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马铃薯种植可行性研究报告

遵义市凤冈县年产750吨脱毒马铃薯种薯 扩繁基地建设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建设单位:凤冈县清强胜种植专业合作社 建设地点:遵义市凤冈县永和永华社区斑竹园组 单位法人:赵清天 编制时间:二0一七年四月二十八日

目录 第一章总论 (4) 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4) 1.2项目建设方案 (4) 1.3投资结构及资金筹措 (5) 1.4项目效益 (6)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6) 1.6综合评价 (6) 第二章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8) 2.1项目建设背景 (8)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 第三章建设条件 (12) 3.1 项目区概况 (12) 3.2 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14)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15) 4.1 市场分析 (15) 4.2营销策略、方案、模式和进度 (17) 4.3市场风险分析 (17) 第五章建设方案 (20) 5.1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0) 5.2建设规划和布局 (20) 5.3建设标准 (20) 5.4生产工艺技术方案 (21) 5.5设备方案 (22) 5.6 建筑方案 (23) 5.7节能减排措施 (24) 5.8实施进度安排 (25)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 (27) 6.1环境影响 (27) 6.2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28) 6.3评价与审批 (29) 第七章项目组织与管理 (30) 7.1 组织机构与职能划分 (30) 7.2 经营管理措施 (31) 7.3技术培训 (31) 7.4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32) 第八章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 (33) 8.1 投资估算依据 (33) 8.2 投资估算 (33) 8.3 资金来源 (35) 8.4 资金使用和管理 (35) 第九章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36) 9.1经济效益分析依据 (36) 9.2销售收入估算 (36) 9.3总成本及经营成本分析 (36) 9.4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37) 9.5不确定性分析 (37) 9.6财务评价结论 (38) 第十章社会效益分析 (58) 10.1社会评价基本结论 (58) 10.2农业产业化经营 (58) 10.3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评价 (60) 10.4新增就业岗位、助推脱贫 (60)

马铃薯薯渣综合开发利用

第八章副产品马铃薯薯渣综合开发利用 马铃薯块茎在加工淀粉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渣滓,统称为薯渣,这些薯渣是经过全封闭逆流式淀粉生产线排出的,而且全封闭逆流式淀粉生产线,一般都采用取离子软化水洗涤、分离渣浆中的游离淀粉,从生产线离心筛[废浆脱水机]排出来的湿薯渣水分含量大约在87%-89%之间,其中,薯渣中大部分细胞壁里的结合水分大约在75%-76%之间,游离水分大约在12%-13%之间;从生产线排出的薯渣不与空气接触时,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实际很干净。在这些薯渣中含有结合淀粉大约在35%-37%之间[干基],游离淀粉大约在3.5%-3.7%之间[干基];在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每消耗一吨马铃薯大约需要排出0.138吨的湿薯渣[含水分按最低86%计算],如果薯渣不进行二次脱水,将难以贮存、运输,假如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对这些薯渣加以利用的话,一则污染周边环境,二来是企业一大负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副产物薯渣再利用己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开发再利用正在不断研究和试生产中,例如,薯渣可以生产动物饲料,也可以发酵后生产菌体蛋白质湿饲料,还可以做有机农家肥料,因此,做好马铃薯淀粉加工的副产物薯渣再利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可观的。 弟一节、国外采用马铃薯薯渣自然发酵做牛饲料 马铃薯淀粉加工副产物薯渣再利用最大的难题是脱水,副产物薯渣粒径[纤维]大约在1.5mm-1.9mm之间,它的纤维很细小,由于果胶的存在流动性很好,尤其是薯渣中细胞壁里所含的结合水分难以去除,所以,马铃薯薯渣的脱水与其它薯类纤维又有不同;在荷兰、德国、丹麦等大型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采用了两种不同功能的设备进行马铃薯薯渣的脱水,使薯渣得到了充分的再利用。

