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格式:pptx
- 大小:234.78 KB
- 文档页数:24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之一,它是物体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所产生的机械波。
声音不仅在人类沟通和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章节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进而传递能量形成声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主要传播介质是气体、液体和固体。
在这些介质中,声波会引起介质分子的振动传递,形成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特性1.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源的振幅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2. 声音的频率:频率表示声音发生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不同频率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音调。
3.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音程,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 声音的响度:响度是声音的主观感觉,与声音的强度有关。
响度越大,声音越响亮。
三、声音的传播特性1. 声音的直线传播:当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路径是直线。
2. 声音的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根据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可以推导出声音反射定律。
3. 声音的折射: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计算折射角度。
4. 声音的衍射:声音通过一个障碍物边缘时会发生衍射现象,衍射角度与波长有关。
四、声音的利用1. 声音的通信:声音是一种重要的通信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进行语言沟通和传递信息。
2. 声音的测量: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声波传播的原理,可以进行声音的测量和分析,例如使用麦克风进行声音录制和音频信号分析等。
3. 声音的工程应用:声音在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音响系统设计、声纳探测、音频信号处理等。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的归纳和概述,我们了解到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和传播特性。
声现象知识点1.1声音的产生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2、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1.2、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3、音色:(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二、超声波和次声波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1、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要产生次声波;三、乐音和乐器1、打击乐器: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打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笛子、口琴、鼓、音叉、直尺、哨子、橡皮筋、纸盒、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录音机、唱片、真空玻璃罩、抽气机、课件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纸盒、细线、铅笔、音叉、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大象用“声音”进行交流教师出示笛子、口琴、鼓等乐器,并让学生吹打聆听其声音,多媒体展示古筝,让学生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这被我们听到的呢?【亲身体验】让身边的物体发声,物体:音叉、纸、直尺、哨子、小鼓、橡皮筋、桌子等)总结发声的物体有何共同特【想想做做】如何能更清楚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情况呢?乒乓球被弹开将发声的音叉放入嘴中。
蝈蝈播放器空气疏密部分的传播形成声波【过渡】声音可以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那固体和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呢?【学生互动实验】.让学生用手指轻敲桌子,听听其声音。
【知识运用】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击一下管子,你认为甲同学可能【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教案的“亮点”1.作为一节“探究型的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青州市邵庄初级中学 张新贵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能简单解释有关声现象的实例;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知道空气中的声速;4.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推理、归纳的方法(理想实验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生活中有应用声知识的意识,通过了解声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学习难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习重点:能利用回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设计:实验探究 自学指导 课件辅助 学法分析:主动参与 探究式学习【课前预习】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从中辨别声音吗?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 4、________5、________6、________ 7、________【课内探究】 探究一声音的产生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图 2.1-1);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图2.1-2)。
回答下列问题: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__________说话时声带在__________ 总结:大量的观察、分析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
你知道吗?蝈蝈是怎么发声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让发声的物体不再发声,你能想到做法吗?__________。
请你了解?图2、1-4早期的机械唱片表面探究二、声音的传播人们听到声音时往往距发声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方的? 1、演示:如图 2.1-5,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期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实验表明:是________________传送了声音。
如果没有_________ ,人们就无法正常交流。
因而,太空中没有空气,哪怕离得再近,宇航员也只能通过________交谈。
第二章声现象是八年级物理的一个重要章节,主要涵盖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超详细总结: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发生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波。
-声音的振动源可以是弹簧、弦、膜等。
-声音的大小与振动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大。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固体中传播的声音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的声音速度最慢。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密度越大,弹性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3.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频率、振动数、声强和音调等特性。
-频率是指声音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振动数是指声音波动的次数,单位是圈。
-声强是指声音的强度,单位是分贝(dB)。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声音的传播过程:-声音的传播可以分为发声、传播和接收三个过程。
-发声过程是指声音的产生过程,物体发生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
-传播过程是指声音从振动源传播到接收者的过程,通过空气中的分子相互碰撞传递能量。
-接收过程是指声音到达接收者的过程,接收者的耳朵接收到声音引起耳膜振动,再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
5.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沿直线传播,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等现象。
-声音的反射是指声波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反射从而改变传播方向。
-声音的折射是指声波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密度的变化,使声波改变传播方向。
-声音的吸收是指声波能量被障碍物吸收而无法传播的现象。
6.声音的强度和音量:-声音的强度是指声音的能量,可以通过声强来表示。
-声音的音量是指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大小,与声音强度有关。
-声音的音量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强度来改变。
7.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的振动次数,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音调越高。
-声音的音调可以通过调整声音的频率来改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点声音的产生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A.把声音反射回去了B.吸收了声波C.挡住了声音,以致没有声音传入人耳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2.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的()A.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闹钟的响铃声明显减小B.扬声器发声时小纸片上下跳动C.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D.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3.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4.如图所示,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这种声音是由于树叶____而产生的知识点声音的传播5.小宇无意识地敲了一下桌子,桌子上圆形鱼缸中的金鱼立即受到惊吓(如图所示),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则()A.空气→水→鱼B.桌子→水→鱼C.桌子→空气→水→鱼D.桌子→鱼缸→水→鱼6.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C.空气阻断了声音的传播D.玻璃罩阻断了声音的传播7.指出下列情况,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传播的(1)耳朵贴在冰箱上,可听到冰箱工作时,液体在管中流动的声音:____(2)岸上的人可以听到鱼雷在水下爆炸的声音:____(3)工人师傅常用木棍抵住工作的机器倾听内部的声音:____8.在月球的表面上主要有岩石和尘埃,有人说飞来的流星打在月球表面的岩石上,会像演无声电影一样,在其附近听不到一点声响,这是因为()A.月球表面的岩石受到流星撞击不发声B.流星撞击岩石声音太小,人耳无法听到C.月球表面附近空间没有空气,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D.原因不明9.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C.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10.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肥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皂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A.振动B.静止不动C.一直向右运动D.一直向左运动11.《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12.小雯的读书笔记不完整,请你帮她填完整(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通常分为____、____、____三类(2)上体育课时,老师吹的哨声是由空气的____产生的(3)“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可以说明液____13.如图所示,小红家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中间抽成真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噪声污染,原因是____答案1.D2.A3.B4.振动5.D6.A7.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8.C9.B10.A11.产生传播12.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液体可以传声13.真空不能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