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矿物质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体中⼏乎含有⾃然界存在的所有元素。
其中,有20多种是构成⼈体组织、维持⽣理功能和⽣化代谢所必需的。
这些元素在体内按严格的规律和⽅式,有条不紊地进⾏⼀系列互相联系的化学反应。
其中碳、氢、氧、氮构成有机物质,如蛋⽩质、脂肪和碳⽔化合物及⽔分,其余各种元素统称为矿物质或⽆机盐。
⽆机盐约占⼈体重量的5%。
(⼀)矿物质的分类 通常,可依据矿物质在⼈体内的含量对其进⾏分类。
若⼈体的需要量相对较多,含量⼤于0.01%,⼀般计量单位在克的⽔平者,如钙、磷、钠、钾、氯、硫、镁等,统称为常量元素或宏量元素。
若需要量相对较少,含量⼩于0.01%,⼀般计量单位仅为毫克或微克的⽔平者,如铁、碘、铜、锌、硒、锰、钴、铬、钼、氟、镍、硅、矾、锡等,即统称为微量元素或痕量元素。
上述14种微量元素是⽬前认为是⼈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矿物质在体内的含量⼀般可随年龄增长⽽增加,但各元素间⽐例变动不⼤。
(⼆)矿物质的特点 1.矿物质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物和饮⽔中摄取。
摄⼊体内的矿物质经机体新陈代谢,每天都有⼀定量随粪、尿、汗、头发、指甲及⽪肤粘膜脱落⽽排出体外。
因此,矿物质必须不断地从膳⾷中供给。
2.各种矿物质在体内的分布有其专⼀性。
如铁主要在红细胞,碘主要在甲状腺,钴主要在红⾻髓,锌主要在肌⾁,钙、磷主要在⾻骼和⽛齿,钒主要在脂肪组织等。
3.各种矿物质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
如膳⾷中的钙和磷⽐例不合适,可影响两种元素的吸收;过量的镁可⼲扰钙的代谢;过量的锌能影响铜的代谢;过量的铜可抑制铁的吸收等。
4.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虽需要量很少,但其⽣理剂量与中毒剂量范围较窄。
若摄⼊过多易产⽣毒性作⽤。
(三)矿物质的⽣理功能 1.参与机体组织的构成 ⽆机盐是⾻、⽛、神经、肌⾁、筋腱、腺体、⾎液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头发、指甲、⽪肤以及腺体分泌物中,都含有本⾝所特有的⼀种或多种元素。
如钙、磷、镁是⾻骼和⽛齿的重要成分;磷和硫是蛋⽩质的成分;铁为⾎红蛋⽩的组成成分等。
第五节矿物质一、概述*有20多种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维持生理功能、生化代谢所必需*除C、H、O、N主要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外,其余的统称为矿物质或无机盐,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1、分类及定义*常量元素(macroelements):机体中含量大于体重的0.01%者,钙、磷、钠、钾、氯、镁、硫7 种为人体所必需*微量元素(microelements):机体中含量小于体重的0.01%者,分为:*必需~(8种):铁、锌、硒、铜、碘、钼、钴、铬;*可能必需~(5种):锰、硅、镍、硼、钒;*低剂量可能有功能~(8种):氟、铅、镉、汞、砷、铝、锡、锂。
2、分布及代谢特点*体内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元素间比例变动不大*在体内呈不均匀分布钙、磷——骨骼、牙齿铁——红细胞碘——甲状腺钴——造血器官锌——肌肉组织*在体内不能生成,也不能被代谢消失*体内各种元素之间在吸收、利用及功能上存在拮抗或协同作用的相互作用3、生理功能*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钙、磷——骨骼、牙齿*维持正常的渗透压、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组织液中钾、钠离子提高其兴奋性,钙、镁离子则降低其兴奋性;当离子比例适当时,则保持其兴奋性*是体内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构成成分:如酶、激素、维生素、蛋白质、核酸等,如细胞色素氧化酶含铁,甲状腺素含碘,维生素B12中含钴,核酸中含磷等二、常量元素—钙(一)概述*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总量为850 ~1200g,占体重的1.5% ~2.0%*体内99%的钙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主要以羟基磷灰石结晶的形式存在,少量为无定形钙*0.5%的钙以离子状态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和血液中,称为混溶钙池(miscible calcium pool),与骨钙维持动态平衡,在维持细胞正常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另外0.5%的钙与柠檬酸螯合或与蛋白质结合(二)生理功能*构成骨骼和牙齿:99%*维持神经与肌肉活动(调节肌肉收缩):过低,抽搐;过高,收缩下降*促进酶的活性:ATP酶、脂肪酶、蛋白水解酶*参与血凝过程:为凝血因子,可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三)吸收与排泄1、吸收*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共存,一般吸收率为20% ~60%左右*被动扩散主要与肠腔中的钙浓度有关*主动转运的影响因素:膳食因素、生理因素(如体内钙和维生素D营养状况、生长、妊娠、哺乳、年龄、性别等)、药物因素对钙吸收有利的膳食因素:对钙吸收不利的膳食因素:影响钙吸收的生理因素影响钙吸收的药物因素3、排泄*钙的排泄途径:粪便、尿液、汗液、乳汁粪便——150 ~400mg尿液——100 ~350mg汗液——100mg乳汁——150 ~300mg*高温、补液、酸中毒、高蛋白或高镁膳食、卧床等可增加钙排出(四)缺乏表现*在婴幼儿表现为生长迟缓、新骨结构异常、骨钙化不良、骨骼变形、佝偻病*在成人,尤其是老年人、绝经后妇女,表现为骨软化、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钙缺乏还与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五)参考摄入量(mg/d)(六)食物来源*牛奶(100mg/100g)及奶制品含钙丰富且钙的吸收率高,是钙的良好食物来源*水产品中钙含量也非常丰富,如虾皮(990)、海带(350)等*骨粉、牡蛎粉钙含量及吸收率较高,是一种优良的补钙食源*豆类(大豆190)及豆制品、绿色蔬菜也是钙的较好来源,但吸收较差三、常量元素—磷(一)概述*成人体内磷含量约为650g,约占体重的1%*85% ~90%左右的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余的磷与蛋白质、脂肪、糖及其他有机物结合,分布于全身各组织细胞中,以肌肉组织含量最高*血磷、骨磷以及组织细胞中的磷处于平衡状态,由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以及1,25 -(OH)2VD3共同调节(二)生理功能*骨、牙齿以及软组织的重要成分*调节能量释放(ADP+磷酸+能量=ATP)*生命物质成分(如磷脂、磷蛋白、核酸等)*酶的重要成分(如TPP、磷酸吡哆醛、辅酶I、II等)*物质活化(脂肪、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中需磷酸化)*参与调节酸碱平衡(三)吸收代谢*主要在小肠吸收,吸收率为60% ~70%,年龄越小,吸收率越高*维生素D可促进磷的吸收,植酸、钙、镁、铁、铝等可抑制磷的吸收*磷主要从肾脏排出,禁食、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高血钙等可增加尿磷排出,维生素D 可减少尿磷排出(四)膳食参考摄入量(mg/d)四、微量元素—铁(一)概述*铁是人体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总量4~5g*人体内的铁可分为功能性铁和贮存铁两大类血红蛋白60% ~75%功能性铁肌红蛋白3%含铁酶类1%铁蛋白(ferritin)贮存铁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二)生理功能*铁是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A以及某些呼吸酶的构成成分,参与体内O2与CO2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Hb+O2 HbO2(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参与体内维生素A的转化、嘌呤与胶原合成、抗体产生、脂类转运以及药物在肝脏的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促进红细胞的形成和成熟*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三)吸收代谢*食物中的铁有两种存在形式: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血红素铁:是与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中的卟啉结合的铁,可直接被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不受植酸等因素的影响*非血红素铁:是与蛋白质、氨基酸及其他有机酸等结合的主要以Fe(OH)3络合物的形式存在的铁,必须与结合的有机物分离并转化为亚铁后才能被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较多影响非血红素铁吸收的因素*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多为非血红素铁,动物性食物中的铁有一半左右为血红素铁*蛋类中存在的卵黄高磷蛋白可阻碍铁吸收*牛奶是一种贫铁食物,且吸收率不高(四)缺乏症*多见于婴幼儿、孕妇及乳母*表现为工作效率降低、学习能力下降、冷漠呆板,儿童易烦躁、抗感染能力下降*此外还有心慌、气短、头晕、眼花、精力不集中等症状*除贫血外貌外,有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
