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柳宗元山水记艺术拾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课外阅读】论元结、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中的“山石”意象元结(719-772)与柳宗元(773-842)都是唐代山水游记的大家,他们共同将山水游记的文体创作趋于成熟。
元结是唐代山水游记散文开创者,他在永州山水中寄寓自己的满腹才华却不得朝廷重用;柳宗元则是唐代山水游记散文的集大成者,他借鉴元结山水游记的创作艺术,也喜欢选取山水意象寄寓自己的贬谪之悲,心灵的寂寞。
真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元结与柳宗元游记中描绘了永州奇异而幽静的山、水景物,并融入了他们各自隐微而独特的内心情感,从而将永州山水之美展现出来,成为后世读者追寻神往之地。
因此,研读元结、柳宗元游记山水散文中的众多山、水意象,不仅可以对永州之自然风光有更多认识,并且还可以从中体会他们当时忘情山水、寄寓身世之情。
山石吸收山水之灵气,丰富了山水的内蕴,山水因为石的存在而更具生动丰韵。
因此,历代文人墨客大都喜欢石,形成了金石之学,正所谓山之骨在于石,石之美在于奇,石的特异形状与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成为长期以来人们探寻的重要领域。
如长江三峡两岸崖壁之石可以峭壁千尺,如同刀削斧斫,可谓鬼斧神工。
徐霞客在其《游记》中称曰:“江流击两旁石,半剖微削崖。
”云南路南的石林,乃亿万年的地壳运动所造而成,如同仙境;浙江普陀山上的磐陀石,两石相垒成趣,堪称“天下第一奇石”。
另外,山石不像水那样清澈流淌;而不如大山那般巍峨雄峻,它们千百年都是寂寞地经受风雨的侵袭,接受水流的冲击,默默隐忍,坚毅顽强。
这种隐忍坚强的秉性也为有志之士神往,也成为了坚毅刚强性格的象征体。
所以,各种“山石”意象在作家山水游记中占较多篇幅也就不难理解了。
永州境内潇水与湘江两河融合贯穿,故称潇湘。
潇湘山水融奇、绝、险、秀与美丽传说于一体,赢得了古今文人墨客的诸多美誉。
如永州石的记载称其产于湖南省永州市。
《云林石谱》中称永州石:“永州州署依山厅事之东隅,顷岁,太守黄叔豹,因其地稍露山谷,除治积壤十余尺,得真山一座。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摘要:柳宗元散文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山水游记,共有二十多篇,代表作为《永州八记》。
这些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发了他的不幸际遇和对现实的不满。
他第一次使山水游记成为了真正完整的文体。
为我国散文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字: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成就一山水游记的孕育、发展和成熟从秦汉开始,山水游记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孕育发展的过程。
笔者认为,中国山水游记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山水游记的孕育时期作为地理文献存在。
比如先秦两汉时期《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就是为了利用这类物质资源的地理文献。
自然山水的神化。
比如《山海经》中对荒诞神怪的山川叙述,《封神仪记》中对登山探路的工作记录。
自然山水的人化。
春秋战国时期,受百家争鸣思想的影响,自然山水逐步开始人化,成为了仁人君子品德的寄托,但它仍保持着神秘的色彩。
(二)山水游记的发展时期从汉末建安时期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相当完整的骈文游记已出现,但独立完整的散文游记还未出现,仍不能成为独立完整的散文游记。
比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从内容上看,已具有游记散文的意味,但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三)山水游记散文的开创和成熟唐中期独立完整的散文的产生是由元结正式完成的,他开创了游记散文的先河。
由于过于强调思想和教化方面的内容,所以描写的意象略显平淡,使他的作品明显带有过渡痕迹。
二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山水游记,是柳宗元对我国散文的重大贡献。
他的山水游记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在这里我将从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景物描写、语言特色方面探究其突出的艺术成就:(一)个性特征由于柳宗元的特殊遭遇,他的山水游记就不再像前人那样只是客观的描摹自然山水,而是将其人格化,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自己的愤懑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融入到游记作品当中。
比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由中柳宗元不仅仅是在写小石潭。
(二)景物描写柳宗元继承和发展了山水散文的优良传统,继承了以往的精到而不过多雕饰的白描手法,更主要的是发展了山水游记的文体和写法,真正把山水之美和自己的主观之情融为一体,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美的感受。
20220211年初三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14)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山水游记文言文阅读】【考点说明】中考文言文考查方式主要课外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比较阅读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考查题型主要有:翻译题、断句题、选择题、填空题理解运用题。
考点主要有:阅读时能准确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正确地将文言文句译成现代汉语;能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基本内容;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能结合作品内容进行评价,谈出感受;能借助注释阅读、理解浅易的课外文言文。
针对文言文阅读中可能出现的考点,复习时应当学会:1.立足课内,注重积累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名篇名段等;2.注重实践,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常见的解题技巧;3.重视比较,认真阅读文言语段,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做到“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联系全文,巧妙规范答题。
