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3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赫鲁晓夫改革是指苏联前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在1953年至1964年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农村改革。
这些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秉持和平共处、冷战解冻、政治和文化解冻、反对个人崇拜、农村改革、农业机械化、工业发展、军事战略调整等。
首先是和平共处政策。
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念,主张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竞争的同时保持和平。
他在1956年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超一流强国共存的口号,这对缓和东西方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冷战解冻。
赫鲁晓夫试图缓和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减少对核军备竞赛的依赖。
他在1959年曾经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了高级别会谈。
这次会谈为双方关系的缓和奠定了基础。
第三是政治和文化解冻。
赫鲁晓夫启动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的解冻措施,试图改革苏联的体制和文化。
他提倡的言论自由、报刊出版自由以及艺术创作的自由程度有所提高,民主改革逐步展开。
第四是反对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批评了苏联前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他积极推动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取消,并强调领导集体的重要性。
这种反对个人崇拜的态度更加体现在他在1956年举行的二十大会议中对斯大林的批判。
第五是农村改革。
赫鲁晓夫试图改善农村的经济状况,提高农民们的生活水平。
他实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包括减少农业税收、提高农产品购买价格、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刺激了农民的产出和农业的发展。
第六是农业机械化。
赫鲁晓夫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试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他鼓励发展农业机械工业,并推广农业机械使用。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农民们的生产水平。
第七是工业发展。
赫鲁晓夫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计划和政策。
他推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钢铁、化工和煤矿等重点工业的发展。
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苏联的工业产出和经济实力。
最后是军事战略调整。
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措施一、背景介绍赫鲁晓夫是苏联的一位重要领导人,他在苏联历史上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赫鲁晓夫的改革活动对苏联的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重要的工业措施和其对苏联工业的影响。
二、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赫鲁晓夫在1953年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挑战。
苏联工业的现代化和提高生产力成为了其改革的核心目标。
苏联希望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下面将介绍赫鲁晓夫改革的一些具体工业措施。
三、重点发展重工业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赫鲁晓夫决定重点发展重工业。
他计划大规模建设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
这些措施旨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能力。
苏联加快了钢铁和石化行业的发展,建设了一系列钢铁厂和化工厂。
这些措施不仅推动了工业发展,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四、农业现代化赫鲁晓夫的改革计划还包括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苏联农业一直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赫鲁晓夫引入了机械化农业的概念。
他提倡使用拖拉机、农业机械和其他现代化设备,以替代传统的手工劳动。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五、加强科技创新赫鲁晓夫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为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加大了对科研机构的投资,并鼓励科学家进行创新研究。
他还建立了一系列工业研究所,致力于解决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苏联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提高了工业的水平。
六、改善劳动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赫鲁晓夫认为改善劳动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对于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和提高工业生产非常重要。
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劳动条件,如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改进工作环境和加强劳动保障。
同时,赫鲁晓夫还推动了住房建设,致力于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给苏联人民。
这些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满意度。
七、改革的影响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措施在苏联的工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一、教材知识掌握1. 赫鲁晓夫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
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
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
(2)主要过程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
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改革历史名词解释
赫鲁晓夫改革是指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接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开始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改革。
这些改革主要针对苏联的农业和工业等领域,对苏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鲁晓夫废除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试图以此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此外,赫鲁晓夫还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旨在提高粮食产量和缓解农业问题。
然而,他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农民的抵触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导致了玉米运动的失败,农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
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问题,最终在1964年他被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赫鲁晓夫:苏联的改革者与领导者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是20世纪苏联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重要思想家,他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赫鲁晓夫作为苏联的改革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进行探讨。
一、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赫鲁晓夫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时期是在斯大林逝世后。
