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 嗽 散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7
止嗽散加减治疗慢性顽固性咳嗽体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咳嗽;止嗽散;中药配方颗粒慢性顽固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咽痒,干咳阵作,无痰或咳甚仅有少量粘痰,咳甚时伴气急,且经久难愈,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常因花粉、尘螨、化学刺激物、烟雾、活动、情绪刺激、闻及异味气体而使症状加重。
因其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所以备受呼吸科医生重视。
止嗽散出自清代名医程国彭之《医学心悟》,全方由“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组成,原服用方法是以上药共为细末,每服3钱,温开水调下。
按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笔者常用原方比例,选用深圳市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所产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冲服治疗慢性顽固性咳嗽,其效尚佳。
现将点滴收获介绍如下,与同行切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慢性顽固性咳嗽属于“外感咳嗽”范畴,多由于六淫外邪侵犯肺系,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嗽。
肺为“娇脏”,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医学心悟》亦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能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绝大多数病例多发生在季节变化、气温骤然改变的时候,如若此时患者恰逢正气不足,必正不胜邪而骤然发病,如治疗不够及时准确,则必然迁延不愈。
由此可知,本病病因为外感六淫,而病机则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2 止嗽散的加减应用止嗽散药物组成:百部20 g,白前15 g,紫菀15 g,款冬花15 g,陈皮12 g,桔梗20 g,炙枇杷叶30 g,僵蚕15 g,蝉蜕15 g,炙麻黄8 g,地龙15 g,甘草10 g,紫苏叶12 g。
《方剂学》讲课稿:止嗽散而它这个风,治风化痰,这里所说的风,是针对它症状里边的咽痒咳嗽,痒属于风,从这角度而言的。
同时它又感受了风邪,虽经解表,或者解表不彻,外来的风邪未尽,已经不多了,从这外来由风邪引起,以及症状上咽痒咳嗽来判断,把它归类归在治风剂。
但总体上,它和表证引起有关,而且本身这个方是从完全的证候来讲兼有一定的表证,所以还是把它放在解表剂里,辛温解表。
从整个药来讲,略偏一点温性。
所以说明一下这个分类,讨论得很多。
这个方因为它原来用散剂,从原书来讲,因为程锺龄这个医家,他有很多特点,有些我们要根据这医家的特点,他又是个理论家,很重视中医理论,而且总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前面讲到八纲,八法,可以说从《内经》提出的治法,张仲景建立了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到他这里在理论归纳上,为后世的学员的学习,确实创造了很多条件。
在理论的规范总结方面,现代学习中医,治法方剂里的八法,病机学习当中的八纲,都是十分重要的。
他又是个临床家,《医学新悟》里,那部头虽然不大,有很多好方子。
我们这教材也收了一些他的方。
所以他既是个理论家,又是个临床家。
他喜欢研究一些共性规律,从理论上和从他处的很多方里,研究一些共性规律。
你看这个方就很典型。
当初他生活的时代,虽然是清代,而且前半期,局部地区也遇到一些兵荒马乱。
因为内部的一些动荡,或者局部地区的起义,或者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争斗,老百姓也有的流离失所,这种情况下就对于疾病,比如外感以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这种情况很多,所以他就观察,引导很多人,感冒以后咳,感冒可能是不药而愈,拖一拖好了,咳嗽延续很长时间。
他就研究很多共性,制定止嗽散。
这止嗽散他是广为普送,拿来给流离失所的人,他做好事,送给人家吃的。
所以他用药当中,尽可能照顾很多肺脏的共性,药物经过精细的选择,所以很具有人民性的。
就是说普遍性使用的。
他提到治诸般咳嗽,是各种咳嗽,这主要还是外感中的各种咳嗽。
他当时针对的属于战争恐慌,那种情况下外感解表不彻,或者不药而愈这种普遍使用的。
中医治疗咳嗽之止嗽散
周庆兵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4(30)13
【摘要】止嗽散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由百部、白前、紫菀、桔梗、荆芥、陈皮、甘草组成。