【真题演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
②杪(miǎo):树梢。
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
山水记文言文阅读答案1. 文言文《游东林山水记》的翻译原文: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
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
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奄忽去来。
译文:一色的荷花满眼都是,清风从两岸吹来,红色的荷花与绿色的荷叶,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在清风的吹拂下,荡漾披拂,葳蕤生姿,荷花的芳香馥郁,被清风直送入怀中,袖中,缭绕在身,挥之不去。
一行人在古柳根小驻,准备下了两罂(瓮)美酒,几种菱芡(可做下酒之肴)。
又划船进入荷花丛中,歌声豪放,笑声热烈,声震山谷。
清风逐水而生,激起粼粼细浪;流萤翻飞,忽远忽近,明灭可见。
2. 谁能帮我找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要带注释和翻译短的,快一点,我给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其山水游记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并体现出了他本身的高洁志趣。
柳宗元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也成为了学生所熟知的一位文学家。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所学过的柳宗元作品包括了《黔之驴》、《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类型多样,影响深远。
但是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山水游记上,这些作品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同时结合了骈文的形式,将骈文与散文相结合,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柳宗元的个人经历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苏轼等人被后世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在我国文坛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柳宗元所处之时,经历了盛世的唐朝已经逐渐没落,面临着内忧外患,唐王朝统治危机逐渐深化。
而柳宗元为了一展政治抱负,投身到王叔文所发起的政治改革中,?M管他自身拥有着较高的政治才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阻力,使得他的政治主张难以施展,最终随着王叔文的倒台而宣告失败。
在这种背景下,柳宗元的政治热情受到了打击,其自身也受到了牵连,被贬永州,满心寂寥。
被贬之后,柳宗元难免抑郁,于是寄情山水,借以抒发内心的失意。
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可以看到,尽管描写的是山水之景,但是却难以掩饰字里行间的失落与惆怅,他挂念社稷,却无法施展抱负,却又因为时代所限,无法畅快地抒发自己的不满,因此只能将这些愁绪融入到文学作品中。
正是因为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包含了真情,因此这些作品被赋予了真正的艺术之魂,在浮夸文风盛行的当时显得难能可贵。
二、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一)景物刻画1.真实性。
在被贬谪的`生涯里,柳宗元悲愤惆怅,满心抑郁无处可诉,只得纵情山水,遍览各处胜地,以抒情感。
每当他寻找到一处景地,都会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将山水之态传神地描绘出来,惟妙惟肖。
他自己在《愚溪诗序》中也探讨,“漱涤万物,牢笼百态”,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置身实景的感觉。
【课外阅读】山水文山水情——读柳宗元《游黄溪记》有感柳宗元生于、长于北方半干旱地区,他的祖籍山西永济虽有山有水,但远比不上江南永州的青山绿水;他熟悉的西安虽一马平川,旷达纵横,冬有雪白原野,夏有嫩绿轻纱,但地形单调,缺乏组合,缺乏诗意;而永州山高水低,曲径通幽;林木茂盛,鸟语花香;鱼翔清溪,奇石生趣;冬暖夏凉,物产丰盛;民风淳朴,文化深厚;位湘南而不僻,处苍梧路不艰,真乃民生之乐土。
柳宗元谪居永州后,就爱上了这个清净之地。
他用风声和雨声来代替自己的心声,用北流的潇水带去北归的期望,用枯荣的花草来表达自己心情的变化,用永州的山石来喻指自己“利安元元”的意志。
柳宗元是一名山水大师,他热爱永州山水,欣赏永州山水,钟情于永州山水的描绘。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永州的山水是放大了的山水,是美化了的山水,是情感化了的山水,“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
”而黄溪则是永州山水的上乘之作,“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游黄溪记》第二层不写黄神祠,专写黄溪山和水。
一写山水:“祠之上,两山墙立,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
其缺者为崖峭岩窟。
水之中皆小石平布。
黄神之上,揭水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不可状。
”二写山水:“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
溪水积焉,黛蓄膏渟。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三写山水:“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
石皆巍然,临峻流,颏颔龈腭。
其下大石杂列。
可坐饮食。
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
”四写山水:“自是又南数里,地皆一状,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
”五写山水:“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
”如此,自北而南,分5层详细描述了黄溪的山状、水状、石状,用词细腻,贴切传神。
