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真德国现代化进程与威廉时代的德意志民族主义
- 格式:docx
- 大小:28.09 KB
- 文档页数:6
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2005年5月第二版。
李工真:《德意志大学与德意志现代化》,载于《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李工真:《哥廷根大学的历史考察》,载于《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
李工真:《阿尔文·约翰逊与流亡大学的创办》,载于《世界历史》2007年第1期。
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载于《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参考书目:一、德国历史[德]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中文版,波恩,1985年版。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德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杜美:《德国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一版。
二、大学论[德]马克斯•韦柏:《韦伯论大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姚国华:《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文化立国》,海天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姚国华:《全球化的人文审思与文化战略――大学重建》,海天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三、科学史[英]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59年9月第一版。
李偑珊、许良英:《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美]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9月第一版。
四、知识分子论[美]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4月第一版。
[美]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江西省临川一中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试卷卷面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
”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2.雅典梭伦改革、秦朝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缓和了社会矛盾 B.加强了中央集权C.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D.打破了世袭特权3.下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
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直接目的是A.否定巴黎公社 B.确立共和政体C.阻止保皇派复辟 D.建立君主立宪制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
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
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5.《世界通史》载:“(俄国)临时政府的表现证明它无力处理它面临的问题。
临时政府的领导人似乎并不理解战争所造成的新情况……。
”这里的“新情况”包括①无产阶级队伍壮大②工人建立了自己的武装③人民要求和平与面包④布尔什维克掌握了军队⑤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A.③④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6.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权力高度集中导致领导专制、滥用权力和腐败等问题。
该讲话体现了共产党人A.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充分重视B.对腐败问题的充分重视C.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D.开始了新时期政治体制的改革7.《领导者》一书中说:“‘然而他(指周恩来)在70年代初便看到要从根本上对中国的国际统一战线进行重建和扩大,还为当代中国的开放政策’奠定了基础。
民族主义因素在近代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作者:薛曌琦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1期摘要:民族主义因素在近代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在文化、经济、政治三个方面。
17到18世纪德意志地区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在文化上强化了德意志人民的认同感,为近代德意志的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
