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文本解读-萧红眼中的鲁迅
- 格式:pptx
- 大小:6.11 MB
- 文档页数:11
七下语文回忆鲁迅课文笔记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回忆录,作者是萧红。
在这篇课文中,萧红通过描述她与鲁迅先生的一些交往经历,展现了鲁迅先生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富有情趣的一面。
1. 鲁迅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萧红描述了鲁迅先生每天的工作安排,他从早上开始工作,一直到深夜,期间只有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
此外,萧红还提到鲁迅先生在生活中非常节俭,穿着简单,饮食也很普通。
2. 鲁迅的言谈举止:萧红回忆了鲁迅先生的言谈举止,他善于言谈,思维敏捷,对待朋友非常真诚和热情。
在谈话中,鲁迅先生常常会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使得谈话非常有趣。
3. 鲁迅的家庭生活:萧红还描述了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他和妻子许广平非常恩爱,对儿子周海婴也非常关爱和严格要求。
在家庭中,鲁迅先生是一个非常温暖和可亲的人。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人的多面性。
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通过萧红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富有情趣的一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
回忆鲁迅先生和鲁迅的人物形象《回忆鲁迅先生》是萧红写的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
文中描述了鲁迅先生在生活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及他幽默、乐观、勤奋和爱花等特点。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记叙鲁迅先生家里吃西瓜、逗小动物、送小动物、笑着打盹、生病时吃素、不愿麻烦别人等生活琐事,描写了鲁迅的亲切态度和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展现出鲁迅温和的一面。
鲁迅虽然是大文豪,胸中充满了正义的火焰,但十分温和谦虚,是个极好的模范。
他关心下层百姓,有着极大的热情去救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
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和平常人无异,对小动物和花的喜爱也展现了他慈祥和热爱生活的一面。
在人物形象方面,鲁迅先生是一个亲切和蔼的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勤奋、热爱生活、正义勇敢的人。
鲁迅先生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有着救死扶伤的热情,他勇敢地拿起笔,控诉旧社会的罪恶。
他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也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
总之,鲁迅先生是一个亲切、幽默、热爱生活、勇敢正直的人,他不仅在生活上平易近人,同时在思想上也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灵魂。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关于〈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中鲁迅先生形象的解读指南》在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中,鲁迅先生就像是我们生活中那个亲切又独特的长辈。
你看,他的笑就很有特点。
萧红写他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这笑不是那种故作姿态的笑,而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畅快的笑。
就好比冬日里的暖阳突然破云而出,一下子就把那种温暖和明亮洒向四周。
这笑里藏着鲁迅先生的真性情,他不是那个只会板着脸写严肃文章的人,他也有着如同孩子般纯真的一面。
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态度也特别让人敬佩。
他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那些青年就如同花园里的幼苗。
他细心地呵护着他们,给他们指导,为他们提供成长的养分。
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就高高在上,而是真正地关心青年们的创作和生活。
你想啊,要是没有这样一位耐心的前辈,多少青年的才华可能就被埋没了。
这就如同在黑暗中行走的人,如果没有一盏明灯指引,很容易就迷失方向。
鲁迅先生就是那盏明灯,照亮了许多青年前行的道路。
他的生活习惯也很有趣。
就拿他夜里工作这事儿来说,夜晚对他来说好像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时候。
别人都睡了,他还在灯下奋笔疾书。
这有点像夜猫子,不过他可不是在虚度光阴。
他是在与黑暗的社会、旧的思想做斗争。
他的笔就是他的武器,每一个字都是射向敌人的子弹。
他在夜里的工作就像是一个孤独的战士在坚守阵地,不管周围多么安静,不管有多疲惫,他都不停地战斗着。
再说说他的家,那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
他和家人的相处也很温馨。
他不是那种只沉浸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对家人不管不顾的人。
他会关心孩子的成长,会和家人聊天。
这就像我们普通人家一样,家庭的温暖是他在战斗之余的港湾。
如果把他的文学创作比作航海,那家庭就是他可以停靠休息、补充能量的港口。
在他的穿着打扮上,也是很随性的。
他不会刻意去追求华丽的服饰,就像一个质朴的学者。
他的形象更多地体现在他的思想和文字上,而不是外表的修饰。
这就好比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人,不需要用华丽的包装来证明自己,他本身散发出来的气质就足够吸引人。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