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

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 近年来,随着科技投入的加大、市场的开拓和加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内蒙古马铃薯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具有地区经济特色的重要产业。 1、马铃薯生产稳步发展,产品市场逐年拓展 内蒙古是我国主要的马铃薯生产省区之一。八十年代前,全区马铃薯历年总播种面积约360万亩,变动在300~405万亩之间,约占全区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国内市场的拉动、经济利益的驱使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脱毒种薯的大面积推广、国内外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和区内加工能力的提高,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3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展到795.8万亩,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10%以上,鲜薯总产量达到865.3万吨(折粮173.1万吨),占全国马铃薯鲜薯总产量的12%,播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已成为我区仅次于玉米、大豆的主栽作物。单产由九十年代初的746.7公斤增加到1087.3公斤(见附表2)。作为食用鲜薯、种薯和加工原料薯的马铃薯产品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部分优质商品薯直销东南亚各国,获得了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 2、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建设初步形成,推广网络逐步完善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在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已初步形成了基础脱毒种(基础脱毒苗、微型薯、原原种)繁育、原种生产及一、二、三级脱毒种薯生产繁育模式,即以技术优良、装备先进的科研院所、大中型集团公司为技术依托,采用快速繁育等高新技术生产基础脱毒种;以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繁种的山区旗县为基础,建立可监控原种繁育基地,生产优质脱毒种薯;以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和种薯生产专业户为主体,生产一、二、三级脱毒种薯的繁育推广体系,并形成了较为有效的种薯辐射推广网络。 3、马铃薯加工业开始起步,产业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马铃薯市场的拉动和马铃薯生产的发展,我区马铃薯加工业逐步兴起且发展迅猛。目前,境内已建成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呼和浩特华欧淀粉有限公司、集宁富广食品公司、海拉尔麦福劳公司、包头海德公司、呼和浩特奈伦农科公司等46家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附表3.1),产品主要有精淀粉、全粉及薯条薯片等。2003年全区加工马铃薯(鲜薯)35万吨,占当年鲜薯总产量的4%,企业销售收入近5亿元。2004 年全区大中企业将加工鲜薯达80多万吨,占总产量的8.6%。 随着新品种的引进、推广,马铃薯淀粉含量由过去的12%提高到15-19%,个别品种淀粉含量高达20%,为淀粉加工提供了极好条件,加工薯增值率逐步提升,企业加工能力逐步扩大。如内蒙古正丰马铃薯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现已选育成高产、早熟、高淀粉、油炸加工等四大系列20多个品种,其中高淀粉品种内薯七号淀粉含量达20.03%,蒙薯九号18.7%,高原七号18.3%,底西芮17%,为适应企业多样性需求、推动内蒙古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4、市场培育与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 在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各地注重对市场的培育,一手抓生产,一手抓订单销售,大力推进产贮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同时,充分发挥内蒙古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培育推广优质专、特用马铃薯品种,适应市场多元化需要。围绕市场培育和销售,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由社会投资,巩固和新建了一大批产地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了贮藏设施,不断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在组织化程度上基本形成了贮藏加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加基地、营销组织加基地、公司加基地、经纪人(农民经营大户)加基地等不同模式的产业化雏形。各类营销协会、专业协会、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区有年交易额500万元以上的流通企业10个(附表3.2),各类协会、专业经营马铃薯的公司与个体民营组织已达200余个,营销队伍(包括农民经纪人)超过10万人。

酒精耐受性枯草芽孢杆菌发酵马铃薯薯渣的研究

酒精耐受性枯草芽孢杆菌发酵马铃薯薯渣的研究 张向东;杨谦;宋佳;范金霞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33)002 【摘要】从大庆盐碱土中分离到1株高浓度酒精耐受性纤维素降解细菌菌株ZY62.对该菌株的16sRNA进行序列分析确定其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以马铃薯渣和汁水作为发酵培养基初步优化ZY62菌株产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条件,试验结果为pH值自然、37℃、150r/min发酵时CMC 酶活最高;发酵120h后,薯渣与汁水转化获得的发酵产物中单细胞蛋白含量达到18.5%.小鼠增重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渣与汁水发酵后产物可部分替代豆粕.%An alcohol tolerance efficient cellulose-degrading bacterium ZY62 was isolated. The bacterium rnwas proven Bacillus subtilis by 16sRNA sequence analysis. The conditions of CMC enzyme production rnwere optimized when fermented in potato residues and juice without any foreign substances. When B.rnsubtilis was inoculated at 37 ℃, 150 r/min for 120 h without pH adjustment, the quality of single cell rnprotein reached 18.5%of total fermentation product. The fermented product can partly replace soybean rnmeal of the same weight in mouse feed test. The single cell protein from potato residues can be wildly rnused as feed in the future. 【总页数】4页(181-184)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马铃薯薯渣;筛选鉴定;酒精耐受性

马铃薯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马铃薯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总论 1.1项目概述 本项目属农副产品深加工领域。主要生产销售以马铃薯为原料的油炸薯片(条)。立足XX地区马铃薯产量大,质量好的优势,开发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并可为财政开辟新的税源,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本项目总投资2100万元,建成投产后,年可转化9000吨马铃薯,年产2000吨炸薯片,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090万元,销售税金及附加950万元,企业所得税410万元,年利润可达710万元。 该项目市场广阔,技术依托可靠,原料充足,效益看好,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项目实施的意义及必要性 1.2.1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 我国马铃薯的种植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距今已 有四百余年历史。现今种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 肃,陕西,宁夏,四川,贵州,云南,新疆,青海等广大中西部地区。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467万公顷,年产量约6000万吨,两者均居世界第一。与50年代相比,种植面积增加了8倍,总产量增加了26-28倍。 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生产的大国,但不是加工的强国。马铃薯的经济价值在我国远远没有体现出来,马铃薯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当前马铃薯深加工开发利用率极低,年产量的78%用以鲜食,用于精深加工的仅有10%,由此可见我国的马铃薯深加工产品市场空间之大。马铃薯可以加工成薯片、薯条、马铃薯脯、

