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4_3 群落的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07.50 KB
- 文档页数:9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C:理解〕2、描述群落的结构体征。
〔B:识记〕3、种间关系。
〔C:理解〕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3、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表达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2.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
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o掌握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
o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群落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认同群落结构和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
•难点:群落演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群落演替的实验材料和案例。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o引入群落的概念,强调群落结构和演替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群落的概念和组成o介绍群落的概念,解释群落与种群的区别。
o讨论群落的物种组成,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等。
3.群落的结构特征o讲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o分析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
4.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o介绍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o讲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和机制,包括物种的入侵、竞争和替代等。
5.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o讨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等。
o分析气候变化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包括全球变暖和极端气候事件等。
6.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相关问题。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7.总结与提升o总结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过程。
o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结构和演替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8.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理解。
o准备一个与群落结构和演替相关的案例或实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
五、板书设计《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群落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与种群的区别- 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二、群落的结构特征- 空间结构:垂直、水平-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三、群落演替的类型和过程- 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过程:物种入侵、竞争、替代四、群落演替影响因素- 人类活动:土地利用、环境污染-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4.3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多样度的研究。
【自学重难点】: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自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上二者统一的角度叙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独立自主自学】知识点观测与思索概括与总结结论:1、群落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课本71页内容,思索:1、什么就是群落?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存有什么相同?3、研究群落存有什么意义?【合作探究】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1)个体、种群、群落的相互联系?(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研究群落存有什么意义?2.群落的物种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观测课本72页图4-8和图4-9,思索:这两个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别?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何种结论?结论:3.种间关系写作课本72-73页余下内容,提问:(1)一个群落的物种是否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2)种间关系包含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
-1-3.群落的空间结构观察课本中的图4-11图4-12图4-13,思考:(1)什么是群落的空间结构?(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含哪几个方面??【课堂检测】●基础题1.水深200米的海水内的植物群落()a.只有垂直结构b.只有水平结构c.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存有d.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并无2.长白山区,自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带,造成这种分层结构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阳光b.水分c.温度d.土壤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的原产不包含()a、光照强度b.土壤类型c.温度大小d.生物种群的特征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很复杂,其中主要的是()a.共生关系b.寄生关系c.竞争关系d.食物关系5.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a、生存竞争b.占有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6.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观点不恰当的就是()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7.在某发育较好的森林里,从树冠至地面可以分割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相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说明群落存有一定的()a.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b.对群落产生关键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共同组成和数量比例d.彼此间存有轻易可以间接的营养关系●开拓题: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得到下图,据图回答:(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就是。
人教版必修三 4.3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前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四、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生(一起答):群落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的图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在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在这个池塘中生活的各个种群间是否各自独立?假如生活在该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内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3.什么是群落?4.在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师:通过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展开讨论解决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小组内进行探究,分析并总结问题答案。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结构的含义和类型,掌握群落结构的基本特征。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群落结构的形成机制,掌握群落结构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意义,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相关案例。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3. 准备视频资料,用于展示不同群落结构的生态环境。
4. 准备一些常见的植物样本,供学生观察和识别。
5.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生物群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结构的特征和意义。
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群落的结构。
2. 讲授新课(30分钟)(1)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和特征介绍。
(2)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物种的生态习性等。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
3. 学生分组实验(2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本地自然保护区或公园内不同类型生物群落的数据,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并讨论影响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4. 小组讨论与交流(15分钟)让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给予指导并答疑解惑。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群落空间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6. 布置作业(2分钟)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收集有关群落空间结构的更多信息,并在下次课上与大家分享。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群落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了解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生物群落的结构。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能力目标:1.通过相关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判断种间关系和曲线图。
2.通过概念图的绘制,有意识的让学生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目标:1.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丰富了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
2.充分运用图形图表和生活实例与本节知识相联系,指导实践应用,感受生物科学学以致用。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引入主题PPT图片:展示沙中的池塘美景导入新课:刚才投影上展示的两幅画面大家熟不熟悉?在我们每天的必经之路上,都有这样一处美妙的风景,今天,我们就从生物学的角度去挖掘一下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有哪些具体的生物。
教师提问:1、这个池塘有哪些具体的生物?2、什么是群落?(圈出定义的关键词)学生思考回答:1、水草、水藻等水生植物;鱼,虾,螺等水生动物;青蛙等两栖动物;多种多样的微生物。
2、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练习】知识回顾:种群研究的问题1、判断下面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些层次(1)沙中池塘里的一个草履虫 ( ) (2)沙中池塘里的所有的鲫鱼( )(3)沙中池塘里的所有的生物( ) (4)沙中整个池塘( )教师提问:1、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2、回忆种群研究的问题(PPT展示种群的数量特征概念图)3、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增长、稳定、波动、下降)学生思考回答:(1)细胞或个体 (2)种群 (3)群落 (4)生态系统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两对直接决定因素;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