民族主义因素在经济方面对近代德意志统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德意志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
普鲁士在德意志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逐渐壮大,渐渐成为德意志经济一体化的领导者。
由于受到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刺激,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诉求逐渐从文化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在政治民族主义的指导下,普鲁士统治阶级顺应历史潮流,任用“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统一。
关键词:德意志;民族主义;统一近代德意志的统一过程中,民族主义因素彰显出了独特的魅力,从文化、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对促进统一产生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为日后德意志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研究近代德意志统一的影响因素,对其统一过程中的民族主義因素进行历史的分析,有利于更全面的认识近代德意志民族国家建立的原因。
一、德意志统一的思想基础——文化民族主义近代德意志的国家统一运动首先在文化领域兴起,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率先觉醒,并且创造了具有德意志民族特色的文化。
民族主义在文化领域对1871年德意志统一的影响,直接表现在:第一,在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德意志实现了文化领域的统一。
文化民族主义阻止了法国文化继续笼罩德意志,强化了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是德意志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当时的德意志由于自身仍处于分裂状态,各邦国国民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忠于自己的君王。
德意志境内各地以媚法为荣,盛行使用法语,连弗里德里希大帝也看不起自己的文化。
由此,一大批知识分子对德意志的历史进行了思考,他们积极从事德意志文化事业,为德意志创造了优秀的文化。
通过对自身文化的发掘,德意志思想界逐渐活跃起来,冲击了盛行的法国文化,思想进一步获得解放,逐渐出现了寻求德意志统一的思想倾向。
必修一第三单元训练(三)作者:曾美玲王晓莺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三文综版》2013年第11期一、选择题1.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64年(1837-1901年),一生模范地履行了立宪君主的职责,深受国民的爱戴。
温斯顿·丘吉尔夸奖她“树立了君主制的新典范,以后一直是各代国王的行动准则。
” 对以上内容正确的理解是()A. 她接受法律对君主权利的限制,不僭越法律B.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立宪君主C. 丘吉尔夸奖她是出于对国家元首的尊敬与畏惧D. 她一生爱国爱民,用王权保障了英国的发展2. 孟德斯鸠曾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利,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都完了。
”为防止此种情况的出现,美国的对策是()A. 规定总统的任期不得超过两届B. 实行两党制,形成竞争与监督C. 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D. 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独立平等3. 美国著名评论家汤姆斯·弗雷德曼认为:“美国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华尔街,也不在于硅谷,不在于空军,也不在于海军,不在于言论自由,也不在于自由市场——秘密在于……”这段话中省略掉的部分应是()A. 经验和技术B. 法律和制度C. 浓厚的文化内涵D. 移民的奋斗4. 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
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
”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A. 政治局面错综复杂B. 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C. “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D. 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5. 下图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我们自由派绝不锯掉我们坐着的树枝”A. “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B. “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C. “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D. “现在有效的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6. 一位宪政学家说:“拿持久性,缺乏剧烈骚动,法律和秩序的维护力……以及对其他国家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影响来说,□□政府是世界上闻所未闻的最出色的一个。
