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9
名词解释张衡的意思名词解释:张衡的意思张衡,字衡山,是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科学家、诗人和政治家。
他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先驱之一,对气象学、地理学、天文学和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衡的意思首先可以从他的名字中理解。
张衡的姓氏张,在中国的姓氏中甚为常见,代表了一种普通的家族姓氏。
而衡这个名字则有着丰富的内涵。
衡在古代汉语中有衡量、平衡的意思,更引申为评判、权衡、公正等概念。
因此,张衡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一个以平衡、公正为准绳的人。
张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使得他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对气象学的研究尤为突出。
在他的著作《西京杂记》中,他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天气变化和气候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科学解释。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对云的研究和分类。
他将云分为高云、中云和低云,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形态、高度和性质。
他还通过实地观察和测量,探讨了地震的原因和规律,并提出了一种地震预测的方法。
除了气象学,张衡还对地理学和天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制作了一种可以测量方位的仪器,被称为“浑天仪”。
这个仪器可以根据天体的位置来确定方向,被广泛用于旅行和导航。
他还研究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并发表了一些有关星象的著作。
张衡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名有才华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被视为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作品以其雄浑有力、意境深远而闻名,表达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他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推动社会进步和政治改革。
综上所述,张衡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一个以平衡和公正为准则的人,他在科学、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着杰出的成就。
他的研究对于古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他的诗歌和政治活动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张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他的意思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之一。
小编整理了《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欢迎阅读。
1中国历史故事:张衡发明地动仪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
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幺,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
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幺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幺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幺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
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幺好啊!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
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张衡出身于名门望族。
其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登基后张堪受荐拜官。
曾被任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蜀郡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拜为渔阳(今北京附近)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张衡像他的祖父一样,自小刻苦向学,很有文采。
16岁以后曾离开家乡到外地游学。
他先到了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三辅(今陕西西安一带)。
这一地区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古都遗址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
以后又到了东汉首都洛阳。
在那儿,他进过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结识了一位青年学者崔瑗,与他结为挚友。
崔瑗是当时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的学生,也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学问。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张衡应南阳太守鲍德之请,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
8年后鲍德调任京师,张衡即辞官居家。
在南阳期间他致力于探讨天文、阴阳、历算等学问,并反复研究西汉扬雄著的《太玄经》。
他在这些方面的名声引起了汉安帝的注意。
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张衡被征召进京,拜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迁尚书郎。
次年,迁太史令。
以后曾调任他职,但5年后复为太史令。
总计前后任此职达14年之久,张衡许多重大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一阶段里完成的。
南朝宋-范晔《张衡传》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张衡传南朝宋-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翻译: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张衡最著名的十首诗1. 《四愁诗》张衡在年轻时写下了这首长诗,表达了他对美人的思念和渴望。
