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道之行也》文言现象、默写、选择习题

《大道之行也》文言现象、默写、选择习题

《大道之行也》文言现象、默写、选择习题
《大道之行也》文言现象、默写、选择习题

《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理解性默写】【赏析辨识选择题】

二、理解性默写: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

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③、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④、“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⑤、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

⑥、“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

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三、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与(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

2.下列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B.寻向所志,遂迷.。

C.大道.之行也。D.男有分,女有归.。

3.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C.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

6.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故人不独亲其亲. / 故人不独亲.其亲

B、大道之行. / 复前行.

C、讲信.修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女有归. / 壮士十年归.

7.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是谓大同

..小异 B.选贤与.能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大同

C.是故谋闭而不兴. / 兴.致勃勃 D.盗窃乱贼不作. /风雨大作.

8 .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老有所养. / 养.生送死

B.天下为.公 / 此为.何若人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不独.子其子

D.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

9.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0.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大道之行也所指的大道,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B.男有分,女有归的意思是说,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有稳定的工作,有安定和谐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文章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三个方面,从理想观念谈到物质生活

D.文章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强盛,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11.选出下列有误的一项()

A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汉代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是其中的篇名,不是孔子所写。

B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意思是假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的成长。

C本文骈散结合,如男有分,女有归。是骈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散句。D文章末句是全文的结论,用现实与理想社会对比,从而得出现实中的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将出现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

指害人。今义:指小偷。

2、一词多义:

①天下为.公:判断动词,是。

②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而无子的人。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单单。

①盗窃乱贼而不作:表示顺承。

②故外户而不闭:表示转折。

3、判断文言句式: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

二、理解性默写:

①、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与之相近的语句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③、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④、“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⑤、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⑥、“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三、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选贤与能与(jǔ)

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

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

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

【解析】C分(fèn)

2.下列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B )

A.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B.寻向所志,遂迷.。

C.大道.之行也。D.男有分,女有归.。

【解析】A古今异义,交错相通。B迷失方向。C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D女子出嫁。

3.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C.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解析】B古今异义,害人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

【解析】例句是在。A和,与。B在。C给。D比。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

【解析】D儒家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

6.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C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 故人不独亲.其亲

B、大道之行. / 复前行.

C、讲信.修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女有归. / 壮士十年归.

【解析】A名词,亲人,指父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其亲为亲,把别人的父母当自己的父母一样。B实行;走。C诚信;诚信。D女子出嫁;回来。

7.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D)

A.是谓大同

..小异 B.选贤与.能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大同

C.是故谋闭而不兴. / 兴.致勃勃 D.盗窃乱贼不作. /风雨大作.

【解析】A儒家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大部分相同。B同“举”;和。C发生;兴趣。D发生;发生。

8 .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B)

A.老有所养. / 养.生送死

B.天下为.公 / 此为.何若人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不独.子其子

D.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

【解析】A供养;奉养。B是;是。C幼儿无父的人;单单。D因为;因此。9.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析】C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10.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

A.大道之行也所指的大道,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B.男有分,女有归的意思是说,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有稳定的工作,有安定和谐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文章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三个方面,从理想观念谈到物质生活

D.文章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强盛,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解析】B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11.选出下列有误的一项(D)

A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汉代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编纂而成,

共49篇,礼运是其中的篇名,不是孔子所写。

B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意思是假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的成长。

C本文骈散结合,如男有分,女有归。是骈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散句。D文章末句是全文的结论,用现实与理想社会对比,从而得出现实中的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将出现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

【解析】D文章末句只是阐述了“大同”的含义。

训俭示康 文言整理分析

《训俭示康》文言现象整理 一、文言实词 (一)古今通假 1. 酒酤于市() 2. 公亦少从众() (二)古今异义 1. 世以清白相承() 2. 吾不以为病() 3. 或三行五行() 4. 治居第于封武门内() 5. 常数月营聚() 6. 然后敢发书() 7.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8. 自奉养如为河南掌书记时()9.公虽自信清约()10. 石崇以奢靡夸人() 11. 其余以俭立名()12. 聊举数人以训汝() 13. 当以训汝子孙()14. 枉道速祸()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1)自为乳儿()2)乃簪一花() 3)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5)走卒类士服()6)酒非内法() 7)故就酒家觞之()8)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9)虽举家锦衣玉食()10)季文子相三君() 11)妾不衣帛()12)何曾日食万钱() 13)汝非徒身当服行()14)管仲镂簋朱纮() 2. 形容词作动词 1)人不相非也()2)器皿非满案() 3)益重之()4)人争非之() 5)人莫之非() 3. 使动用法 1)听事前仅容旋马()2)远罪丰家() 3)败家丧身()4)至孙以骄溢倾家() 5)夫俭则寡欲() 4. 意动用法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5. 名词作状语 1)何曾日食万钱()2)常数月营聚() 3)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4)汝非身当服行() 6.形容词作名词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2)果、肴非远方珍异()(四)一词多义 1. 非 1)人不相非也()2)果、肴非远方珍异() 2. 习 1)家人习奢已久()2)子孙习其家风() 3. 服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

