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度及国人心理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6
从血缘宗法家族制度论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孔斐 1209080329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123班【摘要】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在笔者看来,“家国”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信仰和精神血脉,而究其根源,正是古代中国源远流长的血缘宗法和家族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无数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
不同于西方以游牧为主的生活形态形成的血缘关系相对淡薄、个人主义为主的文化传统,在古代中国,我们的先民主要从事定居的农业生产,血缘纽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整套血缘宗法与家族制度。
中华文明五千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严格生活在血缘宗法与家族制度的约束中;而卷帙浩繁的万卷史书,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
可以如是说:几千年中国人的生存历史,就是依附于有限耕作方式的土地,承受着宗法礼制的规范,活动在血缘家族范围之内。
本文通过对宗法制度和家国情怀的分别解释然后再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的方法探究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血缘宗法;家族制度;家国同构一、“吉蠲为喜,是用孝享。
褕祠烝尝,于公先王。
”——血缘宗法与家族制度按照定义来说,宗法制度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法律规范。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受此影响,黎民百姓中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家族制度。
其特征有三点:第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
第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
这种尊卑关系主要表现为近尊远卑,嫡尊庶卑,长尊幼卑,男尊女卑。
第三,根据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
嫡长子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优先继承权。
《诗经》中“吉蠲为喜,是用孝享。
褕祠烝尝,于公先王。
”意思是最好最洁净的美酒佳肴呀,是用来四季孝享先公先王的。
深刻反映了当时人对祖先的敬奉和对血缘宗族的认同感。
宗法制度的利和弊摘要: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度演变而来的,虽然在西周末年就已经瓦解,但它的影响在中国却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结构,揭示出宗法制的残余影响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不同层面,至今仍对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一定影响.关键词:宗法制度;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社会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而人类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才能创造并发展文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受特定的生态环境、经济状况的制约,而且社会组织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社会是由家族和家庭构成的,中国社会有比较完备的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和家庭结构,而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就在于其血缘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它是中国的特产,它给中国文化打上了极为鲜明的烙印。
” [1]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及确立宗法制度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庭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是由氏族社会晚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朝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证实,随着畜牧和农业的逐渐发展,劳动生产力日益提高,全部财富或大部财富,都是靠男子创造出来,于是便确立了男子在氏族中支配权,这就瓦解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权制社会。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产生了私有财产。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继承人继承,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在中国文化中,宗与族是相依赖而存在的,同宗者必是同一血缘,共祭同一祖庙;同族者必须有共同所亲之祖,所敬之宗。
”[2]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世的各代王朝。
宗法制度的影响篇一:宗法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宗法制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汉语言113 09 方姮堃宗法制度的核心是血缘,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以血缘亲疏来规定宗族成员之间的不同继承顺序,以及享有的不同权利和履行不同的义务,标榜尊祖敬宗,维系血缘亲情。
就生产力而言,中国传统社会属农业社会形态,其社会的基本单位为家庭。
家庭承载着生产、生活和繁衍后代的主要功能,由家庭为中心辐射和扩散的血缘关系形成农业社会的主要联结纽带。
从家庭——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衍生出维护和强化这种关系的宗法文化,并上升为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和主流文化。
在宗法文化主导下,国家也成了皇帝的家天下。
二千年来,中国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也出现过动乱分裂,但政治文化的主体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核心仍是宗法文化。
历史上宗法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其产生至现今社会它的影响从未消退,其影响并不是停留在一个方面而是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至后来宗法制不仅是统治着统治人民的工具更是人们维系亲情关系的关键。
人们通过血缘组织联接起来,形成一个有严格族规宗族内区分尊卑长幼顺序的家族,下面就来具体看看宗法制的影响。
首先,和谐社会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设。
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弘扬宗法文化中的亲亲友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
而宗法制中强调的忠孝思想对于发扬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以及养成人们忠于伟大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其次,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宗法中宗族思想在现今社会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热爱家乡的思想。
也正是这种思想促使海外华人华侨以及港澳台的同胞在自己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没忘建设家乡,纷纷回乡投资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然后是有利于祖国大家庭的团结和统一。