诗中描绘了美人的容貌、姿态和情感,以及诗人对美人的追求和失落。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空复难。
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
上有相思之白鹭,下有盈袖之桂花。
彼何充兮仲与叔,双双对对来相逐。
2. 《归田赋》这是张衡晚年归隐田园时所写的一篇赋,描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作者的闲适心情。
田园芳菲色,绿草如茵翠。
耕耘春水田,采撷秋实归。
黄花满径香,白雪纷飞美。
悠然自得间,忘却世间累。
3. 《思玄赋》此赋是张衡在洛阳任太史令时所写,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和宇宙奥秘的感受。
玄天苍茫色,宇宙浩瀚情。
日月星辰转,阴阳五行生。
水火土木金,万物相生克。
人间多奇观,思之无限量。
4. 《怨篇》这首诗是张衡在看到洛阳城内的宫殿被烧毁后所写,表达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哀怨。
火焰冲天起,繁华皆成空。
金殿银台散,雕梁画栋崩。
泪湿青石路,哀歌绕故宫。
人生若浮云,飘荡难定踪。
5. 《天地间》这首诗描绘了天地万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表达了张衡对自然规律的思考和领悟。
天地之间皆有数,生老病死循环往。
春花秋月冬雪霜,岁月无情催人老。
6. 《九辩》这首诗是张衡模仿《离骚》体裁所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7. 《答客难》这首诗是张衡在朋友向他请教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客人的回答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客难予曰:“吾闻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予答曰:“福祸兮相倚伏,功名兮如梦幻。
处世兮欲何为?宜慰平生兮勿忘。
”8. 《定情赋》这首赋是张衡在年轻时所写,描述了他与一位女子之间的恋情和定情.携手共度岁月长,两心相印永不离。
情深如海难言表,唯有信誓永相依。
9.《同声歌》这首诗是张衡在担任太史令时所写,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和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忧虑.人民痛苦何时休,战争残酷令人愁.10.10. 《二京赋》这是张衡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长安和洛阳两座大城市的繁华和衰落,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繁华已逝二京烟,遗址依旧留人间.。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张衡(78年-139年),字伯英,东汉末期著名天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地理学家、医学家和诗人。
他曾任职于东汉玄武门侍御史、尚书令等职位,是当时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
张衡的天文学成就是他最为著名的成就之一。
他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这两个天文仪器,可以用来观测星体的位置和运动。
地动仪是一种能够检测地震的仪器,由八个放置于八个方向的龙头支架和一个水平的铜球组成。
当地震发生时,铜球会自动滚动到倾斜方向,指示地震方向和强度。
这种仪器在后来的历史上也被广泛应用,并留下了宝贵的地震记录。
而浑天仪则是一种模拟整个天空的仪器,由一块圆形的青铜盘和一个悬挂在盘中心的铜球组成。
铜球代表太阳,几个小铜球则代表行星。
太阳和行星的位置可以根据观测数据在青铜盘上标记出来,方便测算星体的运行轨迹和周期。
浑天仪的制作非常复杂,需要准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以及行星和月球的运动规律。
张衡耗费多年精力制作完成后,其精度与准确性在当时是极高的水平。
在天文学研究方面,张衡也对日食、月食、星座、星象等问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研究了赤纬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并表明恒星的赤经和赤纬坐标也可以用来表示星体的位置。
他还发现了一些星座和星矢的变化以及月相的规律。
这些成果不仅在当时对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被后世的天文学家所继承和发展。
除了天文学,张衡还有丰富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
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曾经写过许多诗歌和文章,其中不乏有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论述。
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医生,研究过医学理论和实践,并创作了许多医学著作。
他对地理学也有浓厚的兴趣,曾撰写《广成至公绝学论》,探讨中国地理、人文、风俗等问题。
张衡晚年时曾隐居山林,专心研究天文学和医药学,并写下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他在天文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所做的贡献,对中国科学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天文仪器和理论研究,对后世的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中的重要一章。
张衡简介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由yjbysXX为大家整理的东汉天文学家张衡个人资料简介,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着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着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张衡生平介绍博通经籍张衡的家族世代为当地的大姓。
他的祖父张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称为圣童,曾把家传余财数百万让给他的侄子。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张堪被任命为蜀郡太守,随大司马吴汉讨伐割据益州的公孙述,立有大功。
其后又领兵抗击匈奴有功,被拜为渔阳太守。
曾以数千骑兵击破匈奴来犯的一万骑兵。
此后在他的任期内匈奴再也没有敢来侵扰。
他又教人民耕种,开稻田八千顷,人民由此致富。
所以,有民谣歌颂他说:“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为官清廉。
伐蜀时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对公孙述留下的堆积如山的珍宝毫无所取。
蜀郡号称天府,但张堪在奉调离蜀郡太守任时乘的是一辆破车,携带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张衡著名天象著作《灵宪》原文及译文《灵宪》是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写的天文学著作。
全文讲述的是天地的命名、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的规律。
