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充满生活的气息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活的气息作者:张桦来源:《文理导航》2012年第09期【摘要】“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学习不能读死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大量“活”的情境中学语文,学“活”的语文。
【关键词】识字教学;作文教学;阅读教学;课外实践;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学生可以观察精彩的世界、洞察生活的秘密、领悟人生的真谛。
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有情有趣——识字教学的“生活化”低年级学生要多识字,尽快地进入阅读阶段。
如何让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横、撇、竖、捺中学得有情有趣呢?我觉得应从整体入手尽量让这些字在学生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画”。
曾听过一堂低年级的识字课“寒流、大雪、北风、腊梅、翠竹、苍松、蟒蛇、蚂蚁、刺猬,滑雪、跑步、跳绳”,印象深刻。
老师首先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寒流侵袭、北风呼啸的场面,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
有的说:“真冷呀!”有的说:“我要是在大路上的话,一定会缩着脖子、低着头,冻得直发抖!”老师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境中认读这些词语,学生读出来的不仅仅是几个词语,更是自己的感受。
“在这么恶劣的气候里。
你们看它们表现得怎么样?”多媒体依次出现腊梅怒放、苍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所感。
有的说:“它们真勇敢。
”有的说:“它们真是好样的,是个小英雄!”“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腊梅、翠竹、苍松!”学生朗读的声音变了,语调变了,就连姿态和神情都变得个个腰杆挺直、精神饱满,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英雄。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灵性在升腾……在这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情境中进行实际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变负担为享受、变苦痛为快乐。
二、开放而富有活力——阅读教学的“生活化”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
”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怎么才能跟生活联系起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要如何与生活联系出声?小学语文课本容纳着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培养训练能力的任务,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的问题日益凸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语文素养提升缓慢。
因此,将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构建生活化的语文学习环境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热点等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例如:学习《春》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春天景色,体验春天的气息;学习《少年中国说》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感受爱国热情。
2. 拓展延伸,应用实践。
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学习《古诗二首》时,可以指导学生用诗歌语言描写家乡的美景;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可以组织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景色的作文。
3. 融合生活,感知文化。
将课文内容与传统文化、社会现象、时事新闻等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例如:学习《木兰诗》时,可以详细介绍木兰精神的现代意义;学习《水调歌头》时,可以讲述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二、锻铸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1. 精选优质内容,贴近生活。
摈弃脱离生活、枯燥乏味的课文,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课文,例如:选取科技发展、环保意识、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文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社会。
2. 改革教材,重视实践。
将传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设置与生活相关的任务和活动,例如:将写作文与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相结合;将课内阅读与日常对话、表达情感相结合。
3. 融入科技,丰富手段。
借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例如:在线观看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图片、动画等,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培养和训练生活化的语文学习能力1. 仔细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吉霞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2(000)026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总页数】1页(P179-179)
【作者】吉霞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吉庆小学,江苏海安2266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9
【相关文献】
1.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2.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3.让生活气息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4.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5.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让“生活气息”在语文课堂上更充沛作者:王学卓来源:《成才之路》 2014年第14期河北卢龙王学卓摘要: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充满欢乐的,语文课堂中充满生活的气息必定会注入快乐的元素,也将这个过程演变成每一次充满趣味的“旅程”。
将生活气息与语文课堂教学沟通和链接,让“生活气息”在语文课堂上更充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关键词:生活气息;语文课堂;沟通链接一、生活气息与语文课堂的距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句话我们一些语文老师经常会听到,但是我们却不知晓如何将生活融入我们的语文课堂。
看看我们一些语文老师所上的语文课,真的是太专业的“语文”了,生活味早已经是渐行渐远。
(1)将教材视为语文教学的全部。
有些老师把语文教材视为教学的唯一,只会在语文课堂上依教材而教教材,凡是语文教材以外的东西都被拒之门外。