粉丝、食醋、蛋白肠、果蔬豆皮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以1公斤马铃薯为例,加工成薯条可增值15倍,转化成环糊精则可增值19倍。在西方发达国家, 70%~80%的马铃薯是靠精深加工实现增值的。所以马铃薯在我国还是具有亟待开发、前景非常广阔的产业。 马铃薯在中国的主要产区都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开发中西 部地区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自然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马铃薯作为一个可以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已经被中西部地区的领导和企业家所重视。马铃薯的深加工已经被列入重要的开发项目之一。 122 XX市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利用现状 XX市是中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享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之称。这一地区因具有独特的日照充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风速大传毒介体少的自然优势,种薯质量享誉全国,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生产的马铃薯具有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品质好、无污染、病烂薯少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市场的欢迎,每年大量调运到全国各地。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顺应天时、顺应市场,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逐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XX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总产量达500 多万吨,并形成了新大坪系列、渭薯系列、陇薯系列、专用薯系列等30多个品种和精淀粉、粉皮、薯格、薯丸、薯条、薯泥等十多种产品,产品远销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国内市场及新加坡、日本、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XX市正努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产业,变从前加工粉皮、粉条为加工淀粉、薯条、薯片。 123 xx地区发展马铃薯片的建设条件与优势 1、原料供应能力 xx地区是“中国马铃薯之乡”,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 总产量达500多万吨,在xx地区发展马铃薯加工产业可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马铃薯资

2018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中国的马铃薯栽培可能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最早由欧美传教士从南北两条路线传人,一条是从海路传人京津和华北地区,另一条是荷兰人从东南亚引种至台湾、后经福建传人大陆。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据统计2001年栽培面积为471.88万hm2.总产量645.4亿kg,单产每hm213.7kg。马铃薯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极广。根据各地栽培耕作制度、品种类型及分布,中国马铃薯栽培区域划分为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中原及中原二季作区、南方冬作区和西南一二季作垂直分布区等4个。其中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和西南一二作垂直分布区是主产区。在中国的各省(区)中,常年栽培面积在40万hm2以上的有内蒙古、贵州、和甘肃,30万hmz以上的有重庆、黑龙江、陕西、四川和云南。由于缺乏各类优质专用型品种,在消费中,鲜食占总产量的50%以上,淀粉等初加工占15%左右,出口及饲料占14%,种薯占10%,损耗10%以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尤其在加入WTO后,马铃薯作为加工原料、出口创汇产品,日见重要,播种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中国的马铃薯育种研究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过程,据统计在过去的60多年中共育成了170多个品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长期以来强调高产抗病育种,忽略品质育种,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是加工品种奇缺,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出口创汇和机械化操作的需要。因此,重视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加强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研究,选育鲜薯食用、食品加工用、淀粉加工用等专用型品种的是现阶段中国马铃薯育种的主要目标。 1 中国马铃薯育种进程 1.1早期的引种选育 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马铃薯品种改良工作,经历了引种到育种的过程。1934--1936年,管家骥教授搜集整理了全国马铃薯的地方品种,并从英国和美国引进14 个品种,选出了Katahdin、Chippewa、Warba和Golden等4个优良品种在江苏、陕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这时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36万hm"。1941-1942年间姜诚贯先生在贵州研究了天然授粉和人工杂交技术。1939- 1940年杨鸿祖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后,从美国、前苏联引进了马铃薯自交种子、杂交组合和野生种,在四川开展了马铃薯的杂交育种和种间杂交育种工作。1942年美国T.P.Dyksira博士因邀来华协助马铃薯改良,带来了52个品种,并从中选出了Houma、Sebago、Red Warba和Chippewa等4个品种进行推广示范。从1936 - 1945年,中国搜集了800多份地方材料,先后5次从英、美、苏等国引种74个品种(系),杂交种子62个组合,自交种子45份,野生种16个,先后鉴定出Triumph、Katahdin等6个品种在各地推广。1947年杨鸿祖从美国育种学家F.J.Stevenson引进了

我国马铃薯的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第一次)

毕业论文 我国马铃薯的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中国是署类生产大国,2011年播种面积达到5205千hm^2,占世界比重为27.3%。但同时也是署类出口小国,2011年马铃薯出口贸易总额是2.25亿美元,所占世界比例仅为3.34%,本文分析了近10年内我国马铃薯及其制品进出口贸易现状,我国马铃薯产品的贸易总量、贸易地位及贸易格局,认为目前我国马铃薯及其制品的贸易总量呈呈攀升态势,出口增长相对较快,贸易格局日趋多元化,并就马铃薯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结合当下马铃薯贸易状况,对我国未来马铃薯产品贸易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马铃薯;贸易现状;趋势

