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在肇庆的传教经历[1]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8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揭秘利玛窦怎样在中国传教的?
导语:利玛窦来华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因为来华传教而被中国人熟知。
利玛窦铜像利玛窦出生于1552年,从小在耶稣会开办的学校
利玛窦来华
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因为来华传教而被中国人熟知。
利玛窦铜像
利玛窦出生于1552年,从小在耶稣会开办的学校读书从而培养了他对神学的深刻喜爱。
即使父亲把他送去学习法律,后来他也中断了学习加入了耶稣会。
至此,他完全投入对神学的学习,此外还学习哲学、拉丁文等多国语言。
在来华前,利玛窦先被派往了印度传教,那是1578年。
在印度的两年,他一方面实践传教,另一方面继续学习各种自然科学和语言,从而使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神父并被举荐到中国去传教。
当时的中国还是明朝万历年间,因为朝廷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所以欧洲的传教士们居住并传教的中国也只是在澳门而已。
利玛窦于1580年出发,经过马六甲海峡来到澳门,因为途中患上重病,所以等他到达时已经是两年以后。
利玛窦只在澳门居住了一年就进入了中国,首先在广东肇庆进行传教。
此后,他又在韶州、南昌和南京等地先后居住并建立传教驻地,直到1601年他到了北京,至此他在北京长期居住直到病死。
利玛窦来华传教期间,除了介绍天主教教义,还向中国人宣传西方传统文化,而他传播的主要对象就是他所结识的士大夫。
同时,利玛窦也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折服,不断学习和研究,也把不少中国经。
利玛窦与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两千年来,中国的学术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大规模接触共有两次,一是为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扎根,并最终被改造成在中国传播最广泛的宗教之一。
二是在明清之交,中国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另一个高峰期。
明朝末期的万历、天启和崇祯年间,欧洲的一批耶稣教士联翩而至,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同时他们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技术,为长期停滞不前的中国科学文化的苏醒和发展注入了积极的因素。
利玛窦就是这些传教士中最著名的一个。
利玛窦是意大利马塞拉塔人,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出生在当地一个旺族家庭,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进入本城的耶稣会学校学习,成为天主教的忠诚信奉者。
十六岁时,他被送到罗马学习法律,同时仍在耶稣会主办的学校里继续学习哲学和神学,他的兴趣广泛,又学习了诸如天文、数学、地理等多种知识。
十五、十六世纪的欧洲正处于迅速上升阶段,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到处都是一派崭新的景象。
欧洲的各基督教团体也急欲使亚洲等地区成为新兴的“福音”之地,因此都积极地组织远东传教团到远东传教,利玛窦就是其中的一员。
他自愿加入传教团体,于万历间五年(公元1577年)受命前往印度传教;在葡萄牙候船期间,他进入耶稣会士训练东方教团的中心,高因利盘大学短暂学习。
至此,他已拥有了丰富的神学、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知识。
利玛窦是当时外来传教士中科学知识最丰富的一个人,同时他也是耶稣会传教士中最早进入明朝首都北京,并对于当时中国社会上层集团、文化学术界人士和以后耶稣会传教事业最有影响的人物。
利玛窦为取得人们对传教士的信任,便以介绍科学知识作为传教手段。
但实际上,晚明外来的传教士是欧洲商业资本主义进行扩张的先遣部队,可是从客观上他们却又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初获成功在利玛窦之前,耶稣会传教士为了进入中国几经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努力,但此时的中国极度自封,所以他们并未收获什么成果。
直到利玛窦来之后,才开始稍稍打开僵局。
中西文明的碰撞---------利玛窦在肇庆的传教事业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西欧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最早来到中国广东的是葡萄牙,后来西班牙、荷兰和英国也相继入侵中国。