止嗽散具有止咳化痰,疏风解表,宣利肺气的功效,临床加减运用能治疗各种咳嗽,此类咳嗽常对应西医的急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等病。
【总页数】1页(P28-28)
【关键词】过敏性咳嗽;中医治疗;止嗽散;《医学心悟》;急性支气管炎;清代医家;止
咳化痰;疏风解表
【作者】周庆兵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622.5
【相关文献】
1.止嗽散治疗中医内科疾病慢性咳嗽疗效探析 [J], 张彪;张倩;
2.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124例 [J], 张辉;马啸;张念志;高小
杰
3.自拟蚕牛止嗽散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36例/陈雪丽·商洛地区中医院//中华医学文摘.F10512 [J],
4.中医止嗽散治疗风邪咳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J], 胡晓冬
5.呼吸道感染咳嗽应用中医止嗽散的预后评析 [J], 谢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止嗽散组成
止嗽散作为中药中的一种,其主要作用是止嗽、祛痰,清热解毒。
由此可见,止嗽散的功效是非常强大的,可以有效的缓解咳嗽种类和症状。
止嗽散包括了一些中药成分,如荆芥、炒附子、制附子以及贝母等,以上这些中药成分都有它们独特的功效,在止嗽散中综合作用,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疗效。
其中,荆芥可以平喘润肺,炒附子可以清热解毒,制附子可以温补肺阴,贝母可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嗽。
止嗽散的用法也千差万别,具体的用法取决于不同病人的病情,不同的病情有不同的处方,因此,若要正确使用止嗽散,最好先征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止嗽散在治疗咳嗽方面可谓是万能药,由于它有多种成分,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成份,以达到最佳疗效。
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上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止嗽散也有一些副作用,如可能会出现腹泻、腹胀、恶心等,因此,一定要遵医嘱,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止嗽散,以免不良反应出现。
止嗽散是一种很有效的药物,可以有效的缓解咳嗽症状,但是也必须注意它的用法和副作用,不能擅自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睡眠,多喝水,多锻炼,减轻压力,从而达到养生调理的目的。
只有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手段,才能达到治疗咳嗽的最佳效果,恢复健康。
- 1 -。
咳嗽,止嗽散就是很多医生喜用的通...
咳嗽,止嗽散就是很多医生喜用的通方,这首方可发可收。
肺气郁闭,加麻黄、杏仁;内热郁闭,加黄芩、桑皮;咳嗽有痰,加浙贝或川贝;咳久伤阴,加沙参等。
程钟龄自己还列挙了许多加减法,使用起来,进退自如
咳嗽有时并不容易治愈,倘若用通用方止嗽散不效后,就要深入一步思考了。
外感风寒,可用杏苏饮,风重而咽痒,改用金沸草散。
外感风热,可用桑菊饮,风重咽痒,改用桑杏汤加蝉蜕、僵蚕。
外寒内饮,用小青龙。
痰咳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兼虚,改用金水六君煎,兼热,改用清气化痰丸,兼虚寒,改用阳和汤。
劳咳,用月华丸或百合固金汤等。
这个“组方”就牵涉到五个证型十首方剂。
这当然是比较复杂的,但一个临床医生,不论自己有没有治疗过,事先对每个病都必须全局在胸,了解可能出现的情况,明白可能出现的转归,到时才能指挥若定。
----彭坚咳嗽治疗
#头条健康##中医##咳嗽#
[灵光一闪]。
2024年止嗽散加味治疗外感咳嗽1. 止嗽散加味简介止嗽散加味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由传统止嗽散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旨在增强方剂的治疗效果,更全面地应对外感咳嗽的多种病因和症状。
止嗽散加味不仅继承了传统止嗽散的优点,更通过加减药材,使得方剂在治疗外感咳嗽时,能够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2. 外感咳嗽的病因外感咳嗽是指由外邪侵袭人体,导致肺气宣降失常,肺气上逆而引起的咳嗽。
常见的外感咳嗽病因包括风寒、风热、燥邪等。
风寒咳嗽多因受凉引起,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风热咳嗽则由风热之邪犯肺所致,症状包括咳嗽痰黄稠、口干、咽痛等;燥邪咳嗽则因秋燥伤肺,导致干咳无痰或少痰,口鼻干燥。
3. 止嗽散加味的组成止嗽散加味在经典止嗽散的基础上,根据外感咳嗽的病因和症状进行加减。