语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其次诎体受辱。 2.其次剔毛发。 3.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4.见狱吏则头枪地。 5.及以至是。 6.及罪至罔加。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思垂空文以自见。 9.放失旧闻。 10.则仆偿前世之责。 1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12.权倾五伯。。 (二)词类活用 1.孙子膑脚: 2.太上不辱先: 3.倡优所畜: 4.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5.故述往事,思来者: 6.请略陈固陋: 7.衣赭衣: 8.流俗之所轻也: 9.且勇者不必死节: (三)被动句 (1) (2) (四)省略句、判断句 (1) (2) (五)状语后置句 (1)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2)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3)幽于圜墙之中 (六)宾语前置句 (1)若望仆不相师 (七)重点翻译句.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5.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6.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7.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祗取辱耳。 (八)一词多义 1. 胜 (1)胜任。 (2)不可胜记。 (3)百战百胜。 (4)引人入胜。 2.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2)青春不再。 3.厥 (1)思厥先祖父。 (2)大放厥词。 (3)厥有《国语》。 4.焉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5.非 (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2)无可厚非。 (八)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古义: 今义:牛马走路。 2.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今义:志趣和性格。 3.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 今义:勤劳而踏实。 4.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训俭示康》词句整理及全文翻译

《训俭示康》词句整理及翻译 (一)古今通假 1. 酒酤于市:酤,通“沽”,买酒 2. 公亦少从众:少,同“稍”,稍微 (二)古今异义 1. 世以清白相承:古义:纯朴的家风;今义:纯洁,没有污点 2. 吾不以为病:古义:缺点;今义:生病 3. 或三行五行:古义:次数;今义: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 4. 治居第于封武门内:古义:修筑;今义:治理 5. 常数月营聚:古义:积攒,引申为准备;今义:经营,管理 6. 然后敢发书:古义:请客的帖子;今义:书籍 7.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古义:少;今义:指食物鲜美 8. 自奉养如为河南掌书记时:古义:指生活待遇或生活水平;今义:侍奉或赡养(父母或其他尊亲) 9. 公虽自信清约:古义:自己信奉;今义: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愿 10. 君子以为忠:古义:指有名望的人;今义:指道德高尚的人 11. 石崇以奢靡夸人:古义:炫耀;今义:夸奖 12. 其余以俭立名:古义:其他的;今义:剩余的 13. 聊举数人以训汝:古义:姑且;剩下的;今义:聊天 14. 当以训汝子孙:古义:教诲,劝诫;今义:训斥 15. 枉道速祸:古义:招致;今义:速度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1) 自为乳儿:乳,吃奶 2) 乃簪一花:插 3)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衣服) 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志,有志 5) 走卒类士服:服,穿 6) 酒非内法:内法,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 7) 故就酒家觞之:觞,一种酒器,,这里指请人喝酒 8)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 9) 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 10) 季文子相三君:相,效力 11) 妾不衣帛:衣帛,穿丝绸衣服

《报任安书》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第九周高二A早读材料6 《报任安书》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以 (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连词表结果,以致)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7)以通其狂惑(表目的,用来)(8)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以,因此) 2.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动词,写成) (2)季布为朱家钳奴(动词,做了)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动词,当作) (4)然此可为智者道(介词,给,替)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因为) (6)重为乡党所笑(介词,被) 1

3.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 4、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2)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5)无益于俗(介词,对) 5.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竟然)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3)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副词)(6)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代词) (7)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才)(8)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于是) 6.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代词,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表示 2

转折,然而) (3)阙然久不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被楚受辱( 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7)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8)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 (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 (10)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1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yì:通“佚”,散失) (二)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古,情义。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古,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使然(树立:古,立身处世。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沉溺:古,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3

