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辨治久泻5则
- 格式:pdf
- 大小:124.49 KB
- 文档页数:2
泄泻中医治疗古秘方详解泄泻一症,《内经》言风,则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谓邪气留连既久,则必克制脾土,而为飧泄。
言湿,则曰∶湿胜则濡泄。
谓脾喜燥而恶湿,湿胜则脾伤而为濡泄。
言热,则曰∶暴注下迫。
皆属于热。
热即火也,言卒暴注泄而后重里急迫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也。
故伤暑之泻,亦必暴注,大孔作痛,皆火之所为也。
又曰∶多热则溏出糜。
言热则浊垢下注,故为溏为糜。
以糜、秽如泥也。
言寒则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谓水谷不化,而澄澈清冷者。
皆得寒水之化。
如秋冬寒冷,水必澄清也。
又曰∶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言阳气虚而不能消化也。
言燥,则曰∶逆秋气则伤肺,冬为飧泄。
言肺伤于燥,发在本经,则冬生咳嗽;移热于腑,则冬为飧泄,皆肺气燥热之所致。
此明四时六气,皆能为泄也。
又言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下为飧泄。
此明饮食劳倦内伤之泄也。
又言肝所生病,为飧泄。
此明肝木乘脾之泄也。
又言脾虚腹胀肠鸣,飧泄、食不化。
又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此明脾虚陷下之泄也。
又言肾脉小甚为洞泄。
又言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此明肾中阳衰之泄也。
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诸邪自不能干,脾土一衰,诸邪皆得干之而为病。
正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
肾主二便,而司开合,肾失其职,则开合失常,故肾气虚衰之人,以及久泄不止,下多亡阴,当求责之肾矣。
是故以其风也,升阳以散之;以其湿也,利水以分之。
热则清之,寒则温之,燥则濡之。
因食因痰者,消之祛之;因虚者补之益之,肝乘脾者,制之扶之。
肾气虚衰者,或壮水之主,使水充而无火迫下注之病;或益火之原,使火旺而无阳虚失禁之患。
故致泻之因不一,而治泄之法亦多,求其大要,总归重于脾肾二脏,临症之际,圆机灵变,可以胥天下于寿域矣。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升阳除湿汤〔重订。
〕治受风飧泄。
〔风邪客居肠胃,如顺风扬帆,以故飧已即泄。
〕其泄必完谷不化,〔然亦有因热、因寒、因气虚者。
〕洞注有声。
又经云∶肝所生病,为飧泄。
〔肝木郁于地中,脾土受制故也。
治久泻不止的中药方子
中药治疗久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改善腹泻症状、调理肠胃功能,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下面是一份可供参考的中药方子,希望能对治疗久泻有所帮助。
一、通便降脾法
方药:白术、茯苓、橘红、大枣、木香、砂仁、藿香、草果。
用法:水煎一剂,日服两次,每次50毫升。
二、化湿健脾法
方药:黄芩、法半夏、草果、砂仁、茯苓。
用法:水煎一剂,日服两次,每次50毫升。
三、涩肠止泻法
方药:人参、蒲公英、茯苓、猪苓、穿山甲、没药。
用法:水煎一剂,日服两次,每次50毫升。
四、防泻调胃法
方药:黄连、甘草、半夏、法半夏、枳壳、生姜。
用法:水煎一剂,日服两次,每次50毫升。
五、调和中气法
方药:银柴胡、甘草、香附。
用法:水煎一剂,日服两次,每次50毫升。
六、清热利湿法
方药:茵陈、黄连、黄芩、青皮、车前草。
用法:水煎一剂,日服两次,每次50毫升。
七、消食化滞法
方药:山楂、陈皮、木香、厚朴、泽泻。
用法:水煎一剂,日服两次,每次50毫升。
总之,中药方子种类繁多,具体应用要根据个人病情和体质选用。
同时,中药的治疗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坚持服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久泻、慢性泄泻秘方久泻——益气止泻汤(姜春华方)(组成)黄芪15g,党参15g,制附子9g,乌梅10g,诃子10g,木香10g,黄连3g,地锦草15g,马齿苋15g。
(功效主治)益气温肾,扶正固涩。
用于久泻腹痛,便形不实或挟黏冻(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方解)本方治疗脾肾阳虚、湿热羁留的久泻。
方用党参、黄芪补中益气;姜老认为附子能振奋机能之衰减,振奋全身细胞之活力,以推动脾胃局部的运化功能;黄连清热燥湿,为“治痢之最”;马齿苋治红痢症,清热毒;地锦草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诃子行结滞而收滑脱,药理证明其对痢疾杆菌有效。
乌梅、诃子两味既涩肠收敛止泻利,同时又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一举两得。
木香行气止痛。
综合诸药温补脾肾以扶正,清热解毒而祛邪,收敛固摄能止泻,邪正兼顾、标本同治,故对正虚邪恋之久泻久痢具有良好的效果。
(方源)《内科名家姜春华学术经验集》久泻——四六煎(崔文彬方)(组成)炙黄芪20g,焦白术12g,党参30g,茯苓10g,陈皮10g,清半夏10g,煨**蔻16g,姜吴茱萸6g,五味子10g,补骨脂10g,炮附子6g,炒白芍15g,炙甘草6g。
(功效主治)健脾温肾,固脱止泻。
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脾肾阳虚者,症见久泻不止,完谷不化,或泻下黏液及脓血便,腰酸肢冷,食纳不香,神疲乏力等。
