映出的异常。
资料解释则是探测目的最终反映和探测效果最直接表达。
2.装置的选择选择哪种装置取决于场地大小、地形起伏、探测任务以及探测精度等因素。
2.1场地因素如果场地开阔,一般都使用四极装置(α、α2)。
因为该方法会获得最大的测量电位。
这对于节省外接电源,减少供电电压,特别是压制干扰,增强有效信号,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如果场地不充许,那么最好使用三极装置(AMN、MNB)。
三极装置比四极装置将节省一半的场地。
2.2地形因素高密度电法勘探应尽力避免地形的起伏,然而事实常难随人愿。
这时候就得考虑哪种装置受地形的影响最小。
在众多装置中,偶极装置受地形影响最为剧烈,它本身的电测曲线就已经复杂,如果加上地形的因素,其电测剖面形态会变得很难辨别。
其次是三极装置,该装置遇到山谷或山脊时电测曲线会出现多个峰值,并且AMN和 MNB两个装置的反映程度不均衡,故而判别起来困难较大。
相对地,四极装置受地形的影响较小,电测剖面形态比较好判别。
2.3探测精度因素掌握探测精度(灵敏度)与装置的关系,是高密度电法中很重要的环节,也是众说纷芸,很难形成一个定论的问题。
高密度电法勘探指的是直流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
本次高密度电法勘探采用的仪器以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测控主机,配以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构成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该系统具有存储量大、测量准确快速、操作方便等特点,并且可方便地与国内常用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配合使用,使解释工作更加方便直观。
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能源勘探与城市物探、铁道与桥梁勘探等方面,亦用于寻找地下水、确定水库坝基和防洪大堤隐患位置等水文、工程地质勘探中, 还能用于地热勘探。
工作时每个排列实接电极数60根,测量一个断面时所有实接电极一次铺完,供电电压200-300V,电流大于3A,本次工作采用的电极间距为10m。
为了充分利用每个排列的观测数据和保证测量数据的横向和垂向反演精度,我们选用了2排列装置(见图2-1),固定断面扫描测量,断面上的测点呈倒梯形分布。
当实接电极数为60根时,剖面数为28,断面测点总数为841。
当剖面长度大于一个排列长度、在进行下一个排列测量时,电极布置应与前一排列重合30根,保证倒梯形断面上的测点无空隙。
野外工作中,为确保观测质量,取得详实、可靠的数据,每次开工前,对仪器的工作状态进行严格检查,保证仪器工作正常,并在每次测量前,对60根电极进行自动接地电阻检查,确保电极接地良好、各电极接地电阻均一。
高密度电法剖面电极布置及断面扫描测点见图2-1。
A M NB AM = NB = n * MN ,MN不变,同时移动。
n=1n=2n=3n=4n=5n=6n=7n=8n=9n=10n=11n=12n=13n=14排列(施伦贝谢尔装置:AM=NB,MN不变)示意图图2-12内业资料处理使用Res2dinv电法处理软件;经该软件处理的数据自动转换成断面上对应的各测点的电阻率,以不同颜色在剖面上呈不同层次展示,因而各电性层层次清楚明了,地层异常部位亦非常清楚的展示出来。
2 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仍然是以岩、土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 研究人工施加稳定电流场的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分布规律的一种电探方法。
因此, 它的理论基础与常规电阻率法相同,所不同的是方法技术。
高密度电阻率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 几十至上百根) 置于观测剖面的各测点上, 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装置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 当将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 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图示结果。
显然, 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用与发展, 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由于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上述特点, 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 它具有以下特点: ( 1 ) 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 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 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
( 2 ) 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 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
(3) 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不仅采集速度快( 大约每一测点需2~5s) ,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
(4)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 脱机处理后还可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
(5)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 成本低, 效率高, 信息丰富, 解释方便。
(一)高密度电阻率法采集系统早先的高密度电阻率法采集系统采用集中式电极转换方式。
如图4.1所示。
进行现场测量时,用多芯电缆将各个电极连接到程控式电极转换箱上。
电极转换箱是一种由微片机控制的电极自动转换装置,它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进行电极装置形式、极距及测点的转换。
电极转换箱开关由电测仪控制,电信号由电极转换箱送入电测仪,并将测量结果依次存入存储器。
图4.1 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系统结构示意图(集中式)随着技术的发展,高密度电法仪日趋成熟。
表现在:采用嵌入式工控机,大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采用笔记本硬盘存储数据,可以满足野外长时间施工的工作需求;系统采用视窗化、嵌入式实时控制与处理软件,便于野外操作;可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计算机与电测仪一体化,携带方便。
高密度电法它的理论基础与常规的电阻率法相同,不同的是方法技术方面。
它是一种陈列勘探方法,测量的时候,采用了多电极(几十至上百根)一次布极,跑极和数据采集的自动化。
成本低,效率高。
适用于工勘。
基本原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然后进行观测。
由于使用电极数量多,而且电极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地电信息,使电法勘探能像地震勘探一样使用覆盖式的测量方式。
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1)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由此带来的测量误差;(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结构状态的地质信息;(3)数据的采集和收录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而且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和错误;(4)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
我们利用此法在江西省萍乡市陶瓷产业聚集区开展勘查工作,效果良好。
按布线方式分类一、集中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3 WGMD-4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JD系列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测控主机,再配以WDZJ系列多路电极转换器。
二、分布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A系列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为测控主机,在配以分布式开关电缆,即可完成测量工作。
高密度电法发展概况高密度电法指的是直流高密度电阻率法,但由于从中发展出直流激发极化法,所以统称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
当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物理解释的结果。
显然,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2 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阻率法仍然是以岩、土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 研究人工施加稳定电流场的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分布规律的一种电探方法。
因此, 它的理论基础与常规电阻率法相同,所不同的是方法技术。
高密度电阻率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 几十至上百根) 置于观测剖面的各测点上, 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装置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 当将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 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图示结果。