我喜欢的历史书谷训涛于山东师范大学自高中时我就挺喜欢社科读物,当时学校里面的图书馆不对学生开放,我多次从废品收购站购买自己喜欢的读物,后来也去书店买书,并在高三时候订阅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世界历史》、《民国档案》杂志,大大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当时和同学约定:如果考上大学,一定要多多看书,利用好来之不易的机会与宝贵的时间。
来到济南上大学后,我终于就可以看到更多想看的书了,除了充分利用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外,我还经常去英雄山图书市场和位于经三纬五的中山公园,从这两个地方淘了很多人文社科书籍。
大学时候班里面还有几个同学也很喜欢读书,我们时不时约在一起去淘书。
由于高中时候受到钱穆、黄仁宇、何新等人的影响,我一直喜欢阅读宏观视野的综合分析论著,总希望从阅读中获得更多新知,每当遇到新见迭出的论著总忍不住喊一声:真好!内心很是欢喜。
下面分中国史、世界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三方面说一下自己喜欢的一些历史书。
由于是由回忆写成的,此文不求面面俱到,只写给自己留下较深的印象或感受。
1、中国史中国古代史。
田昌五先生是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的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尤为精通,他的《中国历史体系新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不再采用传统的五种生产方式模式叙述中国古代社会,而是提出另外的理论来表述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演进,他用洪荒时代、族邦时代、封建帝制时代(帝国时代)把古代中国划分为三大段,洪荒时代主要讲人类起源的历史,族邦时代主要讲中国文明起源和宗族城邦以及相应的宗族社会结构演变的历史,封建帝制(帝国时代)主要讲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循环往复变迁的历史。
更精彩的是书中有一长文评述了中国古代以国有土地与私有土地转换为核心的三次土地大循环,用来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大势,新见迭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篇文章在田昌五和漆侠合作主编四卷本《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齐鲁书社、文津出版社,1996年)导言部分也可见到。
另一通论性质的好书是王家范先生写的《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2000年)。
19世纪初期的普鲁士改革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20年代,是普鲁士社会发生急剧转变的时期:普鲁士开始转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这个时代的标志,就是普鲁士自由贵族领导的资产阶级改革和反对拿破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
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拿破仑战争直接导致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和旧普鲁士的毁灭。
促使了普鲁士改革派的最终形成。
它是普鲁士社会走向全面改革的转折点。
“德意志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尽管可以从宗教改革的社会影响以及普鲁士农业资本主义道路中找到起点,但是,向现代化社会突进的根本推动力,不是来自这个社会本身,而是来自它的外部。
面临法国政治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所造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冲击,普鲁士以一场‘自上而下’的对封建社会和专制国家的深刻变革作出了回答”(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时代背景1793年奥普参加的第一次反法联盟,在第二年遭到毁灭性打击。
1795年4月普鲁士同法国秘密会谈并缔结《巴塞尔合约》,推出联盟,“保持中立”。
在合约中,普鲁士同意法国占领德意志的莱茵河左岸地区,法国则保证在莱茵河右岸地区给普鲁士以补偿。
同年,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吞并了包括华沙在内的大片波兰领土。
拿破仑掌权后,从法国传统的反哈布斯堡家族的政策及当时的形势出发,把奥地利视作集中孤立和打击的对象。
他努力扶持由德意志其他中小邦组成的所谓“第三德意志兰”,对抗奥普两大邦。
对普鲁士则采取既打又拉的政策。
让普鲁士在1795年《巴塞尔合约》之后继续保持中立达十年之久,直到1806年普鲁士参加了第四次反法联盟。
第二次反法联盟失败之后,奥地利被迫在1801年2月与法国签订合约,使德意志皇帝最终放弃了莱茵河左岸地区。
为了对被从莱茵河左岸地区赶出的世俗诸侯进行补偿,在雷根斯堡召开了一个全帝国代表会议。
最后在法国的影响下于1803年2月通过了《全帝国代表会议总决议》,规定取消帝国内112个邦,并以小邦并入大邦的方式使德意志邦国减少到30几个;绝大部分教会诸侯邦教产还俗;45个帝国直辖市及1500个帝国骑士领不再直属帝国,被置于世俗邦君之下。
