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16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论税收文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文化是基,是血脉,是灵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是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税收文化是影响个人,组织发展及其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
因此,占据了税收文化的制高点,就把握了税收工作的主动权。
本文结合税收实践对税收文化建设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文化,税收文化的内涵及特征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总成绩,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成就的总概括,是人类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总记录。
中国现代税收文化是以国家税收为载体,在文化大系统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行政管理文化,是人们在税收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群体意识驱动下的创造过程以及由此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优秀的税收文化是推动税收事业发展和壮大的助推器。
因此,税收文化具有四大特征:——税收文化具有历史性。
税收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税收文化的出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其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就人类历史而言,税收文化的出现以国家行政活动为前提,是社会私有制,阶级、国家等历史现象的伴随物。
税收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税收文化。
——税收文化具有民族性。
主要表现特定税收文化的具体形式,以及特定税收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体途经和模式上。
税收文化通过民族性和民族形式的不断发展逐步积淀成税收文化传统。
——税收文化具有变动性。
税收文化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旧的税收文化构成或因时代变迁而消失,或因条件变化而演变。
税收文化的变动或消失,实质上是社会实践及其历史条件变化和社会变化的体现。
——税收文化具有连续性。
税收文化的连续性有两重涵义。
一是指任何具体的税收文化,都是以往存在的税收文化的某种延续、继承和扬弃,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推移性,具有向其化类型税收文化渗透转移和演变的可能。
二是作为人类社会整体税收文化的连续性。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财政是国家的生命线,在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成为传统税收文化的最高境界,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本思想则成为传统财政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公共参与国家的财政预算,以此提升国家统治的合法性,增加国家能力,是我国的财政精神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所在。
一、传统财政文化中的轻税思想古代中国,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在我国古代长期占居主导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还颁发过“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天”的劝农诏。
在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古代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田赋、工商税收和官产专卖收入,而在这三者之中,工商税收和官产专卖收入的数量很难有持续的增长,田赋成为绝大部分历史时期的支柱性财政来源,所谓“民之大命,谷米也。
国之所宝,租税也。
”可以说,古代中国是以农业田赋收入作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家,对于农耕文明的依赖,一方面使得古代君王可以更加轻易地凭借权力获得田赋收入;另一方面,也由此催生了很多田赋征收过程中的财政腐败,而古代思想家立足于国富民强、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轻税”主张,则可以看做是传统财政思想的精华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是贯穿中国古代财政史的主要内容。
财政制度的确立在先,财政政策的制定在后。
自春秋战国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朝代,均由一些著名的政治家、理财家制定和推行了指导国家财政经济活动的财政政策。
纵观历代主朝的财政政策,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以儒法两家的经济思想和财政思想为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
儒家的财政思想主要是重“仁”、“义”、“罕言利”,主张薄赋敛,均节财用,反对国家干涉经济。
法家的财政思想贯彻“法治”主义,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重财利”,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二是以“人”为制定政策的中心。