经典止嗽散由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宣肺止咳、疏风解表的功效。
在加味过程中,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加入疏散风邪、宣肺止咳、化痰止咳、养阴润肺等药材,以增强方剂的治疗效果。
4. 止嗽散加味的功效止嗽散加味具有疏散风邪、宣肺止咳、化痰止咳、养阴润肺等多重功效。
首先,通过疏散风邪,能够驱散外邪,使肺气恢复宣降功能;其次,宣肺止咳和化痰止咳作用能够直接针对咳嗽症状,缓解患者的不适感;最后,养阴润肺能够滋养肺阴,增强肺部抵抗力,防止咳嗽反复发作。
5. 临床应用及效果止嗽散加味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对于风寒咳嗽,通过加入辛温解表药材,能够有效驱散风寒之邪,缓解咳嗽症状;对于风热咳嗽,加入清热解毒药材,能够清除肺热,止咳化痰;对于燥邪咳嗽,加入养阴润肺药材,能够润燥止咳,缓解口干、咽痛等症状。
在多个临床试验中,止嗽散加味均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6. 用药注意事项在使用止嗽散加味治疗外感咳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辨证施治:止嗽散加味虽然对多种外感咳嗽有一定疗效,但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用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辨证施治,确保方剂符合患者病情。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24,V o l.32N o.6患者脐部,研究结果显示中药逐水复方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加尿量,安全性较好㊂本研究以真武汤合防己黄芪汤为基础方,方中制附片辛热,入心㊁肾经,温壮肾阳;黄芪归脾㊁肺经,健脾补气,利水消肿;白术㊁茯苓㊁大腹皮㊁生姜均能入脾经,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淡渗利水,大腹皮行气导滞㊁利水消肿,生姜温胃散寒行水;防己苦泄辛散,入脾㊁肾㊁膀胱经,利水消肿;赤芍酸而微寒,敛阴缓急,舒筋止痛,利小便㊂诸药结合,发挥温阳健脾利水的作用㊂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冰片能破坏脂质层的排列结构,破坏角质层类脂的氢键,建立药物通过的极性通道,增加流动性,并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发挥透皮作用[11-12];薄荷油是薄荷中提取的天然挥发油,经皮促渗作用显著,是天然的中药促渗剂[13]㊂用薄荷油调配上述药物,可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过程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65例患者腹满㊁小便短少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66.15%(43/65);65例患者平脐腹围低于治疗前(P<0.05),不同类型癌症患者治疗前后腹围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真武汤合防己黄芪汤皮肤给药治疗癌性腹水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腹满㊁小便短少症状,缩小平脐腹围,可以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癌性腹水患者,且外敷用药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下一步应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及实验室研究,深入探讨真武汤合防己黄芪汤皮肤给药在癌性腹水治疗中的作用机制㊂参考文献[1]张菲菲,金世柱,刘自帅.恶性腹水的治疗新观点[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7,26(4):476-478.[2]王怀碧,江飞龙,赖宗浪,等.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12):2162-2164.[3]S A N G I S E T T YSL,M I N E RTJ.M a l i g n a n t a s c i t e s:a r e v i e w o f p r o g n o s t i c f a c t o r s,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 a n d t h e r a p e u t i cm e a s-u r e s[J].W o r l d JG a s t r o i n t e s t S u r g,2012,4(4):87-95. [4]良㊁恶性腹水鉴别诊断的参考意见[J].临床荟萃,1990, 5(4):186.[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刘会岭,陈兴秀,蔡小萍,等.恶性腹腔积液的分子机制及治疗进展[J/C D].