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备】2018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唐诗五首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5
12 唐诗五首知识与能力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2.背景资料《野望》选自《王绩诗注》。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
此诗是崔颢游黄鹤楼有感而作。
3.知识链接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12 唐诗五首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 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2.唐诗五首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2 唐诗五首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多角度赏析名句。
(难点)4.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一朵芬芳的花朵,长盛不衰地盛开在文学的百花园中。
而唐诗更是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彩,映照古今。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仁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
为人放荡不羁。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2.字词积累东皋.(gāo)薄暮.(mù)徙倚..(xǐ yǐ) 落晖.(huī)驱犊.(dú) 萋.萋(qī)鹦鹉..(yīng wǔ) 征蓬.(péng)候骑.(jì) 燕.然(yān)3.自读前三首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4.结合背景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5.提出不懂的问题。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赏析《野望》。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泠)、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12 唐诗五首知识与能力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2.背景资料《野望》选自《王绩诗注》。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
此诗是崔颢游黄鹤楼有感而作。
3.知识链接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设计《唐诗五首》《野望》◆教材分析《野望》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3、积累名句;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讲授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假想,感受墨客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言语的美;积聚名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会诗中乐趣,培养学生观赏本领,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课前准备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2、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12 唐诗五首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唐诗五首》教案教案:《唐诗五首》一、教学内容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章节:第三单元第12课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五首唐诗,包括《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早发白帝城》。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五首唐诗。
2. 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学会欣赏和评价唐诗的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
难点: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展示五首唐诗的文本和插图。
2. 纸张和笔,用于学生书写和绘画。
五、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引出唐诗的主题,简要介绍唐诗的发展背景。
2. 讲解(20分钟)分别讲解五首唐诗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结合PPT展示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景象。
3. 朗读与背诵(15分钟)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五首唐诗,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提供一些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4. 实践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六、板书设计1.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喜欢的唐诗的意境和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学生对五首唐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了检查,大部分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出来。
12 唐诗五首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多角度赏析名句。
(难点)4.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一朵芬芳的花朵,长盛不衰地盛开在文学的百花园中。
而唐诗更是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彩,映照古今。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仁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
为人放荡不羁。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2.字词积累东皋.(gāo)薄暮.(mù)徙倚..(xǐ yǐ) 落晖.(huī)驱犊.(dú) 萋.萋(qī)鹦鹉..(yīng wǔ) 征蓬.(péng)候骑.(jì) 燕.然(yān)3.自读前三首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4.结合背景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5.提出不懂的问题。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赏析《野望》。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泠)、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已,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二、赏析《黄鹤楼》。
1.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
2.“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三、赏析《使至塞上》。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词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单车。
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记事之中微露失意情绪。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赏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这一句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大”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4.主旨归纳。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
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产生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步骤四知识拓展当堂演练1.任选一首诗,联系背景,加入合理的想象,将诗歌改写成散文。
2.背诵默写三首诗。
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检查背诵前三首诗,并说说每首诗的主题思想。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他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2.写作背景《渡荆门送别》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的。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作所。
3.自读后两首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4.结合背景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悟。
5.提出不懂的问题。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赏析《渡荆门送别》。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朝气蓬勃的形象。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5.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本诗的写作方法。
从构思上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二、赏析《钱塘湖春行》。
1.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2.读诗,赏美景。
(1)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并说明理由。
写的是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可以看出。
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
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的?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3.品读诗,赏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请举例说明。
示例: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多、颜色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
4.精读诗,悟诗情: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步骤四当堂演练拓展迁移1.《渡荆门送别》中景物描写非常优美,将它改写成一个写景小片段。
2.西湖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请说出。
步骤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