宗法文化强调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人我们应时刻牢记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身份,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为祖国的团结统一而奋斗。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2 、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 、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中国传统社会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8 、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9 、商鞅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 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 、欧州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希腊。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宗法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宗法结构不仅是历代帝制王朝正统法律理论的学说,也是帝制王朝法律运行的实践。
宗法制度与观念同样渗透在全部社会结构中,是社会结构的主导精神。
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是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了解中华文化传统的一把钥匙。
许多我们一直感到难以说清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往往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关键词】宗法制度特征影响一、宗法制度的含义所谓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①中国的宗法家族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私有财产已经产生,父家长支配着家庭成员。
父家长去世后,其权力和财产需有人继承,这就要求有一个继承程序。
于是,宗法家族制度应运而生。
此时,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一般由各部落首领协商推选产生,历史上称为“禅让”,如传说中的尧传舜,舜传禹。
禅让制是原始的民主制形式。
但到了夏禹死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从此把禅让的官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建立起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从政治制度和文化精神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
此后,王位世袭成为制度,或弟继兄位,或子继父位,达4000年之久,在世界各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宗法家族制度也因此更加根深蒂固。
二、宗法制度的特征宗法制度的影响长期笼罩着中国传统社会, 它不仅体现在政治体制上的皇位世袭制, 形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之家国一体的“家天下”局面, 而且作为一种制度乃至观念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 形成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
(一)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这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
②由家而家族, 由家族而宗族, 宗族有宗法。
宗法制度的利与弊摘要: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度演变而来的,虽然在西周末年就已经瓦解,但它的影响在中国却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至今仍对我国的社会文化生活有一定影响。
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我们应认清影响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进中国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宗法制度中国传统文化利与弊影响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它是在与氏族制度残余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国家制度。
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
西周是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国”和”家’’合而为一,国家的统治关系就是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宗法统治体制逐步瓦解,宗法制度作为一种统治制度也趋于消亡,但它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却随着社会的基本细胞-- 宗法家族(家庭)的存留而继续发挥作用。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延续,四是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的影响长期笼罩着中国传统社会,它不仅体现在政治体制上的皇位世袭制,形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之家国一体的”家天下”局面,而且作为一种制度乃至观念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颇具东方特色的以家族为中心,以明等级为目的的伦理文化观念。
宗法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我们必须对这些甄别区分,认清影响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推进中国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宗法制度的积极影响第一、宗法制度导致伦理型文化范式,对血缘关系格外看重,孝道伦理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
”孝”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特色。
从西汉时明确提出”以孝治天下”开始,后世的王朝基于伦理需要在文化上不断修正和完善,绵延千余年构成了整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中,”孝”是维护家庭和睦、安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宗法制的特点]宗法制是什么,揭秘宗法制的利与弊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而人类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才能创造并发展文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受特定的生态环境、经济状况的制约,而且社会组织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社会是由家族和家庭构成的,中国社会有比较完备的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和家庭结构,而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就在于其血缘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它是中国的特产,它给中国文化打上了极为鲜明的烙印。
宗法制度的产生及确立宗法制度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庭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是由氏族社会晚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朝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证实,随着畜牧和农业的逐渐发展,劳动生产力日益提高,全部财富或大部财富,都是靠男子创造出来,于是便确立了男子在氏族中支配权,这就瓦解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权制社会。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产生了私有财产。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继承人继承,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在中国文化中,宗与族是相依赖而存在的,同宗者必是同一血缘,共祭同一祖庙;同族者必须有共同所亲之祖,所敬之宗。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世的各代王朝。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宗法制度大约延续了三千多年,对社会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