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文章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
从鲁迅明朗的笑、轻捷的走路姿态写起,之后回忆了先生夜谈沉思、饮食习惯、开玩笑、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等诸多生活场景。
这些片段的组合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其实就是鲁迅日常生活点滴的纪实,作者信手拈来,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在平淡的生活状态下呈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思想,从细微之处显示了鲁迅伟大的品格。
嘱咐许广平给萧红付车费的细心,和萧红开玩笑的诙谐,深夜读青年来信的负责,对有人用他的手稿包油条的不在意,工作到凌晨的刻苦辛劳,尝鱼丸的严谨求证,包书的认真细致,等电车时候吸烟的悠然……萧红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让读者“不仅认识了思想家的鲁迅,也认识了作为一家之长的鲁迅和作为一个情义深重的宽厚长者的鲁迅”(肖凤《〈萧红散文选集〉修订版序言》)。
文章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心有所忆就落笔成文,但这恰恰是萧红写作的特点:貌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烈的情感。
写日常琐事,却不落痕迹地展现了伟人情怀。
文章以其别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怀念鲁迅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这是萧红用心血谱写的一曲鲁迅先生的赞歌,也是一曲深沉凄丽的挽歌,萧红对鲁迅的景仰、敬爱、怀念之情缓缓地流淌其中。
二、素养提升阅读能力培养。
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量较大,结构松散,在指导自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梳理文意的能力。
自读时要借助文旁的批注切入文章本身,为阅读引路,变无目的阅读为有目标阅读。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
《回忆鲁迅先生》是萧红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她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和印象。
以下是部分节选内容:
节选一: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
’”
节选二: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
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
节选三:
“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
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半道,鲁迅先生回身去拿来校样给大家分着,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这怎么可以?鲁迅先生说:‘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
’到洗澡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
落着雨的天,许先生就打起伞来。
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
我们上车了。
”。
解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孙绍振《回忆鲁迅先生》的写法有些特别,全文似乎随意写来,好像是流水账,似乎犯了写文章的大忌。
但是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这篇文章又属经典之作。
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鲁迅是伟大的公众人物,一般的读者只能通过他的文章了解他,这种了解是不全面的。
他的日常琐事,尤其是萧红所记的鲁迅最后的日子里的一切,对于了解鲁迅的思想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从这里,可以看到鲁迅文章里没有的东西,一切细节都有某种文献价值。
另一方面,本文的写法很特殊,似乎不追求篇章结构,信笔所至,事无巨细,近乎罗列。
散散写来,不求中心突出,亦不讲究剪裁,无统贯之事,有散漫之嫌。
但从文章的内涵来看,却并不散漫。
全文集中写鲁迅忘我工作,牺牲休息时间,疏于保健而积劳成疾之时,仍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克己待人、待客、待亲,对待大事严谨不苟,琐事亲切和蔼,谈鬼神而幽默风趣,说化装竟愤然作色。
伟大的思想家不再是抽象的遥远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自己的感觉和情绪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篇文章并不琐碎,借用一句老套的话来说,就是“形虽散而神不散”。
这属于“琐记”之类,并非萧红的独创,鲁迅自己也写过这样的文章(如《病中琐记》)。
这类文章的好处在于散中见奇特,奇特中又有平淡,无雕凿之痕,有自然之趣。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事都可以用这样的风格来“琐记”一番,滥用这种琐记的办法,可能真的成为流水账。
而且这种风格的分寸比较难以把握,稍有不慎,可能造成散乱芜杂的表现。
归纳起来,本文大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鲁迅的为人。
第一,正面之笔。
比较重要的有下面这几点:对萧红火红的上衣发表了十分认真的见解。
这里有个背景不可忽略。
当年的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一般是羞于讲究生活享受的,尤其像鲁迅这样把生命奉献给民族解放伟大事业的人物,在通常人的理解中,应该是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
但是,他居然对女性的衣着有那么系统的见解,而且是很认真的,连许广平不理解,他都要“生气”。
从这里,一方面表现出这个伟大人物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这种生活情趣是有美学理论基础的,就是生活小节也有思想家的特色。
