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18.05 KB
- 文档页数:2
《自卑与超越》的读书笔记1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学类的书籍。
读起来有很多的道理。
从生命的意义到心灵与身体,又或是自卑与优越。
而需要了解一个人,一定要去了解他的早期记忆。
梦境于我们而言也许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的与现实相反或相关。
人类的各种行为会受到家庭、学校、青春期、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作者的观点里,被宠坏的孩子总是更容易犯错或性格难以同别人合作。
又或是那些从小没有被培养如何同他人协作的人,更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这两类人更容易抑郁或犯罪,心里的承受能力特别的弱。
但我以为内向与外向是很早以前就决定在基因当中了的,作者告诉我们,在家中的排位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性格也会完全不一样,两个孩子的年龄差也是会有影响的,最好的状况是3岁的差距,既不会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感到失去宠爱,也不会过于独立不懂得与别人合作。
当看了这本书以后,感觉更加喜欢心理学了。
我想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又不想成为一个销售,是真的很想治愈人们的内心。
《自卑与超越》的读书笔记2最近看到了《自卑与超越》的中间部分,是讲关于自卑者的心理以及如何援助,反观现在遇到的几个特殊儿童以及自卑儿童的现状,我发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在身体器官或者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中,我们往往会陷入教育难题,怎么去帮助这些儿童克服其先天缺陷带来的心理障碍,走向不一样的状态?在与这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情绪的儿童接触中我们会发现他们会有以下几个特点:1、社会感觉能力较低。
常常不能很好的感觉到别人想表达的意思,比如听讲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迟钝等。
2、合作能力较低。
在群体中与同伴合作会出现问题。
比如,很少融入同伴合作,或者在小组合作任务中不知道该如何完成,甚至会走神,很容易游离于小组与任务之外。
3、常常对他人的行为非常敏感。
我们往往很想把他们从对先天缺陷的阴霾里捞出来,想用学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想给他们补课,但是我们发现,补课无用。
他们根本不把注意力放在这里。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5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刚刚读完这本书《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真的是用心去读了,把一些想法和感受在还没有忘记之前,写下来,这就和灵感一样,如果不及时记录,过后一定会忘,进入正题。
个体心理学发现,生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划归为三大类:职业问题、同伴问题、两性问题。
这本书的所有讨论,也是基于这三大问题展开和讨论的。
贯穿整本书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
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之前在大学的课堂常常听老师们讲,童年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多么的重要,尤其是很多的成功人士,还有很多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创作灵感****于他们的童年。
那个时候,只知道原来童年如此重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重要,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童年早期生活的记忆尤为重要,能表明个体对生活的独特解读已经存续了多久,并提供他最早确定生活态度时的背景。
所有记忆中最早的记忆,地位非常重要,原因有二:第一,他包含一个人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基本定位,这是他第一次总结所看到的世界,第一次用某个模糊或是清晰的东西来象征自己和约束自己。
第二,这是他精神成长的起点,是他为自己谱写的自传的开篇。
所以,我们常能在这里找到根源,他感觉自己哪方面有不足或是缺陷,他认为理想中的有力量、安全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以及两者之间的落差。
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讲,他认为的原初记忆是否真是最早的记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是因为他们被当作了什么,以及他们的解读对现在和未来生活产生了或者会产生何种影响。
早期记忆有特殊的意义。
首先,他们提供了生活风格的起源和最直白的表现形式。
正是因为这个事实,早期记忆才对职业指导具有极大的价值。
至于记忆是否准确,相对来说并不重要。
其最大的价值在于个体做出了什么判断:“我从小就是这样的人”或“我从小就知道世界是这样的”。
从而揭示其生命的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只要发现并理解了一个人赋予生命的意义,我们就找到了打开这个人整个人格的钥匙。
最重要的是培养和鼓励儿童参与合作,让他们在与同龄儿童一起游戏、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式。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3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
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
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
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
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
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
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
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
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
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
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
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
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
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
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
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
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
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
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6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1)书里提到大部分女孩子在青春期时期就对自身的女性身份感到自卑,由于对自己身份的由衷不满,进而展现对男性的由衷敬佩。
她们会用很多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男性的这种仰慕:有时她们会表现出对男性的厌恶和逃避;有时,虽然她们喜欢男性,却会在男性面前表现的异常羞涩,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
她们无法面对有男性参与的集会,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会非常尴尬。
当她们年纪增大时,虽然也会口头表达出想结婚的意思,但却迟迟没有任何行动,她们不和异性接触,也不去交异性朋友。
看到这一段给我非常大的感触,因为这些特征,在我青春时期的各个阶段都有体现,但我却从未想过自己是否是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我自认为是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从小就有独立的性别平等意识。
但当我真正开始反思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在很多问题上,都表现出过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