在他的笔下,山则“两山墙立”、“崖峭岩窟”、“若剖大瓮”、“侧立千尺”,山势气度恢宏,临之如入丹霞仙境;水则“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水色清秀温柔,油膏明亮;石则“颏颔龈腭”、“小石平布”、“大石杂列”、“可坐饮食”,真是形态各异,令人玩赏不已;树则神态动扬,“如丹碧之华叶骈植、与山升降”,山林妆扮着群山,随着山势而起伏。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第一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第一篇:活水源记【明】刘基①②③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
其状如④⑤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⑥⑦⑧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
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
②槠:一种常绿乔木。
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
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
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
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
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
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
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
浅析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摘要】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山水游记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文学性特点方面,柳宗元运用丰富的诗意语言和修辞手法,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写景艺术方面,柳宗元通过精湛的描写技巧和对细节的关注,将自然风光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对人物的刻画方面,柳宗元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动态。
柳宗元在意境表达和叙事技巧方面也展现出独到之处。
柳宗元山水游记融合了文学艺术与写实技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文学性,写景,人物刻画,意境表达,叙事技巧,影响,意义,中国文学史。
1. 引言1.1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背景介绍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以其《山水游览志》而闻名。
在唐代,山水游记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旨在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游者的感慨。
柳宗元的《山水游览志》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柳宗元生于河南许昌,年轻时即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智慧。
他历任宰相、礼部尚书等职,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排挤,最终被贬谪至岭南地区。
在岭南期间,柳宗元游历各地,见证了许多风景名胜,并将其体验与感悟记录成《山水游览志》。
这部游记不仅展现了柳宗元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视角和深厚情感,也抒发了他在政治事业上的无奈和苦闷。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也受到唐代文人的欣赏和传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被视为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热爱与推崇。
2. 正文2.1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文学性特点柳宗元山水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其文学性特点在众多学者和文艺评论家的研究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柳宗元的文学风格清新自然,与山水之美相互映衬,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文学性特点体现在其深厚的史诗气质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上。
柳宗元山水文之“奇”柳宗元山水文,其开创性意义堪比谢灵运开创山水诗。
柳宗元存诗160余首,存文600余篇,其中50余篇是山水记。
这些山水记最能表现其美学思想,彰显其人格风骨。
《唐宋诗醇》说"谢灵运游山诗、柳宗元山水记素称奇构"。
那么柳宗元山水文"奇"在哪里呢?以怪为美的旨趣。
《柳宗元集》中所收山水文,基本上创作于作者贬官之后。
柳宗元乃河东人,河东乃唐时的中都,其热闹程度不逊于两京。
他在被贬永州前,生活于膏粱锦绣之中,出入于巍峨宫殿,穿行于繁荣街市,游宴于精致园林。
因贬谪进入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幽闭于一个恶劣而狭小的空间里,忍受着常人不堪忍受的落寞孤独。
野莽蛮荒给了他刻骨铭心的感受,形成了以怪为美的审美取向,美人之所不美,容人之所不能容。
他的这类山水文取材荒野,所记皆名不见经传的山石溪涧,那些常人眼中恶劣丑陋的山水,于其目中,"山皆美石",四时皆宜。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所记乃一块弃地,是一块人皆"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的弃地。
这些山石"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的丑怪之处,却让他感到美不胜收,美不可言。
柳宗元的山水记,多使用这种套路:所记者皆人所不识的丑陋朴拙山水。
而这种人"未曾游""未能至"的"异地",却让柳宗元不断发现。
柳宗元"自肆于山水间",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美,获得了别人不能获得的发现美的惊喜,这是因为他于恶劣荒野中"发现有生的意味",而"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这些"以怪为美""不合于俗"的山水文,以其独特的观照与书写视角,生动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熔铸进作家的身世之感而喷吐抑郁不平之气;不仅具有征服荒野与孤寂的强悍精神,而且表现出排解郁结的慰藉与发现异美的喜悦,表现了诗人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对人世的痛切肌肤的思考。