(方解)大凡泄泻,不过初伤脾胃,久损脾胃而已。
初伤者不外治当淡渗、清化、疏利、甘缓、酸收等法,久损者则重在温补固涩,辅以升提为要。
这是因为久泻不愈,气随泻去,气去阳衰的缘故,所以一般临证所见久泻之人不但有脾肾两虚之症,且有伤气伤阳之候。
古人治疗此证均推“四神丸”为其首剂,取其益火生土之意。
崔文彬中医认为“四神丸”虽有温肾暖脾止泻之功,但主要偏重于温补肾阳为主,虽然汪昂有:“久泻皆由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之说,但泻泄之本在于脾胃,总由脾虚失运所致。
久泻草药方1.仙鹤草30克,牡荆叶20克,鱼腥草30克,车前草叶20克。
将药物煎服,一日数次。
2.铁苋菜60克,马齿苋40克,小飞杨40克,龙牙草40克。
将药物煎服,一日3次。
3.透骨草30克,艾叶20克,白胡椒12克,生姜1片。
将药物捣烂煎后,外热洗双足。
4.浮小麦20 克,山药12克,神曲6克,鸡内金30克。
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蜂蜜冲服,一日2次。
5.地榆14克,仙鹤草30克,野麻草30克,龙牙草20克。
将药物煎服,一日3次。
6.莲子肉30克,红枣20克,益智仁12克,粳米240克,将药物煎成粥冲服,一日2次。
7.山楂30克,柿树皮30克,石榴皮30克,高粱壳30克,苹果1个。
将药物煎服,一日数次。
8.红薯1个,独蒜3个,红糖30克。
将红糖、独蒜装入红薯内,用火将红薯烧烤熟后服用。
9.石榴树叶60克,生姜15克,食盐30克,柿蒂20克,艾叶20克。
将药物外敷贴脐中,然后温灸。
或药物捣烂加热,直接外熨烫脐中。
10.金樱子根14克,石南藤20克,狗尾草30克,杨树叶14克。
将药物煎服,一日数次。
11.刺梨根40克,苦参10克,酸石榴树皮60克,干棉花果3个。
将药物煎后,调拌蜂蜜冲服。
一日3次。
12.大葱60克,五倍子30克,陈艾20克,生姜6克。
将药物研细末,调拌芝麻油或凡士林,外敷贴脘腹部。
玉米须治婴幼儿腹泻婴幼儿腹泻(蛋花水样便)、呕吐、低热等,可取干玉米须100克加水三碗,煎成汤汁一碗,乘温热时,频频给小儿喂服。
在一日内喂服完,症状即可缓解或愈。
醋煮老豆腐止泻疗效好老豆腐250克,切成小块加水煮。
水沸时加入食醋20毫升(约2匙),与豆腐拌匀,同时加食盐少许。
再煮1至2分钟后即可食用,一次服完。
可在晚上睡前或下午空腹时服,10天为一疗程。
止痢六法1.葡萄生姜绿茶饮:新鲜葡萄、生姜洗净,分别捣碎或切碎,用洁净纱布绞汁。
沸水冲泡绿茶1杯,兑入葡萄汁、姜汁各50毫升,蜂蜜适量,趁热顿服。
治急性菌痢有效。
治愈长期拉肚子的5个方法脾肝肾同调慢性泄泻多由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而尤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
故治疗慢性泄泻,应以健脾为主,辅以抑肝、温阳之品。
药用白术、山药、扁豆、茯苓、白芍、陈皮、炮姜、肉桂等为基本方。
方中白术、山药、扁豆、茯苓健脾化湿,配白芍以抑肝,炮姜、肉桂以温运脾肾阳气。
全方轻灵而不腻滞,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如食少纳差,脾虚明显者,加党参、莲子肉、砂仁;肠鸣腹痛,肝气乘脾明显者,加防风、木香;形寒肢冷,五更泄泻明显者,加补骨脂、肉豆蔻。
病案举例韩某,男,38岁。
慢性泄泻已有五年,时轻时重。
曾在某医院做乙状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多次大便检查有黏液及少量红、白细胞。
近两月来,每遇寒凉则痛泻加重,大便稀薄夹有黏液,日三四次,形体消瘦,纳少腹胀,食入不化。
舌质淡,苔薄腻,脉弦细。
处方: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莲子肉10克,白芍10克,炒陈皮10克,焦三仙各10克,砂仁2克,肉桂3克,炮姜5克,扁豆15克(6剂)。
药后腹痛减轻,大便转稠,日二三次,惟黏液仍多,前方去焦三仙,加马尾连6克,续服18剂,大便常规检查正常,余症悉除。
疏理消导暴泻属实,久泻属虚。
这是一般的规律。
由于至虚之处,常是容邪之所,故久泻每易出现虚中夹滞,或湿热未净,或气机壅滞,或入络留瘀,或湿浊不化。
此时不宜滋补止涩,以免“闭门留寇”,应取疏理消导之法,俾“陈莝去而肠胃洁”。
基本方:酒军、槟榔、大腹皮、枳壳、木香、焦三仙。
用酒军者,取其消积导滞,化瘀清热之功。
病案举例江某,男,38岁。
腰痛腹泻三年。
乙状结肠镜检: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充血,水肿,并有多个散在溃疡。
大便培养阴性,未查到阿米巴滋养体。
西医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最近一个月,左下腹疼痛加重,大便频而不畅,日行四五次,多为黏液。
大便常规检查:脓球(+++)。
口苦,纳少,神疲乏力,消瘦。
舌黯、苔根黄,脉沉。
曾自服参苓白术散多剂,疗效不显。
此属体虚邪恋,内有积滞,法当疏利开导。
中医全面赶走顽固腹泻*导读:泄泻亦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
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
……泄泻亦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
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
本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临床可概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类。
