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纠纷典型案例(于欢案):被害人过错引起的防卫过当如何量刑?
- 格式:docx
- 大小:20.59 KB
- 文档页数:10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6年2月,山东女子于欢因不堪忍受母亲苏某遭受母亲男友陈某的长期性侵和虐待,持刀将陈某刺死。
此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法律与人性的讨论。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本案进行分析。
二、案件争议焦点1. 于欢的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2. 于欢的行为是否属于特殊防卫?3. 于欢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4. 于欢是否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三、法律分析1. 关于防卫过当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陈某对苏某实施性侵和虐待,属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于欢在不堪忍受的情况下,持刀将陈某刺死,符合特殊防卫的规定,不属于防卫过当。
2. 关于特殊防卫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陈某对苏某实施性侵和虐待,属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于欢在不堪忍受的情况下,持刀将陈某刺死,符合特殊防卫的规定。
3. 关于故意杀人罪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本案中,于欢持刀将陈某刺死,属于故意杀人行为。
但是,考虑到于欢的行为符合特殊防卫的规定,不属于防卫过当,因此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4. 关于从轻或减轻处罚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可以宣告缓刑;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在本案中,于欢的行为虽然构成故意杀人,但考虑到其行为符合特殊防卫的规定,不属于防卫过当,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第1篇一、案件概述2016年4月,山东省莱西市发生一起备受关注的案件。
被害人陈某某因琐事与被害人母亲苏某某发生争执,苏某某持刀将陈某某刺伤,后陈某某抢救无效死亡。
被害人母亲苏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然而,在审理过程中,被告人于欢因不堪忍受母亲受到苏某某的侮辱,持刀将苏某某刺伤致死。
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二审法院则改判于欢有期徒刑五年。
二、案件争议焦点1. 于欢的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2. 一审法院的判决是否合理?3. 二审法院的改判是否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三、法律视角分析1. 防卫过当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规定,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在本案中,于欢在母亲受到侮辱时,持刀将苏某某刺伤致死,其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是本案争议的焦点。
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于欢的行为符合防卫过当的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采取的行为,不属于犯罪。
然而,于欢在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苏某某的死亡,其行为已构成防卫过当。
其次,从道德层面来看,于欢的行为难以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
虽然于欢的行为是出于对母亲的爱护,但在法律面前,任何人都应受到平等的对待。
于欢的行为超越了道德底线,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2. 一审法院的判决是否合理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有人认为,一审法院的判决过于严苛,忽视了于欢防卫过当的主观恶性。
然而,从法律角度来看,一审法院的判决是合理的。
首先,于欢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
虽然其主观恶性较小,但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于欢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一审法院的判决符合法律规定。
其次,一审法院考虑到于欢的防卫过当情节,对其从轻处罚。
第1篇一、引言2016年,山东“于欢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该案中,于欢因不堪忍受母亲遭受长期虐待,持刀将母亲施暴者刺伤致死,被判处无期徒刑。
然而,于欢的辩护律师提出,于欢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此案引发了关于防卫过当、正当防卫等法律问题的讨论。
本文将从于欢案判决适用的法律角度,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二、于欢案判决适用的法律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正当防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防卫过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对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立即依法逮捕。
”三、于欢案判决适用的法律分析1. 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认定在“于欢案”中,法院认为于欢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于欢的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于欢在母亲遭受长期虐待的情况下,持刀将母亲施暴者刺伤致死,这一行为明显超过了制止不法侵害的必要限度。
(2)于欢的行为造成重大损害。
于欢的行为导致母亲施暴者死亡,造成了严重后果。
然而,辩护律师认为,于欢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但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主要理由如下:(1)于欢的行为是出于自卫。
于欢在母亲遭受长期虐待的情况下,为了保护母亲的生命安全,采取防卫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2)于欢的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于欢的行为虽然造成施暴者死亡,但在当时情况下,于欢为了保护母亲的生命安全,采取防卫行为是必要的。
典型案例(于欢案):被害人过错引起的防卫过当如何量刑?