1 前言 21世纪我们吃什么?有专家认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今后的21年,预计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长数字将超过1亿,其中增长人口的95%以上将出现在土地和水已经承受巨大压力的发展中国家。因而200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消息称,据科学家分析,解决人类未来粮食安全的问题,只有靠马铃薯了。 马铃薯的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的粮食作物里面最全的。有营养学家曾经作过实验,148克土豆,大约是3两,就基本上能满足人一天的维生素和营养需求。所以,法国人把马铃薯称为“地下苹果”,德国人称为“地梨”,俄罗斯人称为“第二面包”。 “从资源环境上来讲,发展马铃薯产业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农业部马铃薯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冬玉指出,中国耕地中60%是干旱缺水地区,这些地区只有种植马铃薯才能获得高产。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马铃薯将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它的水分利用率是小麦和玉米的8倍。 马铃薯主要在中国的东北、内蒙、华北和云贵等气候较凉的地区种植,在21世纪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然而,从其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在世界马铃薯贸易市场上只占很小的份额,与其生产地位严重不相称。[1]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进入了更为广阔的国外市场,我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不断放大,出口动力充足,但是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马铃

马铃薯调研报告

1、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生产情况: (1)、2008年快繁脱毒苗80万株,其中陇薯3号70万株,爱德华国等国外引品种10万株,在坪庄繁育基地原原种网棚田进行无土栽培6.1亩;2007年培育脱毒苗60万株,收获微型薯105万粒。 (2)、2007年栽培原种网棚田90亩,亩产1750公斤,收获原种12.3万公斤。2008年栽培原种网棚田130亩。 (3)、2007年栽培一级良种田209亩,平均亩产为2768公斤,总产量57.85万公斤。2008年栽培一级种薯繁育田750亩。 (4)、2007年在基地周围示范推广脱毒种薯2000亩,平均亩产2750公斤。 2、全县脱毒种薯推广情况:经过几年的脱毒种薯的应用推广,使广大农民普遍认识到脱毒种薯抗病性强、品质好、丰产稳产的特点,加之近年来老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很低,农民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积极选用脱毒良种。通过基地繁育、外地调运、群众互兑互换等方式相结合,2007年全县统供脱毒良种XX吨,其中基地供种479.5吨,从外地调入1095.5吨,免费发放到全县XX个山区乡镇的14000多户农户中,加上农户自行调剂兑换的良种,2007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19.6万亩,其中一级种田1.5万亩。经秋季测产,脱毒薯平均亩产达2100公斤,其中陇薯3号平均亩产2256公斤;陇薯6号平均亩产1930公斤;而传统品种渭薯1号平均亩产为1570公斤,脱毒薯比渭薯1号平均亩增产530公斤,增产率为33.4,按每公斤0.6元计,亩增收318元。 3、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XX县马铃薯主产区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群众在生产中很少施用农药,尤其不施剧毒和高残留 的农药。2006年12月,XX县21个乡镇的2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被省农牧厅监测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07年2月,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我县XX个马铃薯主要生产乡镇的XX万吨马铃薯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日常生产中,由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指导群众,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由于经费紧缺及缺乏有关标准依据等原因,东乡县还没有制定出正式的“东乡马铃薯”产品标准,计划在今后逐步制定完善,并注册“XX”商标。 四、马铃薯加工、营销情况 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40多万吨马铃薯产量中,外销量在20-25万吨之间,马铃薯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21个乡镇,全县有200多户农户长期贩运马铃薯,其中以XX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马铃薯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马铃薯5万吨,销售收入3500万元,将马铃薯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马铃薯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 另外,在本县的达板镇和东塬乡各建立了一家马铃薯淀粉加工厂,年设计加工精淀粉8000吨左右,年可消化吸收马铃薯6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马铃薯产品加工企业。但是近两年,由于缺乏周转资金,XX的精淀粉厂处于停产状态,XX乡的精淀粉厂也因缺乏周转资金,无鲜薯贮藏设备,正常年份只生产4个月左右,而2007年仅生产了一个月,今年还没有生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可喜的是,通过招商引资,一座年可加工15000吨精淀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已在XX镇开工建设。 据调查,马铃薯精淀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印刷等行业,国内外市场十分紧销,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上述两家企业的淀粉产品曾主要销往北京、天津等地,还出口日本、韩国等。因此,鉴于目前这种状况,本县马铃薯加工企业还明显较少,加工转化能力明显不足。 XX县马铃薯播种面积实际有30-35万亩的规模,还可有5-10万亩的发展潜力,总面积可达40万亩以上。因此,实现XX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品种改良,推广种植淀粉型专用商品薯,开展订单农业等方式,增加种植效益,促进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 主要存在单产不高,尤其是精品薯产量不高,没有淀粉或蔬菜专用薯生产,群众的商品意识不强,