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8,10(4):179-182.[7]王新月,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266-267.[8]张锋利,李平,张梅.龙蝎消水膏外敷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10): 2090-2093.[9]彭靖淇,金武勇,史志涛,等.温阳利水方外敷对晚期肿瘤恶性腹水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14(12): 3233-3236,3240.[10]魏国强,折哲,张涛,等.中药逐水复方外敷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8): 677-679.[11]B HA R A T ESS,B HA R A T ESB.M o d u l a t i o no f t h e r m o r e-c e p t o r t r p m8b y c o o l i n g c o m p o u nd s[J].A C SC he m N e u-r o s c i,2012,3(4):248-267.[12]G O S WAM IDS,U P P A L N,G O Y A LS,e t a l.P e r m e a t i o ne n h a n c e rf o r t d d s f r o mn a t u r a l a n ds y n t h e t i c s o u r c e s:a r e-v i e w[J].JB i o m e dP h a r m R e s,2013,2(1):19-29. [13]谢伟杰,张永萍,徐剑.薄荷油与氮酮对吲哚美辛亲水凝胶贴剂促渗作用的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 84-87.(收稿日期:2022-11-19)[编辑:白晓晖张思思]通信作者:梁广和,E-m a i l:615796123@q q.c o m第一作者:刘杨,E-m a i l:260036150@q q.c o m止嗽散加味治疗小儿风咳临证体会刘杨,梁广和(承德医学院,河北承德067000)ʌ摘要ɔ小儿风咳与咳嗽变异性哮喘㊁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感染后咳嗽关系密切,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伴有鼻塞㊁喷嚏㊁咽部不适等症状,咳嗽较为顽固,容易迁延不愈㊂该文介绍止嗽散加味治疗小儿风咳的临床体会及验案1则㊂ʌ关键词ɔ小儿风咳;止嗽散;风咳;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图分类号:R256.11;R249文献标识码:A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24.0621咳嗽是一种症状,其本质是一种自我防御,通过咳嗽的动作,有助于痰液㊁异物排出,保持呼吸道清洁通4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畅[1]㊂笔者认为中医所说的小儿风咳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㊁上气道咳嗽综合征㊁感染后咳嗽㊁变应性咳嗽等临床表现相似,在临床诊疗时可将这些疾病归于 小儿风咳 范畴㊂笔者在临床中观察西医治疗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治疗目的在于减轻患者症状,虽见效较快,但仍存在停药后易反复发作等问题㊂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论治,辨证用药,单用止嗽散加味治疗本病效如桴鼓,现将小儿风咳的辨证思路和论治经验分享如下㊂1 小儿风咳的概念咳嗽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书中以五脏六腑为纲辨治咳嗽,认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㊂‘诸病源候论㊃咳嗽候“中论述了10种咳嗽,首次提出风咳的特点为 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 ㊂‘保婴撮要㊃咳嗽“中也有关于风咳的描述: 若在冬月,乃伤风嗽,当用麻黄汤汗之㊂ 随着后世医家对风咳的认识逐渐深入,佘继林教授首次提出小儿风咳的概念为患儿以咳嗽为主诉,兼有鼻塞㊁鼻痒㊁流涕㊁喷嚏㊁鼻衄㊁肤痒㊁揉眼睛㊁抠鼻子等具有风之特性的症状,且临床上从风论治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疗效[3]㊂2 小儿风咳的病因病机风为百病之长,正如‘素问㊃风论“曰: 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㊂ ‘素问㊃骨空论“曰: 风者,百病之始也㊂ 外感六淫,风淫为始㊂晁恩祥教授认为,风咳的表现重点在于阵咳,或急迫性㊁挛急性咳嗽,突发突止,变化莫测,咽痒,符合风之善行数变㊁风性挛急㊁风盛则动的发病特点[4]㊂王步青教授认为顽风不祛则久咳不止,久咳的病机特点为内外合邪,内邪为顽风内伏,外邪为引动久咳发作的任何一种邪气[5]㊂外感六淫容易引动顽风,且顽风不易根除,使气道痉挛而引发本病,导致咳嗽反复发作,迁延难愈㊂‘素问㊃风论“记载: 