比如,在我小的时候会认为女孩子必须得成绩好,否则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比如,以前我会认为,在异性相处方面一定要男生主动才行,虽然这个想法早就被我摒弃掉了,但当真实和异性相处时,我还是希望他们是主动的,上前的,在感情方面,我还是希望他们是热情主动,并且是他喜欢我是先于我喜欢他的。
我还是很难承认主动喜欢男生的事实。
但我一边又觉得这样不好,但一边又做不到,就陷入了一种非常变扭的模式,我也从未探究过这类想法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对自身女性身份的厌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在家庭关系中妈妈总是依靠爸爸开始的吗?还是从无法接受父亲的强势开始的?还是从电视剧里?又或者是那些女性被不公对待的新闻里?我不知道,这些我从未怀疑过,我只觉得自己很变扭,并且一直处在这种别扭当中。
所以当我遇见异性,和异性相处,想要进入一段感情的时候,我也会开始纠结,既希望对方热情主动但却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对对方的喜欢,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被人喜欢过。
这么一想,或许用对性别身份的自卑解释起来更相符一点,既然找到了这么一点,那么原本纠结和之后的烦恼,就更容易知道该如何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重拾对性别的自信以及对自身的自信,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类似的情况。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24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1青春期存在许多危险,但它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青春期让成长中的孩子面对新环境和新挑战,令他们感觉自己走到了生活的最前沿。
以前生活方式中未能发现的错误可能也在这一时期露头,但经验老到的人总能洞察出来。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些错误越来越大,无法再被忽视了。
青春首先意味着一件事:他们必须证明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
我们也许可以尽量让他们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这样,处于这一境遇中的孩子所面对的压力可能就会减轻许多。
如果他们觉得必须要证明自己的成熟时,不可避免地会过度反应。
许多青春期行为都出自对展现独立性、与成人的平等,以及成就男性或女性气质的渴望。
这一行为的走向取决于孩子们对“长大”的理解。
如果“长大”意味着挣脱束缚,孩子就会反抗一切限制,这在该阶段的孩子身上很常见。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父母觉得不再有权时时刻刻监督他们。
父母越是想证明他们还是小孩,孩子就会越激烈地反抗以证明恰恰相反。
这样的争斗会成长出敌对情绪,于是我们面对的就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场景。
对成年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面对职业、友谊、爱情和婚姻时会惊慌失措,他们对以后是否能应付这一切没有任何信心。
如果孩子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悲观,自然想要寻求最不费力的方法应对,但这些捷径根本没有用。
这样的孩子越是被命令、被劝诫、被批评,就越是觉得如临深渊。
我们越是推动他们,他们就越是想后退。
如果不能给他们鼓励,所有试图帮助他们的努力都会成为错误,并更进一步摧毁他们。
他们是如此悲观与恐惧,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奋发图强。
许多青春期“失败”的者在童年时都是被溺爱的孩子,显而易见,对那些已经习惯由父母为他们做好一切的孩子来说,面对成年的责任会尤其艰难。
他们仍然想要被宠着,但长大后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于是感觉生活欺骗了自己,对不起自己。
他们在温室中长大成人,外面的气候对他们来说太过苦寒。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5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德勒,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
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商人。
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历,使他十分畏惧死亡。
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
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生。
看到书名我们又会想到什么呢?首先我们来聊一下什么是自卑情结。
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情结呢?一是与童年经历有关,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两性之间的链接。
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被朋友,家人,同事,老师等所忽视所冷落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当我们急需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不断地想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存在感,其实在我看来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当你内心充盈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自信的,就是独一无二的。
你不需要说太多,别人就会感觉到你强大的气场,当然,气场的修炼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由法国作家西恩·德玛译者马晓佳共同出版的《气场修习术》。
当我们的朋友或者家人产生自卑情结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想要一个人赋予生命真正意义的最好方法就是聊过去的事情。
聊一聊他们觉得自信的时刻,觉得美好的时光,其实生命本该就这么美好,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思想里,从来没有去跟自己好好的谈一谈,也从来没有学会与自己和平相处。
我们要接受我们的不完美,更要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乾坤朗朗,每一株小草都有它非凡的庄严。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1.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卑的时候,就像我曾经因为自己的身高而觉得低人一等。
但阿德勒说,自卑能成为超越的动力!想想那些比我们条件还差的人却能取得惊人成就,我们为啥不行呢?”例子:就像那只小小的蜗牛,虽然爬得慢,但它从不放弃,我们也不能因为一点自卑就停滞不前呀!2. “自卑并不可怕呀,它可以是我们成长的垫脚石呢!比如我以前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现在却能大胆表达。
这不就是超越了吗?”例子:好比学骑自行车,一开始会摔倒会害怕,但多练习后不就会了嘛,自卑到超越也是这样的过程。
3. “书中说要正视自卑,这太对啦!我曾经因为成绩不好而自卑,后来努力学习赶上来了。
难道我们不应该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吗?”例子:就像生病要吃药一样,我们得先承认自己病了,才能去治疗,去变得更好呀!4. “超越自卑真的会带来成就感呢!我记得我第一次上台演讲成功后的那种喜悦。
这不就是突破自卑后的美妙感觉吗?”例子:好像爬山,过程很累很艰辛,但登顶那一刻的快乐无法形容,超越自卑也是如此。
5. “自卑的时候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可一旦开始超越,哇,那感觉太棒了!我从一个内向的人变得开朗就是这样。
难道你不想试试吗?”例子:像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种蜕变真的太让人惊喜啦!6. “不要小瞧自卑的力量,它能激发我们的斗志呢!我就是因为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而努力健身。
这就是在利用自卑呀!”例子:好比弹簧,压得越低,弹得越高,自卑也能让我们爆发巨大的能量。
7. “自卑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呀!想想我以前不敢追求梦想,现在却在努力靠近。
这就是超越的魅力呀!”例子: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一束光,顺着光就能走向光明,自卑就是那束光的起点。
8. “当我们意识到自卑时,就离超越不远了!我曾经对自己的绘画没信心,现在却能大胆展示。
这就是改变呀!”例子:好像迷路后找到了方向,一下子就清晰了,自卑到超越也是这样的突然转折。