02 山水游记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2022·河南·中考真题】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
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
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
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
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审美特征浅析作者:倪梓昂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10期[摘要]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山水散文诗以独特的风格传于后世,本文主要浅析柳宗元山水散文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散文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0-0075-01一、柳宗元的文学造诣柳宗元的散文以超群的造诣闻名于中华民族的文学界。
自从宋代以来,柳宗元的散文便被研究者分为理文、山水文、讽刺文三类。
其中以柳宗元的山水文在文学史上造诣最高,是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柳宗元是一位描绘山水的文学“画家”,其用文字描述了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山水,赋予了每一个山水独特的气质。
而柳宗元又将情感的描述寄托融合于山水,似乎赋予了这些山水生命和灵魂。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为后人所乐道,其独特的描述手法是文学中山水游记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柳宗元山水文的独特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审美的角度浅析柳宗元的山水散文,浅谈其文学的审美特征。
从古至今的文人描述山水,大多是慕名而去,从而有感而记;或是游历至山水名楼,追古昔今,感叹而传诵出佳篇。
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博采广阔山川江河,贯轶闻于山川江河的异景描绘,后人乃尊郦道元为山水文学的开山之祖。
柳宗元逆常道而为,既不写名山著景,也不写古刹奇寺,反而是描绘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丘谷涧。
观柳宗元的一生,并未其孤陋寡闻未曾游历名山名水,反而其二十一岁登第进士之后,屡次壮游山水。
而使柳宗元绮丽的山水之文源起贬官之故,寄情于山水,在“农夫渔夫过而陋之”的柳州,所著奇文。
可见柳宗元并非为写山水而著文,实则内心与所感,眼观而情至,是一种主动地、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水到渠成之著文。
二、柳宗元山水散文的独特视角柳宗元写山水,拥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行径,去追寻,去创造美。
例如柳宗元之《始得西山宴游记》,“因坐法华寺,望西山,始指异之。
柳宗元诗歌的创作风格及其艺术渊源徐翠先【摘要】柳宗元是中唐诗坛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兼有学陶的简淡、学谢的精致、学<骚>的幽峭.不同的诗体,不同的书写对象,不同的创作心态,使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多种艺术风格.他的诗风的形成既有深厚的艺术渊源,也有深刻的精神渊源,加上个人独特的人生遭遇、深邃的思想和艺术敏感,融汇结晶为雄浑简淡的总体风貌.【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12)001【总页数】5页(P67-71)【关键词】柳宗元诗;学陶;学谢;深得骚意【作者】徐翠先【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山西,忻州0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在中唐诗坛上,柳宗元是重要诗人之一,但直到北宋后期,柳诗才“得东坡而始显”[1]。
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曰:“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
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苏轼文集》卷六十七)又《评韩、柳诗》曰:“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
”(《苏轼文集》卷六十七)综合上引各条,苏轼不仅确认了柳诗在中唐诗坛自成一体的历史地位,也指出了柳诗艺术风格的渊源“极似陶渊明”。
对于柳诗的艺术风格及其艺术渊源,苏轼之外,宋人多有论评,而比较全面的还是清人汪森,他在《韩柳诗选》中说:“柳先生诗其冲淡处似陶,而苍秀则兼乎谢。
至其忧思郁结,纡徐悽惋之致,往往深得于楚骚之遗,亦诗歌之雄杰也”(《柳宗元诗笺注·诸家评论辑要》)。
这些观点都可作为我们今天解读、研究柳诗的参照。
柳宗元在中唐诗坛的重要地位是由他的现实主义的沉重分量与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决定的。
归纳起来,柳诗的风格及其艺术渊源至少牵涉到以下3个问题:(1)学陶问题,(2)学谢问题,(3)骚意问题。
第三单元检测卷一、积累与运用(1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绝(yǎn) 飞漱(shù) 燕然(yān) 与其奇者(yǔ)B.属引(shǔ)竹柏(bǎi)未寝(qǐn)夕日欲颓(tuí)C.沿溯(sù) 缥碧(piǎo)藻荇(xìng) 横柯上蔽(kē)D.素湍(tuān ) 轩邈(miǎo)襄陵(xiāng)千转不穷(zhuǎn)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仇英先生____没有书法作品留下,也没有什么诗词歌赋留下。
这个出身卑微、自学成才的漆工,____靠着自己的才华成了美术史上的一代大家。
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____,每幅画都严谨周密、细致入微。
明代姜绍书称其画“秀雅纤丽”“无惭古人”,这无疑是对仇英极大的____。
A.几乎 愣是 一丝不苟 褒奖B.几乎 硬是 不苟言笑 褒奖C.基本 愣是 不苟言笑 奖赏D.基本 硬是 一丝不苟 奖赏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突破性的发展。
②我们也可以阅读后世的游记作品,如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等,体会其与柳宗元文章风格的不同之处。