七下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笔记《七下语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它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和人格魅力的描述,展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形象。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笔记:一、背景介绍这篇文章是作者萧红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的生活点滴,展现出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这篇文章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的描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
二、文章内容描述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和穿着打扮,如“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但是他的眼睛却像两颗黑枣子,闪烁着活泼的光芒”。
描述鲁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性格,如“鲁迅先生很随便地坐在一把藤椅上,放开了声音,说话声里包含着刚劲”。
描述鲁迅先生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如“鲁迅先生坐在那儿,抽着烟斗,四周搞好没有一个人”。
描述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爱和支持,如“他十分关怀青年,他并不像有些名人那样严肃有余而温和不足”。
描述鲁迅先生对待病痛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如“鲁迅先生把包药的纸套在指头上,用手摸弄着”。
三、主题思想这篇文章通过描述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和人格魅力,展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形象。
文章强调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四、结论这篇文章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和人格魅力的描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回忆录,更是一篇对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的赞美之词。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回忆鲁迅先生》赏析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
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事实上,这句话亦能用来归结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庇护下受到良好文学启蒙。
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
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在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1934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
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
噩耗传来,当时已只身东渡日本的萧红悲痛不已,写下多篇作品寄托哀思。
可以说,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是导师,亦是知己。
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埋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
恰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她不是将鲁迅当作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歌颂,而是从日常生活里看似琐碎不足道的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
加上她特有的细腻文字,使得《回忆鲁迅先生》成为众多纪念鲁迅的文字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有着与《呼兰河传》相似风格,看似信笔而行,散漫芜杂,细品却非常有味。
阅读的时候应仔细体会如何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情感,以及文字之下饱含的深厚感情。
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
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
萧红很注重细节,只把她看到的和她感觉到的搬到纸上。
《回忆鲁迅先生》点评(一)《回忆鲁迅先生》赏析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
鲁迅在《生死场》序言中说:“当然,这只是一个素描、叙事和风景,比人物的描述要好。
然而,北方人民为生命而奋斗、为死亡而奋斗的力量往往是通过纸的背面;女性作家的仔细观察和离经叛道的写作,增添了许多光彩和新鲜感。
”事实上,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总结萧红的创作特点。
她有着普通女性作家所罕见的冷漠和力量,但她也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感,她的话语具有高度的个性化。
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庇护下受到良好文学启蒙。
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
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在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1934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
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
噩耗传来,当时已只身东渡日本的萧红悲痛不已,写下多篇作品寄托哀思。