在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之际,天主教传教士也趁势而入。
明朝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后,西方传教士便不断到澳门。
葡萄牙国王在哪里委派主教,招收一些中国人信仰天主教,并逐步向广东内地发展。
耶稣会是天主教的一个教派。
1578年(万历六年),利玛窦和罗明坚(意大利人)等14名耶稣会士从里斯本东航。
1579年他们到达澳门,首先学习中国语言和典籍,了解中国文化。
1583年,(万历十一年),他们在肇庆知府王怑的帮助下,获准进入广东肇庆,并建立“仙花寺”,这是西江流域的第一座天主教堂。
肇庆市两广之间的一个重镇,又是肇庆府衙门所在地,两广总督署也设在这里,所以利玛窦和罗明坚选择肇庆留居,目的是取得地方最高长官的支持,便于开展传教活动。
罗明坚等人剃发穿僧服,颇有鱼目混珠之意。
1588年,罗明坚被逐回澳门并于同年回国,利玛窦则在华成功扎下了根。
利玛窦和罗明坚到肇庆后,继续学习中国语言、书法和风俗习惯,还采用中国的服饰、饮食和礼仪。
他们身穿中国的普通外衣,使当时知识分子与士大夫都乐于交游。
他们的书库收藏许多中国书籍,还用高薪聘请一位有声望中国学者,住在他们家里当教师。
在家庭教师帮助下,罗明坚写了一部《天主教实录》,成为耶稣会士到中国后写的第一部中文书,并印发广为流传。
他们攻击佛教,破除人民对佛教的偶像崇拜,当时即有几十人接受教会洗礼,参加耶稣会。
利玛窦为实现传教的目的,首先宣传西方文明的进步。
利玛窦曾在肇庆的居所专门辟出一个图书馆,展示西洋书籍。
其精美的印刷、考究的装帧、烫金的字体,使来访者赞叹不已,并进而想象西方文化之高明。
其次,还传播了西方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地理、数学、机械方面的知识。
他们在教堂接待室的墙上,挂着一幅用欧洲文字标明的世界地图。
利玛窦所描绘的中国1(上)作者:何辉来源:《国际公关》2015年第02期利玛窦是1582年8月7日到澳门,并于1583年9月赴肇庆。
他在中国度过了他的后半生。
在长达20多年的中国传教生涯中,他写了不少著作,也往欧洲写了不少信。
他的信件与著作,对增进当时的欧洲乃至后来的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对耶稣会的态度明代中国对耶稣会的态度在并不开放。
自利玛窦初到中国时起,他便感受到中国对耶稣会传教的抵触。
利玛窦在1584年9月13日自肇庆写给澳门的詹巴蒂斯塔·罗曼(Giambattista Roman)的信中写道:“这个强国(中国)却十分封闭,任何努力都无济于事。
直到五六年前,视察员神父从印度派罗明坚(Michele Ruggeri)神父到澳门。
”2利玛窦的一些经历使他意识到,在中国传教,获得官方的认可或至少与官员成为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在1595年11月4日自南昌寄给在罗马的耶稣会总会长克劳迪奥·阿夸维瓦(Claudio Acquaviva)的信中,利玛窦讲述了自己在南昌的一次经历。
当时他由于身体不适,住在一个好友家中,无法去拜见巡抚大人。
于是,传闻四起。
可是,在巡抚大人表示要召见他后,当地许多官员立刻改变了态度,纷纷前来拜访他。
当他去拜见巡抚大人并得到赞扬后,他的处境就进一步好转了。
巡抚大人批准他留在当地,并请他制作了两个日晷,一个是为南昌使用制造的,一个是为了巡抚大人家乡制造的。
巡抚大人作为回报,送给利玛窦一大堆银子。
3在经过了长期的努力后,利玛窦和他的同事们为耶稣会在中国赢得了不少的认可。
在赢得大量的文人和官员朋友后,他们甚至赢得了万历皇帝对他们的一定程度上的帮助和支持。
(关于利玛窦和他的同事们是如何在中国赢得耶稣会传教事业的进展的故事,邓恩在《从利玛窦到汤若望》4 一书中有非常详细的叙述。
)利玛窦对皇帝在中国的最高裁决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有清晰的认识的。
利玛窦在1605年5月10日自北京寄给在罗马的耶稣会士吉罗拉莫·科斯塔(Girolamo Costa)神父的信中写道:……这磨难是永受赞美的天主给我安排的,要让我在中国这片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上耕耘。
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和成就10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班15号劳淑宜摘要: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一大批传教队伍涌入中国,在中西方的航道上掀起了早期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殖民地传教的热浪。
但说到能久留在中国,一直受到中国人民和耶稣会敬仰的早期耶稣会会士,利玛窦则首屈一指。
他不仅结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天主教教义,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同时也将东方的文化传播到西方国家。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程中,利玛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字:中西文化交流利玛窦传教贡献成就背景利玛窦,字西泰,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马拉切培,1571年加入耶稣会,1582年(万历十年)应范礼安之命,泛海到澳门学习汉语,为到中国内地传教作准备。
