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木油田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的进展

新木油田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的进展

新木油田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的进展
新木油田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的进展

新木油田油藏精细地质研究的进展

油藏精细地质研究可以指导油田生产。目前国内外精细地质研究主要体现综合性,建模、数模一体化,重视露头研究,模型实时更新和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新木油田精细地质研究主要集中在细化开发单元、成因单元砂体的连续性和连通性描述、储层构型、表外储层研究、地质建模等方面。在细化开发单元和表外储层研究方面是是适合吉林油田陆相复杂油气储层研究和油田生产实际的。

标签:精细地质;开发单元;建模

1 国内外精细地质研究

国外精细地质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体现综合性,用于提高地质模型的准确性

国外精细地质研究,很早即重视综合地质研究,指导油田生产。如JohnJ.Schneider通过研究各种地质因素,用于指导和监视加利福尼亚州凡吐拉油田复杂储层的注水情况[1];J.G.Hamman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和储层模拟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减少了不确定性估计;Wiseman通过多学科有机结合,研究好斯敦海油田中地层充填和储层连通性问题。

1.2 建模、数模一体化研究

建模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个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静态模型,然后用于数值模拟。将建模和数模一体化研究,动静结合,不仅可以检验、改良地质模型,而且使剩余油的预测更准确。

1.3 重视露头研究

根据将今论古的原理,地表露头蕴藏了地下储层在地表经历的相同或相似的作用,通过露头研究得到的规律应该也适用于地下储层。因此,露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4 模型实时更新

隨着油田生产,地下储层的性质会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对地下储层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对原始模型进行实时更新将更合理。Harun Ates利用不断增加的新钻井,通过改变模型内连通砂体和流体的体积(传导系数),实现了对原始三维地质模型的动态更新;V.Gholami利用模糊集合理论对储层内岩石类型的内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进行研究,实现了对储层静态和动态性质的更新。

1.5 理论技术创新与应用

油藏工程技术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是功不可没的。如今,石 油的开采逐渐遇到了越来越多的瓶颈,这也给油藏工程的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油藏工程的研究过程中,已经将众多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到了其中。有储层精细描 述技术、储层自动识别技术、多学科油藏描述技术、剩余油综合描述技术、油藏数值描述 技术以及油田开发规划方案优化技术。本文主要以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多学科油藏描述技 术为主,介绍它们的应用和发展。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 主要内容  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对油田挖潜和提高采收率,以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1 ] 。其主要任务是以剩余油分布 研究为核心,充分利用各种静态和动态资料,研究油藏范围内井间储集层参数和油藏参数的三 维分布,以及水驱过程中储集层参数和流体性质及其分布的动态变化,建立精细的油藏属性定 量模型,并通过对水驱油规律、剩余油形成机制及其分布规律的深入研究,建立剩余油分布模型,为下一步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2 ] 。 发展前景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是全球油田开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自油藏地质师和工程师们集中 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从此油藏描述 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以用“精细化”来形象地概括。“精”就是要定量化和提高精确度;“细”是描述的内容和尺寸愈来愈细,也就是分辨率要求愈来愈高。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推 动下,精细 油藏描述研究开始了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向微观、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历程。 现状 目前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①井间储集层分布及精细储集层地质 模型; ②开发过程中储集层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③开发过程中流体性质的动态变化特征; ④剩余油分布特征,关键问题是建立精细储集层地质模型,确定剩余油分布特征。 1. 2 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水平 由于国内外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所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也各有侧重,故形 成的研究技术也各有特点。 在沉积学方面国内外研究水平大致相当,但由于中国油气田以陆相储集层为主,在湖盆沉积 学方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沉积学理论和工作方法,并在石油行业制定了油藏描述沉积学 研究规范,在油田开发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在地质学定量研究方面,国内外水平接近,都建立了几个定量地质学与原型模型研究基地,国 外以美国Gyp sy 剖面为代表,国内以滦平扇三角洲和大同辫状河露头为代表,通过定量地质 知识库的建立,为在更精细的尺度上描述和预测储集层的空间分布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板[3 ] 。 在测井技术方面,国外公司在测井系列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占有领先地位,而国内主要是 引进和开发利用国外测井技术。近几年来,国内在利用常规测井解决裂缝问题、进行水淹层 和低电阻率油层解释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 ] 。 在开发地震技术上,国外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在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处于领先水平,但在预 测精度上仍然存在技术瓶颈,特别是对薄层的预测较难。国内仅部分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对6m 以下的薄储集层还难以准确预测。 地质建模中的随机算法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外已经建立了一套较成熟的算法体系,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商业性软件,国内则以引进应用为主。

