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03 KB
- 文档页数:5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
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
(板书标题)(二)、探究学习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
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
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
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一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
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_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_1.5/2≈255米。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b.掌握声音传播的三个基本要素:介质、振动和传播的方式;c.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d.掌握声音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c.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d.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a.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b.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团队意识;c.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入话题:再现一个撞钟场景,让学生聆听钟声,探究声音的传播。
2.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a.实验一:利用橡皮筋和铅笔盒制作简易乐器,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橡皮筋的振动特点。
b.实验二:利用音叉和铁片产生声音,让学生观察并描述音叉的振动特点。
c.引导学生总结乐器和声音的共同的特点,引出声音的产生要素。
3.探究声音的传播(30分钟):a.实验三:利用杯子和弦线,通过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b.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方式,提问:声音是怎样传递给我们的?c.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声音传播的方式。
4.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25分钟):a.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速度的问题,提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b.实验四:利用钟声和震动弦线的方式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c.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并列示在教室黑板上。
5.探究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25分钟):a.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反射、折射和干涉的问题,提问:声音可以反射、折射和干涉吗?b.实验五:利用扩音器和墙壁,观察声音反射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c.实验六:利用长形水槽和弦线,观察声音折射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和特性。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4. 声音的传播实例5. 声音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传播实例。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声源(如锣鼓)、传声介质(如空气、水)、声音接收器(如耳朵)、测量工具(如米尺)。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动画、图片、实例。
3. 教学视频:声音传播实验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趣味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声源的特点,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引导学生掌握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4.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区分这三个特性。
5. 声音的传播实例: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传播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小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知识点掌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声波的特性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和声波的特性。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音响、振动盘、真空泵、声音传播演示装置。
学生准备:尺子、橡皮筋、玻璃杯、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演示:将音响放在桌子上,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响振动。
(2)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例题讲解(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3)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产生的声音。
(2)让学生向玻璃杯中倒入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击杯壁,观察声音的变化。
4. 知识拓展(1)介绍声波的特性。
(2)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条件3. 声音的传播速度4. 声波的特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较为深刻,但对声音传播条件掌握不够扎实。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音乐、电话、广播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2. 声音传播条件的掌握。
3. 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引入的有效性。
4. 作业设计中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本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才能、实验才能、和科学抽象才能;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展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局部,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即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学难点(1)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钢尺、音叉、乒乓球、水槽、水、闹钟、玻璃罩、抽气机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新课讲授1、声音的产生(1)实验探究一:钢尺发声将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观察钢尺的振动情况,倾听钢尺发出的声音。
提问: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钢尺在振动,并且发出声音。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实验探究二:音叉发声用小锤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情况,将乒乓球靠近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提问:音叉在发声时,乒乓球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乒乓球被弹开。
结论:音叉在发声时在振动,从而将振动传递给乒乓球,使其弹开。
(3)举例说明生活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现象如:人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击鼓时鼓面的振动、弹琴时琴弦的振动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八班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本节是同学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体会到物理学问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育同学动手试验、观看比较、归纳总结的力量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学问传授向重同学进展转变;2)由重老师“教”向重同学“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详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爱好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同学的学习热忱和才智活动的乐观性,才能使同学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所以,让“课堂布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现与之相全都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同学感悟到声音的美妙,并激发起同学学习的爱好;二是通过播放一些好玩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学问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讨论爱好;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试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试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同学逐步深化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讨论,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意同学的亲身体验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同学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看、分析、思索、试验才能真正汲取学问,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转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看和试验为主,设计了一个老师演示试验、三个同学试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同学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动身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试验,让同学通过观看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同学依据问题自主设计试验并尝试试验,最终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同学自学声速这一部分学问并相互沟通。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课程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探究声音的产生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一、教案名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的传播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的传播速度。
3. 声音的特性:讲述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其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二、新课导入: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介绍声音的传播原理,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实验环节:1. 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一:振动琴弦,观察声音的产生。
3. 实验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哪些特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二、深入学习: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分析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三、实践环节:1. 让学生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实验三:声音的三个特性的演示实验。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提问:如何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动手实践,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声音的生成、传播和特性。
(2) 理解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 进一步了解声音的各种现象:共振、回声等。
2. 能力目标(1) 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观察、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 运用科学知识分析、解释汽车噪音、喇叭声等日常生活现象。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特性、产生与传播。
2.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 回声和共振现象。
三、教学难点:1. 反复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和物体振动之间的联系。
2. 回声和共振现象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述法。
2. 实验探究法。
3. 课外实践和调查法。
五、教学内容及安排: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阅读《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文,学习声音、噪音、声音的产生方式、物体振动和振动的特性。
(2) 实验探究:(1)自制简单发声器材料:瓶盖、橡皮筋。
(2)实验过程:将橡皮筋缠在瓶盖上,拉动橡皮筋,让其震动,同时保持瓶盖接触某个物体表面使器件完成回路,听到发出的声音。
(3)实验记录:针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让学生自主记录实验过程并发现问题以及实验过程的仪器说明。
(3) 学生探究:课外实践和调查:调查周围的声音和噪音源,制作一份记录和分析报告。
2. 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1) 阅读《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课文,学习声音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2) 实验探究:(1)自制简易共振仪,材料:橡皮木板、心形弹簧。
实验过程:将弹簧挂在橡皮木板上,用钢珠敲击弹簧,听到其产生共振声音。
(2)实验记录: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思考共振现象其实现的原理。
(3) 学生探究:示范调查家用音响等设施的原理和构造,各种声音的特点和用途,制作记录和分析报告。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4.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视频,如动物叫声、乐器演奏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呢?2.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举例说明:琴弦振动、鼓面振动等。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弹簧和钢尺演示声音的产生。
3.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
(2)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空气中最快,水中次之,固体中最慢。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气球、水杯等道具演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4.声音的传播特点(1)讲解声音的传播特点:能量衰减、方向性、反射等。
(2)举例说明:回声、声波定位等。
(3)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纸杯、线等道具演示声音的反射。
5.巩固知识(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6.拓展延伸(1)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通信、医疗、军事等。
(2)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污染问题,提出减少噪声的途径。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强调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
8.作业布置(1)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份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报告。
(2)布置一道思考题: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何不同?为什么?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声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