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48
急性胰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胰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如下: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往往可作出诊断。
轻症患者有持续而剧烈的上腹部痛, 恶心、呕吐、轻度发热、上腹压痛, 但无腹肌紧张, 同时有血清淀粉酶和(或)尿淀粉酶明显升高。
排除其他急腹症, 即可以诊断。
重症除符合轻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并且具有局部并发症(假性囊肿、胰腺坏死、脓肿)和(或)器官衰竭。
因为重症胰腺炎病程发展险恶且复杂, 国内外提出多种评分系统用于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评估, 关键是在发病48或72小时内监测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 综合评判。
区别轻症与重症胰腺炎十分重要, 因为两者临床预后截然不同。
有以下表现应按重症胰腺炎处置:①临床症状: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皮肤呈斑点状等休克症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②体征:腹膜刺激征、腹肌强直, 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③实验室检查:血钙明显下降(2mmol/L以下), 血糖>11.2mmol/L (无糖尿病史), 血尿淀粉酶突然下降;④腹腔诊断性穿刺发现高淀粉酶活性的腹水。
急性胰腺炎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有典型的溃疡病史, 腹痛突然加重, 腹肌紧张, 肝浊音界消失, X线透视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等可资鉴别。
2.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常有胆绞痛病史, 疼痛位于右上腹,常放射至右肩部, Murphy征阳性, 血、尿淀粉酶轻度升高。
腹部B超及X线胆道造影可明确诊断。
3.心肌梗死有冠心病史, 突起发病, 疼痛有时限于上腹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心电图显示心肌梗死图像, 血清心肌酶升高。
血、尿淀粉酶正常。
4.急性肠梗阻腹痛为阵发性, 伴有呕吐、腹胀, 肠鸣音亢进, 无排气, 可见肠型。
腹部x线可发现液气平面。
急性胰腺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壹概 述l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造成的胰酶在胰腺内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
l由于胰腺缺乏包膜,胰液可以进入周围的组织, 胰酶消化筋膜层,将炎症散到周围的解剖结构。
l根据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分为以下两种亚型:ü间质水肿型胰腺炎(90-95%)。
ü坏死型胰腺炎。
l病因:胆源性(最常见)、先天导管异常、酒精性、暴饮暴食、高脂血症、高钙血症、药物、手术与创伤等。
l临床表现:急性发作的持续剧烈上腹部疼痛,常向背部放射, 可有腹胀、恶心呕吐。
l治疗:保守治疗;经皮引流术、内镜下清创术、开腹手术。
①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腹痛(急性发作、持续、剧烈的上腹痛,常向背部放射)。
②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水平高于正常值3倍。
③腹部影像学(增强CT、MRI或超声)检查符合急性胰腺炎改变。
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符合以上≥两条病程l早期:发病后第一周。
l晚期:第二周 - 数月。
严重程度l轻症:无器官功能衰竭、无局部并发症,常可在发病1周内痊愈。
l中重症:有短暂器官衰竭(<48h)和/或局部或全身并发症。
l重症:持续器官衰竭(>48h)。
l全身并发症:通常是由胰腺炎加重导致的并发症,如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急性肾损伤。
l局部并发症:包括各种胰腺和胰周积聚。
ü通常在第二周(胰腺炎的晚期)发生。
ü在持续性或复发性疼痛、胰腺酶水平的继发性高峰、器官功能障碍恶化或脓毒症的患者中。
胰腺炎通过胰周韧带扩散l胰头通过肝十二指肠韧带和胃肝韧带连接到肝脏和胃小弯。
l胰尾通过脾肾韧带连接到脾门,通过胃脾韧带连接到胃大弯。
胰周韧带胰周韧带貳影像表现胰周积液、胰腺和(或)胰周坏死影像表现ü间质水肿型胰腺炎(90-95%)。
ü坏死型胰腺炎。
l常见,胰腺的非坏死性炎症。
l炎性水肿引起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通常周围有少量胰周炎症或少量液体(非坏死积聚)。
急性胰腺炎一、病因和发病机理急性胰腺炎在急腹症中相当常见,按发病情况可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急性复发性胰腺炎。
前者既往无发作史,后者为反覆发作者,包括以前仅有一次发作者。
按病理可分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病理改变为间质水肿;另一类型为严重的急性出血性胰腺炎,也有称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两种病理类型在理论上可以由前者演变恶化为后者,但临床上往往看到水肿型起病轻,发展慢,过程比较平稳,而并不发展为险恶的出血坏死型,临床上且以水肿型为多见。
出血坏死型病情凶险,常为暴发性,症状体征均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据国外文献报道死亡率为20%~40%,我国近年报道为21%~38%。
致病原因,国外强调与长期饮酒有关,我国和胆道疾病尤其和胆石症关系密切。
其他因素很多,一般外科参考书均有叙述。
关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亦有几种说法,比较普遍被接受的解释为:胰管因功能或器质性的原因而引起梗阻。
在这种情况下,又因食物、药物等原因刺激十二指肠,产生大量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使胰液大量分泌,使胰管内压力急剧上升,胰酶逆行进入胰腺间质,遂触发急性胰腺炎。
二、临床表现(一)急性腹痛起病往往急骤。
位于上腹部以剑突下为中心,可偏右或偏左,有时为整个上腹部疼痛。
持续性,可同时伴背痛。
因胆道疾病原发而致的急性胰腺炎,腹痛可起自右上腹,有的放射到肩部,疼痛通常均较剧烈。
(二)胃肠道症状往往有恶心或呕吐,上腹部胀满感等,发展到一定时候,均有腹胀,有的病例上腹胀闷难受的感觉甚至较疼痛更突出。
(三)体格检查常可发现上腹部肌紧张及压痛和反跳痛,左右常不等。