国内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现状及综合利用研究

国内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现状及综合利用研究 发帖人: lvjianguo96 点击量: 5751 马铃薯淀粉废水是以马铃薯为原料生产淀粉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液,一般也称为马铃薯淀粉废水,是高污染的废水,COD含量可达10000mg/l以上,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将造成环境水体缺氧,使水生生物窒息死亡,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危害[1]。但是,由于马铃薯产区主要集中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地区,加工期在9~11月份,气温低,有冰冻。特别是在10~11月,低温都在-5~15℃之间。这些问题给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处理增加了难度,因此目前马铃薯淀粉企业的废水处理水平普遍落后,环境污染严重,造成环境水体缺氧,使水生生物窒息死亡。近年来,随着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与需水量迅猛增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的处理及综合利用研究逐渐成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关注热点。 1、马铃薯淀粉废水来源及其水质特征 1.1 马铃薯淀粉废水来源马铃薯淀粉生产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为清洗工段清洗马铃薯产生的废水。这部分废水主要成分为马铃薯表面的泥沙。通常可在生产过程中增添少许设备,经简单的沉淀处理后就可循环使用。二为提取工段的废水。这部分废水由两个生产阶段产生:一是淀粉乳提取产生的废水,主要是马铃薯自身的含水量,即细胞液,故该废水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这部分废水不能循环使用,又因回收蛋白成本费用高,目前全部外排。二是淀粉提取产生的废水,生产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高,但用水量小,也称为工艺废水。该废水中主要含有淀粉、蛋白质[2]等有机物,COD(化学需氧量)、BOD(生物需氧量)浓度非常高。目前马铃薯淀粉企业排放的污水主要为细胞液和工艺废水。 1.2 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水质特征马铃薯淀粉废水中主要含有机物化合物,如蛋白质和糖类等,还含有一些淀粉颗粒、纤维等。水质成分如下[3]: COD(化学需氧量)约为:20000~25000mg/l BOD(生化需氧量)约为:9000~12000mg/l SS(悬浮物)约为:18000mg/l 2、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现状目前,国内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方法有资料显示的有:化学絮凝、生物处理等方法。 2.1 化学絮凝法絮凝沉淀法作为一种成本较低的水处理方法应用广泛。其水处理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絮凝剂的性能,所以絮凝剂是絮凝法水处理技术的关键。絮凝剂可分为无机絮凝剂、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和复合型絮凝剂。追求高效、廉价、环保是絮凝剂研制者们的目标[4]。莫日根等[5]用碱式聚合氯化铝为絮凝剂处理模拟马铃薯淀粉废水,结果表明,当10%碱式聚合氯化铝的投人量为1.00mL和1.20mL时,COD去除率最佳,可达到47%。若将经碱式聚合氯化铝处理后的淀粉废水再利用吸附柱进行吸附处理,其COD去除率可达到65%。郑圣坤等[6]采用摸拟试验方法研究PAC、FeCl3和Al2(SO4)3 混凝剂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混凝预处理效果。通过对废水处理前后各项指标及处理成本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得知,Al2 (SO4)3作为马铃薯淀粉废水的混凝剂较为合适,此时Al2 (SO4)3的最佳投药量为500mg/ L ,对废水的COD 去除率可达到34 %左右。兰州交通大学[7]采用混凝法对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进行了研究。研究了混凝剂的种类、投加量、pH 以及沉降时间对马铃薯淀粉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通过对废水处理前后各项指标及处理成本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得知,

我国马铃薯生产及国内外贸易现状分析教学内容

我国马铃薯生产及国内外贸易现状分析

我国马铃薯生产及国内外贸易现状分析 学院:园艺学院 班级:园艺092 姓名:马克 学号:2009010507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消费大国近期马铃薯产业 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消费旺盛,对外贸易活跃。其发展都朝着有利于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方向转化。 关键词: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销售情况生产与销售特点 马铃薯在我国已经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栽培作物。由于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巨大的增产潜力和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迅猛发展,正在从数量扩张阶段转向稳定规模、提升质量、持续创新的繁荣发展阶段。政策和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力发动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一方面,从国家到地方,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农业部2006年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又进一步把马铃薯纳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各地政府纷纷采取措施,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应用、专用品种的开发、马铃薯加工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从科技层面有效支撑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 1.面积规模和产量 近年来,由于受到马铃薯使用消费需求和工业加工需求强劲增长势头的激励,以及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马铃薯生产形势喜人,面积和产量增长迅速。1990-2006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从

3455万t增长到7435.50万t,增加了一倍;播种面积从286万hm2扩大到443万hm2,增加了54%。2007年,我国马铃薯总产量8000多万吨,种植面积超过566.67万hm2,产量和面积均占到世界的22%,我国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2008年播种面积为466.34 hm2 ,折粮(马铃薯产量按5kg折1kg粮食计算)总产量为1415.60万吨。2009年播种面积达到508.8万hm2,折粮总产量有1464.6万吨。而2010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了7808万亩和8154万吨,较前几年大幅度增加。 2.主要产地及其所占比例 我国马铃薯栽培区可分为4个具有特点的类型:北方一作区、中原二作区、南方二作区、西南单双季混作区。主产区为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1/3。山东滕州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而近年我国马铃薯生产中心总体呈现西移南移趋势,区域比较优势呈现东部下降西部增强的趋势。目前生产主要集中于具有生产优势的西部地区,马铃薯产量和种植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中,九个均为西部省份。其中,甘肃、内蒙古、贵州三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高居三甲。马铃薯产量和面积最大的十个省份,其马铃薯总产量占全国的82%,种植面积占