一、裁判要点
1.对正在进行的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不法侵害”,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2.对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并伴有侮辱、轻微殴打的行为,不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3.判断防卫是否过当,应当综合考虑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危害程度,以及防卫行为的性质、时机、手段、强度、所处环境和损害后果等情节。
对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并伴有侮辱、轻微殴打,且并不十分紧迫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致人死亡重伤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4.防卫过当案件,如系因被害人实施严重贬损他人人格尊严或者亵渎人伦的不法侵害引发的,量刑时对此应予充分考虑,以确保司法裁判既经得起法律检验,也符合社会公平正义观念。
二、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
三、基本案情。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6年4月,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公开宣判“于欢故意伤害案”,认定被告人于欢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该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关于案件的法律问题成为舆论焦点。
二、案件法律问题分析1.故意伤害罪认定(1)故意伤害罪的概念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死亡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于欢故意伤害罪的认定在“于欢故意伤害案”中,被告人于欢因不堪忍受母亲苏某遭受其母亲前男友陈某某的虐待,持刀将陈某某刺死。
一审法院认定于欢构成故意伤害罪,主要基于以下两点:①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于欢持刀将陈某某刺死,具有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故意。
②致人死亡:陈某某因于欢的伤害行为死亡,符合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的情形。
2.防卫过当(1)防卫过当的概念防卫过当,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于欢防卫过当的认定在“于欢故意伤害案”中,部分舆论认为于欢的行为构成防卫过当。
然而,一审法院并未采纳此观点,主要基于以下理由:①于欢母亲苏某遭受陈某某虐待,于欢的行为是出于自卫目的。
②于欢在防卫过程中,陈某某已经失去反抗能力,于欢仍继续对其进行伤害,超出了必要限度。
综上所述,一审法院认为于欢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而非防卫过当。
3.自首情节(1)自首的概念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2)于欢自首情节的认定在“于欢故意伤害案”中,于欢在案发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6年4月14日,山东青岛某市某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于欢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
该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被称为“于欢案”。
案件的基本情况如下:被害人系于欢的母亲苏某,被害人苏某在案发前长期遭受债务人吴某及其母亲杜某的虐待。
2016年2月17日,吴某母亲杜某以催要债务为由,将苏某带至家中。
杜某因与苏某发生争执,杜某用言语威胁苏某,苏某不堪忍受,用水果刀刺向杜某,造成杜某死亡。
于欢得知母亲被伤害后,持刀将杜某及其儿子吴某刺伤。
经鉴定,杜某、吴某的伤情均为重伤。
二、案件焦点1.于欢的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2.于欢是否具有自首情节?3.于欢的犯罪情节是否可以酌情从轻处罚?三、法律分析(一)于欢的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于欢的行为属于防卫行为,但其防卫行为是否过当,需要结合具体案情进行分析。
1.防卫的起因:于欢的母亲苏某长期遭受杜某及其儿子的虐待,杜某在案发当日再次对苏某进行言语威胁,苏某不堪忍受,用水果刀刺向杜某。
在此过程中,于欢的母亲苏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2.防卫的对象:于欢持刀刺向杜某及其儿子吴某,防卫的对象是杜某及其儿子吴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杜某及其儿子吴某的行为属于行凶,于欢的行为不属于防卫过当。
3.防卫的时间:于欢在得知母亲被伤害后,持刀刺向杜某及其儿子吴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实施的。
”本案中,于欢的防卫行为发生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符合防卫的时间要求。
综上所述,于欢的行为不属于防卫过当,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6年2月,山东莱阳法院审理了一起因母亲受到严重伤害而引发的故意伤害案件。
该案当事人于欢因不堪忍受母亲苏某长期遭受继父王某某的虐待,持刀将王某某刺伤致死。
于欢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2016年十大法治新闻之一。
莱阳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二审维持原判。
然而,于欢的上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最终于2016年12月27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改判于欢有期徒刑五年。
二、案件争议焦点1. 于欢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2. 于欢的行为是否符合防卫过当的构成要件?3. 于欢的行为是否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三、法律分析(一)于欢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1. 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故意伤害罪要求行为人有伤害他人的故意,且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
2. 于欢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于欢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王某某的死亡,主观上具有伤害王某某的故意。
然而,在分析于欢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王某某的违法行为王某某对苏某的长期虐待行为已经构成了家庭暴力,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2)于欢的防卫行为于欢的行为是出于防卫的目的,即为了保护母亲苏某的人身安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于欢的行为虽然造成了王某某的死亡,但其主观上具有防卫的故意,客观上是为了制止王某某的家庭暴力行为,因此,于欢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二)于欢的行为是否符合防卫过当的构成要件1. 防卫过当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第1篇一、引言于欢案件,即山东女子于欢因不堪忍受母亲遭受母亲男友虐待而持刀将其刺死,一审被判无期徒刑的案件。
此案自发生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案件本身不仅涉及到家庭暴力、个人自卫等社会问题,更引发了关于法律价值、人权保障、刑法适用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于欢案件出发,探讨法律价值在其中的体现和作用。
二、于欢案件的法律价值分析1. 法律价值的概念法律价值是指法律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是法律评价的标准和依据。
法律价值包括正义、自由、平等、人权、秩序等。
在法律实践中,法律价值是法律制度设计和法律适用的出发点和归宿。
2. 于欢案件中的法律价值体现(1)正义正义是法律价值的核心之一。
于欢案件中的正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于欢的行为是出于自卫,保护母亲免受虐待。
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于欢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是合法的自卫行为。