宗法观念导致了宗法伦理、宗法道德的产生,宗法伦理要求宗法社会广泛实行了父系世系原则,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了社会伦理体系,三纲五常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准绳。
古代的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所谓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中包括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和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的影响长期笼罩着中国传统社会,它不仅体现在政治体制上的皇位世袭制,形成奴隶制度、封建社会之家国一体的局面。
而且作为一种制度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各个领域。
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宗法制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这使得朝代的更迭就是家天下的延续。
从西周时期姬姓家族的统治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宗法制一直延续者,并对王朝统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宗法制对于帝王心理的影响很大,皇帝在制定关系到国家兴衰成败的决策,都会充分考虑到宗法制的因素。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就是一个朝代。
第二,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具体的体现就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但许多姓氏的家族却依然在发展。
到了汉代,由于长时间的安定环境形成的一些地主势力。
这些大家族的发展使他们不但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权利,而且广占良田。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乱不断,但是家族制度却有着进一步的发展,江南有着名声显赫的大姓,同时也出现了豪门和寒门的区别。
家族制度甚至延续到了清代也没有消亡的迹象。
第三,宗法制对于国家社会家庭的影响的现象,就是家国同构。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影响的结果,从宗法制的产生来看,阶级产生以前,人们走着大体相同的路线,原始群居以后,氏族发展为部落。
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但在阶级和国家产生后,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式出现重大差异。
第四,宗法制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国外民族没有的。
古代的宗法制对xx社会的影响所谓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中包括嫡子之制,庙数之制和分封制度。
宗法制度的影响长期笼罩着中国传统社会,它不仅体现在政治体制上的皇位世袭制,形成奴隶制度、封建社会之家国一体的局面。
而且作为一种制度渗透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各个领域。
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宗法制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这使得朝代的更迭就是家天下的延续。
从西周时期姬姓家族的统治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宗法制一直延续者,并对王朝统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宗法制对于帝王心理的影响很大,皇帝在制定关系到国家兴衰成败的决策,都会充分考虑到宗法制的因素。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就是一个朝代。
第二,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具体的体现就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家族的动荡变化是比较大的,但许多姓氏的家族却依然在发展。
到了汉代,由于长时间的安定环境形成的一些地主势力。
这些大家族的发展使他们不但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权利,而且广占良田。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乱不断,但是家族制度却有着进一步的发展,江南有着名声显赫的大姓,同时也出现了豪门和寒门的区别。
家族制度甚至延续到了清代也没有消亡的迹象。
第三,宗法制对于国家社会家庭的影响的现象,就是家国同构。
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国同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影响的结果,从宗法制的产生来看,阶级产生以前,人们走着大体相同的路线,原始群居以后,氏族发展为部落。
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但在阶级和国家产生后,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式出现重大差异。
第四,宗法制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国外民族没有的。
宗法制是什么,揭秘宗法制的利与弊本文导读:宗法制度的产生及确立宗法制度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家庭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是由氏族社会晚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朝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人类进化的历史进程证实,随着畜牧和农业的逐渐发展,劳动生产力日益提高,全部财富或大部财富,都是靠男子创造出来,于是便确立了男子在氏族中支配权,这就瓦解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权制社会。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产生了私有财产。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继承人继承,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在中国文化中,宗与族是相依赖而存在的,同宗者必是同一血缘,共祭同一祖庙;同族者必须有共同所亲之祖,所敬之宗。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世的各代王朝。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宗法制度大约延续了三千多年,对社会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
宗法观念导致了宗法伦理、宗法道德的产生,宗法伦理要求宗法社会广泛实行了父系世系原则,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宗法观念在封建时代演化成了社会伦理体系,"三纲五常"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准绳。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个: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受中国长期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
宗法制度及国人心理
摘要:宗法制度,是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对抗内容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对中国社会起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在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中沉淀下来的社会心理特质至今仍参与甚至主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关键词:宗法父权继承制血缘