马铃薯农业气象指标研究报告

马铃薯农业气象指标研究报告 一、马铃薯的生长特性及生长发育规律: 马铃薯(Potato),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块茎。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甘肃定西市、宁夏固原市、西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四川现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鲜薯产量第一大省。马铃薯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栽培马铃薯所获得的产品是地下所产生的块茎,块茎是由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主要病害虫有环腐病、病毒病、晚疫病、早疫病、青枯病、黑胫病、二十八星瓢虫、蛴螬、蚜虫、马铃薯块茎蛾等。 二、收集整理马铃薯气象指标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并做出初步的马铃薯气象指标: 目前根据收集到参考文献,得到了初步的气象指标: Ⅰ播种-出苗期 气温4℃以上即可萌发,这期的最适温度为12~18℃;需水量非常少;短日照可以抑制芽的伸长,避免长成瘦高弱苗。 Ⅱ出苗-分枝期 出苗到分枝期适宜气温为15~21℃,-2~-1℃就会受冻,低于

-4℃时植株就会死亡;水分条件对产量影响不大;短日照,强光和适当的高温,有利于长根、壮苗和提早结薯。 Ⅲ分枝-花序形成 分枝到花序形成期适宜气温为18~21℃,最低温度为7℃,最适温度为15~21℃,气温在-1.5℃时茎部受冻害,-3℃时茎叶全部冻死。当日平均温度达到25~27℃时,生长就会受到影响;日平均温度达到29℃以上时,植株呼吸作用过盛,结薯延迟甚至匍匐茎伸出面变为地上茎。长日照、强光;适当高温,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光合系统及形成优质丰产的群体结构。 Ⅳ花序形成-开花期 花序形成-开花期适宜气温为18~22℃;需水量最多,盛花期茎叶的生长量达到最高峰;短日照、强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光合产物向块茎输送,促使块茎高产、优质。 Ⅴ开花-可收期 开花-可收期适宜气温为15~19℃。大于25℃块茎变小或畸形,29℃以上块茎停止发育,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从开花到茎叶停止生长,植株对水分需要量也很大。而结薯后期则水分不宜太多。短日照、强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光合产物向块茎输送,促使块茎高产、优质。 全生育期 适宜日平均气温17-21℃,有效积温1000-2500℃,多数品种为1500-2000℃,出苗需要积温260-300℃,早熟品种要求较低。

马铃薯的快速繁殖的研究

目录 一立题依据---------------------------------------2 二主要研究内容-----------------------------------2 三技术路线---------------------------------------5 四要达到的技术或经济指标-------------------------6 五经济效益分析-----------------------------------9 六研究进度--------------------------------------10 七风险分析--------------------------------------10 八项目组成员------------------------------------11

一立题依据 (1)马铃薯是高度杂合的,因此它们的种子后代不可能与原种完全相同。只有由无性繁殖产生的植株,在遗传上才能与其亲本植物完全相同,从而使品种的特性代代相传。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条件下对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使其短期内获得遗传性一致的大量再生植株的方法称为植物离体无性繁殖。马铃薯试管苗在光照条件下进行自养的程度大于异养。相反,在高浓度的糖类存在的情况下,以及在无光照的限制条件下,马铃薯向着诱导生成试管薯的过程。这样生长出来的试管薯称之为原种种薯。 (2)短枝发生型是指外植体携带的带叶茎段,在适宜的培养环境中萌发,形成完整植株,再将其剪成带叶茎段,继代再成苗的繁殖方法。该方法与田间枝条的扦插繁殖方法类似,故又称为微型扦插。能一次成苗,遗传性状稳定,培养过程简单,移栽成活率高。许多花卉、葡萄、马铃薯等试管苗的繁殖常用此方法。 (3)在黑暗环境的诱导下,马铃薯试管苗可以在试管薯诱导培养基中结出种薯,且悬于茎秆上。马铃薯试管薯是利用茎尖分生组织脱毒技术,在组织培养条件下高倍扩繁脱毒试苗,进而诱导试管苗所形成的块茎。试管薯具有无病原、体积小、贮藏运输方便、能工厂化周年生产,从而为马铃薯优良种质的保全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途径。 二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方法:作为植物营养繁殖的一个新手段,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现正日益普及。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条件下对外植体进

