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
2012年第7期山东社会科学No.7总第203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学术主持人:孙伟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孙伟平周广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具体路径,成为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层面上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化”的可能性;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在中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完全可能的。
这既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合法性;可能性;必要性[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7-0005-0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下简称“中国化”)既是一个政治理念,又是一个哲学命题;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学术运动。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具体路径,成为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中国化”?“如何可能”“中国化”?“中国化”“何以必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些问题一直都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这里我们不妨结合相关学者的意见作些讨论,以消解和祛除“中国化”的合法性危机,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合法性“合法性”(legitimacy)一词通常是在法学或法哲学领域中使用的,意指某一存在物或某一活动是否为法律所许可。
热点问题:1、儒学-国学、儒教-国教、儒学-儒家2、中国哲学合法性的问题3、儒家文化对西方及其他文化的回应和批判学人、理论和观点1、儒学三期说杜维明:从生活习惯、从文化心理结构来看儒家传统的“天地君亲师”,儒家考虑的是应该如何让我们的生命跟自然、天地配合呢?因此儒家有它的精神性及宗教性——面向世俗又不完全认同世俗。
儒学三期说:儒学从曲阜的地方文化发展成为中原文化,这是其第一期的发展。
从11世纪开始又从中原文化发展成为东亚文化的主流,这是第二期的发展,那时候就叫“新儒学”。
那么现在所谓的“新儒学”(New Confucianism)通常是指第三期,19世纪以后、“五四”以来儒学的发展,主要是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而作出的回应。
“文明对话”、“文其现代命运》一书中断定儒家传统业已死亡一结论而发”。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历史系教授,他在三卷本巨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认为:儒家思想“在产生它并需要它的社会开始瓦解之后,它成为一片阴影,只栖息在一些人的心底,无所为地只在心底像古玩般地被珍爱着”。
杜维明认为,列文森的观念很有代表性,因为“这是一条为许多治现代中国思想史的学者所遵循的思路”。
显然,对儒家思想的现代命运及其未来走向的论断必定是基于对于历史上儒家学说的思想特质及其真髓的理解和把握。
全球意识与寻根意识的两极张力下,杜维明对儒学第三期复兴的前景作出了展望。
他要以儒学的“文法”理解和讲述西方文化,或者用现代西方文化的“词汇”来丰富和润泽儒家传统,再以按这种方式达到第三期发展的儒家传统重新涵盖中国文化。
这就是他的结论。
儒学三期说最早由牟宗三提出,经其学生杜维明长期宣讲而广为人知。
不过,同样是以先秦两汉儒学为第一期,以宋元明清儒学为第二期,20世纪20年代以来为第三期。
杜维明将牟宗三“着眼于中国范围内儒学自我更新的问题”“置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中来加以考察”,并随着视野的转变,逐步抛开牟宗三强调的儒学开出民主与科学问题,大谈文明对话。
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对此展开思考。
探讨中国哲学在当前世界的地位,分析其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然后,从中国哲学传统对合法性的理解入手,探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国际影响。
接着,分析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强调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和讨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重要性,地位,传统,现代社会,融合,当代意义,社会发展,国际影响,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探讨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性探讨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想精华。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推动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审视中国哲学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探寻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所蕴含的“合法性”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和价值体系,更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精神和思想智慧。
通过研究和探讨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可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和共同繁荣。
1.2 中国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中国哲学所表达的“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其强调的和谐、平衡、中庸的思想,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在当今世界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的情况下,中国哲学的理念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由于其深刻的内涵和普世价值,中国哲学在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方法选择转向问题意识(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这个在学科创建之初就被尖锐地提出来的问题,近年来再度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
概括起来,讨论的关键有二点:其一,能否以“哲学”来命名中国古代对于人生和世界的反思的那部分内容,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类似于西方意义上的“哲学”的那部分知识体系。
正如金岳霖先生提出所指出的,是“中国哲学”还是“哲学在中国”实在是独具只眼。
其二,如果说中国古代存在着哲学,那么以西方哲学的模式来梳理中国哲学是否“遮蔽”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从而使中国哲学失去了丰富的色彩。
本文试图以这两个问题为基点,说明这种合法性的危机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以及应对这种危机的可能的出路。