风者,百病之长也㊂ ‘幼幼集成㊃咳嗽证治“曰: 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㊂ 徐丽华教授认为,风邪侵袭肺脏,致肺气失宣,导致干咳㊁咽痒等症状,久咳未愈,易引动伏痰,治疗应以疏风祛邪㊁降逆止咳㊁宣肺化痰为主,以疏风㊁祛风为第一要旨,且风邪多夹杂寒㊁燥㊁热,治疗该病的同时需根据风邪夹杂病因,四诊合参,辨证论治[6]㊂笔者将小儿风咳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㊂外因又可分为两种:一为风邪袭肺,外感风寒,肺失宣发肃降而致肺气上逆,致使咳嗽㊁咽干㊁咽痒㊁皮肤痒等症状㊂二为过敏原的诱发,如粉尘㊁花粉㊁油烟㊁污染空气等刺激的影响,这些刺激因素均可能诱发风咳,导致气道挛急,产生气道炎性反应及气道高反应性㊂内因也可分为两种,一为先天禀赋不足,早产患儿容易先天禀赋不足,若在幼年时外邪侵袭,正气不足,肺卫不固,则容易患风咳,也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不能祛邪外出,从而导致风咳缠绵难愈㊂二为后天失养,人体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宗气依赖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胸中汇聚,若患儿后天失养,脾土虚衰,母病及子,影响宗气的生成和输布,导致风咳的发生㊁发展,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脏腑的正常运转而出现肺咳㊁脾咳,甚至心咳㊁肝咳㊁肾咳等证㊂笔者认为本病病机为外邪犯肺,宣降失常,气道挛急㊂风咳的特点为刺激性咳嗽,常难以自抑㊂每个患者在治疗时也存在个体差异,治疗上当以疏风㊁止咳㊁利咽㊁扶正为主,也要兼顾其他兼症㊂若患者伴有皮疹㊁皮肤痒等症状,应注意解表透疹;若患者伴有干咳㊁咽干㊁声嘶等症状,应注意固阴润肺;若久咳不愈,正气亏虚,应注意固本扶正㊁培土生金㊂从患者的整体性出发,把握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诊疗思路㊂3 小儿风咳的临床表现风咳症状表现为发作无时,时发时止,常遇冷空气㊁花粉㊁油烟等发作,有时可因讲话时咽痒诱发,咳时气道挛急,越咳越痒,反复发作,缠绵难愈[7]㊂由于小儿生理㊁病理特点不同于成人,因此小儿风咳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病因病机方面都不同于成人㊂小儿风咳的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伴有鼻塞㊁鼻痒㊁流涕㊁喷嚏等症状,或无痰,或有痰㊂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数㊂咳嗽时间不固定,或晨起咳,或夜间咳㊂咳嗽诱因也不固定,或遇风则咳,或遇冷则咳,或活动后则咳㊂4 特色组方4.1 组成方药 针对小儿风咳的临床特点,笔者以疏风宣肺法为治疗原则,自拟止嗽散加味治疗本病,正如‘医学心悟“所言: 止嗽散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㊂ 具体处方如下:紫苏9g,荆芥6g ,蝉蜕6g ,射干6g ,炒牛蒡子6g ,桔梗6g ,旋覆花6g ,蜜百部8g ,蜜紫菀6g ,苦杏仁6g ,白芍3g,白前9g ,辛夷8g ,炙甘草6g ㊂若咳嗽伴小儿食积,5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24,V o l.32N o.6加用焦山楂㊁炒麦芽㊁炒神曲各6g;若小儿舌尖红㊁小便黄,加用芦根㊁淡竹叶各6g;若小儿有痰不易咳出,加用化橘红8g;若小儿苔黄微腻,加用黄芩片6g㊂4.2用药分析紫苏味辛,性温,归肺㊁脾经,‘名医别录“记载紫苏 主下气,除寒中 ㊂荆芥味辛㊁性温,归肺㊁肝经,可祛风解表,‘药性论“记载荆芥 治恶风贼风,主辟邪毒气 ㊂蝉蜕味甘,性寒,归肺㊁肝经,可疏散风热,利咽开音㊂张美玉[8]研究发现,蝉蜕具有镇咳㊁祛痰㊁平喘作用,但其抗支气管哮喘的药理作用机制并不是通过直接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实现的,可能是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整一氧化氮功能,从而减轻气道慢性炎症等实现的㊂笔者认为,紫苏㊁荆芥㊁蝉蜕三药合用,可宣利肺气,祛风解表㊂射干味苦㊁性寒,可治咽喉肿痛,‘神农本草经“记载 射干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 ㊂牛蒡子味辛㊁苦,性寒,可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药品化义“记载 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 凡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㊂笔者根据临证经验,将射干㊁牛蒡子作为治疗咽部不适的常用药对,治疗咽痒㊁咽干㊁咽痛时卓有成效㊂桔梗味苦㊁辛,性平,可清肺利咽排脓,‘珍珠囊药性赋“记载: 桔梗,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㊂ 白前味辛㊁苦,性微温,可降气化痰㊂旋覆花味苦㊁辛,性寒,可降气化痰,降逆止呕,‘本草汇言“记载: 