他于1953年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领导层的重要人物。
赫鲁晓夫在政治生涯中,以其强烈的个人特色和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二、苏联的改革者赫鲁晓夫被公认为苏联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改革者。
他积极推动了苏联经济的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
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旨在摆脱斯大林时代的僵化和集权体制,并带领苏联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农业方面,赫鲁晓夫提出了“玉米优先”政策,大力推进苏联农业的现代化,通过提高粮食产量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他还推动农村集体化运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在经济改革方面,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军费开支、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工业、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苏联的经济实力,使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家。
三、苏联的领导者赫鲁晓夫在苏联的领导地位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改革政策上,还表现在他在国际舞台上的领导能力。
他在外交政策上积极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并提出了“和平共处”的理念,为苏联和西方世界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
此外,赫鲁晓夫在苏联内部的政治统治也体现了他的领导能力。
他试图实现一种更加开放和灵活的领导方式,积极倡导“集体领导”,并试图推动苏共内部的民主改革。
然而,由于苏联的政治体制的限制,这些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赫鲁晓夫的遗产赫鲁晓夫的执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争议。
例如,他在苏联共产党内部引起了一些不满和反对声音,最终导致了他在1964年被迫下台。
然而,即使离任后,赫鲁晓夫的影响仍然存在。
他提出的一些改革政策为苏联的后继者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
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年年)苏联的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冷战时期(1947年-1991年)的核心时期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苏联社会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革,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也经历了多次紧张和对抗。
本文将通过对赫鲁晓夫时期和冷战时期的探讨,介绍苏联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变化与反应。
一、赫鲁晓夫时期的政治改革赫鲁晓夫时期是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期。
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党的第一书记,接替斯大林的领导地位。
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改革措施,以改变斯大林时期的高压统治和启动社会主义建设。
首先,赫鲁晓夫开始了一场“去斯大林化”的运动,试图消除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和高压统治。
他公开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大规模镇压行为,使苏联社会得以开展一场公开的斯大林评议运动。
其次,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共处”政策,试图改善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他认为,苏联和西方国家应该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存在的分歧和冲突,避免军事对抗和全面战争的爆发。
此外,在经济和农业领域,赫鲁晓夫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提出了农业“玉米化”政策,试图加强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他还提出了“宜居住宅”倡议,以改善苏联人民的居住条件。
这些改革措施对苏联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二、苏联的冷战策略与回应苏联在冷战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应对西方国家的压力和对抗。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双方互相指责对方是“帝国主义”的代表。
苏联制定了一项积极的国际政策,积极支持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他们提供援助和军事支持,以推动这些地区的独立和社会主义革命。
这使得苏联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在军事方面,苏联加大了核武器和导弹的研发,与美国进行了核军备竞赛。
赫鲁晓夫的历史故事赫鲁晓夫,全名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是苏联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领导人。
他生于1894年4月17日,原本是乌克兰人,后来成为苏联的领导人,并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介绍赫鲁晓夫的一些关键历史故事。
赫鲁晓夫崛起的背景赫鲁晓夫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主要始于二战期间。
在1943年至1949年间,他担任乌克兰共产党的第一书记,负责重建战争破坏后的乌克兰。
之后,他逐渐在苏联的政治体系中 risen to power on the political stag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From 1943 to 1949, he served as the First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Ukraine and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war-torn Ukraine. He gradually climbed the ladder of the Soviet political system.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赫鲁晓夫在苏联的领导期间,致力于推动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
他提出了“农村宪章”,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并试图通过解决农业问题来提高粮食产量。
他还推出了一系列的农业现代化计划,以加速农业的发展,并使苏联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国。
此外,赫鲁晓夫的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工业和农业的经济改革措施。
他提出了“大跃进”计划,以加速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在执行上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联的经济稳定。
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赫鲁晓夫也在苏联的对外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提出了“和平共处”理念,强调国际社会的和平合作与互相尊重。
此外,他还在冷战期间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交流,包括1959年在美国的历史性访问。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表述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也被称为“赫鲁晓夫改革”,是1985年继承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旨在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并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1988年,苏联国家议会教书育人委员会正式批准了赫鲁晓夫改革方案。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一、经济改革(1)简化审批制度,解除许多废除坏死的经济限制,放宽社会财富的私有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淡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加强对市场经济的支持,推动苏联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3)以价格为基础,实施经济改革,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4)改革货币和金融,建立货币运行机制,健全国际商业信用系统和外汇市场,实现货币和金融可转换。
