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管辖
- 格式:ppt
- 大小:737.00 KB
- 文档页数:80
第六章管辖第一节管辖的概述一、概念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二、管辖与受案范围(一)案由范围:人民法院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之间受理民事纠纷的分工与权限。
(二)管辖:人民法院内部受理民事案件的分工与权限。
三、确定管辖的原则(一)两便:便利当事人进行诉讼;便利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二)保障公正审判(三)兼顾各级法院职能和工作负担(四)法定和裁定相结合(五)维护国家主权四、管辖的分类(一)法定管辖(1)级别管辖(2)地域管辖1、一般地域管辖2、特殊地域管辖3、专属管辖4、协议管辖(二)指定管辖(1)移送管辖(2)指定管辖(3)管辖权转移五、管辖恒定管辖恒定,是指原告起诉时,若受诉法院依民诉法规定享有对案件的管辖权,则此后确定管辖的事实在诉讼中发生变化,不影响受诉法院对案件享有的管辖权。
《民诉法解释》第37条:案件受理后,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权不受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变更的影响。
第38条: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不得以行政区域变更为由,将案件移送给变更后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
判决后的上诉案件和依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案件,由原审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或者上级人民法院指令再审的案件,由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再审。
第39条:人民法院对管辖异议审查后确定有管辖权的,不因当事人提起反诉、增加或者变更诉讼请求等改变管辖,但违反级别管辖、专属管辖规定的除外。
第二节级别管辖一、概念级别管辖,是指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二、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一)案件的性质(二)案件的繁简程度(三)案件的影响范围(四)案件争议标的金额的大小三、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一)基层人民法院(1)《民事诉讼法》第十七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2)婚姻、继承、家庭、物业服务、人身损害赔偿、名誉权、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等案件,以及群体性纠纷案件,一般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刑事诉讼法第一章看看瞅瞅第二章历史发展(了解)第三章、专门机关1、人民法院2、人民检察院3、公安机关4、其他专门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内部设立保卫部门、走私犯罪侦查部门。
第四章、诉讼参与人指:在刑事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负有一定诉讼义务的除国家专门机关工作人员以外的人。
1、当事人:指与案件的结局有着直接利害关系,对刑事诉讼进程发挥着较大影响作用的诉讼参与人。
包括: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和被告人。
其他诉讼参与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公诉案件,受刑事追诉者在检察机关向法院提供公诉以前称为“犯罪嫌疑人”在检察机关正式向法院提起公诉以后,则称为“被告人”权利和义务见法条。
3、单位犯罪被告单位诉讼代表人的诉讼地位:代表单位进行诉讼活动,其权利来源于单位的正式授权,他不是个人嫌疑人和个人被告人,为维护其本人的利益而参加诉讼活动,而是以单位的名义,代表单位的利益并在单位授权范围内从事诉讼行为,他本人一般也不承担诉讼的后果,因而他不是嫌疑人,也不是被告人。
当单位犯罪的诉讼代表人和实施犯罪的主体是同一个人时,出现“一身兼二任”,导致刑事诉讼的混乱。
最高法《解释》由人民检察院另行确定被告单位的诉讼代理人。
第五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好好看下,论述)1、基本原则:由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或主要诉讼阶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2、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一、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三、依靠群众;四、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五、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七、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八、各民族公民有权适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九、审判公开;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十一、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十二、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十三、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十四、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使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法律矛盾纠纷案件管辖,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维护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人民法院受理的各类民事、行政、刑事法律矛盾纠纷案件。
第三条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条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公开审判原则;(二)平等原则;(三)当事人自愿原则;(四)辩论原则;(五)调解原则。
第六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一)“法律矛盾纠纷案件”是指因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而引起的争议,需要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的案件;(二)“地域管辖”是指根据案件发生地、当事人住所地等因素确定案件由哪个人民法院管辖;(三)“级别管辖”是指根据案件的性质、影响、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案件由哪个级别的人民法院管辖;(四)“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指定下级人民法院管辖某案件;(五)“移送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发现本法院对案件无管辖权,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六)“管辖权争议”是指人民法院之间因案件管辖权发生的争议。
第二章地域管辖第七条民事案件的地域管辖,按照以下原则确定:(一)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二)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三)侵权行为地人民法院管辖;(四)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五)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八条行政案件的地域管辖,按照以下原则确定:(一)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人民法院管辖;(三)行政行为发生地人民法院管辖;(四)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九条刑事案件的地域管辖,按照以下原则确定:(一)犯罪地人民法院管辖;(二)被告人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三)其他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六章管辖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立案管辖第三节审判管辖第一节概述一、管辖的概念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部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
二、管辖的分类刑事诉讼的管辖分为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刑事管辖立案管辖审判管辖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自诉案件)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普通管辖专门管辖级别管辖地区管辖指定管辖三、管辖的原则1.依法管辖原则;2.准确及时原则;3.便利诉讼原则;4.维护合法权益原则;5.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立案管辖一、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自诉案件)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3款。
自诉是相对于公诉而言的,它是指由被害人本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自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
第二节立案管辖《刑事诉讼法》第170条自诉案件包括三类案件: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3.公诉转自诉的刑事案件。
第二节立案管辖二、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2款1.贪污贿赂犯罪;2.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
第二节立案管辖三、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刑事诉讼法》第18条第1款规定:“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法律另有规定”是指:(1)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2)人民检察院依法管辖的自侦案件;(3)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立案侦查的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4)军队保卫部门依法立案侦查的军队内部发生的案件;(5)监狱依法立案侦查的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
第二节立案管辖关于执行立案管辖的几个问题注意五个方面第三节审判管辖一、审判管辖的概念及其与立案管辖的关系刑事诉讼中的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