[总结范文]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总结范文]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学习总结一: 《大道之行也》 ——节选自《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必须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必须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学习总结二: 大道之行也 原文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

《指南录后序》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指南录后序》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1.字词解析 ①注意释义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 都督诸路军马(都督:统率。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大致相当于今现在的“省”)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觇(chān) (窥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恶:坏事。构恶:做坏事。) 境界危恶(è)(恶:困难。)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远)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 几自刭(jǐng)死(刭:用刀割颈。) 阃(kǔn)(本意门槛,这里借指守边关的将领) 殆例送死(殆:几乎,差不多。例:类,列,引申为等同、等于。) ②通假字 缙绅(缙,通“搢”。插)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 层见错出(见,通“现”。出现) 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详细)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本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为……作序) C动词作名词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巡徼:巡徼的人) D形容词作动词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④一词多义 [间] A名词jiān 扁鹊立有间(顷刻,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 B名词jiàn 得间奔真卅(机会)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C动词jiàn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归纳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归纳 一、词类活用 ⑴名词活用作动词: 衣.赭衣,关三木(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太史公牛马 ..走(牛马,像牛马一样) 倡优 ..畜之(倡优,像乐师优伶一样) ⑶动词的为动用法 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节气或节操而死 ⑷形容词作动词: 欲以广.主上之意广,开阔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哉轻,轻视 何足贵.乎(贵,称道) ⑸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显.岩穴之士(显,使……显露出来) 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自古而耻.之(耻,以……为耻) 二、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意气:古——情意。今——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意志和气概。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古——抒发愤懑。今——也作发奋,指决心努力。 (3)、下流多谤议。 下流:古——负罪受辱的处境。今——卑鄙龌龊。 【若】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动词,似乎,好像 【所】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所.谓”连用,所.说的。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连用,“…的原因”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第一处,“有所.”连用,译成“有什么”;第二 处,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示被动。 【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句末语气助词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句末语气助词,可不译 【以】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介词,“用”。“以”后省略“之”,可译为 “用它来”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表示原因,“因为” 仆诚以.著此书通“已”,已经,……之后 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目的连词,“用来”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以.”,相当"因此" 是以.肠一日而九迴“是以.”,相当"因此” 古人所以 ..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连用,…的原因 所以 ..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所以.”连用,…的原因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以.…为”,把……当作或看作。 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以.为”,认为。 【与】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介词,“和”,“跟”,“同”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介词,“和”,“跟”,“同”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介词,和,跟。 【则】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连词,表假设,“就,那么” 【者】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助词,“…的人”至激于义理者.不然助词,“…的人”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助词,“…的人” 故述往事,思来者.。助词, “…的”.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者.”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用于判断句中,助词,起提顿作用,不译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何者.?积威约之势也。语气词,与“何”呼应,构成疑问句,可译为“呢”。 【何】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疑问代词,做定语,“什么”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疑问副词“怎么”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可译为"凭什么"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何.如”连用,“怎么样” 【乎】 审矣,何足怪乎.?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训俭示康》文言文分类整理

18、《训俭示康》文言文分类整理(答案) 一、文学常识: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朝代)史学家、文学家。主编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定名。 2、文中“勤俭”名言 (1)与其不逊也宁固。 以约失之者鲜矣。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 (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御孙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以俭立名,以侈自败。——司马光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酒酤于市:通“沽”,买酒 三、指出下列古今异义在句中的含义 1、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 2、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有地位的人 3、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没有地位的人,百姓 4、枉道速祸:招致 5、果以富得罪出亡:招来罪过 四、指出下列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名作动,穿;形作名,脏破的衣服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动,以……为耻 3、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名作动,穿士人的衣服。

4、果、肴非远方珍异:形作名,珍贵奇异之品。 5、听事前仅容旋马:使动,使……转身(旋) 6、臣家贫,客至无器皿……,故就酒家觞之:名作动,请人喝酒 7、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名作动,盖布被 8、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使动,使……远离;使……富裕 9、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使动,使……破败;使……丧灭 10、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锦:名作动,穿 11、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使动,使……倾尽 12、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名作动,称冠,位居第一 13、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名作动,穿锦衣,吃玉食 14、上以无隐,益重之。形作动,器重 五、一词多义: 1、服 (1)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衣服 (2)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 (3)汝非徒身当服行:从事 2、非 (1)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讥评 (2)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非议 (3)酒非内法:(如果)不是 (4)汝非徒身当服行:不 3、病 (1)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缺陷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整理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整理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整理 一、虚词 1.以 (1)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介词,因为) (2)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连词, 来) (3) 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 (连词,以致) (4)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介词,用) (5)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连词,因而)