一、西方文化强势下的“地方性知识”的难题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教育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其最基本的功能和目标指向并不是知识传播而是一种道德的教化,在科举作为制度化儒家的核心设置之后,书院和私塾几乎就成为科举的预备机构。
而中国的知识分类系统也是自成体系。
然而,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独特的知识分类和教育体制被认为是阻碍人才出现的根本性原因,在遭受了甲午战争特别是由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为标志的“庚子事变”的屈辱之后,开始了以全面学习西方为特征的“新政”。
在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最先,或者被当时认为是最迫切的改革措施便是废除科举,设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以期能“保国、保种、保教”,这样便开始了向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模仿。
1903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就将大学分为经学、政法、文学、医学、格致、农、工、商八科,虽然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经学科依然存在,但这最多可以被看作是“中体西用”的一种体现。
因为这样一来经学已经被看作是众多学科之一,就被“去魅”,失去了神秘色彩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即便如此,针对当时新政改革中出台的由张之洞审定的《奏定学校章程》中规定“大学及优级师范学校之削除哲学科”而代之以经学科的折衷性方案,遭到了王国维等人的尖锐批评,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提出的反对理由就是与西方的大学体制不合。
作者: 任文启[1,2]
作者机构: [1]甘肃政法学院,兰州730070;[2]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234-23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金岳霖问题;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话语系统
摘要:金岳霖问题是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探讨的一个起点,然而金岳霖问题其实是一个悖论,是基于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概念的界定及其关系就会出现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
这一悖论是西学东渐以来,西方话语相对于中国话语的强势所造成的,也是全球化过程中,现代性与民族性必然面对的一个问题。
这一悖论的可能出路是:建构中国哲学独立自洽的话语系统。
什么是哲学与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史?--兼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黄裕生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史》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 什么是物理学?什么是法学?或者什么是政治学?这些问题可以有很明确的答案,因为这些学科的对象和界限很明确.但是,如果问"什么是哲学?"那么答案就不那么简单.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在中国,通行的说法是"哲学是一种世界观".问题是,几乎所有科学都是一种世界观,至少是构成世界观的一部分.谁能否认物理学也是一种世界观?如果说哲学是一种世界观,那么,它恰恰是一种最可有可无的世界观.因为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完全依赖于其他学科.所以,把哲学视为一种世界观不仅无法使哲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而且将使哲学丧失掉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理由.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黄裕生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新进展--兼析所谓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J], 何锡蓉
2.百年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反思与现代发展之路--兼谈思想的创生能力与现代合法性之关系 [J], 严春友
3.知识性的哲学史与存在性的哲学史--兼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J], 李景林
4.“兼总百家,必归于儒”——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J], 覃江华
5.从突破“两军对阵”到关注“合法性”——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之趋向 [J], 陈卫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哲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危机【摘要】中国哲学学科存在合法性危机,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和支持。
传统中国哲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但受到西方哲学的批评。
中国哲学在学科地位和认可度上面临挑战,教育现状也需要改善。
未来,中国哲学学科需要进行前景分析,提升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为了探索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当积极支持和关注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以维护其合法性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危机、传统、影响、西方哲学、批评、学科地位、认可度、教育、前景分析、关注、支持、学术地位、影响力、当代社会、意义、作用。
1. 引言1.1 中国哲学学科的悠久历史中国哲学学科的悠久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华夏文明的初期,中国哲学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形成并传承至今。
最早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易经》、《老子》、《庄子》等经典著作,这些作品深刻探讨了人生、世界和道德等诸多问题,对中国哲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哲学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学科体系,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学派和流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了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
中国哲学的悠久历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辨能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中国哲学学科的悠久历史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哲学学科的悠久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1.2 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可以说是在不断变化中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哲学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关注。