1583年与罗明坚同赴肇庆,开始了传教活动。
先后居住在肇庆、韶关和北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1610年,利玛窦因病去世,年仅59岁,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传教生涯。
14—16世纪,欧洲社会和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在一些新起的民族国家里开始萌芽,使得当时文化变得昌盛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加上新航路的开辟为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新兴的欧洲同古老的东方之间的文化特别是宗教上的交流提供了新机遇。
面对欧洲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天主教会抱残守缺,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保守势力。
人们越来越反对天主教会,因此导致了宗教改革的爆发。
面对宗教改革带来的冲击,罗马天主教会积极寻求发展、改造的道路。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产生了一个后来对中国天主教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修会—耶稣会。
为谋求发展,耶稣会积极向海外派出传教士,在初步制定中国传教策略后,利玛窦坚决执行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由此获得成功。
利玛窦以前的传教士曾经试图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的种种努力都完全落空,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中国严禁传教士入境传教。
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400多年前,小帆船“圣路易”号载着一位蓝眼睛的西方人从大西洋彼岸驶来,穿过狂风惊涛,来到中国澳门。
这位西人名叫利玛窦。
不久他再度乘船溯西江而上,踏足广东肇庆,从此走进中国文化的大门,他主张将孔孟之道和宗法敬祖思想同天主教相融合,致力于向中国介绍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并将中国文化推介出去。
继马可波罗之后,他是又一位对中国文化“痴迷”的意大利人。
由于他的杰出贡献,利玛窦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
1552年10月,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省马切拉塔市的一个药剂师家庭,原名MA TTEO RICCI,23岁时被派往东方。
利玛窦与罗明坚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9月10日)经澳门抵肇庆,6年后离开。
这期间,利玛窦取号“西泰”,又号“西江”。
肇庆六年,利玛窦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门,他所创业绩,有不少堪称“中国第一”。
第一座欧式天主教堂利玛窦与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澳门教会负责人罗明坚来到肇庆后,剃头留须,身着中国僧袍,自称“西僧”。
他们向知府王泮行磕头礼,道:“我们这些欧洲人,早已仰慕东方是太阳升起之地,这次远渡重洋,是慕中华帝国之名,来这里度过余年的。
”随后提出想在这里择地造房而居,表示绝不生事。
翰林出身的王泮是明朝少有的开明官员,能诗擅写,见两位西僧态度友好谦和,对他们采取了宽容接受的态度。
得到当地官府的准许,利玛窦将在澳门募集到的约20万银元(一说是6000金币),于祟禧塔旁择地建造教堂。
1584年夏天,教堂的第一层建成了。
落成之日,王泮送来亲笔题匾“仙花寺”。
“仙花”是中国人对圣母的一种别称,“寺”是中国佛教徒聚集的场所。
法国裴化行所著的《利玛窦评传》中说:“名称是王泮取的……听到如此诗意的名字,老百姓立即认为就是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
”利玛窦同意将天主堂起中国化的名字,无形中拉近了他与肇庆人的距离。
1585年11月24日,中国内陆第一座欧式天主教堂仙花寺全面竣工。
教堂分上下两层,外墙用青砖砌成。
利玛窦的传教“规矩”葡葡萄牙人手持保教权的“令箭”,驾驶着三角帆船,来到了远东。
在他们的船舰中,一般有3种人,商人、军人、传教士。
商人是开拓生意的,军人是征服殖民地并保护商人的,传教士则是归化异教徒的。
1578年,年仅26岁的耶稣会士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就是这样从里斯本出发的。
5年后,即1583年10月,利玛窦第一次来到广东。