2.为 (1) 为十表,本纪十二 (动词,写 成) (2) 季布为朱家钳奴 (动词,做了) (3) 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动词,当作) (4) 然此可为智者道 (介词,给,替) (5)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介词,因为) (6) 重为乡党所笑 (介词,被) 3.且 (1) 且勇者不必死节 (连词,况 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

4.于 (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介词,比) (2) 幽于圜墙之中 (介词,在) (3)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介词, 被) (4)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介词,对) 5.乃 (1)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副词,却,竟然) (2) 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副词,才) (3)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动词,是) 6.然

(1)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代词,这 样) (2) 然此可为智者道 (连词,表示转折) (3) 阙然久不报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实词 1.通假字 (1) 其次剔毛发 (通“剃”,剃 光) (2)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通“磨”,磨灭) (3) 见狱吏则头枪地 (通“抢”,碰撞) (4)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通“抵”)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归纳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归纳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归纳 一、词类活用 ⑴名词活用作动词: 衣.赭衣,关三木(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太史公牛马 ..走(牛马,像牛马一样) 倡优 ..畜之(倡优,像乐师优伶一样) ⑶动词的为动用法 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节气或节操而死 ⑷形容词作动词: 欲以广.主上之意广,开阔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哉轻,轻视 何足贵.乎(贵,称道) ⑸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显.岩穴之士(显,使……显露出来) 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自古而耻.之(耻,以……为耻) 二、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意气:古——情意。今——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意志和气概。(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发愤:古——抒发愤懑。今——也作发奋,指决心努力。 (3)、下流多谤议。 下流:古——负罪受辱的处境。今——卑鄙龌龊。

【若】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动词,似乎,好像 【所】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所.谓”连用,所.说的。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连用,“…的原因”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第一处,“有所.”连用,译成“有什么”;第二处,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示被动。 【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句末语气助词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句末语气助词,可不译 【以】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介词,“用”。“以”后 省略“之”,可译为“用它来”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表示原因,“因为” 仆诚以.着此书通“已”,已经,……之后 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目的连 词,“用来”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以.”,相当"因此"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是以.”,相当"因此” 古人所以 ..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连用,…的原因 所以 ..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所以.”连用,…的原因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以.…为”,把……当作或看作。 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以.为”,认为。 【与】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介词,“和”,“跟”,“同”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介词,“和”,“跟”,“同”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先秦:佚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同:鳏)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务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为:是,表判断。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归:

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藏:私藏。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故:所以。外户泛指大门。闭:关闭。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文言知识古今异义大道之行也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鳏寡孤独古义: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今义:作为 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通假字〔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⒊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⒋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⒌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从外面。 7.选贤举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8.选贤举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

《训俭示康》知识整理 (1)