合并胆道疾病者,右季肋下胆囊区亦常有压痛。
严重的出血坏死性病例可见到侧腰部皮下瘀血(Grey Turnes征)和脐周皮下出血(Cullen征),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征兆。
(四)发热体温升高但开始很少高烧。
脉速常达100次/min以上;严重的病例可达150次/min。
心率不齐、血压下降、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在严重病例亦不少见。
急性胰腺炎教案[精华]第一章:急性胰腺炎概述1.1 定义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临床疾病。
1.2 病因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包括胆道疾病、酒精过度摄入、高脂血症、药物、创伤、感染等。
1.3 临床表现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剧烈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
1.4 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鉴别诊断包括胃肠道疾病、胆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第二章: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原则2.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止痛、抗生素治疗等。
2.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包括胰腺坏死组织清除、胆道引流等。
2.3 并发症的处理急性胰腺炎并发症包括胰腺坏死、胰腺假性囊肿、胆道梗阻等,需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第三章:急性胰腺炎的护理要点3.1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症状、排便情况等,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变化。
3.2 胃肠减压护理正确放置并固定胃肠减压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保持引流通畅。
3.3 补液护理合理安排补液方案,监测患者的血容量、电解质平衡等情况,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
3.4 疼痛护理根据患者的需求合理使用止痛药物,观察止痛效果,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四章:急性胰腺炎的健康教育4.1 饮食指导告知患者在急性胰腺炎康复期间应遵循低脂、易消化的饮食原则,避免高脂、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4.2 生活方式调整4.3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告知患者及家属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如胆道疾病、高脂血症等,及时就医处理。
第五章:急性胰腺炎的康复护理5.1 康复期护理急性胰腺炎康复期应注意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促进身体康复。
5.2 心理护理急性胰腺炎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给予心理支持和关爱,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
5.3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家属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给予关爱和支持。
诊断与鉴别诊断内科书:【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常可作出诊断。
轻症的患者有剧烈而持续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轻度发热、上腹部压痛,但无腹肌紧张,同时有血清淀粉酶和(或)尿淀粉酶显著升高,排除其他急腹症者,即可以诊断。
重症除具备轻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且具有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假性囊肿、脓肿)和(或)器官衰竭。
由于重症胰腺炎病程发展险恶且复杂,国内外提出多种评分系统用于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预测,其中关键是在发病48或72小时内密切监测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的变化,综合评判。
区别轻症与重症胰腺炎十分重要,因两者的临床预后截然不同。
有以下表现应当按重症胰腺炎处置:①临床症状:烦躁不安、四肢厥冷、皮肤呈斑点状等休克症状;②体征:腹肌强直、腹膜刺激征,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③实验室检查:血钙显著下降2mmol/L以下,血糖>11.2mmol/L(无糖尿病史),血尿淀粉酶突然下降;④腹腔诊断性穿刺有高淀粉酶活性的腹水。
急性胰腺炎应与下列疾病鉴别:(一)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有较典型的溃疡病史,腹痛突然加剧,腹肌紧张,肝浊音界消失,X线透视见膈下有游离气体等可资鉴别。
血尿淀粉酶正常或轻度升高。
但需注意胆道疾病与胰腺炎呈因果关系而并存。
(二)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常有胆绞痛史,疼痛位于右上腹,常放射到右肩部,Murphy征阳性,血及尿淀粉酶轻度升高。
B超及X线胆道造影可明确诊断。
(三)急性肠梗阻腹痛为阵发性,腹胀,呕吐,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无排气,可见肠型。
腹部X线可见液气平面。
特别是高位绞窄性肠梗阻,可有剧烈腹痛、呕吐与休克现象,但其腹痛为阵发性绞痛,早期可伴有高亢的肠鸣音,或大便不通、无虚恭。
X线显示典型机械性肠梗阻,且血清淀粉酶正常或轻度升高。
(四)心肌梗死有冠心病史,突然发病,有时疼痛限于上腹部。
心电图显示心肌梗死图像,血清心肌酶升高。
血、尿淀粉酶正常。
(五)急性胃肠炎发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及腹泻等,可伴有肠鸣音亢进,血、尿淀粉酶正常等。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重点难点掌握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熟悉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病理了解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一、急性胰腺炎定义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 )l 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伤。