历史上的一些理财家,其为政与否对于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重大影响.三是财政政策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土地制度、力役制度、赋税制度、官营专卖制度、工商业政策以及货币制度等,财政政策往往构成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各种相应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特定环境与条件的产物,都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既是对管理实践的反映、概括与总结,也是管理认识与理念的理论化、系统化与体系化。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承启与阐释,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与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与特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孕育了辉煌的文化内涵,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管理思想作为文化与实践的函数,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同样极为灿烂。
(一)管子的管理思想管子(公元前770~前476 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杰出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辅佐齐桓公实现了称霸诸侯的理想,政绩卓着,。
《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是战国中后期管子的学生们托老师之名写成的一部论集,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经济学、管理学巨着,也是世界上最早涉及并阐释管理理念及管理思想的着作,可谓管理之祖。
《管子》今本实存76 篇﹐分为8 类,其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为:第一,天地为心的治理论。
管子提出,人君应以天地为楷模,以天地为心,无私无。
天道产生权,权产生法,以法治国;地德产生义,义产生礼,以德治人。
管子的治理论还衍生了宽猛相济、刚柔并举等管理理念。
自利的人性观。
管子认为,自利是人所共有的情节。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但管子并未走向极端,他认为自利与利人不仅可以调和,甚至自利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善,既有自利之德,又有利人之德,唯其如此,才不至于有二心。
第二,民富与国富相统一,以民为本和与时变思想。
管子强调,国富不民富,民富才有国富,民富是国富的必要条件。
民富可以多收税,税收增加国家就会富裕。
国家要兴盛,一定要民富。
国富兵强,诸侯就服从国家的政令,藏富于民并不是以牺牲国富为条件。
中西方慈善文化差异研究慈善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帮助那些处境困难的人们。
尽管慈善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方慈善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传统观念。
1. 慈善理念的差异在西方,慈善理念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愿性。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人们被鼓励去寻找和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
慈善行为在西方被视为个人责任和自愿行为,而非社会责任。
西方慈善组织更注重个体的慈善行为,如个人捐款、志愿者活动等。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理念更加注重群体主义和社会责任。
中国文化强调个体的责任是对整个社会的义务,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慈善行为在中国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而非个人行为。
中国的慈善组织更注重集体的慈善行为,如社会团体、企业的捐赠、政府的扶贫计划等。
2. 慈善行为的动机中西方慈善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慈善行为的动机上。
在西方社会,慈善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利益和道德感的驱使。
个人通过慈善行为来提高个人形象、获得社会认可和获得减税优惠等。
西方社会也强调道德感和同情心,许多人会因为看到他人的困境而产生同情心,从而进行慈善行为。
在中国社会,慈善行为的动机更多地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中国人普遍认为,慈善行为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行为,从小就被家庭和社会教育着要关爱他人、助人为乐。
中国文化中强调孝道和仁爱之心,许多人会因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进行慈善行为。
3. 慈善文化的传承方式中西方慈善文化的差异也表现在其传承方式上。
在西方,慈善文化的传承更多地是通过慈善家族和基金会的方式进行。
许多富裕家庭会设立慈善基金会,用于进行慈善捐赠和公益活动。
西方国家也鼓励富人进行慈善捐赠,提供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
相比之下,中国的慈善文化传承更多地是通过家族和社会传统的方式进行。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会教育子女要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
中美税制的比较一、中美税制模式比较美国现行税制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787年~1861年)以关税为主体的间接税阶段,第二阶段(1861年—1913年)以商品税为主的复税制阶段,第三阶段(1913年至今)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复税制阶段。
美国现行税制仍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复税制结构,并且是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的所得税制。
我国现行税制模式是以流转税为主体、所得税为辅的复税制模式,并且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税种的流转税制。
可以看出,美中两国都是复税制模式,但美国是以所得税(直接税)为主体,我国则以流转税(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其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美国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是实行鼓励竞争及自由贸易政策的要求。