可以说,鲁迅先生不仅是萧红的父母,也是萧红的良师益友。
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和钦佩,那种深沉的情感,深深地埋藏在《追忆鲁迅先生》一文中。
正是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她并没有把鲁迅誉为“思想家、革命者和作家”,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微不足道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
加上她特有的细腻文字,使得《回忆鲁迅先生》成为众多纪念鲁迅的文字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的风格与《呼兰河传》相似。
它似乎是用字母写的,零散而杂乱,但精美的产品非常有趣。
阅读时,你应该仔细理解如何使用细节来表达人物的声音、面孔、思想和情感,以及文字下的深层感受。
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
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
回忆鲁迅先生七年级下册课文笔记《回忆鲁迅先生》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萧红与鲁迅先生之间的交往和回忆。
以下是根据课文内容整理的一些笔记:
1. 鲁迅先生的形象:
-萧红描述了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如瘦削的脸庞、浓密的胡须等,给人一种坚毅而深刻的印象。
-鲁迅先生的性格被描述为严肃而认真,但同时也充满了人情味和幽默感。
2. 鲁迅先生的工作与生活:
-鲁迅先生非常勤奋,经常工作到深夜,但他也注重休息和放松,喜欢抽烟、喝茶、看电影等。
-鲁迅先生的工作非常繁忙,但他仍然关心年轻人,愿意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3. 鲁迅先生的待人接物:
-鲁迅先生对待朋友和亲人非常热情和真诚,他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鲁迅先生虽然有时显得严肃,但他也有幽默的一面,能够
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尴尬和紧张的气氛。
4. 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文章中提到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鲁迅先生通过他的作品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5. 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
-鲁迅先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现实,为民族复兴而奋斗。
-鲁迅先生具有坚定的信仰和追求真理的勇气,他敢于直面社会的黑暗面,为正义和真理而斗争。
通过这些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一些启示和感悟,如勤奋努力、真诚待人、追求真理等。
这些品质不仅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成长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一)《回忆鲁迅先生》赏析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
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事实上,这句话亦能用来归结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庇护下受到良好文学启蒙。
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
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在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1934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
1935年月12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6年月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
噩耗传来,当时已只身东渡日本的萧红悲痛不已,写下多篇作品寄托哀思。
可以说,鲁迅先生对萧红来说,既似亲长,又是导师,亦是知己。
萧红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与仰慕,那种深厚的情感,深埋于《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
恰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她不是将鲁迅当作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来歌颂,而是从日常生活里看似琐碎不足道的细节里,层层叠绘出一个鲜活的鲁迅。
加上她特有的细腻文字,使得《回忆鲁迅先生》成为众多纪念鲁迅的文字中最出色、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这篇文章有着与《呼兰河传》相似风格,看似信笔而行,散漫芜杂,细品却非常有味。
阅读的时候应仔细体会如何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思想情感,以及文字之下饱含的深厚感情。
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
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
萧红很注重细节,只把她看到的和她感觉到的搬到纸上。
萧红回忆鲁迅节选14个片段概括《萧红回忆鲁迅》那可老有看头了。
咱们就来唠唠这14个片段概括出来的那些事儿。
首先呢,萧红笔下的鲁迅,那就是个特别真实的人。
也许在我们的印象里,鲁迅是个超级严肃,整天就知道写文章批判这个批判那个的大作家。
可是萧红看到的鲁迅,那就是个生活中的普通人。
就像我们隔壁家那个有点特别的大叔一样。
在那些片段里,萧红写鲁迅的家,那感觉就像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老房子。
房子里的摆设,每一样东西都好像会说话。
我觉得啊,鲁迅家里的那些家具,就像是他的老伙伴,默默地陪着他。
比如说他的书桌,可能上面堆满了书和稿纸,就像小山一样。
鲁迅坐在那儿,就像一个将军在指挥千军万马,不过他指挥的是那些文字,那些能像子弹一样打在敌人身上的文字。
然后呢,萧红写到鲁迅的笑。
这可太有意思了。