马铃薯废渣废液的综合利用

马铃薯废渣废液的综合利用 1.马铃薯生产与加工现状 中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是,中国马铃薯科学研究工作起步 较晚,由于没有现代化的储藏设备和科学的储藏方法,马铃薯的营 养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也使其综合经济效益受到了极 大地局限。 目前,我国加工利用马铃薯的主要途径有:饲料、提取淀粉、加工熟食、生产柠檬酸钙等。从目前马铃薯深加工的途径可以看出,深加工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马铃薯的营养价值逐渐被充分利用。但是,随着马铃薯深加工比例投入的增加,马铃薯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马铃薯废水废渣,鲜薯渣含水量高达80%,不易储存、运输腐败变质后产生恶臭,造成环境污染;随着我国马铃薯产业化发展,马铃薯淀粉加工带来的废液废渣处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何解决马铃薯废液废渣引起的污染,并增加马铃薯的综合利 用价值,是马铃薯生产者和科研工作者要挑战的另一难题。 2.马铃薯废液成分及性能简介 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是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水中主要含有糖类、蛋白质、纤维素、脂肪等污染物。马铃薯生产淀粉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淀粉废水有机物含量高,若不经过处理或直接排放,其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后迅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体缺氧而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同时废水中悬浮物品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臭气,恶化水质,由于我国淀粉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淀粉生产过程中大量的植物蛋白未加利用而随生产废水排放,不仅影响了环境卫生,而且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在淀粉废水处理过程中,如果能够同时回收植物蛋白,做到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3.马铃薯渣成分和性能简介 3.1主要成分 马铃薯渣主要含有水、细胞碎片、残余淀粉颗粒和薯皮细胞或 细胞结合物。其化学成分包括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游 离氨基酸、寡肽、多肽和灰分。 3.2流体性质 薯渣含水量很高,达80%左右,但不具备液体流体性质,而表 现出典型胶体的物理特性和物化特性。从胶体中除去水分是非常困 难的,代价昂贵,耗能多。 3.3微生物性质 研究发现,薯渣中自带的菌共15类33种菌种,其中28种细菌,4种霉菌和一种酵母菌。由于菌渣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因此除去薯

马铃薯中的龙葵素

内容摘要:对马铃薯中的龙葵素的组成结构、致毒机理,预防及应用进行综述;对马铃薯中的龙葵素的组成结构、致毒机理,预防及应用进行综述;龙葵素主要来源,发芽土豆马铃薯的有毒物质为龙葵素,也叫马铃薯素,是一种有毒的糖苷生物碱。近期的研究中发现,它与马铃薯的食用方法、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及其遗传育种等有密切关系。鉴于龙葵素的取材方便,在临床医药、农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故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关键字:龙葵素;马铃薯;制毒;治疗 [参考文献] [1]:江成英,吴耘红,王拓一等固态发酵马铃薯渣生产饲料过中龙葵素含量变化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NO.12 :51-61. [2]:张汉成.猪马铃薯中毒的诊治[J].2010,02,048:57 [3]:巩江,倪士峰,邱莉惠,吴一飞,仝瑛,骆蓉芳,赵桂仿.龙葵素的药理·毒理及药用研究[J].2009,37{9}:4108—4109 [4]:李红梅,谢麦香龙葵素在农业上的应用[A].临汾职业技术学院.D41000:34-35 [5]:刘春华,李春丽,尹桂豪.马铃薯及其制品中龙葵素的研究进展[J].2010,38(7):3519-3520

内容摘要:对马铃薯中的龙葵素的组成结构、致毒机理,预防及应用进行综述;龙葵素主要来源,发芽土豆马铃薯的有毒物质为龙葵素,也叫马铃薯素,是一种有毒的糖苷生物碱。近期的研究中发现,它与马铃薯的食用方法、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及其遗传育种等有密切关系。鉴于龙葵素的取材方便,在临床医药、农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故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字:龙葵素;马铃薯;制毒;治疗 1.龙葵素的来源及组成结构 1.1来源龙葵素主要来源,发芽土豆马铃薯的有毒物质为龙葵素,也叫马铃薯素,是一种有毒的糖苷生物碱。这种生物碱不是单一成分,主要是以茄啶为糖苷配基构成的茄碱和卡茄碱两种共计6种不同的糖苷生物碱。马铃薯各部分中龙葵素的含量差别很大,绿叶中含0.25%,芽内含0.5%,花内含0.73%,果实内含1.0%,成熟的块根内含0.004%,皮内含0.01%。完整良好的薯块内只含微量龙葵素,用其饲喂家畜一般不引起中毒。 1.2 组织结构龙葵素义称茄碱,分别与葡萄糖、乳糖和鼠里糖结合的配位体;。茄碱有苦味,针状结晶,在190度呈褐色,熔点248 度,约280~285℃分解;溶于吡啶、甲醇、温乙醇,难溶于水、乙醚、氯仿,可以被酸水解,分解成茄啶和糖。 2.龙葵素的理化性质 龙葵素可溶于水,遇醋酸极易分解,高热、煮透亦能解毒。具有腐蚀性、溶血性,并对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 在处理马铃薯时,对已发芽发青部位及腐烂部分应彻底清除。去皮后把马铃薯切成小块,在冷水中浸O.5 h以上,使残存的龙葵素溶解在水中。利用龙葵素具有弱碱性的特点,在烧马铃薯时加入适量米醋,利用醋的酸性作用来分解龙葵素,可解毒。烹饪马铃薯利用长时间的高温,起到部分分解龙葵素的作用。若吃马铃薯时中有点发麻的感觉,表明其中还含有较多的龙葵素,应立即停止食用,以防中毒。 3.龙葵素的致毒机理及中毒现象 3.1 致毒机理龙葵素是一种有毒性的生物碱,在通常的情况下,马铃薯中龙葵素含量比较低,不会引起中毒。马铃薯中龙葵素含量安全标准为20 mg/100 g,一般成熟的马铃薯中,含量为7~10mg/100 g,食用是安全的。当马铃薯变绿或发芽,就会产生大量的龙葵素,含量可增至500 mg/lO0 g,超过安全标准,容易引起食物中毒。龙葵素的致毒机鲤是抑制体内的胆碱酯酶的活性。胆碱酯酶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生成胆碱和乙酸,该酶被抑制失活后,造成乙酰胆碱的积累,胆碱会使神经兴奋增强,引起胃肠肌肉痉挛等一系列中毒症状。食用含有大量龙葵素的马铃薯及其制品引起中毒虽然轻者只会产生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但严重者会出现昏迷、抽搐,甚至死亡。因此,此