第二,是缓和社会各阶层矛盾的要求。
第三,是调节控制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矛盾的要求。
第四,美国以所得税为主体税,最主要的是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很高的人均国民收入作为基础。
中国选择流转税为主体税,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确保财政收入的需要。
其次,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
同时,所得税在征管上难度较大,企业财务建帐状况较差,税务部门的征管条件也相对落后,税收征管的社会基础也比较差,如民众自觉纳税的意识淡薄,依法惩治偷逃税者处罚较轻等等。
因而选择流转税为主体税是客观需求,也是客观限制。
一、中美两国税收制度的现状比较(一)税收管理体制上的差别目前,我国税务机关设臵的层次和结构是:国家税务局是中央税务机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是税收管理的地方组织机构。
地和县税务局的机构设臵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上级税务局垂直管理;另一种是受上级和同级政府双重领导。
我国普遍推行了“征、管、查”三分离和“征管、检查”两分离征管模式,其机构也大都按照此要求设臵了征收、管理、检查三个机构。
因此,在我国的税收机构设计路上,由于征税机构职能分散,职能界限不清,而且相互之间又有隶属关系和牵连关系而导致机构十分臃肿,行政成本十分高。
综合测评(二十四) 货币与赋税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史书记载,秦半两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为日常商品流通所习用。
然而留存下来的秦半两钱,轻重大小不一,且六国原来的货币仍在流通。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货币统一有名无实B.政府尚未垄断铸币权C.币制未能全面推行D.半两钱任由民间私铸2.东晋沈充为解决财政困难而铸造不足值的“沈郎钱”,南朝还铸造“永光二铢”等虚价大钱,并且允许民间滥铸轻薄的鹅眼钱、环五铢钱等小钱。
北朝发行的货币,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政府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
由此可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局面遭到削弱B.中央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劣币泛滥加剧了社会动荡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3.[2021·山东菏泽高一期中考试]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这表明该纸币() A.在商品交易中注重“防伪”功能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当时主要货币D.起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力推行4.[2021·江西上饶模拟]“大明宝钞”货币制度标志着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和普遍使用,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
“夫银产于地,人得而私之”,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
材料反映了白银货币化()A.打破了专制政府的货币垄断局面B.解决了货币恶性通货膨胀问题C.是民间私有资本迅速发展的产物D.促进了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5.下面是国民政府于1948年发行的金圆券。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国民政府()A.发行法币,统一全国货币B.刺激经济发展,进行货币改革C.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D.得到了美国大量经济军事援助6.1951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以19.5的比价,用人民币收兑东北流通券和内蒙古流通券。
同年11月,在新疆发行印有维吾尔文的人民币,按比价3501收兑新疆银元票。
09制药(3)班钟桂芳 090219066北欧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北欧(Nordic Europe)是政治地理名词,特指北欧理事会的五个主权国家: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冰岛。
包括欧洲北部的挪威、瑞典、芬兰、丹麦和冰岛 5个国家,以及实行内部自治的法罗群岛。
北欧西临大西洋,东连东欧,北抵北冰洋,南望中欧,总面积 130 多万平方千米。
地形为台地和蚀余山地,冰蚀湖群、羊背石、蛇形丘、鼓丘交错是主要地貌特征。
北欧的绝大部分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
冰岛等地属极地苔原气候,丹麦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北欧国家的人口密度在欧洲相对较低,经济水平则最高,丹麦、瑞典等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遥居世界前列。
林业、水力发电、铁矿开采、渔业、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北欧的传统经济部门。
一般认为,北欧模式,就是典型的民主社会主义。
很多人称之为“福利国家模式”,其突出特征是国家通过各种法定的福利保障计划形成一种体制,建立一种社会保障网,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高度社会福利,涵盖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和社会补助等方面,使个人不因生、老、病、残等原因而影响正常的生活。
长期以来,瑞典、芬兰等国一直是采取多元渠道,筹措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由政府、雇主、个人和保险市场共同负担。
当然,政府在社会保障资金上是大头,约占40%以上。
在北欧国家中,社会保障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比较高,瑞典为35%左右,在芬兰达到38%。
北欧国家的这种高福利制度的运转是以高税收为基础的。
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均实行高额税收和大幅度的累进收入税,芬兰最高所得税超过50%,与丹麦、瑞典等其他北欧国家一道在世界的排名都是高的。