l 临床特点²急性上腹痛²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²病情程度Ø多数:轻,预后好Ø少数(痛苦、死亡率高):伴发多器官功能障碍Ø胰腺局部并发症Ø胰腺感染二、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胰腺炎诊断流程•MSAP及SAP高危人群•BMI >25 /长期饮酒者/> 60岁/孕产妇•APACHE II ≥ 8 / Ranson ≥3 / BISAP ≥3•24 h内出现胸腔积液•预警SAP的实验指标MCV> 40%;BUN>1.1mmol/L;血钙< 1.5mmol/L;血白蛋白<35g/L;血糖> 10 mmol/L;CRP> 150 mg/L;TB、ALT、AST、TG等升高器官支持•液体复苏:旨在迅速纠正组织缺氧•时机:病程24h内是液体复苏的黄金时期•补液量:MSAP,患者在没有大量失血情况下,补液量宜控制在3500—4000ml/dSAP,应根据每日出量考虑,不宜大量补液,总液量<2000ml,适当利尿•补什么:注意补充乳酸林格氏平衡液,避免氯离子堆积;积极补充碳酸氢钠;补白蛋白;。
•液体复苏临床观察指标:心率、呼吸、血压、尿量、血气分析及pH、血尿素氮、肌酐等。
•呼吸功能支持:导管、面罩给氧,力争使动脉氧饱和度>95%。
急性肺损伤、呼吸窘迫时,正压机械通气•胃肠功能维护:病初禁食;腹胀、呕吐明显者,胃肠减压;导泻、口服抗生素;腹胀减轻应开始经口肠内营养。
•镇痛:生长抑素、哌替啶。
•连续性血液净化:急性肾衰。
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等。
对于这种疾病,准确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影响到后续的治疗方案和预后。
因此,了解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急性胰腺炎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持续性的上腹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背部,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此外,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等全身症状。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升高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也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其次,根据国际上的共识和指南,急性胰腺炎的诊断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根据2012年IAP/APA的共识,急性胰腺炎的诊断需要满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条件,①典型的上腹部疼痛,伴有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的三倍以上升高;②典型的上腹部疼痛,伴有腹部影像学检查显示急性胰腺炎的特征性表现。
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和漏诊。
此外,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还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溃疡、肠梗阻等疾病都可能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和呕吐,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鉴别诊断。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老年患者、儿童、妊娠妇女等,诊断时需要考虑到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生理特点。
综上所述,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来进行判断。
同时,也需要遵循国际上的共识和指南,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以提高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全面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尽早明确诊断,接受规范的治疗,提高预后。
急性胰腺炎的鉴别诊断和康复护理一、背景介绍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胰腺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且易于与其他疾病混淆。
鉴别诊断是确诊急性胰腺炎的关键步骤。
同时,在康复护理中,正确的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二、鉴别诊断1.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急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剧烈腹部持续难忍的上腹或全腹剧痛,通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
重点关注患者是否有饮食过度或饮食不良史,以及是否患有其他潜在的腹部器官相关问题。
2. 身体检查身体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体温等基本指标,并仔细触诊患者的上腹部。
急性胰腺炎常引起上腹压痛,而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特点。
如感染性胆囊炎可能伴有肌紧张和Murphy's sign,在鉴别时需注意观察。
3. 实验室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
急性胰腺炎患者往往会出现白细胞升高以及炎性指标增高等改变。
此外,还可以进行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的测定,这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4.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MRI(核磁共振成像)。
这些方法能够观察到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组织结构是否异常,若有坏死、囊肿或其他并发症,则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情况以制定合适治疗方案。