其次,于欢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于欢的行为表示同情和支持,认为其行为是出于正义和善良的本能。
这表明,正义观念在社会中具有普遍认同的价值。
(2)自由自由是法律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欢案件中的自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于欢享有生命权。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生命权。
于欢在面对母亲遭受虐待时,有权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和母亲的生命安全。
其次,于欢享有言论自由。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于欢及其家人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社会公众也有权对案件进行评论和讨论。
(3)平等平等是法律价值的基本要求。
于欢案件中的平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于欢享有与其他公民相同的权利。
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受任何歧视。
其次,于欢案件的处理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应确保案件审理的公开、透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6年,山东女子于欢因不堪忍受母亲遭受父亲长期家暴,持刀将父亲刺死。
该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犯罪、正当防卫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的讨论。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于欢案件,探讨正当防卫与家庭暴力犯罪的边界。
二、案件争议焦点1.于欢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2.于欢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3.于欢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三、法律分析1.正当防卫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存在不法侵害:于欢的母亲遭受长期家庭暴力,构成不法侵害。
(2)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于欢持刀刺死父亲时,家庭暴力仍在进行。
(3)防卫行为具有必要性:于欢采取持刀防卫的行为,系出于保护母亲的目的。
(4)防卫行为具有相当性:于欢的防卫行为与所遭受的不法侵害相当。
根据以上分析,于欢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2.故意伤害罪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故意伤害罪要求行为人具有伤害他人的故意。
于欢的行为是出于保护母亲的目的,而非故意伤害父亲。
因此,于欢的行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3.于欢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如前所述,于欢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四、案件启示1.加强家庭暴力犯罪立法: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家庭暴力犯罪的打击力度。
2.提高公众对正当防卫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正确行使防卫权。
3.加强对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救助: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关注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心理支持。
五、结论于欢案件引发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犯罪、正当防卫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的关注。
通过对案件的法律分析,我们应认识到正当防卫与家庭暴力犯罪的边界,加强对家庭暴力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公众对正当防卫的认识,为构建和谐家庭、维护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第1篇一、引言于欢案件是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起家庭暴力案件。
2016年,山东省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案件进行了公开审理,最终判决被告人于欢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无期徒刑。
该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于法律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的适用和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许多质疑。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于欢案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法律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的适用与完善。
二、于欢案件的基本案情2015年6月,被害人苏某因琐事与于欢的母亲发生争执,进而对于欢的母亲进行辱骂和殴打。
于欢在母亲受到伤害后,持刀将苏某刺伤,致其死亡。
于欢的母亲在事后报警,于欢被警方抓获。
三、于欢案件的法律分析(一)于欢行为的定性1. 故意伤害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本案中,于欢在母亲受到伤害后,持刀将苏某刺伤,致其死亡,其行为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2. 自卫过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本案中,于欢在母亲受到伤害后,持刀将苏某刺伤,虽然属于防卫行为,但其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属于防卫过当。
(二)于欢案件的争议焦点1. 防卫过当的认定本案中,于欢的防卫行为是否属于防卫过当,是本案的争议焦点。
部分观点认为,于欢的防卫行为虽然超过了必要限度,但其主观上具有防卫意识,属于正当防卫;而部分观点则认为,于欢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构成防卫过当。
2. 法律适用问题部分观点认为,于欢的行为符合防卫过当的构成要件,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而部分观点则认为,于欢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应承担刑事责任。
四、我国法律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的适用与完善(一)我国法律在家庭暴力案件中的适用1. 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家庭暴力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故意伤害家庭成员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典型案例(于欢案):被害人过错引起的防卫过当如何量刑?
一、裁判要点
1.对正在进行的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不法侵害”,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2.对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并伴有侮辱、轻微殴打的行为,不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3.判断防卫是否过当,应当综合考虑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危害程度,以及防卫行为的性质、时机、手段、强度、所处环境和损害后果等情节。
对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并伴有侮辱、轻微殴打,且并不十分紧迫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致人死亡重伤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的“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4.防卫过当案件,如系因被害人实施严重贬损他人人格尊严或者亵渎人伦的不法侵害引发的,量刑时对此应予充分考虑,以确保司法裁判既经得起法律检验,也符合社会公平正义观念。
二、相关法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
三、基本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