最初在肇庆,两广总督郭应聘批准在西城建“仙花寺”,匾额是肇庆知府王泮题写的。
郭应聘是个清官,《明史》有传,在修身律己方面,与海瑞齐名。
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公关能力。
当时的肇庆是繁华之地,不仅有知府衙门,而且是两广总督衙门所在地。
利玛窦初到中国,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是怎么迅速融入当地,并且为传教事业打开局面的?利玛窦在华前后27年,在华南(广东肇庆、韶州)居住了12年;在华东(南昌、南京)居住了6年;在华北居住了9年,最后终老北京。
利玛窦在华传教,有“三绝”,第一,他可以用汉语传教,写作汉文;第二,他学识渊博,利用自然科学传教,俘获了很多知识人的心;第三,他依靠士大夫传教,虽然最终也没有见到皇帝(万历皇帝根本就不上班),但是连徐光启这样的大学士级别高官,也接受他的洗礼。
这些功夫都是他在广东期间打下的基础。
先说汉语汉文。
利玛窦虽然在澳门也学习过汉语,但“初时言语文字未达”,他在肇庆及韶州,都请了家庭教师,帮助其学习语言和文字,以致能“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
他广泛搜罗中文经典,并且下功夫研习。
在向国人传教之前,先接受了国学的洗礼!利玛窦利用科学传教。
他介绍了这个世界的模样,为的是打破国人的中国中心主义;可是,他所绘的世界地图,中国处于天下之中(今日中国的地图就是如此),叫做《舆地山海全图》,为的是满足国人的中国中心意识。
他展示了西方科技成就,自鸣钟、玻璃三棱镜、天球仪;欧洲印刷精美和封面烫金的书籍、数学计算法,教堂建筑的欧洲式风格,“天主圣母像”栩栩如生的人物和色彩。
在近代以前,中国学术思想和外界的大规模接触只有两次,一次是魏晋以来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第一个进入中国内地并且深入宫廷的传教士他是通晓中西方文化并为之传播的使者在中国生活了28年——游历重要省份、和中国的贵族、高官以及杰出学者友好交往,会说本土的语言,他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专心攻读过了中国的古代的儒家经典1582年受教会委托前往中国传教因为欧洲的葡萄牙人在澳门获得居住权,来自欧洲的传教士们先停留在澳门1584年利玛窦获准与罗明坚神父入居广东肇庆在肇庆建立了第一个传教驻地,肇庆,广东总督府的所在地。
他们对中国官员自称来自“天竺”,致使中国人以为他们是佛教徒。
为什么要自称为僧?关键是他们急于与声名狼藉的葡萄牙商人保持距离,朝廷是姓闭关锁国的政策、同时葡萄牙商人在广东、福建一带表现恶劣,他们害怕传教士会把葡商带入内地,他们身穿佛教僧侣的服饰,认为这样能够博得人们的好感,而且他们也觉得这与天主教神父的装束相差不大。
这也使中国人更加相信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僧人。
以便获得定居内陆的机会他们在这里所强调的主要有三点:是僧人而不是商人;来自西方而不是澳门;为了与世无争的侍奉上帝而不是给他人增添麻烦僧人、天竺之说纯属借用,前者为了表达西士的非世俗性后者则为了表明其故里的遥远对于把守国门、控制人员进出的封疆大吏来说,只有把这些西士当做僧人来看待,才能为他们入华定居找到勉强说得过去的理由。
因为僧侣们即使在最保守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也得以享有进出国门的相对自由,在官员开来,僧人是与世无争的,不会给国家的安全和政治的稳定带来麻烦,反而还会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有证据表明,在1595年利玛窦改穿儒服之前,中国官员均认为他们是佛教僧侣,充其量是一个新教派的僧侣第一座教堂:仙花寺完全按照佛教的风格建造但是他们的目的,终究是为了传播天主教的教义。
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科学来沟通,因为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趣的东西,利玛窦就成了一个文化大使为了传教,他们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机械钟、地图等并做演示如何运用这些先进仪器。
浅析利玛窦的文化交流方式摘要: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新时代,它持续的时间虽然不长,却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经验。
其中利玛窦是明末传教的耶稣会中最著名的人物,他在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和将西方文化传到中国即在“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两个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于利玛窦传教的研究文章很多,本文就从利玛窦的文化交流方式着手,简要分析一下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
关键词:利玛窦;易服;儒学;士大夫利玛窦1552年10月16日生于意大利的中部教皇邦安柯那(Ancone)省的马塞拉塔(Macerata)城。