旋覆花,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㊂ 百部㊁紫菀味甘㊁苦,性微温,可润肺止咳㊂苦杏仁味苦㊁辛,性温,有小毒,可止咳平喘,润肠通便㊂笔者认为桔梗㊁白前一升一降,可宣肺降气止咳,但临证应用时发现,若患者久病迁延,二者应用则力缓效轻,故加用旋覆花㊁苦杏仁,在降气止咳时方能效用显著,尤其在咳嗽合并小儿便干时,苦杏仁为治疗本病的不二之选㊂辛夷味辛,性温,可发散风寒,宣通鼻窍㊂‘神农本草经“记载: 辛夷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㊂ 白芍㊁甘草取芍药甘草汤之意,以缓急止痛㊂薛峰等[9]通过对169例3~6岁咳嗽儿童进行临床观察,其中观察组用止嗽散治疗,对照组予以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3%,高于对照组的78.82%,证明止嗽散对小儿咳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㊂5临证医案患儿,男,4岁,因 咳嗽反复发作半年余,加重2d 于2022年10月17日来我院就诊㊂家属代诉:患儿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夜间及晨起咳嗽明显,活动后加重,咳嗽以干咳为主,呈阵发性,伴咽痒及喷嚏,无发热恶寒,无咳痰㊂于当地社区医院诊断为咳嗽,予以苏黄止咳胶囊及桔贝合剂治疗,患儿服药期间咳嗽偶有减轻,但仍反复发作,2d前患儿活动后出现咳嗽㊁纳少㊁夜眠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㊂既往对花粉㊁冷空气过敏㊂否认食物㊁药物过敏史㊂症见:阵发性咳嗽,干咳,受风及活动后加重,咽痒,偶有喷嚏,胃纳少,夜寐差,大便干㊂查体: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其余未见明显异常,舌尖红,苔薄白,脉数㊂查血常规及胸部C T 正常㊂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㊂中医诊断:咳嗽(风咳),风热蕴肺证㊂治疗以疏风清热㊁宣肺止咳为主㊂自拟止嗽散加味治疗,具体方药如下:紫苏9g,荆芥6g,蝉蜕6g,射干6g,炒牛蒡子6g,桔梗6g,旋覆花6g,蜜百部8g,蜜紫菀6g,苦杏仁6g,白芍3g,白前9g,辛夷8g,炙甘草6g,炒神曲6g,全蝎3g㊂7剂,每日1剂,水煎150m L,早晚饭后温服㊂嘱患儿服药期间忌生冷㊁辛辣之品㊂2022年10月24日二诊:患儿服药后咳嗽症状明显好转,偶有咳嗽及喷嚏,咽部不适较前减轻,纳可,大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数㊂查体:咽轻微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㊂上方去苦杏仁㊁全蝎,7剂,服药方法同前㊂2022年10月31日三诊:患儿服药后,诸症好转,偶有活动后咳嗽,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数㊂二诊方中去射干㊁牛蒡子㊁辛夷,5剂,服药方法同前㊂2022年11月17日随访,患儿停药2周后,咳嗽未再复发㊂按语:该患儿以咳嗽为主症,以干咳为主,迁延不愈,伴咽痒,喷嚏,纳差,结合患者既往有花粉及冷空气过敏史,故初诊时予止嗽散加味治疗㊂方中紫苏㊁荆芥㊁蝉蜕祛风止咳;射干㊁炒牛蒡子利咽止咳;旋覆花㊁蜜百部㊁蜜紫菀㊁苦杏仁降气止咳;桔梗配白前一升一降,宣肺化痰,还可宣肺气而通二便,治疗便干;白芍㊁炙甘草取芍药甘草汤之意,以缓急止痛,缓解患者支气管挛急;鼻痒㊁喷嚏,予辛夷宣通鼻窍;纳差,予炒神曲消食和胃㊂患儿咳嗽半年,迁延不愈,考虑为久病入络,予全蝎3g以息风止痉㊂二诊时,患儿诸症减轻,去苦杏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苦杏仁有小毒,不建议患6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24,V o l .32N o .6儿久服;二是苦杏仁味苦,性微温,苦味能燥,易伤津液,故去苦杏仁㊂患儿诸症好转,咳嗽减轻,全蝎味辛有毒,故中病即止,不宜久服㊂三诊时,患儿无明显咽部及鼻部不适,故去利咽止咳的射干㊁牛蒡子,去宣通鼻窍的辛夷,余方药同前,以巩固治疗㊂6 小结中医药治疗小儿风咳具有疗效显著㊁不良反应小等优势,治疗时以止嗽散为基础方,以祛风止咳为主,同时固护正气,慎用大寒大热之品㊂若风咳迁延不愈,伤及肺气,更易反复感邪,使咳嗽频作,若不及时施治,久病入络,耗伤肺气,可由外感咳嗽转为内伤咳嗽,使病势更加缠绵难愈㊂小儿风咳多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应注意观察小儿气道炎性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㊂若因早期失治㊁误治或滥用抗生素㊁激素等,容易造成难治性小儿风咳,此时加用少量虫类药,如蝉蜕㊁僵蚕㊁全蝎等祛风通络,治疗时效如桴鼓,疗效肯定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刘恩梅,等.中国儿童咳嗽指南(2021患者版)[J ].儿科药学杂志,2021,27(S 1):17-22.[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21,59(9):720-729.[3]秦胜娟,王成礁,佘继林.佘继林治疗小儿风咳经验[J ].