油藏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

330 CPCI 中国石油和化工 石油工程技术 油藏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 杨 琦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100)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石油与天然气等能源物质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对油藏的不断勘探开发,油藏类型越来越复杂,油藏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油藏开发技术现状重点对我国未来油藏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对于我国油藏工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油藏 开发 现状 趋势 指导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大。特别是最近几年汽车的不断普及,更加加大了油气资源的缺口。但是我国的石油储备量是十分有限的,且经过多年的勘探与开发,我国的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因此,由此可以推测出在今后的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事业中遇到的地质情况会越来越复杂,开采难度会越来越大,采收率及采收的油品与天然气的品质也会越来越差。综上所述的种种难点,本文重点对我国未来复杂油藏的开发技术进行了展望,对于我国未来石油天然气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2 油藏开采技术现状分析 我国在石油的开采技术研究方面起步较晚,相比于美国等技术先进的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这么多年的研究下我国的油藏开采技术也不断在上升。特别是最近几年油藏注水开发技术的推进及分支井钻井开采技术的普遍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复杂油藏开采难度大采收率低的困难。接下来主要介绍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油藏开发技术。 2.1 分层注水开采技术 分层注水开采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解决了我国目前很多的勘探开发难点,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目前我国主要应用的注水开采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偏心配水法、同心集成注水法以及高效测调分层注水法。分层注水开采技术起源于20世纪初期,主要是通过将水注入资源枯竭的地层后在水所提供的压强下会给油藏提供一定的压力,在此压力下可以提高油气资源的采收率。此项技术在我国虽然发展了多年也解决了一定的难题,但是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在此项技术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亟待解决。 2.2 频电脉冲开采技术 频电脉冲开采技术指的是对油层施加一定的电压冲击或者电爆炸,使得井下地层中的液体进行高压放电来处理油层。并且所施加的压力脉冲会在通过一定的方向分散出去,此项技术应用在薄层或者在注水法中影响较小的油层中具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增加油气采收率达到增产的目的。 2.3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指的是将二氧化碳注入油藏中,二氧化碳具有易溶的物理特性且是气体会使得原油的体积膨胀,导致油水两相的界面张力降低。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特点是适用范围广,施工成本低以及能够大大提高采收率,且能够对大气多于的二氧化碳进行合理的处理,简介的起到了保护大气层的作用。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在今后的油气资源开采中可以广泛的采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以达到增加采收率的目的。 2.4 抽油泵开采技术 在油藏的开采过程中主要应用到的抽油泵有三种:电动潜油 泵、水利活塞泵以及水利射流泵。每种抽油泵具有不同的优势,在不同的地层条件下可以选择不同的开采技术以达到增采的目的。电动潜油泵是由多级离心泵及电动机链接而成的一套机泵组,在动力电缆的作用下给井下电机传送动力从而驱动离心泵工作将井下的流体传送到地面;水利活塞泵的工作原理是在地面泵的作用下将水注入到井底液压马达,如此反复操作以驱动水利活塞泵的工作。水利射流泵的特点是施工成本较低,工作原理较简单,缺点是增采效率不高,所产生的压力差也很小,一般在井底压力较高时候才使用此项技术。 3 油藏开发技术发展方向 3.1 压裂增产技术 水利压力增产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应用最广,应用效果也最好。此项技术的目的是能够在井底形成大面积的裂缝,从而为油气资源的流通提供更多的通道。水利压裂的首要目的是改善储层与井眼之间的流通性。近年来,水利压力技术是一项热门的研究方向,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限流压裂完井等。在未来的研究进程中主要可以开展的研究方向有多裂缝压裂技术、重复压裂技术、水平井压裂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必将为日后油气资源的开采做出巨大的贡献。 3.2 超前注水技术 此项技术指的是在采油井投产之前投注注水井,油井投产时其泄油面积内含油饱和度不低于原始含油饱和度,地层压力高于原始地层压力时必将建立一种有效驱替的注采方式。提前注入可以使地层压力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可以使得油气田开采保持在较高水平。超前注水技术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能够建立高效的压力驱替体系,提高单井产量;二是能够有效的保护地层降低储层伤害率;三是能够提高油相的相对渗透率达到提高油气最终采收率的目的。 3.3 层内爆炸增产技术 此项技术指的是在岩石裂缝中放入适当的炸药,爆炸后就会在主裂缝周围产生大量的裂缝从而提供油气资源采收率。炸药释放能量有3种形式:爆轰、爆燃和燃烧。深部地层造缝的特征是压力高、能量大、加载空间狭窄,同时,根据力学原理可知静水压力再大也不能压裂岩石,只有偏应力足够大才能压裂岩石。 参考文献[1]李稀明,来传振,陈国强,肖贤明等.微生物采油技术与物理模拟研究现状田.石油钻采工艺,2006,(01) [2]刘合.大庆油田采油工程面临的难题和技术发展方向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9,(05) [3]石梅,孙风荣,侯兆伟等.大庆油田微物采油技术的发展和前景田.世界石油工业,2000,(O4) [4]张盘,蜘坤芳。余雷.多分支井船井完井应用技术研究[J].石油拈杯技术.2009.2,(6):7—12.