1561年入本城的耶稣会学校学习。
十六岁时奉父命到罗马学习法律。
1571年,在罗马加入耶稣会。
1577年,利玛窦参加了耶稣会派往印度传教的教团。
1578年3月24日,他从里斯本乘船驶向东方,同年9月13日抵达葡萄牙在东方殖民活动的重要据点——印度的果阿(Goa)。
1582年4月,他被派往中国传教,8月抵达澳门,学习华语。
从此,利玛窦开始了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足迹先后遍及澳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终年58岁。
他只活了58岁,而其中的后28年是在中国度过的,并且死在中国,埋在中国。
利玛窦是作为西方传教士的身份到中国传教的,他一到中国就立即学习汉语,汉语的精通程度已经达到了能阅读中国典籍的水平。
他在中国居留时间之久,对中国文化了解、认识之深,是他以前的西方人无法比及的。
如果要推西方的汉学家,利玛窦当是首位。
一位传教士,最终成为一个汉学家,这与利玛窦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掌握、认识是分不开的。
在传教过程中,他看到了中西文化的重大差别;面对这一现实,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必然要解决基督教传教团与传教所在国之间的文化冲突。
利玛窦的作用及价值,不在于他是一位西方传教士,而在于他是一位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把哥白尼、欧几里德介绍给中国,也把孔子介绍给西方,从而驾起一座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这一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利玛窦:用公关手段打开传教局面胡祥鸿14世纪以后,资本主义文化在欧洲萌生,并渐次向东方扩展其影响。
以基督教传教士为媒介,“西学”——西方近代意识形态、科学知识输入日显停滞、衰落的中华帝国,在沉闷的学术思想界激起阵阵涟漪。
由于明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之前的传教士都未能进入中国内陆传教,而只能停留在澳门。
利玛窦等人费尽心机,采取公关艺术,冲破古老中华文化对于异域、异质文化的排拒阻力,打开了传教局面。
一、教士兼学者晚明,中国人孤芳自赏时,在欧洲,新文明崛起了。
葡萄牙航海家开通了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道,随后占领了果阿;接着又以帮助明军剿灭海盗和行贿等手段,得到了一块可以落脚的地方——澳门。
于是,手擎十字架的传教士接踵而来,多次试图进入中国定居传教。
1552年,耶稣会创办人之一的圣方济各由印度卧亚到广东上川,这是西洋教士直接进入中国之始。
1583年,耶稣会士利玛窦和罗明坚进入广东肇庆,并在肇庆建立起传教据点。
以此为端绪,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国、法国、瑞士等国传教士竞相来华。
其中最为著名者为利玛窦。
460年前,即1552年10月6日,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中部偏东的马尔凯州,取名Matteor,家里经营利氏药房,是当地的名门。
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幼年的利玛窦常跟着诵经,做弥撒。
利玛窦少年时代便立志献身于“上帝的事业”,曾在一所耶稣会开办的中学学习。
而他的父亲一直很担心他加入耶稣会。
利玛窦16岁来到罗马,于1571年加入耶稣会,1572年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第一年学习数学;第二年学习《欧几里德几何学》前四卷约四个月,应用数学一个半月,天文学两个半月,地理学两个月,学年末剩余时间学习《欧几里德几何学》五、六两卷;第三年学习星盘两个月,行星原理四个月,透视学三个月,剩余时间学习钟表的制造和教会历。
”得到了著名数学家克拉维乌斯等名师的指教。
利玛窦来华后一直与克拉维乌斯保持书信往来,曾赞誉其恩师“是继欧几里德之后最伟大的数学家,欧几里德的真正继承者”。
利玛窦不仅广泛地涉猎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还学会了拉丁文、希腊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
因而,在他身上,既有教士的虔诚,又具学者的渊博,而他毕生的事业,也充分体现出他所特有的教士兼学者的性格特点。
明朝万历年间,他旅居中国,士大夫们尊称其“泰西儒士”。
利玛窦曾在写给耶稣会的报告中解释了他在中国出名的理由:一是因为当地从没有见过外国人;二是他的记忆力非常好,以至于许多中国人都想学习,他也因此用汉语写了一本《西国记法》的书来介绍他的记忆方法;三是他能够运用四书五经来宣讲基督教的教义;四是他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五是传说他会炼金术;六是有人向他求教基督教。
另外为了练习用汉语写文章,他写了一部谈论友情的著作《交友论》而意外地获得士人的欣赏。
1583年9月10日,而立之年的利玛窦由澳门抵达肇庆,从此开始了他在中国内陆的生活,直到1601年在北京去世。