三、康复护理1. 疼痛管理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之一是剧烈腹痛。
在康复护理中,有效的疼痛管理是关键。
通过合理使用药物镇痛和非药物缓解方法,如冷敷或温敷等措施,在减轻患者疼痛的同时避免过度依赖镇静剂等药物。
2. 饮食与营养急性胰腺炎发作期间,患者需要禁食以减少胰腺分泌。
在进入康复期后,逐步恢复饮食是必要的。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并注重提供丰富、均衡的营养。
3. 液体管理急性胰腺炎患者往往伴有液体丧失和电解质紊乱。
因此,在康复过程中,及时监测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并调整输液方案以保持水平衡。
4. 心理支持急性胰腺炎对患者身心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急性胰腺炎的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执业医师考试考点1.实验室检查(1)血白细胞计数。
血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多在(10~30)×109/L之间,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2)淀粉酶测定。
血清淀粉酶一般在起病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8~72小时后开始降低,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500苏氏单位即可确诊本病。
淀粉酶升高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并不一致,有时胰腺已严重坏死,而淀粉酶值正常,甚至低于正常。
除急性胰腺炎外,其他如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胆石症、胆囊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等都可有血清淀粉酶增高,但一般不超过500苏氏单位。
尿淀粉酶的升高比血淀粉酶迟,维持时间较长,可达1~2周,因此若患者就诊较晚,血清淀粉酶已正常,此时测定尿淀粉酶仍有诊断意义,急性胰腺炎患者常超过256温氏单位。
(3)血清脂肪酶测定。
正常值在1.5单位以下,急性胰腺炎超过1.5单位。
病后72小时开始上升,可持续5~10天,故对早期诊断无帮助,但在血清淀粉酶已恢复正常者,检查血清脂肪酶对诊断有帮助。
(4)血清正铁白蛋白(MHA)测定。
当腹腔内出血时,红细胞破坏释出血红素,血红素代谢物与白蛋白结合形成MHA.血清MHA阳性见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而水肿型时呈阴性。
但其他原因所致腹腔内出血也可呈阳性反应。
(5)血钙测定。
部分患者血钙降低,如低于1.75mmol/L是重症胰腺炎,预后不良。
(6)B超。
可了解有无胰腺肿大、脓肿和假囊肿,也可了解胆囊及胆道情况。
(7)CT显像。
增强CT是诊断胰腺坏死的方法。
轻度表现胰腺体积增大或增厚,胰周围边缘不规则,重症可见胰周围区消失,网膜囊和网膜脂肪变性,胸膜腔积液。
2.诊断对有剧烈持续的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上腹压痛,但腹肌不紧张,同时有血清或尿淀粉考试,大网站收集酶短期显著增高者,可诊断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如腹痛剧烈、发热不退、血清淀粉酶持续不降,出现休克、腹水、低血钙、MHA阳性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可诊断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案•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目录•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总结与展望01急性胰腺炎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胰酶增高等为特点。
发病机制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知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胆道疾病、酒精刺激、手术与创伤、内分泌与代谢障碍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胰液分泌增加和胰管内压力升高,从而引发胰腺自身消化和炎症反应。
流行病学特点发病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种常见急腹症。
年龄与性别分布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女比例相近。
地域与季节分布无明显地域和季节差异。
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急性胰腺炎的典型症状包括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黄疸、肠麻痹、腹膜刺激征以及皮下淤斑等。
分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可分为轻型(水肿型)和重型(出血坏死型)两种。
轻型胰腺炎症状较轻,预后良好;重型胰腺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02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及流程诊断标准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典型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同时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升高。
诊断流程首先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评估,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疑似病例,需及时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是急性胰腺炎的特异性指标,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可升高。
此外,还可出现血糖升高、血钙降低等异常表现。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鉴别诊断及相关疾病鉴别诊断急性胰腺炎需与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肠梗阻等疾病相鉴别。
这些疾病也可能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