在国内,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应用型学科的需求逐渐增加,中国哲学这一传统学科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不如西方哲学那么重要,导致其在学术界和教育领域的地位相对较低。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8
浅析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傅欣欣
【摘 要】自从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确立以来,学界曾就“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就西方学者而言,其否定中国哲学的原因在于,设立的标准是外国哲学的理论模式,以此来排斥并否认中国哲学。
中国学者中以傅斯年为代表,则是站在保护中国文化的角度来提出“中国无哲学”的观点。
不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是属于一种“思想”,中西方哲学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独特意蕴。
面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中国哲学的发展应在突破西方哲学理论的视域、发掘中国哲学的独特意蕴的基础上,从新视角学习和发展中国哲学。
【关键词】中国哲学 合法性 西方哲学 学习与发展
一、中国哲学合法性提出的原因
“哲学”这一名词大约在1895年左右传入中国,后经梁启超等人的宣传很快成为现代的学科体系的一部分。
正式进入中国应该算是1914年,北京大学设立中国哲学门。
1934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问世,以其系统性和完整性第一次呈现出该学科的全貌。
因此有学者指出:“作为近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是中西文化交流后的产物,确切的说,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诠释中国思想的结果。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对于“中国哲学”来说,西方概念及其方法的引进是建立了某种不同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还是建立了“中国哲学”本身?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哲学是指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等等,统称为“思想”。
狭义上的哲学是指西方哲学。
黑格尔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从希腊开始,由于东方人的精神还沉浸在实体中,尚未获得个体性,因而还没有达到精神的自觉或自我意识。
所谓的“中国哲学”不是哲学,而是“道德说教”。
中国学者中最早明确排斥“中国哲学”这一称谓的应当是傅斯年。
在傅斯年的观念中,“哲学”与中国古人的思想毫不相干,不应该把一个不相干的名词加之于中国的思想家及中国思想之上。
哲学是语言的“副产品”,古代中国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而且他也反对用“哲学”来称呼中国古代人的思想。
“哲学”是西方语境的产物,受西方语言的支配,所以不能给中国的“思想”套上西方的“哲学”称谓。
到底是“哲学在中国”还是“中国的哲学”,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二、中国有无哲学
首先,前面提到,广义的哲学是指“思想”,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思想”,而西方思想采取了“哲学”的形式,因而被称为“哲学”。
就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而论,中国哲学是哲学;就哲学作为一个学科而论,中国哲学不是哲学。
我们可以笼统地将西方哲学看作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它通过理性认识把握自然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公理化系统为基本模式,以“是什么”为问题,试图以层层抽象追问最高的普遍性的方式,获得四方皆准的普遍真理。
比如,从许多枝玫瑰花中抽象出“玫瑰花”的属性,从各种各样的花中抽象出“花”的属性,再从花草树木中抽象出“植物”的属性。
以此类推,将抽象到最高普遍真理—“存在”。
所有存在着的事物都必须以存在为其存在的前提,同理,所有研究存在事物的科学都必须以哲学为基础。
其次,就狭义哲学而论,判断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可以以西方哲学为标准。
在西方哲学的名下有一系列“部门”或者“分支”,例如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等等,他们之间界限分明,都有规范的概念、方法和理论系统,自成一学科,而中国哲学虽然不能说没有讨论过相应的问题,但的确没有这样明晰的学科规定,也相应地没有学科性的发展。
当我们以西方哲学为标准来衡量中国哲学的时候,肯定会发现中国哲学不符合西方哲学的规范。
显然,黑格尔是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上,中国哲学的确不是哲学。
然而,如果从广义的哲学即“思想”的角度看,中国哲学则是哲学。
三、中国哲学的新视角
从“思想”的角度看,可以称中国哲学为“中国思想”。
中国思想有其独特的意蕴,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理想境界。
以人为中心,把世界观问题与人生观问题合在一起来讲,强调天人合一,从而铸就了“人”的中心地位。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中庸》)。
也就是说:“仁”是关于“人”的学说。
这便为“人”在中国思想中居于中心地位奠定了基础。
中国思想还具有道德性和境界论。
“仁者”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道家所追求的是顺应自然,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界。
因此,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注点不同,哲学的形态不同,其主要问题也有各自的独特性。
而哲学作为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不能和思想等同。
思想起源于终极关怀问题,哲学则是其中对此问题的一种回应方式。
海德格尔有一篇文章叫做《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他所说的“哲学”指的是建立在科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的西方哲学。
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历史等背景之下,西方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以“思想”为其源头。
“思想”这个概念虽然笼统,但它既是一种认识能力,也是思维的结果,更可以看作是思想的对象。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思想去思想思想的对象,也就是思想的反思,而反思则带有自我意识的性质。
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都是以某种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为追求的目标,是两条不同的哲学道路。
西方人锻造了一种科学思维方式,走上了哲学的道路,这是西方思想的特点。
然而没有哪一种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方式可以终结人类精神的探索。
因此,西方思想采取了科学思维方式,只是解决哲学问题的特殊思路,却并不是唯一的思路。
因此,从广义上说,中国哲学是哲学,或者可以说:西方哲学一定属于思想,但思想不一定采取西方哲学的形式,也完全可以走另一条路,即中国哲学之路。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 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