指甲薄平,不光滑,易碎裂,甚至呈匙状甲(见于长期严重病人)(五)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动物肝脏(猪肝23mg/100g)、动物全血、畜禽肉类(猪肉3)、鱼类、豆类、干果是铁的良好食物来源*蛋黄中铁虽然利用率低,但含量丰富(鸡蛋2),可作为婴幼儿的辅助食品*蔬菜中铁含量不高,且利用率低;牛奶为贫铁食物(0.1)常见食物中铁的含量(mg/100g)五、微量元素—碘(一)概述*人体内约含有20 ~50mg的碘*体内的碘有50%分布于肌肉组织中,20%分布于甲状腺中,10%在皮肤中,其余的分布于骨骼、其他内分泌腺和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中的碘以甲状腺素(T4)、三碘甲腺原氨酸(T3)、一碘酪氨酸(MIT)、二碘酪氨酸(DIT)以及其他碘化物的形式存在(二)生理功能碘在体内主要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细胞中有100种以上的酶系统受甲状腺素的影响,其生理功能主要有:(1)能量代谢:促进物质的分解,增加耗氧量,产生能量,维持基本生命活动,保持体温;(2)促进体格发育:促进发育期儿童的身高、体重、骨骼、肌肉的增长和性发育;(3)脑发育:在脑发育的临界期内(从妊娠开始到生后2岁),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元的增殖、迁移、分化和髓鞘化)都需要甲状腺素的参与。
(不可逆)(三)吸收代谢*膳食和水中的无机碘可以直接被吸收;有机碘则需降解为无机碘再被吸收*膳食蛋白质不足,钙、镁摄入过高以及磺胺类药物可以影响碘的吸收*碘被吸收后,迅速通过血液运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在甲状腺的部分被用于合成甲状腺素贮存*代谢后的碘90%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另外10%随粪便排出,乳母可以通过乳汁排出一部分碘(四)缺乏表现*碘缺乏造成甲状腺分泌不足,引起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代偿性合成分泌增加,刺激甲状腺增生肥大,造成甲状腺肿“大脖子病”*孕妇严重缺碘,可造成新生儿生长损伤,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认知能力低下,称为“呆小症”*还可造成胚胎期及围产期死亡率升高(五)碘过量*高碘性甲状腺肿*安全摄入量:150-800μg/d(六)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制订的DRIs中建议成人碘参考摄入量(RNIs)为150μg/d*海产品(干海带24mg/100g)是碘的良好食物来源;动物性食物中的碘含量比植物性食物高*加碘食盐也是人体获得碘的一个途径(20-50mg/kg,120-300 μg/6g)中国居民膳食碘参考摄入量(RNIs,μg/d)六、微量元素—锌*概述*生理功能*吸收代谢*缺乏表现*参考摄入量及食物来源(一)概述*人体内含锌2 ~2.5g,主要分布于肌肉(60%)、骨骼(30%)中,其余的分布于皮肤、视网膜、脉络膜、肝脏以及血液等组织器官中*血液中的锌有75 %~88%的存在于红细胞中,血浆中有12% ~22%左右,白细胞中有3% *锌在体内多以结合状态存在,游离锌含量很低(二)生理功能锌在体内的主要生理功能有:(1)是多种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剂:6大类200多种酶(2)促进生长发育与组织再生:是DNA聚合酶的成分,促进蛋白合成与代谢。
缺锌“朱儒症”;(3)促进食欲:参与涎蛋白构成;(4)参与机体免疫功能:缺锌T细胞功能受损,细胞免疫力下降;(5)促进性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缺锌性幼稚,第二性征发育不全;(三)吸收代谢*锌主要在小肠吸收*吸收后的锌与血浆白蛋白或运铁蛋白结合在体内转运*膳食中的含磷化合物、纤维素以及钙、铁等元素可以影响锌的吸收率*锌在体内代谢后,主要通过胰腺分泌排出,尿和汗液中也有少量排出(四)缺乏表现*生长期儿童缺锌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食欲不振、异食癖、味觉迟钝甚至丧失、皮肤创伤不易愈合、易感染等*锌缺乏还可以导致性成熟延迟、第二性征发育障碍、性功能减退、精子产生过少等症状*肠源性肢端皮炎与锌缺乏有关*锌缺乏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可发生复发性口腔溃疡、面部痤疮等(五)参考摄入量和食物来源*中国营养学会2000年制订的DRIs中建议成人锌参考摄入量(RNIs)男性为15mg/d,女性为11.5 mg/d*儿童青少年以及孕妇、乳母的参考摄入量应相应增加*贝壳类海产品(海蛎肉48mg/100g)、红色肉类(牛肉3.7mg/100g)、动物内脏都是锌的良好来源;干果类、奶酪、虾、花生等也富含锌;蔬菜和水果中含量很低中国居民膳食碘参考摄入量(RNIs,mg/d)七、微量元素——硒(一)概述*人体硒总量约14~21 mg;*存在于多种功能蛋白、酶、肌肉细胞中,约1/3存在肌肉尤其是心肌中;*无机硒与有机硒都易于吸收,吸收率为60%~80%;*硒被吸收后,通过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转运至各器官和组织中;代谢后大部分经肾脏由尿排出。
(二)硒的生理功能(1)抗氧化作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保护心血管、维护心肌健康;(2)解毒功能:拮抗镉、铅、汞等作用;(3)免疫作用:几乎存在所有免疫细胞中;(4)参与甲状腺素代谢:T4转为有活性的T3;(4)促进生长、保护视觉器官;(5)抗肿瘤作用:通过代谢产物甲基硒化物抑制癌细胞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