《灵宪》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之定灵轨。
寻绪本元,先准之于浑体,是为正仪立度,而皇极有逌建也,枢运有逌稽也。
乃建乃稽,斯经天常。
圣人无心,因兹以生心,故灵宪作兴。
【译文】远古圣贤的天子,推步天文,确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推其本原,探其根本,先确立的是浑天体系,端正仪表,确定出周天度数,因而天地的极心(天极)得以确定,万物生化的根本可以考由。
确立和考由,都是纲纪天体变化的常态。
圣人本来就没有什么心思,全由涉及万民因而心动,因此才有《灵宪》的述论。
曰: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漠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
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也。
道根既建,自无生有。
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
【译文】天地未形成之前是幽清玄静的虚无的状态,天地空间内部空虚,外面无景象。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是天体和先天元气未形成之前的状态,是事物化生的根本。
天地刚开始生成,变化未显现分明,气和质地的颜色相同,都是浑浑沌沌的状态。
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
”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彁速固未可得而纪也。
如是者又永久焉,斯为庬鸿,盖乃道之干也。
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
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动以行施,静以合化,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谓太元,盖乃道之实也。
【译文】因此《道志》说:“气物浑然一体的混沌体,在天地没形成以前就存在。
”气虽然凝结但没有形状,运行虽然有迟速却不能得以进行标识和纲纪,这是元气混沌而形貌未分,是事物生成的主体。
主体孕育,有物质形成固定的体态,于是元气开始剖判分离,刚柔得以划分,清浊二气得以确定。
清轻的气发散上升为天,重浊的形质下降凝聚成地。
天的气为阳,明亮而且运动不止;地体之内的气为阴,幽暗而且相对静止(在地体内部运化)。
原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尝为京兆尹史。
后归京师,为太史令。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之术,阴知其精微,观象授时,遂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汉灵帝时,尝因天变上疏,言阴阳错缪,灾害由之,宜令有司论其得失,以正群疑。
又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尊。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旁八衡,首向空,末持权。
当中单开一面,从空入,其中向空,其中空,为机发所动。
旁行八道,施关发机,旁八衡,首向空,末持权。
当中单开一面,从空入,其中向空,其中空,为机发所动。
机发则倾,不动则平。
若有一器,中虚,上平,旁通八道,施关发机,以候四方之动。
动则还,不动则否。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可见。
若有地动,尊则振,机发吐丸,而向所震之方。
空其中,以置受震之器。
验之以地动,而寻振之。
验之以事,无毫厘差。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乱,纪纲不立,衡遂不复为公府所辟,乃闲居,衡以著述为业。
翻译:张衡,字平子,是南阳西鄂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在三辅地区游历,曾经担任过京兆尹的史官。
后来回到京城,成为太史令。
张衡擅长机械制造,尤其在天文、阴阳、历法计算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心思,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观察天象以确定时间,于是创作了浑天仪,并著有《灵宪》、《算罔论》,论述非常详尽明了。
汉灵帝时期,曾因天象变化上书,指出阴阳错乱,灾害因此产生,建议让有关部门讨论其得失,以消除众人的疑虑。
他还制造了候风地动仪,用精铜铸成,直径八尺,形状像酒尊。
中间有一个中心柱,旁边有八条通道,安装有关节和发条。
旁边有八个平衡器,前端朝向天空,末端悬挂着权。
中间单开一面,从空隙中进入,内部空旷,被机关驱动。
旁边有八条通道,安装有关节和发条,八个平衡器前端朝向天空,末端悬挂着权。
中间单开一面,从空隙中进入,内部空旷,被机关驱动。
机关启动时倾斜,不启动时平稳。
如果有一个中空、上面平坦、旁边通八道的器具,安装有关节和发条,用来观察四方的动静。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
他生在东汉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其时官僚贵族都崇尚奢侈,宦官专政,政治黑暗;他虽有才能,有抱负,但无法施展。
在朝为官时,正直敢言,遭宦官谗毁,心情郁抑,有避害全身、归隐田园的思想。
张衡是东汉著名的赋家,其最著名的赋篇是《二京赋》。
这是他早年因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而创作的。
《二京赋》是模拟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两都赋》,但作者并不愿完全抄袭前人,而有意同他们竞赛,务求“出于其上”,因此,他不能不“逐句琢磨,逐节锻炼”,所以他的《二京赋》与班固的《两都赋》虽然都以汉东都和西都为描写对象,但二者相比较,则《二京赋》的铺叙夸张得更加厉害,为了求全求备,它的篇幅就不能不加长,成为京都大赋“长篇之极轨”,也正因为如此,在《二京赋》中也描写了不少新东西,如都市商贾、侠士、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和角觝百戏的演出情况,都十分突出。
《二京赋》另一特点是在叙述中引入议论说理,这在《东京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
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臣济奓以陵君,忘经国之长基,故函谷击柝于东,西朝颠覆而莫持。
这些话并非空论,是针对当时统治阶级生活日益腐化、堕落,社会阶级斗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而发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汉代的辞赋历来是提倡“讽”的,司马相如、扬雄等的赋虽也有讽谕之辞,但由于赋的传统写法,常常是欲讽反谀,很难有“讽”的效果,所谓“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讽,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
但《二京赋》的规讽和议论是切直的,较为明显的,这是在赋中贯注了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的结果。
张衡的赋还有《南都赋》、《应间》、《思玄赋》、《归田赋》等。
其《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表现了作者在宦官专权、朝政日非的情况下,退隐田园的乐趣,这种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