瑞典对现金福利也要征税,瑞典人平均要拿出60%以上的收入交纳各种税费。
高税收、高福利带来的结果是收入差距较小、社会平等感强,芬兰、瑞典均属于世界上收入差距较小的国家。
高福利有赖于公平的分配体制。
经济的发展并不会自动地带来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实现不是一个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而然实现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一定的制度基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要建构一个公平的分配体制。
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比较10级会计电算化一班戴然然指导教师:李炳先摘要文化是每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是一个国家先进程度的标杆。
税收文化是以税收为承载基础的人类税收文明的总括,具有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时代性等各种各样不同的特点,其核心是税收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税收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可以支配人的行为和信念,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对于税收文化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利于进一步提高财税政策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全面地审视税收制度是否符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
本文从税收文化的定义出发,介绍了中西方传统税收思想,重点比较了两者的异同,最后总结了中西方不同的传统税收思想对我国税收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西比较;税收文化;税收发展目录1.前言 (1)2.中国传统税收文化的发展 (2)2.1 中国税收起源 (2)2.1.1 税收概念 (2)2.1.2 中国税收萌芽阶段 (2)2.1.3 古代税收的发展 (3)2.1.3.1 秦朝 (3)2.1.3.2 秦、汉 (4)2.1.3.3 隋、唐 (4)2.1.3.4 宋、元 (5)2.1.3.5 明、清 (5)2.1.3.6 小结 (6)2.1.4 近代税收的发展 (7)2.1.4.1 民国时期的税收发展 (7)3.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发展 (8)3.1 古西欧的传统税收 (8)3.2 西方税收发展的四个阶段 (9)4.中西传统税收异同点 (10)5. 结论 (12)文献 (13)致谢 (14)1.前言本文研究论题是中西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通过税收文化的比较来了解中西税收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这种差异下的税收收入的对比。
在比较的过程当中,找到适合现今社会大环境下税收制度。
2.中国传统税收文化的发展2.1 中国税收起源2.1.1 税收概念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方式。
它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从概念上不难理解,税收是国家权力工具的一个衍生产物,当权者运用国家权力,对其公民(古时还存在周边的附属国,诸侯国等)进行强制性的征收,而并非其自愿上交给国家的财产收入,运用这些收入,当权者来对国家进行治理、建设、发展,情况好的,可以为百姓带来福祉,使得民众安居乐业,生活殷实富足,繁荣昌盛。
若当权者是“昏君”,则国家动荡不安,百姓受尽磨难,苛捐杂税徭役繁重,叫苦不迭。
怎样才能将税收与民生进行一个很好的融合这是当权者一直在致力于研究的问题。
2.1.2 中国税收萌芽阶段国家这个概念产生之始,就出现了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财政。
在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贡”,贡——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
当时,虽然臣属必须履行这一义务,但由于贡的数量、时间尚不确定,所以,“贡”只是税的雏形。
而后出现的“赋”与“贡”不同。
“赋”原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
但事实上,国家征集的收入不仅限于军赋,还包括用于国家其他方面支出的产品。
此外,国家对关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征集的收入也称“赋”。
所以,“赋”已不仅指国家征集的军用品,而且具有了“税”的涵义了。
有历史典籍可查的对土地产物的直接征税,始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按平均产量对土地征税。
后来,“赋”和“税”就往往并用了,统称赋税。
早在夏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国家凭借其政权力量进行强制课征的形式——贡。
一般认为,贡是夏代王室对其所属部落或平民根据若干年土地收获的平均数按一定比例征收的农产物。
到商代,贡逐渐演变为助法。
助法是指借助农户的力役共同耕种公田,公田的收获全部归王室所有,实际上是一种力役之征。
到周代,助法又演变为彻法。
所谓彻法,就是每个农户耕种的土地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收获量交纳给王室,即“民耗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
”夏、商、周三代的贡、助、彻,都是对土地收获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在当时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赋税的某些特征,从税收起源的角度看,它们是税收的原始形式,是税收发展的雏形阶段。
春秋时期,鲁国适应土地私有制发展实行的“初税亩”,标志着我国税收从雏形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
春秋之前,没有土地私有制。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到春秋时期,在公田以外开垦私田增加收入,于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了“初税亩”,宣布对私田按亩征税,即“履亩十取一也。
