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授权初探 -管理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6.44 KB
- 文档页数:2
网络著作权授权方式初探问题的提出著作权为私权。
著作权法赋予作者对其创造成果的利用享有支配权,作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作品使用的方式、条件和价格,选定作品的使用者。
著作权的私权属性透过权利的自主行使得到充分体现。
然而,著作权的行使和管理由权利人亲历亲为从来就是件困难的事情。
首先是音乐作品的表演权,以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难以行使许可权的领域变得越来越多。
在数字和网络时代里,各种作品通过网络传播,从文字作品到音乐、视听作品,从图片、影像作品的计算机软件,数字化和网络化不仅促进了作品的传播,也推动了作品的创作,著作权作品的使用量和需求量急剧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因作品授权通道不畅给传播系统带来一些难题。
以信息网络传播权为例。
网络传播权主要涉及到电子出版商、据库制作者、网络服务提供者。
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品和数量庞大的作者,这些作品的使用者要一一获得授权许可的难度,所要付出的交易成本之大是可以想知的。
这里的交易成本系使用者为寻找作者,进行谈判签约以及签约后为解决合同本身存在的问题所花费的金钱、时间、精力。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制度成本,即,因缺乏有效的授权机制,缺乏信息沟通而导致的费用。
著作权人同样也要付出交易成本。
面对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著作权人个人控制权利的能力更加有限,势单力薄的个人作者几乎无法主宰作品在网络空间的命运。
这就可能导致这样一种状况,在著作权人一端,虽拥有作品及权利却无法实现其利益,在使用者一端,因没有取得授权而不能合法利用作品。
由于交易成本过高而减少交易量或者使的潜在的交易难以转化为现实的交易,在著作权人和使用者之间呈现出一种“否定性平衡”。
否定性平衡以不交易为终结,就个别性交易而言,交易不成,著作权人和使用者各自都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
但从另外一端,社会公众来看,由于作品的传播渠道不畅通,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最终将导致社会资源闲置和浪费,文化科学事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因此受到阻碍。
公立医院专利管理初探摘要:专利权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产权,已成为实现经济价值的必要工具。
医院作为技术、人才、知识的聚集地,经常产生大量科研技术成果。
但医院在科研成果向专利转化、自身专利运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
因而对我国公立医院专利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专利;专利管理;公立医院【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292-02医院专利管理是医院根据自身特点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专利进行的管理活动。
就医院专利来讲,一般包括:药品发明专利,医疗器械发明专利,医疗器械实用新型专利,医疗器械外观设计专利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我国《专利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不被授予专利的。
通过专利管理,公立医院可以提升医院在专利创造、保护、运用方面的水平,依靠专利优势,提升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由于公立医院承担着国家公共服务职能,科学的专利管理还有利于实现公共利益。
1医院专利管理的特征1.1专业性:专利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是由于知识产权本身学科交叉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医院作为医疗机构本身就具有专业性,其专利与医学紧密相关,这就更需要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培训医学、法学等交叉复合型人才对医院专利进行管理。
1.2依法性:医院对自身专利进行依法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必须要符合我国有关专利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我国有关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是符合医院内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通过医院具体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医院在专利取得、运用、管理、保护方面,有章可循,提升医院专利管理的实效。
1.3市场性:尽管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承担着对社会的医疗卫生的公共服务职能,但公立医院同样需要生存和发展,单靠政府的支持是不现实的。
因而,当医院具有某种专利的时候,应该尽量进行实施,通过这种合法的垄断权利,来弥补在发明创造中消耗的成本,获取合理的利润,为医院发展创造条件。
1.4公益性:公立医院由于其特殊性质,在注重市场性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自身所承担的公共职能。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Oauth 2.0授权管理技术开发高校综合性学业引导与服务平台的初探一、引言如今21世纪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连接了互联网的智能手机、电脑已然成为了生活必需品。
根据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7亿,其中大学生网民占全体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