有的老师是一手捧教材、另一手握教参,依然将全部身心用在教材和教参上,将教参上的内容“搬运”给学生。
有些老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也能将语文课上得有模有样,但是教材以外的内容一律不涉及,在课上,老师永远就是那个“船夫”载着学生在教材这个有限的“大河”中来回穿梭。
(2)不会有任何“故事”的语文课堂。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将每一篇鲜活的教材无情地肢解得毫无生气与活力。
逐段逐节地分析,字词句乃至整篇,面面俱到,其结果是学生学到的是没有丝毫“生命体征”的标本,根本不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语文课堂上应该适时地让学生分享一些生活故事,这样也会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否则只能是生生剥离了学生热爱语文的爱好。
(3)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
在语文课堂上,有些老师没有真正认识到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而是无情地将这“源泉”给彻底掐断了。
老师不关注时事新闻,不去理睬报纸杂志,更不能做到灵活巧妙地把信息带进课堂,为我所用。
二、生活气息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义”所在有人说:“课堂是开放的、自由的,是一个充满智慧和诗意如春草般生长的牧场,同时又伴随着创造的火花。
浅谈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1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1.1访一访,认知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的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1.2演一演,再现生p1.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
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2生活中寓育教学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
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2.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不会游泳的女生奋力救起了一名落水的二年级小朋友。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
现实中很多语文课堂都存在着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问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高,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养等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一、课堂设计为了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首先需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可以通过诗歌朗诵、名人故事、有趣的语言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语文之美。
课堂设计还可以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感知语文之美。
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或是进行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法除了课堂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老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而非单向灌输。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问题导入、讨论互动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参与感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情感投入。
可以通过课堂问答、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教师自身素养除了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外,教师自身的素养也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师德师风,从而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魅力。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
”“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应回归生活”。
确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创设生活情境。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回到自然,回到生活,回到儿童快乐的天地中去,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新知。
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合作。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
如教学苏教版国标本《秋姑娘的信》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贴枫树叶,说:孩子们,今天有一群宝宝要和我们一起学习,跟他们打招呼吧!叶宝宝带来一段舞蹈作为见面礼哦!快看谁来了?(课件:枫林、簌簌秋风、枫叶飘飘……远处传来秋姑娘银铃般的笑声,慢慢地飘着走来了。
)老师说:美丽的秋姑娘穿过了田野,越过了山冈,走过森林,飘过江河来看小朋友了。
那就快把你们的思念告诉秋姑娘吧,让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可说可问。
教师:秋姑娘也很思念远方的朋友们,天气越来越凉了。
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
有了,就用火红的枫叶给他们写信吧,谁愿意当邮递员把秋姑娘的问候送出去?从树上摘下“枫叶信”分发给四人一组,小组内合作读信,还可互换。
同步贴出枫叶信的内容,即课文。
开课伊始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变虚为实。
让美丽的枫叶信飘进课堂,飘进孩子的心,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秋姑娘”的心灵对话,课文的引出是由孩子自由读信串信而成,自然亲切中接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我引领孩子们看动画,述思念,读枫叶喜爱之情,使朗读真正成为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从而情绪饱满地进入新课学习。
二、联系生活经验学生踏入学校时,已不是所谓的白纸。
他们都带着过去的生活经验、情趣、兴趣、教师要善于凭借学生过去的经验世界,去寻找教与学的支撑点与结合点。
如“牛”的认读,出示电脑课件,图上有一头老黄牛,师:小朋友们知道图上的动物是什么吗?生:牛。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摘要】回归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关键之一就是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相链接,通过扩展学生生活空间、增大课外阅读量、挖掘文本外延、亲身演绎生活等途径,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生活链接扩展主体兴趣很多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我们农村学校资料少,信息网络不发达,加之现在的学生对母语不重视,不爱上语文课,甚至讨厌语文课,似乎语文教学走入了死胡同。