马铃薯研究进展

粮食专家把脉中国马铃薯产业生产利用诸多瓶颈有待突破、北京农业、2009/04 据专家介绍,马铃薯产量高、适应性强,用途十分广泛,是很好的加工原料,也是世界上最有发展前景的高产经济作物之一。发达国家对马铃薯的种植和加工利用都很重视,其产量和效益也很可观。近年来,中国马铃薯生产发展较快,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已跃居世界第1位,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发展民族工业等方面已发挥了一定作用。 优质马铃薯栽培技术、现代农业、2009/01 马铃薯为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及其附近沿海一带、秘鲁和智利的温带、亚热带地区1570年从南美洲引进西班牙,逐渐传播到亚洲、北美、欧洲、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现在分布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马铃薯引进我国仅有4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古、华北、云贵高原气候冷凉地区。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全国种植面积达到7851万亩,总产量3.25亿吨,总产值2739亿元。平均亩产1.06吨,产值87元,远低于荷兰亩产3吨的单位面积产量水平,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马铃薯主要收获物为地下膨大的块茎,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营养丰富,用途广泛,主要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此外,马铃薯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于发展生物能源、工业淀粉和食品加工业。加工马铃薯产品,包括食品,可增值1~60多倍,是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的有效途径。 马铃薯是世界上主要作物之一,继小麦、玉米和水稻之后排在第4位.它粮菜兼用、生育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而且适应性强、营养丰富。又由于马铃薯组织、细胞培养再生植株较容易,其外源基因转化的研究进展也较快,生物技术在马铃薯育种中也已开始得到了实际应用。目前,用来进行马铃薯基因工程的有用外源基因有抗病毒、抗细菌、抗昆虫的抗性基因;用来改良马铃薯品质的淀粉合成基因以及蛋白质合成基因;还有给马铃薯品种以抗除草剂能力的抗除草剂基因和其它一些基因。

马铃薯渣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马铃薯渣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1 王拓一1,2,张杰3,吴耘红1,2,江成英1,2 (1.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2.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齐齐哈尔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春130033)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马铃薯渣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和相关技术,分析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马铃薯渣,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借鉴。 关键字:马铃薯渣禽畜饲料饲料安全性评价综合利用 Review: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Potato Pulp Wang Tuoyi1,2Zhang Jie3Wu Yunhong1,2Jiang Chengying1,2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Qiqihar University,161006 Qiqihar,P.R..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Proces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Qiqihar University,161006 Qiqihar,P.R..China; 3.Jil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angchun 130033)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imary mean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potato pulp in recent years,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echnologies, and provids a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Key words potato pulp, animel feed, the safety evaluation of feed , utilization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potato),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又称土豆。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美国、前苏联、波兰。马铃薯作为世界各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业发展迅速,产量逐年上升。2007年中国的马铃薯年产量已突破7000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跃升至世界首位。目前,全球马铃薯淀粉年产量约350多万吨,其中亚洲是重要的销售地区。国内马铃薯淀粉的年需求量80多万吨,潜在需求100万吨以上。国内现有产量为3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作为实现粮食增值的主要途径之一的马铃薯淀粉和淀粉深度加工业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产业化发展进入高潮。各地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上马了不同规格的马铃薯淀粉厂,使原来价格低廉的农产品转变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淀粉,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然而马铃薯淀粉生产会产生大量废渣,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薯渣的处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马铃薯淀粉工业发展的瓶颈,其转化利用和增值增效问题成为了淀粉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1 马铃薯渣转化的主要途径 马铃薯渣主要含水、果胶、粗纤维等多糖物质,蛋白质含量仅在1%~4%之间,淀粉含量<1%,营养价值较低。薯渣的利用大多局限于以鲜薯渣或晒干后薯渣直接作为禽畜饲料,仅少数烘干制成干饲料。但由于烘干能耗较大[1],使得烘干后制成的饲料成本较高,生产难以长期维持。而且饲料的营养价值低,不能满足家畜对营养的均衡需求。鲜薯渣水分含量高达80%以上,不便于干燥和运输,生产季节若不及时处理,占用场地且易腐败变质,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如何采用最经济的方法解决薯渣水分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烘干成本高、运输不方便等问题,使之转化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品,对于万吨级淀粉厂 作者简介:王拓一(1978—),男,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关键技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