工业化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作者:杨鑫徐继承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8期杨鑫,徐继承(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摘要:德意志帝国时期政治的统一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在两次科技革命推动下,德国从一个农业主导型国家发展为了一个工业主导型国家,这不仅促进了德国工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也对德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工业化;德国经济;社会矛盾中图分类号:F1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44-03一、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表现与英国、美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德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英法美等国在大规模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德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德国实现了统一。
统一后的德国政治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工业化的发展更加迅速。
首先,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德国工业产量的增长。
从1867年至1914年,德国工业总量增长了8倍,法国增长了3倍,英国仅增长了2倍。
一般来讲,工业化时期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工业的生产能力,一般以钢铁产量为指标。
德国的钢铁产量从1871年的20万吨增长到1913年的1790万吨。
在此期间,英国为3万吨和74万吨,法国仅为1万吨和46万吨,德国钢铁产量都超过了英法两国的总和。
在1913年,德国的工业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其次,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工农业之间的平衡,推动了各行业比重的变化。
从1849年至1871年,德国的主导产业仍然是以农业为主。
到19世纪80年代,农业产值占到了经济总量的40%以上,工业占了35%以上,商业和服务行业所占比例仍然保持在30%左右。
在这期间,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从829.8万增长到了854.1万人,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从349.1万上升到了501.7万人。
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也很快。
从1871年到1910年,农业从业人数得到了增长,而同期的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却从501.7万增长到了1172万人。
2015 皖西学院__现代大学与科 学--李工真_考试答案ofrualdinkgwtesc,pbyhmofrualdinkgwtesc,pbyhmofrualdinkgwtesc,pbyhmB、国家福利 C、共产主义 D、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正确答案: C 8 依靠拍摄流亡科学家而出名的摄影师是? A、斯瓦茨 B、安达利 C、依稀亚 D、雅克比正确答案: D 9 对待那些退职的教授,也像对待亲王一样,他 们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这句话处在哪本著作? A、《教授的光明》 B、《比一千个太阳还亮》 C、《我的大学》 D、《马克思文选》正确答案: B 10 不属于世界八大名校的是? A、剑桥大学 B、哈佛大学 C、哥廷根大学ofrualdinkgwtesc,pbyhmD、牛津大学正确答案: D 11 自然科学必须从哪个学科中独立出来才能得 到较大的发展? A、社会科学 B、哲学 C、神学 D、人文学科正确答案: B 12 拥有“世界第一门”的校门的是哪个大学? A、聊城大学 B、乐山师范大学 C、郑州大学 D、山东大学正确答案: A 13 不属于 19 世纪德国的三大研究型大学的是? A、柏林大学 B、慕尼黑大学 C、汉堡大学 D、哥廷根大学正确答案: Cofrualdinkgwtesc,pbyhm14 1866 年到 1914 年之间,有多少比例的自然 科学的教授离开了哥廷根大学? A、0.3 B、0.31 C、0.34 D、0.4正确答案: C 15 德国的知识分子是一批通过什么与政治保持 距离的人 A、科研成绩 B、学术符号 C、教授学生 D、传道授业正确答案: B 16“终身一贯制”也称为? A、终身荣誉 B、近亲繁殖 C、荣誉教授 D、终身保障正确答案: B 17 不能决定入学动机的是?ofrualdinkgwtesc,pbyhmA、入学制度 B、学习动机 C、学校知名度 D、学校相关的社会的环境正确答案: C 18 不属于德国的民族主义追求的是? A、正义 B、秩序 C、自由 D、民族强大正确答案: C 19 下面哪一位是最典型的新语言的缺席者 A、克劳斯·曼 B、布雷希特 C、爱因斯坦 D、诺依曼正确答案: B 20 美国花了几年的时间造出原子弹 A、不到一年 B、一年 C、二年ofrualdinkgwtesc,pbyhmD、三年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 :D 21 德国哲学界第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 A、黑格尔 B、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C、奥肯 D、维尔科夫正确答案: B 22 到了哪一位物理学家那里,量子论的整个体 系全部建立起来 A、斯塔克 B、詹姆斯·弗兰克 C、马克斯·玻恩 D、黄昆正确答案: C 23 文化清洗运动共有几次浪潮 A、三次 B、四次 