③我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西小丘记》等,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
④明代文学家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
”A.第③句画线的句子中“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西小丘记》等”应删去顿号。
B.第②句画线部分的主干是“我们可以阅读游记”。
C.“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成就”中“柳宗元”作主语中心语,“成就”作宾语中心语。
D.文段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④③。
4.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简述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一、对古文运动的贡献与散文创作实绩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贡献是与韩愈连在一起的,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这里述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一是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散文美学规范。
韩、柳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
从辞采来说,韩、柳既一致反对“绣绘雕琢”、“类乎俳优者之词”的文末流,又在自己的文章中尽量吸收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于散体文句之间,造成长短错落、音调铿锵的声情效果,“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和”(韩愈《送权秀才序》)。
就柳宗元来说,他力主博采众长而自铸伟词,在写作时“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遣词造句和文势的营造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并对一些常用助字的性质和作用予以辨,“所谓乎、、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复杜温夫书》),其主要目的乃在于严格语言文辞的使用标准,避免歧义。
二是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读韩、柳的散文,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情感浪潮,会感到令人神摇魄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
具体来说,柳宗元文如崇山峻岭,简古峭拔,立意精警。
他的书信,充溢着心泣血的身世之悲;他的游记,渗透了人与自然的亲和之情;他的不少论说文则具有“笔笔锋刃,无坚不摧”的特点,令人读来,如亲眼目睹他“隽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厉风发”(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那慷慨激切的英姿,而又领略到很强的艺术之美。
2024—2025学年度(上)阶段练习(一)八年级语文(本试卷共22道题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考生注意:请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18分)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字音..的一项。
()(2分)..完全正确..、字形A.要塞.sài不缀.chuò炽.热chì筋.疲力尽jīngB.建.树jiàn教诲.huì胆怯.qiè殚.精竭虑dānC.绯.红fēi佃.农diàn翘.首qiào震.聋发聩zhènD.劳碌.lù镌.刻juàn滞.留zhì眼花嘹.乱liáo2.选出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2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______,文化消费活力强劲恢复。
文化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已经成为十分活跃的因素、______的力量,文化需求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进一步______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做好文化和经济深度______这篇文章。
A.朝气蓬勃不可或缺发挥结合B.蓬勃发展缺一不可发扬结合C.朝气蓬勃缺一不可发扬融合D.蓬勃发展不可或缺发挥融合3.选出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
()(2分)①新闻是我们.......,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了解世界的窗口。
②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来到我们的身边。
③同学们要养成经常浏览新闻类报刊、网站,并试着用比较“专业”的视角去阅读它们。
④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关注变化,不断更新....和....自己对新闻的认识。
⑤随着社会生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受众需求的日趋多元,新闻的写法与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
A.“新闻”是名词,“是”是动词,“我们”是代词。
B.“各种各样的新闻”“不断更新”“快速发展”三个短语的类型相同。
【课外阅读】柳宗元山水记艺术拾零
明代茅坤曾这样评述柳文:“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
”(《复王旸谷乞文书》)这并非溢美之辞。
那清新隽永的文章风格,诗情画意的文笔词采,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理所当然地使他的山水记成为了我国自郦道元《水经注》以来山水文学的一座丰碑。
这些山水记经过千百年的时间考验,愈益焕发出璀灿夺目的艺术光辉,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可以说,每一篇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它们在散文创作领域提供的艺术经验,是值得我们再三玩味的。
每当我们执卷在手,涵泳其间,总觉得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沁人心脾。
在柳宗元笔下,几乎每一字每一句都辉耀着艺术的灵光。
这些字句通过他别具匠心的组装,形成了山水文学的奇观。
美,便在这种惨淡经营中孕育诞生。
柳宗元十分注重字句的锤练。