“初税亩”首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是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改革措施,同时也是税收起源的一个里程碑。
除上述农业赋税外,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商业手工业的赋税。
商业和手工业在商代已经有所发展,但当时还没有征收赋税,即所谓“市廛而不税,并讥而不征。
”到了周代,为适应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对经过关卡或上市交易的物品征收“关市之赋”,对伐木、采矿、狩猎、捕鱼、煮盐等征收“山泽之赋”。
这是我国最早的工商税收。
2.1.3 古代税收的发展2.1.3.1 秦朝夏朝采取法律形式确立国有赋税制度。
即以五十亩地为计量单位,并取其平均值地十分之一,作为向国家缴纳的贡赋。
"贡"法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
商朝的赋税立法没有准确详实的直接史料。
《孟子•滕文公上》有"殷人七十而助"说。
孟子在此解释"助"就是"籍也",即耕种公有土地的平民为商王提供的力役地租。
其税率按孟子说法,应是十一税率。
周朝基本上是沿袭了夏商的赋税制度。
西周仍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推行"彻法"。
两周时期的赋税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改变。
公元前685年左右管仲相齐,实行"井田畴均,相地而衰征","以上壤之满补下壤之虚";同时,"划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岁饥驰而税",按土地质量等级和年景的好坏向土地占有者征收赋税;公元前645年晋国"作辕田","作州兵",据说就是把土地赏给实际占有者,按占有土地地多少负担军需兵器;公元前594年始,鲁国实行"初税亩","作丘甲","用田赋",按私人占有土地面积计亩征收税、军赋、田赋等;公元前548年,楚国"书土田,量入修赋",进行私有土地的登记,根据收入的多少和土地的等级来确定赋税;公元前538年,郑国"作封洫",承认土地占有的现实;"作丘赋",按私有土地收赋税;公元前408年,秦国"初租禾",按私人耕地的收获量征税。
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制度的改革。
战国时期,井田制为中心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封建田赋制度确立。
当时田赋征收有"税地"和"税人"之说。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把土地与粟作为田赋征收依据。
2.1.3.2 秦、汉秦统一六国后,在原有赋税制度的基础上,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进。
田租、赋税是秦国家的重要财产来源。
秦除按地收租外,还论户取赋,也就是所谓的口赋,即人头税。
秦时的赋税除上述两项外,还有徭役制度,就是无偿征取力役之课,是秦赋役制度的重要部分。
赋役乃汉代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
汉代的赋税除最主要的税种--田租外,还有一项重要的税源就是口赋。
这是承袭秦的税制。
2.1.3.3 隋、唐赋役和力役是封建国家主要的财政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赋役立法。
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均是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
租庸调法始于隋朝,以人丁为基本依据和计量单位。
隋初规定,"始令人以二十一成丁,岁役不过二十日,不役者收庸"。
后来年老者收庸免役成为定制:"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唐武德七年,在实施均田制时重新颁行租庸调法。
租,即每个受田的成丁男子每年纳租粟二石或稻三石;调,即随乡土所产,蚕乡每丁每年纳绫或绢二丈,棉三两,非蚕乡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庸,即每丁每年服役二十日,如不服役,每日纳庸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
唐中后期,均田制遭破坏,大量失去土地以及没有获得足额授田的农民无力承担租庸调制下的赋役义务,国家财政大幅下降。
为解决财政危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主持制定两税法。
该法取消了原来租庸调法按人丁为依据征收赋役的作法,改为以户为单位,按土地、财产多少分别征收地税和户税两项。
两税法按土地及财产征税的作法,有利于税收的均衡负担,是符合当时实际的措施。
执行的结果是朝廷的税收有明显增加,对稳定唐王朝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唐中后期,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唐政府采纳大臣建议,开始对盐、茶、酒征税,同时沿袭前朝旧制,继续征收商税和关税。
唐代后期还恢复沿行一种税赋--契税。
契税起于东晋南朝的"估税"。
2.1.3.4 宋、元宋仍沿袭唐两税法,但将两税分为田赋,"宋田赋率每亩在一斗上下。
"宋开始实行钞盐法,商人向政府交钱领取钞盐券,凭券买盐销售。
宋盐税是国家主要财政收入。
另外,宋还对出海贸易的商舶及海外诸国来华贸易的商舶征税。
元政权占有中原的时间先后不同,各地原来的法制也有差异,形成元朝田赋法的不统一。
南北税制不同,税赋不一,素有"南重于粮,北重于役"之说。
北方仿行唐租庸调法,江南仿唐两税法。
元继续实行盐专卖,盐利是元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
元的茶税也是政府的一项大宗收入。
除上述盐茶专卖外,元对酒醋等也实行专卖并课税。
另外,元还实行市舶课税法和商税法。
2.1.3.5 明、清明和历代一样,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农业税、田赋是国家最大的财政进项,辅之以丁赋、差役。
明代初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税、秋粮,中叶以后改行一条鞭法,赋、役渐有合并之势。
明初年,为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户籍、土地状况进行了清查,编造了记载户籍的"黄册"和记载土地状况的"鱼鳞图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
国家仅次于赋役的税收,就是盐税,明代继承宋元制度,通过盐引专卖来收取。
明代对内对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业十分发达。
明政府为了增加国库的收入,对投入流通的产品都依法征收赋税,国家由开始的法无明文规定任意征税到重视以法征税。
明代的商税主要包括市税、关税和舶税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