《训俭示康》知识整理 一、文言实词 (一)古今通假 1. 酒酤于市:酤,通“沽”,买酒 2. 公亦少从众:少,同“稍”,稍微 (二)古今异义 1. 世以清白相承:古义:纯朴的家风;今义:纯洁,没有污点 2. 吾不以为病:古义:缺点;今义:生病 3. 或三行五行:古义:次数;今义: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 4. 治居第于封武门内:古义:修筑;今义:治理 5. 常数月营聚:古义:积攒,引申为准备;今义:经营,管理 6. 然后敢发书:古义:请客的帖子;今义:书籍 7. 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古义:少;今义:指食物鲜美 8. 自奉养如为河南掌书记时:古义:指生活待遇或生活水平;今义:侍奉或赡养(父母或其他尊亲) 9. 公虽自信清约:古义:自己信奉;今义: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愿 10. 君子以为忠:古义:指有名望的人;今义:指道德高尚的人 11. 石崇以奢靡夸人:古义:炫耀;今义:夸奖 12. 其余以俭立名:古义:其他的;今义:剩余的 13. 聊举数人以训汝:古义:姑且;剩下的;今义:聊天 14. 当以训汝子孙:古义:教诲,劝诫;今义:训斥 15. 枉道速祸:古义:招致;今义:速度 (三)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1) 自为乳儿:乳,吃奶 2) 乃簪一花:插 3)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服,穿(衣服) 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志,有志 5) 走卒类士服:服,穿 6) 酒非内法:内法,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 7) 故就酒家觞之:觞,一种酒器,,这里指请人喝酒 8)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布被,盖布被 9) 虽举家锦衣玉食:锦衣玉食,穿绸缎的衣服,享用珍贵的食物 10) 季文子相三君:相,效力 11) 妾不衣帛:衣帛,穿丝绸衣服 12) 何曾日食万钱:食,吃 13) 汝非徒身当服行:服,从事 14) 管仲镂簋朱纮:镂簋朱纮,使用刻有花纹的簋2. 形容词作动词 1) 人不相非也:非,讥评 2) 器皿非满案:满,摆满 3) 益重之:重,器重 4) 人争非之:非,讥评 5) 人莫之非:非,非议,认为不对 3. 使动用法 1) 听事前仅容旋马:旋,使……转身 2) 远罪丰家:远,使……远离;丰,使……富裕 3) 败家丧身:败,使……败 4) 至孙以骄溢倾家:倾,使……倾 5) 夫俭则寡欲:寡,使……少 4. 意动用法 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耻,以……为耻 2) 孔子鄙其小器:鄙,以……为鄙 3) 吾不以为病 5. 名词作状语 1) 何曾日食万钱:日,每天 2) 常数月营聚:数月,用几个月 3)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饘粥,用稀粥 4) 汝非身当服行:身,本身 5) 锦衣玉食 (四)一词多义 1、非 1) 人不相非也:讥评 2) 果、肴非远方珍异:不是 2、习 1) 家人习奢已久:习惯 2) 子孙习其家风:习染 3、服 1)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 2) 长者加以金银华靡之服:衣服 3) 汝非身当服行:从事 4、果 1) 果、肴非远方珍异:水果 2) 果以富得罪出亡:果然 5、及 1) 岂庸人所及哉?:赶得上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点-教师版

《淮阴侯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一、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常”通“尝”,曾经) 2、晨炊蓐食(“蓐”通“褥”,在床上) 3、不能死,出我袴下(“袴”通“胯”,两腿间) 4、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5、俯出袴下,蒲伏。(“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6、禽夏说(“禽”通“擒”,拿下) 7、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通“麾”,军队) 8、能千里而袭我(“能”通“乃”) 9、亦已罢极(“罢”“疲”,疲倦) 10、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隐蔽) 11、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详”通“佯”,假装) 12、东乡坐,西乡对(“乡”通“向”,朝着) 13、兵法又倍山陵(“倍”通“背”,背靠) 14、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陈”通“阵”,列队) 15、居常鞅鞅(“鞅鞅”通“怏怏”,不满意,郁闷失意的样子) 16、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 17、弟举杯(“弟”通“第”,但,只管) 18、亨之(“亨”同“烹”,煮) 19、而天下已集(“集”通“辑”,安定,和睦) 20、秦失其鹿(“鹿”通“禄”)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2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常”通“尝”“不”通“否”)

22、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辟”同“避”,使动,使…回避)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始为布衣时(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 2、贫无行(古义:品行;今义:可以) 3、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4、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泛指贵族子弟) 5、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古义:闲暇无事的样子;今义:镇定,不慌张) 6、若虽长大,好带刀剑(古义:长得高大;今义:体貌高大壮伟) 7、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 8、山东大乱,异姓并起(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9、英俊乌集(古义:英雄豪杰;今义:俊美并有英气) 10、未肯击前行古义:先头部队今义:向前行走 11、有能生得者购三千古义:悬赏今义:购买 12、信由此日夜怨望古义:恨今义:埋怨 13、如我能将几何古义:多少士兵今义:几何学 三、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明其用法,并解释 1、又不能治生商贾(以…为生) 2、羞与降灌等列(以…为羞) 3、吾哀王孙而进食(认为……可怜) 4、足下深沟高垒(使沟深,使垒高) 5、且天下锐精持锋(使…锐利) 6、水上军开入之(使…进入) 7、不可败(使…失败)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 ③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⑤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就会得到杜绝而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⑦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于:<介>“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不翻译。 而:<连>“就” 表示顺承关系 有: 因此 于 “在” 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外户而不闭 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13.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15.〔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16.故:所以.17.〔外户〕泛指大门.18.〔闭〕用门闩插门.19.谓:叫做.20.〔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点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点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 (1)放失旧文(“失”通“佚”,散乱的)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法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显露) (8)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腐刑) (9)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 (10)关木索(“关”同“贯”,套上) (11)被箠楚受辱(“箠”同“棰”,杖) (12)及以至是(“以”,通“以”,已经) (二)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古,情义。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古,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使然(