其中大部分学生都在自己的手机当中安装有微信等社交软件,并经常使用。
这对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我们利用这一特点,在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公众平台注册微信服务号,并在其开发者模式下进行二次开发,打造一个集学习、查询、测试与问卷、互动、资讯发布于一体的平台。
二、平台简介与总体设计该平台命名为“创新神器”,由学习中心、掌上图书馆、问卷调查与测试中心、签到中心、服务中心五大板块所构成。
采用B/S结构,用户界面主要采用HTML 和Javascript进行编写,数据库采用MySQL关系型数据库,使用PHP来连接前端页面与数据库,数据提取和访问权限控制通过php+Oauth2.0 实现。
平台使用带弹性机制的阿里云服务器,可容纳上万人同时访问。
三、平台登陆机制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微校园”作为接入口,使用微信公众平台自带的自定义菜单创建接口/menu/creat创建自定义菜单链接,用户在点击此链接后,通过域名回调发起以snsapi_base为scope发起的网页授权,获取进入页面的用户的openid,随后将用户openid以get形式发送到平台服务器,平台随即进鉴权。
如果用户是首次访问,则弹出提示框,提示输入学号、联系方式、姓名等信息,再发送到平台学生信息数据库进行比对,通过后则跳转到首页。
如果非首次访问,则静默授权并通过微信自带的Webkit内核的浏览器自动跳转到平台首页,用户不必再次注册帐号,不再需要输入微信号、学号等信息,通过认证后即可一键访问,方便快捷。
管理授权初探 -管理资料
2019-01-01
公司发展一般会经历从创业期到转型期,继而到成熟的过程,。
当公司处于初创时期,规模比较小,半径有限,且公司管理体制、运作流程还不是很完善,基于成本和控制风险的考虑,领导人“事无巨细,事事过问”的管理方式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因此,在公司的初创时期一般是高管垂直管理的“人治”模式,权力是与个人而不是与职位关联;但是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将处于创业与守业并重的状态,规模的扩张、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与初创时期都不可同日而语,运营和管理再依靠个别高管“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既没必要,也不现实。
个人精力的有限性还可能导致企业的管理处于不可控状态,反而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因此,随着企业的发展就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将高层管理中手中的权力,这事实上就是实现企业管理从“人治”向“法治”转变。
管理授权是指授权人授予被授权人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被授权人在授权人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自主权,当然授权人对被授权人仍有指挥权和监督权,而被授权人则对授权人负有完成任务的义务和责任。
与授权有关或者经常混淆的概念还包括集权和分权。
所谓分权,就是现代企业组织为发挥低层组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把某些管理决策权分给下属组织,最高领导层只集中少数关系全局利益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
分权的对称是集权。
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集权和分权主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集权与授权。
制度分权与授权的结果虽然相同,都是使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行使较多的决策权,即权力的分散化,然而实际上,这两者是有重要区别的。
权力的分散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与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
《》()。
集权与分权,是指在组织设计时,考虑到组织规模和组织活动的特征的一种管理思路和模式。
而授权则是在组织管理中具体实施的手段,无论集权还是分权,都要涉及到如何授权的问题。
管理授权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业务、管控与管理基础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需要思考和定位,应采取集权管理还是分权管理,或者在哪些领域或模块采取集权管理,而这些,没有什么定势,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
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业务特点、管控和组织模式以及管理基础。
公司所从事业务市场竞争程度、业务多元化程度、业务地域分布广度的不同,会影响总部与子(分)公司之间的集分权程度,从而影响授权管理的特
点。
通常市场竞争越激烈、越需要快速决策、业务多元化程度高、业务地域分布广的业务越需要相对分权的管理,以达到相对高效的管理效率,反之则需要相对集权的管理。
根据公司总部对子(分)公司管理深度的不同,公司的管控模式一般有三种:财务控制型、战略控制型和业务控制型。
也有公司会根据不同的业务模块的特点选用不同管控模式的组合,成为混合型管控模式。
财务控制型的公司对于其被授权的公司往往是分权式管理,基本不干预其运营。
战略控制型的公司在战略和重大投资管理上通常会进行集权管理,但在日常经营权上则采取分权管理。
业务控制型的公司则会采取集权式的管理。
人力资源素质、信息技术运用等是公司授权管理的基础,当公司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更加需要推行的是人性化的管理,公司相对较为强调分权管理,权力可相对充分下放。
当公司能够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时,能够保证信息对决策的支持并提供有效的监控手段,因此能够支持分权程度高的管理体系。
下属企业良好的管理基础同样能够支持相对分权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