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评《油气田开发地质》

新疆地质XINJIANG GEOLOGY 2019年9月Sep.2019 第37卷第3期 V ol.37No.3 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 ——评《油气田开发地质》 李龙龙1,夏晓冬2,高滔2,张锴卓1 (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七采油厂) 石油天然气作为优质 能源、化工原料及战略物资, 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储 量及自主产能始终在我国国 民经济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 置。国内不少油田多进入后 期生产开发,复杂地质条件 的油气藏相继增多,高含水 油田的出现也更频繁,这愈 加需要完善的油气田开发理论及更先进的科学技术,针对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尤为重要。《油气田开发地质》一书正是基于此,介绍了油藏中不同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重点阐述了油气成因、运移及储层性质,分析了不同油气藏的成藏类型及分布规律,论述了油气储量分类标准及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评估方法。本书理论性完整、新颖,实用性较好,且适用性较广泛,具重要参考价值。 储藏中的流体主要指石油、天然气及油田水。石油通常以烃类化合物为主,含少许非烃类元素,其中烃类已发现化合物种类多达400多种,非烃类则主要以硫、氮及氧为主,石油呈现的颜色主要与其赋含胶质及沥青质相关;天然气则以烃类气体为主,主要为甲烷,其赋存形式多样,或单独存在,或与石油相伴而生,根据产状类型可将其归纳为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煤层气、溶解气及气体水合物等,不同气田天然气化学性质及物理特性也存在较大差异;油田水通常与石油或天然气同时存在,以不同蕴藏状态赋存于沉积物孔隙中,其长期与油气的共存,互相影响,使得其成分复杂且性质多变。 目前对石油天然气的成因说法不一,主要存在无机成因及有机成因两种理论,但由于有机成因假说可用来指导实际的勘探开发工作,因此被广泛认可。该种假说认为石油是沉积层中有机质经过长期的各种地质作用聚集演化而来。同时,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达到一定条件才能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这也是地球化学领域用来做烃源岩比较常用的指标。储集层是油气资源赋存形成的必须条件,其本身的地质特性通常决定了油气藏分布、大小及产能。储集层中的圈闭是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对油气藏的聚集形成具决定性作用。除储集层及遮挡物,盖层便是圈闭的组成部分。盖层的存在也决定了油气藏是否有开采利用价值,其一般位于油气储集层上方,有利于油气聚集及封存。 油气藏的形成都是生油层中油气运移进入储集层,进而在盖层保护下聚集形成最终的油气藏。油气运移过程复杂多变,一个油气藏的形成大致被分为初次和二次运移两个理论阶段。生油层中的油气运移进入储集层被认为是油气的初次运移,随后在进入运载岩后的运移统称为二次运移。油气聚集带通常控制着油气田分布,但其概念较模糊,常与油气田混淆,油田聚集带主要被归结为背斜型、断裂型、单斜型及生物礁型。沉积盆地通常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一定的先决地质条件,因此也被认为是一个基本的地质单元。地壳中的油气资源分布极广泛,但均衡性较差,具一定的维度分布特征,同时在地质时间上分布也较集中,综合来看油气资源的分布具一定规律。油气田后期开发阶段,伴随着注水增产工艺的应用,使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变得复杂,其通常与含水量及分布密切相关,其中人工注水也是导致高含水油田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开发新油田的同时,积极全面地认识开采老油田的剩余油是当前研究高含水油田的主要工作。高含水油田的分布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其主要有8种类型。 综上内容均在《油气田开发地质》一书得以详细论述,明确油气开发过程中高含水油田成因、分布规律、地质特征及地质参数等始终是油田合理高效开发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我国在今后的高含水剩余油分布研究中应结合宏观及微观角度,重点集中在高含水油田中剩余油饱和度的研究,探究剩余油形成及分布的微观机理,加以实验验证的方式全面综合解释高含水油田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结合多方面的技术手段,形成一套系统的评估方式,进而定性定量地描述和评价剩余油的分布规律,计算石油储 量并进行油藏的综合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