显然, 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用与发展, 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由于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上述特点, 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 它具有以下特点: ( 1 ) 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 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 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
( 2 ) 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 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
(3) 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不仅采集速度快( 大约每一测点需2~5s) ,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
(4)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 脱机处理后还可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
(5)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 成本低, 效率高, 信息丰富, 解释方便。
(一)高密度电阻率法采集系统早先的高密度电阻率法采集系统采用集中式电极转换方式。
如图4.1所示。
进行现场测量时,用多芯电缆将各个电极连接到程控式电极转换箱上。
电极转换箱是一种由微片机控制的电极自动转换装置,它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进行电极装置形式、极距及测点的转换。
电极转换箱开关由电测仪控制,电信号由电极转换箱送入电测仪,并将测量结果依次存入存储器。
图4.1 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系统结构示意图(集中式)随着技术的发展,高密度电法仪日趋成熟。
表现在:采用嵌入式工控机,大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采用笔记本硬盘存储数据,可以满足野外长时间施工的工作需求;系统采用视窗化、嵌入式实时控制与处理软件,便于野外操作;可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计算机与电测仪一体化,携带方便。
高密度电法高密度电法即是高密度电阻率法,它是以岩、土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研究人工施加稳定电流场的作用下地下传导电流分布规律的一种电探方法(一)特点:( 1 ) 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 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 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
( 2 ) 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 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
(3) 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 不仅采集速度快( 大约每一测点需2~5s) ,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
(4)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 脱机处理后还可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
(5)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 成本低, 效率高, 信息丰富, 解释方便。
(二)高密度电阻率法采集系统:随着技术的发展,高密度电法仪日趋成熟。
表现在:采用嵌入式工控机,大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采用笔记本硬盘存储数据,可以满足野外长时间施工的工作需求;系统采用视窗化、嵌入式实时控制与处理软件,便于野外操作;可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转换,计算机与电测仪一体化,携带方便。
新一代高密度电法仪多采用分布式设计。
所谓分布式是相对于集中式而言的,是指将电极转换功能放在电极上。
分布式智能电极器串联在多芯电缆上,地址随机分配,在任何位置都可以测量;实现滚动测量和多道、长剖面的连续测量图高密度电阻率法测量系统结构示意图系统可以做高密度电阻率测量,又可以同时做高密度极化率测量,应用范围宽。
常用装置:高密度电阻率法在一条剖面上布置一系列电极时可组合出十多种装置。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电极排列原则上可采用二极方式,即当依次对某一电极供电时,同时利用其余全部电极依次进行电位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按需要转换成相应的电极方式。
但对于目前单通道电测仪来讲,这样测量所费时间较长。
其次,当测量电极逐渐远离供电电极时,电位测量幅值变化较大,需要不断改变电源,不利于自动测量方式的实现。
物探方法----高密度电法•基本原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然后进行观测。
由于使用电极数量多,而且电极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地电信息,使电法勘探能像地震勘探一样使用覆盖式的测量方式。
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1)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由此带来的测量误差;(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结构状态的地质信息;(3)数据的采集和收录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而且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和错误;(4)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
按布线方式分类一、集中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3 WGMD-4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JD系列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测控主机,再配以WDZJ系列多路电极转换器。
二、分布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A系列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为测控主机,在配以分布式开关电缆,即可完成测量工作。
高密度电法发展概况高密度电法指的是直流高密度电阻率法,但由于从中发展出直流激发极化法,所以统称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
当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物理解释的结果。
显然,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由于高密度电阻率法所具备的上述优势,因此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它具有以下特点:(1) 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
物探高密度电法一、引言物探高密度电法(High-Density Electrical Resistivity Method)是一种应用于地质勘探和环境工程中的非侵入性调查技术。
通过测量地下电阻率分布来推断地下结构和岩土体特性。
本文将对物探高密度电法的原理、仪器设备、实施方法以及应用领域进行详细介绍。
二、原理物探高密度电法基于地下岩土体的电阻率差异进行测量和分析。
在该方法中,通过在地表上布置一系列电极,施加直流电流,并测量电位差来计算地下岩土体的电阻率。
根据欧姆定律,当直流电流通过岩土体时,会产生一个电势差。
根据测量到的电势差和已知的注入电流值,可以计算出不同位置处的地下岩土体的电阻率。
三、仪器设备1. 野外仪器物探高密度电法野外测量主要使用多通道自动测量系统(Multi-Channel Automatic Measuring System)。
该系统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通道,每个通道都由一个发射电极和多个接收电极组成。
通常使用的电极间距为1-10米,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数据。
2. 数据处理设备野外测量得到的原始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设备通常包括计算机、数据采集卡和相关软件。
通过将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可以进行数据滤波、去噪和反演等操作,从而得到地下岩土体的电阻率剖面图。
四、实施方法物探高密度电法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布置测量线:根据勘探区域的需求,在地表上布置一条或多条测量线,并确定好电极间距。
2.安装电极:根据测量线上的位置,在地表上安装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
确保电极与地表接触良好,并保持稳定。
3.施加直流电流:通过发射电极注入直流电流,通常使用恒流源进行控制。
注入的直流电流大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4.测量电位差:使用接收电极测量不同位置处的地下岩土体产生的电位差,并记录下来。
5.数据处理和分析:将测量得到的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地下岩土体的电阻率剖面图。
五、应用领域物探高密度电法在地质勘探和环境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