鲁迅的笑也许不是那种哈哈大笑,笑得满地打滚的笑。
他的笑可能是那种很含蓄,但是又特别有感染力的笑。
就像冬天里的太阳,不那么炽热,但是足够温暖。
我就想啊,当鲁迅笑的时候,他周围的空气可能都变得轻松起来了。
他的家人、朋友看到他笑,心里肯定也像吃了蜜一样甜。
还有啊,鲁迅对待年轻人的态度。
这在萧红的回忆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鲁迅就像是一棵大树,那些年轻人就像在大树下乘凉的小草。
他愿意给年轻人遮风挡雨,愿意给他们机会,愿意看他们成长。
也许他在那些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希望,就像黑暗里看到了星星点点的光。
我就想啊,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候,我要是能在鲁迅身边,那得多幸运啊。
我可能会天天缠着他,让他给我讲那些写作的秘诀。
可是我又会想,我这么笨,他会不会嫌弃我呢?哈哈,这就是我这个小脑袋瓜里的胡思乱想。
再说说鲁迅的病。
萧红写他生病的时候,那感觉就像一朵正在盛开的花突然遭遇了暴风雨。
他的身体变得虚弱,但是他的精神好像还是那么顽强。
他就像一个战士,即使受了伤,也还想着要继续战斗。
我就觉得特别心疼他。
你想啊,他那么想为国家、为民族做更多的事情,可是身体却不允许。
萧红眼中的鲁迅特点加事例萧红眼中的鲁迅,那可是有着许多独特而迷人的特点的。
鲁迅在萧红眼里,是个特别亲切的人。
就像邻家那个智慧又和蔼的长辈,你随时能感受到他的温暖。
萧红在鲁迅家的时候,那氛围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
鲁迅不会摆什么大架子,他就像个普通的老人,关心着萧红的生活点滴。
你想啊,要是一个大名人整天高高在上,那得多让人有距离感,可鲁迅不是。
他会问问萧红住得习不习惯,吃饭好不好。
这哪里像是大作家对一个小晚辈,分明就是家里长辈对孩子的关怀。
这难道不就是真正的大家风范吗?不靠着威严让人敬畏,而是用这种接地气的亲切让人心生敬意。
他还是个生活特别有规律的人呢。
他的一天仿佛是按照精准的时钟在运转。
每天几点看书,几点写作,几点休息,就像火车按照轨道行驶一样有条不紊。
萧红在他家的时候,就发现鲁迅总是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
这就好比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每一个步骤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绝不马虎。
这样的生活规律,得是有多大的自制力才能做到啊。
也难怪他能写出那么多深刻的作品,这样自律的人,在生活的每一处都能挖掘出值得书写的东西吧。
鲁迅对待文学青年那可是相当的热心肠。
他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在文学的园子里精心浇灌着每一株幼苗。
萧红自己就是个例子啊。
萧红当时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鲁迅对她的帮助那可真是无微不至。
他会耐心地看萧红的作品,逐字逐句地给她指出问题,还会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
这要是放到现在,就像是一个行业里的顶尖大师,亲自指导一个刚入行的小徒弟。
他可不怕麻烦,也不担心自己的时间被占用,就一心想把这些文学青年培养起来。
这得多宽广的胸怀啊。
要是换做有些人,自己有点成就就怕别人超过自己,可鲁迅完全没有这种小家子气。
在萧红眼中,鲁迅的精神世界是无比深邃的。
他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湖泊,表面平静,底下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把锐利的剑,直刺社会的黑暗。
萧红在他身边的时候,一定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强烈的情感。
他对旧中国的种种弊病看得那么透彻,就像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一眼就能看出病人的病根。
教学要求在一线师生中,很长时期都有一种惯性的认识,觉得鲁迅生活的年代与环境与当代学生生活相距太远,思想上有隔膜,难以产生共鸣。
且鲁迅的作品常给人一种投枪匕首式的冷峻印象。
这些都对学生走近鲁迅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中学语文界对于鲁迅的解读更加强调立体、丰满,希望还原一位“活”的鲁迅,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地走近这位思想文化的巨人。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真实的心灵感受,再现出形神兼备、血肉丰满的“活的鲁迅”,让读者看到鲁迅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加深对鲁迅的感性认识,并能放松地走进这位伟人,感受其精神魅力,为今后学习鲁迅甚至进行鲁迅研究做一个铺垫。
这也是教材选编本文的主要目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教师要提示学生理解各个片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旁批对文本进行细读,从具体的细节中去感受鲁迅的形象。
重点难点教学中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节去把握鲁迅的形象,感受鲁迅的魅力,并在各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之间找到一条贯通的情感脉络。
本文中的细节看似信手拈来,零碎不连贯,读之却丝毫让人感觉不到繁冗、无序。
这是因为这些细节片段中贯穿着作者对鲁迅的深沉厚重的情感,仿佛一入笔端,感情便喷薄而出,文字便一气呵成。
随着作者情感的流动,鲁迅形象在一件件平常小事中站立起来,真切感人,微中传神。
对细节的揣摩、品味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很容易读完这个片段,只停留在某处场景、某个印象的层面,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概括性的、笼统的。
要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字词句,深入品析。
比如,第11节,写鲁迅陪客人以及忘我的工作。
这一段是特别富有感情色彩和意境的一段,有不少细节值得细细揣摩。
比如开头一段,作者连用了若干个“陪”字,不厌其烦地提醒“陪客”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流逝,鲁迅不属于他自己,他的生命,属于大家,属于所有需要他的人。
第2段,写到了下半夜,许广平、海婴、保姆都“睡着了”,烘托出夜的宁静,此时人也最需要休息,鲁迅却“正要开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