期间,他辗转韶州、南雄、南昌、南京等地,每到一地,都赠送西洋物品,派发资料,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
比如,在南京居住期间,利玛窦通过瞿太素的帮助,结交了南京礼部侍郎叶向高、思想家李贽、徐光启等不少名士。
当然这主要是人们对于他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倾慕。
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
其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打通官场关节,取得官方支持利玛窦的前驱者罗明安神父1580年来到中国南方,极力与广州提督等明朝官僚交接,向他们赠献日晷、自鸣钟、三棱玻璃镜等,从而取得进入中国的第一站——肇庆的许可。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等传教士以重金买通宦官马堂,获得向皇帝进呈方物的机会,得到了明神宗的信任。
1月24日,到达北京。
当晚太监们就挑灯登记30多件贡品,有三棱镜、自鸣钟、圣经、《万国图志》、大西洋琴等,其中大西洋琴是最早传入中国的钢琴。
明神宗酷爱西洋小玩意儿,不顾一些顽固大臣的反对,下诏允许他们长居北京。
后来利玛窦成了御用的钟表修理师。
利玛窦打破了明王朝延续200年“不准外国人在京居住”的法律,获得了在北京的长期居住权,甚至还破例享受到朝廷颁发的俸禄。
他们进而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座天主教堂,即现在的“南堂”,借朝廷的支持展开传教活动。
利玛窦已经最大限度地达到了目的,他在北京广交士大夫,常与宾客谈论天主、灵魂、天堂、地狱。
同时编撰新书,包括以中文写成的《二十五言》等,得到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尊重。
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当中不乏公卿大臣,其中最著名的,也是后来影响最大的是进士出身的翰林、将中西学“会通归一”的大师徐光启。
三、顺应习俗,“博中国人之信用”利玛窦等人清楚地意识到,要真正进入中国社会,必须深切了解中国国情和民心,并顺应中国习俗。
“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以博中国人之信用。
”1582年(万历十年)8月7日利玛窦到达澳门后,他先在那里努力学习汉语,试图通过著述天主教义来吸引中国人,“练习用他们的语言写作,作为一种吸引捕捉他们心灵的手段。
”利玛窦的意大利姓名是玛泰奥〃利奇,为了带上中国姓名的韵味,他自称姓“利”名“玛窦”,以后就被中国士大夫呼为“利先生”或“利子”。
初入华时,他著和尚袈裟,对中国官员自称来自“天竺”,致使中国人以为他是佛教徒。
(后来,他发现佛教僧侣装扮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受到尊重,社会地位较低,为了更方便与中国官员交往,从1594年起,他开始蓄发留须,并穿起了当时儒士的服装)。
他解释来中国的原因:“我们是从遥远的西方而来的教士,因为仰慕中国,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这里侍奉天主。
”他不敢直接回答传教的目的,否则他可能会被驱逐。
他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圣母像、地图、星盘、三棱镜、科学书籍等,吸引了众多好奇的中国人。
特别是他带来的地图,令中国人眼界大开。
进入中国的利玛窦对中国文明非常称赞:除了还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
”他感叹“柏拉图在《共和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在中国已被付诸实践。
”而且他发现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
”但是他也发现“在中国人之间科学不大成为研究对象。
”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
他容许中国的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
他认为这些只属尊敬祖先的仪式;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
1584年8月他在肇庆建立“仙花寺”,开始传教工作。
起初传教十分低调,行事小心谨慎。
为了借助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宣传天主教教义,他潜心钻研中国典籍,“按图画人物,请人指点,渐晓语言,旁通文字,至于六经子史等编,无不尽畅其意义”。
他在仙花寺挂上了圣母玛利亚的画像,许多士人官吏,甚至僧人都来跪拜。
其传教活动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信息沟通手法:“对于下等社会,则以浅易演说,讲明基督教之福音;对于士人社会,利用流畅醇雅之汉文,从科学上立论,渐次说及基督教之精神,使之自然感化。
”四、联络学术阶层,取得中国士人的协助洞悉中国内情的利玛窦深知,要使被中国人视作“旁门左道”的天主教真正根植于中国土地,最要紧的是和学术阶层相联络。