C、一次 D、两次正确答案: Aofrualdinkgwtesc,pbyhm24 移民到外国后永远得不到什么? A、地位 B、金钱 C、祖国 D、房产正确答案: C 25 最为重大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 A、政治与经济 B、科学与教育 C、经济与管理 D、人类与社会正确答案: B 26 大学和科学的最基本保障的前提是 A、教学和教授的独立 B、教学和行政的独立 C、教学和科学的独立 D、管理和科学的独立正确答案: C 27 流亡科学家共同体在哪个国家成立? A、美国 B、英国ofrualdinkgwtesc,pbyhmC、芬兰 D、瑞士正确答案: D 28 雅可布·马夏克把什么理论引入到经济学 A、数理分析 B、数量分析 C、数学统计 D、数学分析正确答案: B 291887 年是哥廷根大学建校多少周年? A、50.0 B、60.0 C、100.0 D、150.0正确答案: D 30 直到什么事件的前一天美国参战的前一天, 罗斯福才决定要扩大投资规模,从事原子弹的试 制计划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日本人偷袭珍珠港 C、第二次世界大战ofrualdinkgwtesc,pbyhmD、对德宣战正确答案: B 31 被纳粹党征服的第一批组织是 A、教授集团 B、大学生联合会 C、青年教师组织 D、大学生正确答案: B 32 德意志大改革运动的中心和领头羊是 A、普鲁士 B、奥地利 C、日耳曼 D、法兰西正确答案: A 33 威廉.洪堡创建了哪所大学? A、莱特大学 B、哈勒大学 C、哥廷根大学 D、柏林大学正确答案: D 34《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研究》是谁著作的?ofrualdinkgwtesc,pbyhmA、卡耐基 B、斯皮伯尔 C、伏尔泰 D、纳德尔正确答案: B 35 当前,我们的教育从精英文化转向了 A、大众教育 B、终身教育 C、终身学习 D、九年义务教育正确答案: A 36 下面那一位科学家与其他三位的经历不一样 A、利奥·西拉德 B、尤金·维格纳 C、爱德华·特勒 D、奥托·哈恩正确答案: D 37 爱因斯坦最终选择了流亡哪个国家? A、英国 B、美国 C、法国ofrualdinkgwtesc,pbyhmD、中国正确答案: B 38 现代大学与之前的高等教育机构最大的区别 是 A、教学内容 B、教师水平 C、制度化的支持 D、教育场所正确答案: C 39 美国在二战中军队死亡人数主要死亡在哪个 国家? A、意大利 B、欧洲 C、德国 D、攻击日本正确答案: D 40 世界上第一个发展中国家是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ofrualdinkgwtesc,pbyhm正确答案: A 41 现代大学中年轻人怎么成为教授 A 一直不断的教学 B、跟在教授的后面 C、钻政府的空子 D 必须献身于科学正确答案: D 421942 年 1 月 20 号,纳粹党召开了重要的什 么会议? A、万湖会议 B、一月会议 C、柏林会议 D、慕尼黑会议正确答案: A 43 可是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如果将来有一 天,我又一次得到去海森堡大学的邀请,我又会 怎么样呢?尽管我想献身于科学与义务。
《世界近代史》学习推荐阅读书目葡萄牙史、西班牙史、荷兰史研究:[葡]A.H.德·奥里维拉·马尔格斯:《葡萄牙历史》,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
傅蓉珍、张晴、金忠富著:《海上霸主的今昔》,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法]让·德科拉:《西班牙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商务印书馆,1996年。
K133/B974[美]房龙:《荷兰共和国兴衰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K563.41/1-2英国史研究: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上海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K561.03/1已借完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K561.0/4-2或K561.0/4王觉非:《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肯尼斯·摩根主编:《牛津英国通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
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中国人民出版社,1992年。
法国史研究: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
K565.0/1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
K565.0/8吕一民著:《法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德国史研究: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K516.0/1=2刑来顺:《德国工业化经济——社会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K516.4/5郭少棠:《权力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D751.62/1 吴友法、黄正柏主编:《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商务印书馆,1987年。
李工真:德国现代化进程与威廉时代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内容提要】德国威廉时代的德意志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是一种处于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之间的意识形态。