9. “超越自卑会让我们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敢尝试的人变得敢于挑战各种不可能。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5篇)你是不是也在找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的资料,那就对了,小编精心整理这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文章,应该可以解答你的疑惑,更多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可以右上角搜索。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1《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由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著,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是推动个人不断进步的力量。
本文将从个人观点、书评总结、读者评论三个主题来分析这本书。
首先,从个人观点来看,阿德勒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他指出,自卑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它源于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怀疑。
这种自卑感可以促使人们去探索自我,去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同时,自卑感也可以激发人们的进取心,促使人们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其次,从书评总结来看,《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以自卑感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行为与思想的关系、以及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阐述了自卑感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自卑感的途径。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自身和他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关于读者评论,许多人都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读物,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本书的案例分析有些陈旧,缺乏现代感和针对性。
不过,他们也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总的来说,《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读物,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理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虽然它的案例分析可能有些陈旧,但它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框架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2《自卑与超越》的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讲述了自卑感的产生和如何超越自卑。
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论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自卑情绪和行为,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式。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今天阅读家庭的影响章节中关于父亲和母亲作用的陈述。
虽然前述章节对于心理的分析,作为一个读书不多的人看来足够振聋发聩了,但是这一章节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逻辑不严密以及偏见,非常遗憾。
作者对于母亲职能的理解和武志红老师观点中常用的“承接”“看见“有一些相似,不过他过分夸大了母亲对于孩子心理的作用,其他因素也是通过影响母亲来影响孩子。
这里还有一些明显有偏颇的预设观点和无法成立的推论。
预设养育以及一切附带条件都是女性的责任,预设女性就应该做家务,并且通过“潜能是通过社会责任感得到发挥的”来美化之。
“母亲常常将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整体,才会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量。
”诸如此类。
我没有孩子,和父母谈过,将来生育也不是必选项,对这个发表观点未免有些外行指挥内行,但是仍然要说一句,母亲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需要孩子才能够完整人生?为什么需要家务才能够体现“社会责任”?如果是一个经济基础与社会职能都健全的女性,作者的观点根本立不住脚。
他的确强调了女性地位平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是这个目的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心平气和地履行职责,做家务抚养孩子,而没有提到二人的分担。
实际职务的不平等,那么口头平等就是空谈,不过是哄骗罢了。
倘若我这样说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平等,那么从作者当时社会环境来考虑,几十年前女性的社会地位尚不如现在,将女主内男主外作为一种平等,那他是否像认为女性应该承担家务一样,认为父亲应该负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呢?不,他是这样说的:“妻子没有理由强迫丈夫承担家庭中的全部开支。
”可见一斑。
作者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误认为本质,在根本性的概念错误上,是无法建立真正平等的观点的,顶多提供表面上的平等名头罢了。
我建议这一章应当把对父亲的期待作为对家庭双方的期待,作者认为父亲应当“走出家庭过自己的生活“,应当“将人生的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实际上这才是对一个完整的人应有的期待,他对母亲的期待不过是如何更好地成为家庭附属物,一个“第二性”。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忘了是哪儿听到的,自己却深有体会的一句话:
“一个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个自恋的人。
”
初时听到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
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怎么会是自恋的人呢?
但是,不断地思考之后,却发现这就实情。
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说的,
“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无法解决的,但为了让自己“争口气”,不想让自己显得很没有价值,于是强行要求自己去做,却发现自己做不来。
接着,便会羡慕,甚至嫉妒那些会做的人。
久而久之,便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会产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为“我无法解决,却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样的一个信念,才会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恋,甚至是自大的人”这样的说法吧。
生活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本身无法完成的。
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去接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一个事实。
一旦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么很多内心冲突就会缓解下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
我们也就会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去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等。
当你去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赋予你自身的涵义,那个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而且这种超越,绝对像开了挂一样,让你“扶摇直上九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