一、群落的概念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错误!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3.研究群落的基础:研究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错误!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三、种间关系[连线]错误!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错误!1.土壤生物的特点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3.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共研探究]1.如图,池塘中的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着多种生物,请分析以下问题:(1)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的数量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减少。
(3)群落的概念:由(2)可知,生活在该池塘的各个种群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它们构成的这个有机体就是群落,其含义为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4)群落概念的4个关键点①随着时间的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内的各种生物聚集在一起才能发生关系。
③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不是简单随机聚集,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
2(1)由上表可看出:不同群落的物种种类和数目有差别。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来衡量。
(3)由表中信息可推测: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3 群落的结构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通过图片举大象与狮子争夺水源、水稻与稗子之间的竞争阳光等例子。
板书画出数学坐标图表示竞争。
多媒体展示牛吃草、狮子捕食斑马、猞猁捕食雪兔等图片及加拿大北方森林中90多年间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学生阅读资料2提问: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分析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分析: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
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2.捕食的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板书画出数学坐标图表示捕食关系图。
个体数时间B A捕食区分食物和捕食者:先增加,先下降的为食物。
提问:如果猞猁消失了,雪兔数量会怎么变化?回答:先增加,后减少。
环境遭到破坏。
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观看图片;寄生和互利共生(教材P73)3.寄生概念: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概念: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讲解种间关系的另外两种形式:寄生和互利共生,并画关系图说明讲竞争的曲线图阅读资料2 回答数量变化分析规律进行思考、讨论及合作学习回答,并记录在书上看书坐标图群落的空间结构由于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同的空间,于是群落就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
(一)垂直结构展示森林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明显的分层现象的图片,结构的概念,再展示森林中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的图片。
阅读教材P74第2、互利共生寄生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9.巩固练习:课堂巩固(PPT)、教材P77、《点金训练》10.课后反思。
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生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
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2)丰富度的概念;(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五、教学思路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分析池塘中的各种种群,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池塘中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1、课型新授。
2、课时1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图引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展示池塘图片)图片为某池塘上生活着的多种生物,请观察并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引导: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
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这个池塘中的生物关系如何?3.假如生活在该池塘中的肉食性动物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引导: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回忆前面学习的内容并回答:群落。
自主地思考、讨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得出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概念及实例判断该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的群体便是群落。
讲解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从三个要点把握:一定的自然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间有直接或间接地关系。
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及时举例,让学生判断,巩固学生对群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图举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落概念的理解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回顾:在种群研究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提问: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又有哪些?以研究池塘群落为例,引导学生对应归纳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
回忆集体回答群落的物种组成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群落的物种组成。
(多媒体展示我国武夷山森林群落和西伯利亚森林群落两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图中两种群落的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归纳:1.两个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
(多媒体展示:西伯利亚梅尔半岛冻原上,只有670种低等植物、139种高等植物、近1000种动物,福建武夷山共有低等植物840种、高等植物2888种,已知动物约5000余种,其中脊椎动物570余种)问:结合这些信息中的内容,还能找出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归纳:2.两个群落的物种数目不同,进而得出群落丰富度的概念。
结合教材,找出图中两种群落的不同结合丰富度的概念,进锻炼学生分析比较、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图片及相关信息的内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图提问: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图中我国新疆北部森林和南方森林哪个丰富度更大?引导学生总结出: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及物种丰富度的内容行判断容,启发学生思考;种间关系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群落中的各种群并不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先通过图片展示各种种间关系。
竞争结合资料,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资料1:对双核小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提出问题:如何解释资料1中出现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描述图中分别饲养和混合饲养时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变化,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分析: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学生阅读资料进行思考、讨论及合作学习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学会判断竞争关系的方法学会对基本规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图种间关系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通过图片举大象与狮子争夺水源、水稻与稗子之间的竞争例进一步说明说明是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分析完后引出竞争的概念,用板书画出数学坐标图表示竞争。
捕食(多媒体展示牛吃草、狮子捕食斑马、猞猁捕食雪兔、猪笼草等图片及加拿大北方森林中90多年间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提问: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图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得出两者关系为捕食。
提问:如果猞猁消失了,雪兔数量会怎么变化?由此可见猞猁对整个群落的稳定起什么作用?分析: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
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认真练律和方法的总结通过习题巩固新知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图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用板书画出数学坐标图表示捕食关系图。
寄生与互利共生通过图片展示,讲解种间关系的另外两种形式:寄生和互利共生,并画关系图说明讲解。
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对几种种间关系分别举例说明。
通过习题巩固。
习群落的空间结构由于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各生物种群在群落中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于是群落就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
展示森林中植物在垂直结构上明显的分层现象的图片,引出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概念,再展示森林中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的图片,讲解森林中动物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
适当讲解高山、池塘分层的实例。
引导学生讨论: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于其本身高度决定的)2. 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其食物、栖息条件的制约)初步形成群落空间结构的概念积极思考讨论、得出答案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图3. 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为例,如:农村种田时,在玉米的下层栽种菜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垂直结构的意义就是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
水平结构:讲解群落的水平结构及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因素。
列举群落水平结构的事例(如:受水制约,芦苇、泽泻等水生植物与松、杉、柏树以及仙人掌、沙棘等植物分布不同;鸭子、青蛙与鹰、黄羊、沙鼠等动物生活环境不同。
受温度影响,从赤道往北,森林群落的分布为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针叶林等)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别:从概念及原因两方面分析。
通过习题巩固。
结合事例,理解群落的水平结构认真做题通过习题巩固新知识八、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三、种间关系1、捕食2、竞争3、寄生4、互利共生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