它在政治上的登场曾推动了德国现代化的继续前进,克服了德意志地方分裂化,造就了新的民族社会,证实了现代人的潜力与能动性;但它同时又是现代化危机的产物,它用向社会个体介绍身份上的同一性,用一种政治乌托邦的现代许诺,来回答现代化进程及其压力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它对民族独特优越性的夸张式宣扬,造就了德意志社会强烈的内聚力,并最终成为威廉时代民族集合化的工具。
【关键词】德国现代化/威廉时代/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要想深入了解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有必要对两种民族主义进行区别。
一种是以法兰西为主要代表的民主政治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它从个体自由意志出发,将民族建立在平等公民权和人民主权原则基础上。
在国际斗争中,这种民族主义整体性地决定着这些民族的帝国主义行为。
另一种民族主义是以德意志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它基于这两个基本假设:(一)所有的文化都是民族的,也都能被民族地理解;(二)一个民族通过它自身成员文化上的共同性来定义。
由于这种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将文化、生活方式看作决定民族的本质性因素,看作一种统一力量的表达,同时又将这种表达称之为"文化民族的灵魂或精神",因而在国际斗争中,甚至能更好地将本民族整合化,更有力地、也是帝国主义式地发出它特有的"浮士德动力"。
仅仅停留在这种对概念的了解上,人们还不能理解德意志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为什么能在德帝国威廉时代发展成一种侵略性极强、整合性极高的民族主义。
为此,我们必须探讨德意志这种民族主义在思想发展史上的根源,它在特定政治和社会环境中的演变过程,它与现代化进程及其压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在内、外政治活动中的运用及意义。
一德意志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有着它文化和思想史上的发展根源,它本身就是文化民族运动的产物。
启蒙运动、德意志古典主义、普鲁士改革以及德意志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给这场新的文化民族运动打下了烙印。
对这种浪漫主义因素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奠基人物是约翰·哥特弗里德·赫德尔。
他从"前浪漫主义"的反理性主义出发,将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民族独特性强调为"具有无限价值的东西"(注:沃尔夫·D·格鲁内尔:《德意志问题:1800年以来的一个欧洲历史问题》(WolfD.Gruner:DiedeutscheFrage,EinProblemdereuropaischenGe-schichteseit1800),慕尼黑1985年版,第32页。
)。
另外,还有两种因素对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奠基来说也特别重要:第一种因素是新的语言哲学,它通过洪堡、黑格尔、格林等人不断得到了发展。
"语言"被他们看作"是人类享有世界、解释世界的体系,它不仅是人的产物,而且也是不断给人打下烙印的体系"(注:托马斯·尼佩尔代:《对德意志历史的反思》(ThomasNipperdey:NachdenkenUberdiedeutscheGeschichte),慕尼黑1986年版,第116页。
)。
这种对语言基本意义的强调,本身指出了语言-人种上的区别,指出了通过语言而形成的文化民族以及以后的政治民族的中心意义。
第二种因素来自赫德尔,他强调了从"学者、精英们的高等文化"向"普通的、前知识型的大众文化"的转向。
在这里,讲着同样语言的"人民大众"被包括进文化反思的对象当中,因而本身具有一种民主-平等主义倾向。
因此,"文化民族原则"成为了浪漫主义设计方案中的本质部分。
古典主义也是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的来源之一。
自18世纪晚期以来,人们在对希腊文化的研究中,建立了一种"文化统一体"思想。
也就是说,将文化理解为一个统一体,这种统一体具有一个人类集团(即民族)在语言-人种上的共同性。
黑格尔发展了这种思想,他将这种对统一文化所作的古典主义-美学上的和浪漫主义-历史学上的解释系统化了。
他的整个美学哲学的艺术体系,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对此,德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尼佩尔代作出这样的评价:"在19世纪的德意志大学里,所有人文科学中的主流派,都是由这种首先是古典主义、唯心主义的,然后也是浪漫主义的整体把握顽强地决定着的。
"(注:托马斯·尼佩尔代:《对德意志历史的反思》(ThomasNipperdey:NachdenkenUberdiedeutscheGeschichte),慕尼黑1986年版,第117页。
)因此,"民族精神"、"民族感"等关键性概念,被当作科学的解释产生出来,"民族特点"也就被浪漫主义地看作是一种长久、永恒的现实。
这种有着古典主义美学根源的思维方向,无疑给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形成,给自身民族价值的特别抬高带来了好处,并与之紧密结合在一起。
它力图理智地解释世界,却妨碍了人们去真实地认识科学的理智,因而往往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