二、政治改革(1)取消某些政治禁令,保护公民言论、宗教信仰和集会自由,取消社会主义实践体制,实行监督制度,推行多党制。
(2)加强党的组织和管理,扩大民主权利,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培育民主社会主义。
三、社会改革(1)实施政策性补贴,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物价合理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改革计划等。
(2)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及社会保险体系,为社会参与者提供社会保障制度,减轻经济的不稳定性。
(3)法律改革,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实行立法、结构裁判、司法行政分立制,提高司法公信力,改善司法效率。
四、科学技术改革(1)改革科学技术制度,建立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加强科学技术活动的管理,推动技术进步。
(2)加强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支持,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加快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五、军事改革改革军事体制,降低军费,改善军队服务条件,使军队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防和警戒任务。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农业改革:赫鲁晓夫推行了农村集体化运动,通过合并农村的小农
经济单位,建立起农业合作社和农工商联合社,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
2. 经济改革:赫鲁晓夫试图改革苏联的经济体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
经济改革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加强国家计划经济的调整和管理,提高
工业生产效率,发展农业和消费品生产,实行军工合理化等措施。
3. 政治改革:赫鲁晓夫试图打破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权体制,提出了
一系列政治改革的倡议。
这些倡议包括缩小党和国家领导层的规模,
减轻官僚主义,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淡化个人崇拜和领
袖崇拜。
4. 历史重审:赫鲁晓夫在1956年的克里姆林宫报告中公开揭示了斯
大林的错误和镇压罪行,进行了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审查。
这一举
动导致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人们对斯大林的崇拜和宣传
受到了很大冲击。
需要注意的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改革成效有限。
随后,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的改革被部分人
批评为过于急进和不够稳定。
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与影响1953年,苏联的领袖斯大林去世后,由赫鲁晓夫接任。
接下来的几年里,赫鲁晓夫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改革。
这些改革对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
一、经济改革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转向自由化经济政策,试图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
他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包括取消多余的工厂和煤矿,允许私人经济和刺激农村生产等。
这些政策使苏联的经济得到了提高,并为之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改革赫鲁晓夫的另一个目标是扭转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压制,重建苏联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性。
他试图解决由斯大林政权造成的社会不满和政治危机。
他削弱了通过大量群众行动实行的全民皆兵方式的军队,缩小了国家安全机构的权力范围,并促进司法独立和审查。
他采取了民主制度的一些措施,包括允许一定的新闻自由、促进公开辩论等,以改善苏联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三、文化重启苏联文化在赫鲁晓夫时代重获自由,文艺复兴。
他采取了“去斯大林化”运动,取消了一些斯大林时期的限制和审查。
这些政策使苏联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
新的文艺作品和文化形象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人心,给苏联社会带来了新的富裕和活力。
四、赫鲁晓夫改革的意义与影响1. 提高了苏联经济的效率废除斯大林的强制性计划,推行更自由的市场制度,使苏联的经济产值迅速提高,极大地改善了生产关系。
赫鲁晓夫改革为以后的人们将斯大林主义和计划经济的方法对立起来制造了大量现实证据。
2. 消除了苏联社会中的不平等问题赫鲁晓夫进行的改革减少了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他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进一步减少了团队主义和群体意识,促进了公正、社会正义和道德美德的重建。
3. 重塑了苏联的文化形象赫鲁晓夫取消斯大林审查制度、艺术政策、改革科学、限制编年史运动、取消《十三条》和《两重性滋柿丝绸》等条例等。
有了这些措施,能赋予普通民众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能够允许更多不同的艺术和文化形式,让人们体验更多的想象力和自由感。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1.背景:斯大林逝世后,继任的领导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模式的一些弊端,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一些改革措施。
2.内容: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在农业方面,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鼓励垦荒,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政治领域,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3.影响: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例题1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这一“玉米运动”的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C
解析: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的改革中,大力推广种植玉米,领导了“玉米运动”。
答案C。
例题2对赫鲁晓夫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A.根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未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改革没有取得任何的成就
答案:B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未根本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B。
1. 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2.下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是()
A.日本的明治维新
B.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
C.俄国的1861年改革
D.中国的戊戌变法
3.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4.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答案】C
【解析】执政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领导人是赫鲁晓夫,答案C。
2.【答案】B
【解析】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改革,答案B。
3.【答案】C
【解析】1958年时,苏联的赫鲁晓夫正在进行改革,其中有关于农业方面的改革,故选C。
4.【答案】B
【解析】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改革没有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