树立:古,立身处世。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沉溺:古,落入、埋没、陷身。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古,不一般,不同寻常。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6)下流多谤议( 下流:古,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指卑鄙龌龊,不文明) (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口语:古,言论。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8)所谓强颜耳(古:厚颜无耻。今:勉强装出笑容) (三)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大道之行也》课文解读

《大道之行也》课文解读 隆都中学曾华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孔子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于是他构想了一个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一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 本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全文只有107个字,言简意赅。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不必为已。”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三层:“是故谋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大道”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

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的“大同”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它跟陶渊明描绘那个“世外桃源”有相似的地方。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理想。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报任安书》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第九周高二 A 早读材料 6 《报任安书》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以 (1)及以至是 (通“已”,已经)(2)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 介词,因为 )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连词,来)(4) 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 (连词表结果,以致 )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介词,用 )(6)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 ( 7)以通其狂惑(表目的,用来)(8)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以,因此) 2.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 (动词,写成 )(2)季布为朱家钳奴 (动词,做了 )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 动词,当作 )(4)然此可为智者道 (介词,给,替 )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因为 )(6)重为乡党所笑 ( 介词,被 ) 3.且 (1) 且勇者不必死节( 连词,况且 )(2) 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副词,暂且,姑且 ) (3)且西伯,伯也 (连词,再说 ) 4、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介词,比 )(2)幽于圜墙之中 (介词,在 )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介词,被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介词,对 ) (5)无益于俗 (介词,对 ) 5.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竟然 )(2) 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 (3)然后是非乃定 ( 副词,才 )(4)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是 ) (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副词)(6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代词 ) ( 7)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才)(8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于是) 6.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代词,这样 )(2) 然此可为智者道 (连词,表示转折,然而) (3)阙然久不报 (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 被楚受辱 (通“棰”。木杖)(2) 其次剔毛发“( 剔”通“剃”,剔光 ) (3) 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4) 及罪至罔加 (“罔”同“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消磨,磨掉 (6)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7) 及以至是 (通“已”,已经 ) (8) 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 )(9) 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 刑 ) ( 10 )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1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yì:通“佚”,散失) (二)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古,情义。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勤勤恳恳:古,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使然(树立:古,立身处世。今指建立 ) (3)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整理

《报任安书》文言知识整理 一、虚词 1.以 (1)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介词,因为) (2)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连词, 来) (3) 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 (连词,以致) (4)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介词,用) (5)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连词,因而)

2.为 (1) 为十表,本纪十二 (动词,写 成) (2) 季布为朱家钳奴 (动词,做了) (3) 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动词,当作) (4) 然此可为智者道 (介词,给,替) (5)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介词,因为) (6) 重为乡党所笑 (介词,被) 3.且 (1) 且勇者不必死节 (连词,况 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

4.于 (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介词,比) (2) 幽于圜墙之中 (介词,在) (3)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介词, 被) (4)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介词,对) 5.乃 (1)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副词,却,竟然) (2) 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副词,才) (3)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动词,是) 6.然

(1)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代词,这 样) (2) 然此可为智者道 (连词,表示转折) (3) 阙然久不报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实词 1.通假字 (1) 其次剔毛发 (通“剃”,剃 光) (2)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通“磨”,磨灭) (3) 见狱吏则头枪地 (通“抢”,碰撞) (4)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通“抵”)

(5)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通“佚”,散失) (6) 及罪至罔加 (同“网”,法网) (7) 则仆偿前辱之责 (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 2.古今异义 (1) 下流多谤议 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今义:下游;卑鄙龌龊 (2) 所自树立使然也 古义:立身处 世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3) 念父母,顾妻子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中1、表现诗人感时恨别,触景生情的诗句是: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2、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中1、表现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诗句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说明兵役之苛酷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说明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战死。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出入无完裙。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含悲度日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形象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写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6、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7、能概括全诗内容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相似的地方 ; 它们都是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是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举例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归“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幼所长”和“桃花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相似 《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甚么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追求的是像桃花园一般的没有苛刻的税收,官兵的欺压的安逸的社会,但他比较消极; 而后者则是对着大同社会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