从历史发展的根源上讲,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首先是那些有着共同文化、但并不生活在一个共同国家里的人们的一种民族主义,是那些受压迫的民族(如东欧、东南欧诸民族,以及爱尔兰人、挪威人、佛兰德人)或是那些被分裂的民族(如意大利人、德意志人)的民族主义。
在这些地方,由于长期以来并不存在一个共同的国家,这些人口是靠语言、文化和历史来组成一个民族的,而不是像那些有着共同国家里的人们那样,由政治意志来组成民族。
在这些没有共同国家的民族那里,文化上的民族主义走到了政治上的民族主义的前面;而在那些已用民族国家组织起来的民族那里,民族主义早在民族的共同属性中得到发展了。
因此,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首先更加适应于那些没有共同祖国的民族。
在这些民族身上,对语言-文化身份同一性的强调,比较起那些已生活在同一民族国家中的民族来,有着不同的、也是更为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对那些生活在早已得到巩固的民族国家中的各民族来说,社会成员个体在文化上的同一性身份是完全不成问题的。
而在像德意志这样的没有在一个共同国家里生活的民族那里,同一性身份问题却一直是个中心性问题。
法国大革命使德意志社会的这个中心问题变得更为尖锐。
正是作为对法国在欧洲统治地位的一种反应,作为对打有法国烙印的"启蒙运动"文化统治地位的一种反应,作为对雅客宾专政和拿破仑帝国"欧洲划一化统治"威胁的一种反应,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才真正开始走上德意志的政治舞台。
正是反拿破仑的抵抗运动,才使原本是德意志教育、知识界的抵抗,转而发展成群众性的反对"异族统治"和"划一化统治"的斗争,从而也浪漫主义地唤醒了德意志民众的民族意识。
事实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对德意志民族运动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它使德意志的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者们明白:"唯有在一个共同的国家里,文化上的同一性身份才能发展并得到保护,也才能真正地将个体整合成民族。
"(注:托马斯·尼佩尔代:《对德意志历史的反思》(Th-omasNipperdey:NachdenkenUberdiedeutscheGeschichte),慕尼黑1986年版,第121页。
)因此,从"世界公民"到"民族国家",成为德意志民族的发展道路。
由于德意志民族的分裂与封建诸侯国林立的政治局面相联系,对民族统一政治目标的追求,使德意志的民族主义与市民资产阶级的人民主权论、自由主义者的自由权力思想结合在一起。
因此,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的早期无疑具有进步的民主性和革命性。
但是,当个人自由、平等的要求与民族自由、平等的要求不能同时获得的时候,正如1848年革命中的困境所表现的那样,围绕着两者优先权的问题便在具体的政策上和争执中陷入长期的冲突。
在这场冲突中,对于民族主义者来说,民族的要求自然具有优先权。
这就是为什么德意志市民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者,如果他同时也是一位民族主义者的话,最终会放弃自由主义的优先权,转而拥护容克贵族集团于1871年建立和统治的德意志帝国的原因。
当然,由于将奥地利中的德意志人排除在外,这个"小德意志统一"帝国还并不是一个真正具有这个文化民族全面统一意义的民族国家,因而它在这个时代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主义,仍然是一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没有民族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usohneNation)",从而也为德意志人以后建立具有完全统一意义上的"大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努力,继续提供着一种潜在的"合理依据"(注:约翰内斯·维尔姆斯:《没有民族的民族主义》(JohannesWillms:NationalismusohneNation),法兰克福1985年版,第11页。
)。
二德意志民族之所以会成为欧洲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的主要代表,与德帝国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快速进程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巨大压力分不开。
尽管这个进程早就开始了,但正是在帝国时代的高速工业化阶段,才使传统与现代社会环境上的区别变得日益鲜明,才使社会中个体承受的压力极大地增强了。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生活在一种分散化的社会结构之中,生活在小集团之中,生活在地方、区域、等级的社会之中。
与统治的联系、忠诚的要求,首先是建立在人事上直观形象的基础上的。
人们受着传统的引导,行为准则在传统中被保留下来,并传递给下一代。
由于人们面对着的是这种有具体形象物的直观世界,生活的意义是简单的,也是现存的。
总之,人们传统的行为模式,是与农业社会结构中那种占统治地位的组织类型--如封建庄园、行会等--狭窄的"共同体"相适应的。
德意志的现代化进程使所有这些关系趋于瓦解。
特别是在德帝国时代这个走向统一化的进程中,工业化社会已占据了统治地位,并逐渐取代了农业社会的"共同体"。
越来越多的人,最后是绝大多数人,开始从传统中走出来,走进一个商品流通和市场化的社会,走进一个具有理性的、无形的、抽象结构的大集团。
个体现在面对着一种猛然变大了的抽象概念--"国家"。
从传统以及它的准则中解放出来的个人,本身在"个体化",他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要靠"内心"来引导了。
当个体的存在变得具有独立性时,也就使统治者个人的权威,或是君主的,或是王朝的权威,越来越只具有相对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