他常运用灵活多变、整散交替的句式,形成一种情绪的波澜,使文章呈现出参差错落的散文美。
比如他写初到永州时,心有余悸,苦闷焦燥之情难以排遣,每日徜徉山林,聊以自娱:“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其间连用若干短句整句,首尾相接,一气贯下,有意造成一种急促难耐的节奏,突出地表现了自我解脱之情。
至“以为凡是州山水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语气才开始舒缓下来。
后来发现了西山之“怪特”,“遂命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复用短句整句表现其迫不及待的欣喜之情。
这种随情绪而变化的句式,使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脉搏。
而他在描绘小石潭的岸边风光时,句式则是整散互见,各种景物迭现:“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这一切有如一个个特写镜头从我们眼前掠过,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
写潭水之清和游鱼之趣时,则多用四字句,造成一种和谐之美。
在这段文字前后又杂以七字句六字句的散文句式,于匀称中见出变化。
其实,无论写山或是写水,凡着意描写之处,他常用若干四字句,以表达他的愉悦之情。
但又并非都是骈偶,读来自然流动,音韵铿锵。
如“平者深墨,峻者沸白。
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
冲涛旋濑,退贮溪谷。
摇飑葳蕤,
与时推移。
”(《袁家渴记》)这些整齐的句式,和谐而又灵活,毫无板滞之感,把山上的景物写得千姿百态,热闹非凡。
柳宗元在修辞上也很见功力。
他常使用一些独出心裁的修辞手段,使所写的景物各臻妙境,灵气飞动,其形、态、声、色均逼真地再现眼前。
如写千姿百态的石钟乳:“其宇下有流石成形,如肺肝,如茄房;或积于下,如人,如禽,如器物,甚众。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写永州北郭外的怪石“涣若奔云,错若置碁,怒者虎斗,企者鸟厉。
扶其穴,则鼻口相呀;搜其根,则蹄股交峙。
环行卒愕,疑若搏噬。
”(《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写小丘上的岩石:“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鉧潭西小丘记》)这一连串描写山石的比喻,新奇独特,惟妙唯肖地表现了景物的特点,且化静为动,平添了许多生趣。
这里有人的形象,也有动物的形象,形神兼备,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
写水也很出色。
如形容注入小石潭的泉水用“如鸣佩环”,叮咚作响,形容石涧上的泉水用“响若操琴”,音韵悠扬。
这些比喻如此恰切,达到了不可移易的地步,足见作者体验之真切。
除了比喻,其他修辞方式尚有多种。
“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用的是摹声法。
“平者深墨,峻者沸白”,用的是绘色法。
写花叶在风中“纷红骇绿”,用的是拟人法。
写小丘上的舒适恬静之态:“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用的是排比句。
而“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既崇而焚,既酾而盈”,用的是对偶格。
特别是衬托的方法,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文中,以实写虚,借游鱼的情状来衬托潭水之清冽,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不仅如此,全文更以水之清来衬托境之清。
文章最后说,岸上的竹树,潭中的清水,不禁使人产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觉。
前后文字,可以说无一虚设。
这些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文彩斐然。
这是形成文章美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起前人的山水文来,柳宗元无疑向文学领域大大地逼进了一步。
柳宗元在山水记中还善于将景情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文章在写景中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从而收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金圣叹评曰:“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
”林纾赞曰:“文有诗情。
”在柳宗元的笔下,自然景物不再是身外的客观存在,而是经过心灵加工的第二自然。
在他的具体描述中,寄托着他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感受。
如游西山时,“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以至于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西山之美,使
他陶醉于暂时解脱的快乐之中。
游钴鉧潭,竟然说“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写小石潭的游鱼,更是情趣盎然:“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而在写景的末尾,又表现出一种凄凉的孤独感。
当然,更多的是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即使是“渔父过而陋之”的小丘,经过“铲刈秽草,伐去恶木”,便成了“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的好地方。
他目耳神心感应着自然之美,其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与此同时,在写景中又处处寄托着他的身世之感。
如写小石城山,几乎用一半的篇幅来议论造物者之有无的问题,从而引发读者同作者一起作哲理性的思考,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由美好景物“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自然会联想到政治上遭受迫害的身世。
这样就见出作者对不合理现实的否定态度。
而写钴鉧潭西之小丘,写袁家渴,写石渠石涧,又处处流露出对此类山水被遗弃的不平之感。
凡此种种,无疑地大大扩充了山水记的艺术容量,对山水文学的题材内涵作了创造性的开拓。
这在构思上便很自然地形成了景情理互补的格局。
柳宗元在这方面出色的创作实践,大大提升了山水文学的美学品格。
总之,柳宗元的山水记在散文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提供了许多前人所没有的艺术经验,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不可低估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