中医治疗:1、风湿犯表证证候: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浮。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藿香正气散2、寒湿困脾证证候:泄泻清稀,腹部冷痛,腹胀肠鸣,肢体困重,倦怠少气,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苔白腻而滑,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主方:胃苓汤3、肠道湿热证证候:腹痛,泄泻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利肠道湿热。
主方:葛根芩连汤4、湿热蕴脾证证候:泄泻不爽,大便臭秽,或如黄糜,身热困重,头目昏蒙,腹胀,呕恶纳呆,口渴口苦,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脾胃湿热。
主方:黄芩滑石汤5、食滞胃肠证证候: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厌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或数。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6、肝郁脾虚证证候: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矢气多,舌质淡红,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健脾。
主方:痛泻要方7、脾胃气虚证证候: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食少腹胀,脘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脾益胃、涩肠止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8、脾肾阳虚证证候: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主方: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腹泻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腹泻中医术语称为泄泻。
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泄泻的病机特点是脾虚湿盛,肠道功能失司。
外邪致泻以湿邪最为重要,其他诸多邪气需与湿邪兼夹,方易成泻;内因则以脾虚最为关键。
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气味略腥属于寒湿为患;大便或稀或溏,其色黄褐,气味臭秽,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属于湿热为患;大便溏垢,臭如败卵属于伤食积滞;大便溏稠,夹有白色黏冻属于痰湿壅盛;大便稀溏,甚则完谷不化,无腥臭属于虚寒之证。
寒湿内盛证候主症: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常用药:藿香、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
加减:1.若表寒重者,可加荆芥、防风疏风散寒;2.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用纯阳正气丸温中散寒,理气化湿。
3.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改用胃苓汤健脾行气祛湿。
湿热伤中证候主症: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车前草、苦参。
加减:夹食滞——加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导滞;大便欠爽,腹中痞满作痛甚——加木香、大腹皮、枳壳等以宽肠理气;湿邪偏重,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加藿香、厚朴、茯苓、猪苓、泽泻健脾祛湿,或合平胃散;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表里同治,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食滞肠胃证候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实。
30年腹泻,只用三味药就治好了
久泻在社会上存在着一定的患者,但是形成过程各有各的不同,所以治疗非常困难,西医大多按肠炎或肠胃炎以及胃肠神经性功能紊乱进行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中药治疗主要看辩证,原因很多,但能辩证进行治疗的医生也不多,所以大多治疗亦不明显。
这儿推荐一个难兼顾到多数辩证的药方,是由民国时期著名中医范文虎老先生在《千金要方》里所记载的清震汤。
组成:苍术30g,升麻10g,鲜荷叶一大张。
该方曾在上世纪20年代,治愈过当时著名的山东军阀张宗昌久治不愈的泄泻,获得奇效。
后世中医常用此方治疗久泻。
近期遇患者徐某,女,54岁,2013年4月5日初诊。
患腹泻已30余年,症见腹隐痛或肠鸣即欲泄泻,质或稀或稠,常伴不消化物,日3-4次不等。
在省内外遍求名医,服药均无效。
面色灰滞,下肢酸软,舌苔白厚腻,脉滑。
显系脾为湿邪所困,清阳下陷、浊阴上升而致的飨泻,故湿不去,则泻不止。
本例用此方以升清降浊。
患者3天后复诊,云:“服用1剂即泻止,2剂后感腹胀及轻度头晕。
”盖患者长期腹泻肠内几无糟柏,今泻止而有腹胀乃正常现象,嘱进半流质饮食即可解决;头晕可能系清阳骤升所致,不必忧虑。
原方再服5剂,此后大便日1-2次,成形,无腹痛、肠鸣,腻苔已退,此为湿邪已尽,后以补脾益肠丸善其后。
30余年顽疾,一朝蠲除,患者颇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