一、宗法制度的起源、本质和存在形态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它的具体内容在有关西周、春秋社会情况的文献记载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其起源则可追溯到更远的世代。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也产生了。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定的继承程序,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宗法制度的形成首先经历了由氏族制向宗族制的转变,宗族制只是宗族制在政治和礼俗的最高体现。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在父系氏族社会,世系以父系计算,父家长支配着家族成员,甚至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
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也产生了。
父家长死后,他的权力和财产需要有人继承,于是习惯上就会规定一定的继承程序,而一代代父家长生前的权威在其死后仍然使人敬畏,子孙们幻想得到他们亡灵的庇护,于是又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祭祀祖先的仪式。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历史实际,经长期研究后认为: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明清近代的宗法制度的发展,应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社会末期到春秋末年,是中国的原始宗法制度。
其主要特征是:这种宗法制度是从父系氏族家长制中演变发展起来的,原始的氏族宗族组织到夏、商特别是西周时演变成国家的基层组织或政治组织。
具体来说,在原始社会末期,如传说中的炎、黄、尧、舜、禹时期和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是原始宗法的萌芽时期,其特征是:原始家族内已存在父权族权,妇女已受到奴役,但公有制还占主导地位,阶级压迫和剥削在宗族内还未占主导关系。
夏、商时期,是原始宗法制度逐步与国家统治关系相结合,宗族、家族的统治逐步发展成为国
家统治的主要形式的时期。
根据《史记》所载,夏代和商代也实行了一定程度的建立在宗族组织基础的宗法分封制,可以说是周代宗法分封的初型。
二、宗法制度对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
台湾本土心理学家杨国枢在《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一书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勾勒出了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取向的基本特征: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
在我们看来,这些传统的社会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千百年来存在的宗法制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首先,在宗法家族制的长期统治下,宗法家族组织及其对成员的管理是中国人形成传统社会心理的基础。
宗法家族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着重家庭本位,这一传统使得宗法家族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同时在社会关系和交往中分外看重宗族戚党和邻里乡谊,对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典型特征的养成不谓不深刻。
尤其是随着儒家伦理在宗族文化发展中的渗透,在儒家伦理的”孝”的温床培植下,个体在宗族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
随着群体内成员的心理互动的加深,每一个成员会主动以宗族群体为准则,自觉维护宗族的利益,并与宗族内的其他成员在情感上发生共鸣。
在认知评价和认知行为上,他们基本表现出相似的情感反应,一致的认知
倾向和行为。
所谓”亲疏有别”,尤其在对待群体的
外部事务上,由于群体的共同利益,这种自觉和一致的情感与认知行为表现得尤为突出。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的这种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时候也并不是完全自觉自愿的,更不是因为个体在群体即家族中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而是因为个体处在一个上下尊卑、高低贵贱、男女长幼的”差序格局”中,个体基本上丧失了有目的的选择权利平衡的机会,更不存在主动的自我主张的权利。
个体的选择在极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群体的冷遇和抛弃;或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权威的压力而被动从众。
这种心理和行为过程经过长期的强化与积淀,最终造就了个体具有明显的关系取向和他人取向的社会心理特征,以及对权威的顺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权威取向的社会心理特征。
其次,宗法家族制以父家长作为家族的核心,强化权威的作用,家庭教育强调相互依赖、忍耐自抑、谦让顺同等,这不仅是中国人形成较强的他人取向的社会心理最直接的原因,更因此影响了中国人的最基础的人格特征的养成。
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它是年幼的家族成员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社会动机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最初的人生价值和信念的诞生地。
作为社会文化传播的媒介,家庭对人格所具有的强大塑造力是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来实现的。
但是,由于宗法制父权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与干涉,儿童的自我意识、情感、意志、兴趣、需要等方面的发展通
常很难得到重视与尊重,甚至受到压抑而不能实现。
经常性的意愿挫败的后果是:儿童在人格形成过程中逐渐养成了无奈与服从的心理定式。
自我意识的长期压抑也造成了儿童对权力的崇拜、向往与认同,奠定了个体对权威的认同以及他人取向心理的深厚基础。
杨国枢在”儒家化传统价值观与个人传统性、个人现代性二者的关系”的研究中就发现,儒家化传统价值观较强的工作者,独立自顾的态度较弱。
而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德通过对中国人成就动机特点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社会是一种静态的、权威式的社会,加上儒家伦理观的长期影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强调顺从训练、依赖训练和合作训练,因此,与受基督教新教伦理影响而注重自立、追求财富和成功的美国人相比,中国儿童的成就动机普遍偏低,而这种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人的独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意识、创新精神偏低就是这一影响的结果。
这种作用不仅培养了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而且强化了个体的合作意识和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从而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和谐稳定发展。
这些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都得到了有效的体现和落实。
综上,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其正
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宗法家族制对中国人的影响是久远而深刻的,其在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中沉淀下来的社会心理特质至今仍参与甚至主导着中国人的生活。
当前认真地审视、反思传统文化对我们社会心理发展的影响,存优择良,进行适应性的改造,以便更好地应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
作者简介:王延萍,女,1983年生,助教,西安工业大学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