但在笔者眼里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吹来了一股新风,语文教师是可以有所作为,是可以唤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是可以让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课的。
达到这个目的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要链接好课堂与生活这篇文章,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扩展生活空间,广泛接触生活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说得好:“生活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
这告诉我们,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处不存在着语文,只要学生留心,是不难在生活中练好语文本领的。
在学校寝室里、教室里、墙壁上只要你能对此心悦神赏,思而顿悟,定会倍感语文运用广泛;在家中,房前屋后的山坡、树林、小溪、飞鸟……这些洋溢着生命之光的赤橙黄绿能不激起你歌之吟之的神思?电视里的一个画面,劳动的一个场景,父母交谈的一个瞬间,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只要教师认真引导学生去回味,去描摹。
认真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学习语文的情景,那将是有限的语文课堂永远达不到的至极之境。
2.增大学生阅读量吕叔湘先生说得好,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
社会的月新日异都能在书籍和报刊中得到反映,这说明了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
看来课外阅读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挤出时间让学生阅读书籍和报刊,链接好课堂与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高中学生每年都要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书。
可有一些语文老师并不十分注重,他们宁可让学生多做几套练习卷去搏一时的高分,也不让学生广泛涉猎书籍,这是有悖于新课改要求的,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引言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
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偏向于死板的课本知识,缺少生活的呼应和实践。
为了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富有生活气息,我们需要创造一种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帮助老师们将小学语文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好。
1. 运用真实的生活案例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案例来引入课题,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诗歌鉴赏时,可以选取一些生动的社会事件,与学生一起分析诗中的感情和含义。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亲近感,还能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2. 创设情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写作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写作比赛,让学生亲身体验写作的乐趣和挑战。
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3. 结合实际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真实的阅读材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关系密切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并进行讨论。
例如,在学习古文时,可以选取与学生所学课文相关的古代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热爱。
4. 与家庭合作家庭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场所。
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共同为学生创造语文学习的家庭环境。
例如,在学习诗词时,老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与家长一起欣赏、背诵诗词作品。
这样的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有效互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受力。
5. 创设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语文学习的评价方式也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口语表达、课堂演讲、写作展示等。
[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桂林山水》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
越读越有味。
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生:静生:清生:绿生:秀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生:清澈见底生:绿如翡翠生:波平浪静生:晶莹透亮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生:奇生:秀生:险生:怪生:形态各异生:连绵不断生:怪石嶙峋生:危峰兀立生:形态万千生:绚丽多姿生:奇峰夹岸生:峰峦叠嶂生:桂林的山看上去像是神秘的仙境。
生:桂林的山奇丽独特。
生:桂林的山鬼斧神工,令人称奇。
生:桂林的山峰峦叠嶂,引人入胜。
生:桂林的山,一时孤峰直树,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
(评:通过听课文朗读,欣赏风光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诱发学生对山、水的固有体验,体味课文的节奏韵味,学生不仅获得了视觉美,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
心通其情,意会其理,产生审美情感,有关的心理活动也随之活跃。
)(二)、潜心品读,品味生活,体验情感。
师:同学们,作者荡舟漓江,领略了秀丽的山水,旖旎的风光后,发出了一句赞叹。
打开书找一找,然后读一读。
师:谁想读就站起来读。
(三名学生读,教师与学生一同评价)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生: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航行,人好象在画中游览一样。
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
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便产生了教学,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生命力。
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以往的语文教学是非常僵硬死板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单纯的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因此,要把日常生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人性化、灵活化。
一、走进生活,让学生深刻体味课文内容以前学生死学课本,根本不感兴趣,产生了厌学感,学习效率低。
我在教学中试探着让学生走进生活,体味作者当时写作的意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恰巧距学校不远处有一个荷塘,同样也有荷花、有水、有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体会一下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的意境。