而要打动学术界士人,使他们不感觉“外国人有侵略远东的异志”,“坦然接受并认识基督圣化的价值”,最好的方法是以学术为媒,借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关注和敬重。
为此,利玛窦在学有专长的中国士人协助下,展开西洋学术译介工作。
世界地图的摹绘伴随着利玛窦在华传教的整个过程。
1584年利玛窦在肇庆的仙花寺内挂了一幅用欧洲文字标注的世界地图,很多文人学士见到它都感到新奇。
非常希望能够“看到一幅用中文标注的同样的图”。
肇庆知府王泮见此图后也很感兴趣,请利玛窦把它译成中文。
利玛窦明白,绘制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可拉近他与当地学者、官员们之间的距离,是自己赢得声望,为传教活动创造条件。
于是,他绘制出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
该图许多地名都沿用中国旧图名称,使得中国人“虽欲不信不能也”;还转移地图上第一条子午线的投影位臵,将中国绘在地图正中,以迎合华人“中国为天下之中”的传统心理。
王泮很喜爱这幅地图,亲自督促刊印,并“把它当作重礼,赠送给中国有地位的人”。
其中有一幅为南雄同知王应麟所得。
王应麟于1591年与利玛窦相识。
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所撰利玛窦传记中说王应麟“一见利子,深相爱慕”。
王应麟1593年升任镇江知府后,将此图送给了应天巡抚赵可怀。
赵可怀很喜爱这幅地图,将它摹刻在苏州的一块石碑上。
1600年,利玛窦受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之邀,对中文世界地图进行修改重绘,此图完成后,题为《山海舆地全图》。
利玛窦进入肇庆后,发现不少学者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他的数学天赋和早年所学的数学知识排上了用场。
他拿起数学这个工具为其开辟传教道路服务,用数学来换取人心的支持。
利玛窦在仙花寺内开设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展出他从欧洲带来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书籍,供达官贵人、文人学士、平民百姓阅览。
他运用数学当众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水井的深度、道路的长度,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取得了结交中国人的机会。
利玛窦曾三番五次与多位士大夫合作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学》一书。
瞿太素就是第一个接受并参与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学》的中国人,他是利玛窦在中国结识比较早的数学爱好者,他向利玛窦学习了阿拉伯数字、四则整数运算、分数法则、三率法、级数和开平方等欧洲数学的基本知识。
后来,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创立了许多新的数学名词,使《几何原本》更能为中国人所理解。
利玛窦在一份给罗马教廷的报告中写道:“现在只好用数学来争取中国人的心”。
带着西学而来的利玛窦首开晚明士大夫习西学之风气。
自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一共有150余种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其中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达43种。
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录》以及和徐光启等人翻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等书,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
利玛窦可以说是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有人称他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他以有效的公共关系手段,成功在北京觐见皇帝,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
他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
长期以来,西方许多人,尤其是天主教徒将他视为令人景仰的,“诱导异教徒皈依的”传教士。
而东方将他视为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科学家。
这种评价主要是因为他向东亚地区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和天主教的观点,同时他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文化。
也因此有人将他视为一位汉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