组织学生在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到那片荷塘去体验,并且配上音乐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荷塘月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演绎生活,再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再现,但由于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和学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与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即使作者的阅历及思维与学生也有一定的差距,要想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正确鉴赏课文的艺术内涵,就必须缩短这种差距。
根据课本中的不同人物形象,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通过学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内容,使一个个人物活生生的再现在同学们眼前。
通过这种教学,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非常投入,也同样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如教学《雷雨》一课,让学生分别扮演剧中周朴园、鲁大海、周萍、鲁侍萍等人物。
使周朴园这个资本家的冷酷无情、道貌岸然,以及在儿子面前的庄重严肃,对美丽、温顺的侍萍严厉冷漠、安抚软化等复杂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体验生活,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课文,如果不结合学生所学知识,不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不让学生体验生活,是很难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即使通过教学把教师的感悟强加给了学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干瘪、僵硬的,并且很快就会忘记。
让语文课充满生活的气息
案例一: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是《到民间采风去》,活动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到民间采风去,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
当时《舌尖上的中国》正红遍大江南北,我就抓住这个契机,在班级开展了一次”舌尖上的六合”活动,让学生们利用假期去找寻具有六合特色的”民间小吃”。
学生的兴趣很高,走街串巷,带上相机,先品尝美食,再带回让人垂涎欲滴的照片。
我发现真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六合猪头肉、活珠子、盐水鹅、牛脯、龙袍蟹黄包这些早已声名远播的特产图文并茂地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更让人惊喜的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街头美食也被学生们”挖”来,当一道道美食的图片放映时,大家发出了一声声欢呼。
心细的学生还写出了自己品尝美食的感受,那文笔细腻传神,比平时的习作精彩许多!同学们由衷感叹:生在六合真好,口福不浅啊!案例二:在八年级上初步学习了新闻这个体裁以后,我先让班级每4个学生组成一个新闻采访小组,再确定采访对象,他们自由分组采访我们学校的教职员工。
学生们视野很开阔,有的采访班主任,有的采访任课老师,有的采访门卫师傅,有的采访实验室老师,有的采访食堂工作人员……有一组学生来问我:”我们想采访校长可以吗?”我鼓励他们说:”可以,大胆去采访,要表现出我们的诚恳与实力!”学生们在校园中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采访。
他们带上纸笔,带上录音笔,推开一扇扇办公室的大门,和自己的采访对象交流沟通。
采访任务胜利完成,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组同学选择了
学校的送水工采访,在《采访有感》中,一位同学写道:”送水工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一边继续排放着空水桶,他忙得实在停不下来。
他肩上挂着的毛巾在诉说着他的辛苦,他卷起的裤脚在讲述着他的忙碌。
”我发现这里的细节描写真精彩,如果学生不是走到送水工的身边,不是耳闻目睹,是写不出这些感人的文字的。
案例三:学生都怕写作文,觉得下笔无语,或虚构内容,或翻版故事,或空洞无趣。
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我觉得还是要鼓励他们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找到源头活水。
在教完《背影》一课以后,我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背影》能感动几代读者?”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最后一致认为:”父亲的背影凝聚了深深的父子情,选材虽小却真实感人。
”我又启发学生:”你们观察过自己父亲的背影吗?今晚的语文作业就是用心观察父亲的背影,用心记录下来。
”学生们很听话,绝大多数孩子都认真完成了这项特殊的语文作业。
在接下来的作文课上,习作的命题就是《父亲的背影》。
因为有了生活中真实的观察与感受,学生下笔流利了许多。
有的写了在厨房忙碌的父亲的背影,有的写了在风雨中骑车前行的父亲的背影......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个孩子写了他父亲因为身处困境偷
偷哭泣时双肩抖动的背影,让人看了潸然泪下。
因为作文的命题贴近生活,所以出现了许多感人佳作。
以上三个案例就是我日常教学中真实记录的片段,设计这些环节时我把语文教学和生活链接在一起,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
从这些教学实践中,我有几点感受:
(1)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要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常常感叹”语文难教”,老师课堂上抑扬顿挫,课后循循善诱,可是学生对语文学科兴趣并不高;学生也常常抱怨”语文难学”,一遍遍读,一行行写,就是拿不到高分。
其实我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我们脱离生活的纯粹知识讲授可能会让学生考出高分,却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2)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这就启发我们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它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使其自身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教材。
例如设计的”校园采访”就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把语文课堂延伸到了校园,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也让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
它把语文置身于社会生活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把《皇帝的新装》搬上了学
校的舞台,舞台成了语文课堂。
我带着学生在校园里寻找春天的踪迹,校园成了语文课堂。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
(3)”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只有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语文中处处折射出生活的光彩,让生活走进语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