吉林中医药,2018,38(10):1152-1154.[4]晁恩祥. 风咳 证治探要[J ].江苏中医药,2008,53(7):8-9.[5]刘家宏,王步青.王步青治疗顽风久咳经验[J ].中国民间疗法,2022,30(3):22-24.[6]黄叶,徐丽华.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J ].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3):32-34.[7]王曼玉,陈团营.中医辨治小儿风咳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2021,41(10):1617-1620.[8]张美玉.蝉蜕抗支气管哮喘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07.[9]薛峰,李彦,王秀英,等.止嗽散治疗儿童咳嗽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2,38(10):1675-1676.(收稿日期:2022-11-20)[编辑:白晓晖]作者:李萍,E -m a i l :116337595@q q.c o m 小儿推拿在痉挛型脑性瘫痪中的应用李萍(山东省莱阳复健医院,山东烟台265200)ʌ摘要ɔ 胶东柳氏医派代表人物柳吉忱㊁柳少逸先生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 脑瘫 )方面临床经验丰富,特别是运用小儿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收效良好㊂该文介绍痉挛型脑瘫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法,并介绍应用小儿推拿治疗痉挛型脑瘫验案1则㊂ʌ关键词ɔ 痉挛型脑瘫;小儿推拿;五迟;五硬;肝肾不足;脾虚肝亢;心经积热;痰火内蕴;胶东柳氏医派中图分类号:R 244.1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622近年来,随着产科技术㊁围产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生儿抢救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高危新生儿的成活率大大提高㊂然而相当一部分新生儿存在各种后遗症,如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脑性瘫痪(简称 脑瘫 )的发病率也日趋上升㊂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最常见类型,占脑瘫患儿的60%~70%[1]㊂其主要特点是肌张力增高㊁肢体痉挛,临床表现为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髋关节屈曲㊁内收㊁内旋,膝屈曲,足跖屈形成尖足,当腋下扶提起患儿时有双下肢交叉㊁步行时成剪刀步态㊁屈髋㊁屈膝㊁尖足等特征性姿势[2]㊂由于脑瘫患儿存在不可逆性脑损伤,严重影响其身心发育,易造成终身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增加负担,因此开展脑瘫的复健工作是临床重要课题㊂2021年,胶东柳氏医派 柳氏广意派小儿推拿合柳氏膏滋方治疗脑瘫技术 入选山东省中医药特色技术库,并列入推广项目[3]㊂本文主要浅述小儿推拿在痉挛型脑瘫治疗中的应用㊂1 疾病概述依据2006年国际脑瘫专题研讨会关于小儿脑瘫定义及分类的建议[4],‘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将脑瘫定义为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㊁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5]㊂唐久来等[6]认为76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3月第32卷第6期。
止嗽散在顽固性咳嗽治疗中的加减运用顽固性咳嗽,多见于感冒之后,以咳嗽症状重,持续时间长,治疗效果不理想为特点。
其多因外感失治、误治,从而导致风寒闭肺、痰浊阻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成,治疗宜宣散与润养并施,止嗽散为常用方剂。
标签:止嗽散;顽固性咳嗽;加减运用顽固性咳嗽是咳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咳嗽症状较重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治疗效果不理想,顽固难愈。
多见于感冒之后,为临床常见病,同时也是临床疑难病。
现代医学认为,此种咳嗽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作为变应原引起气道变应性炎症等因素有关。
常用的镇咳药、抗组胺药等临床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1 臨床表现咳嗽持续时间半个月到2个月,甚至多达数月,多见干咳或阵发性呛咳,有的白天咳嗽症状明显,而较多病例的咳嗽则发生在夜间或清晨。
如有咯痰,多为白色粘液样痰,且难以咳出,常通过一阵剧烈咳嗽,痰出方使咳嗽暂获缓解,咳嗽常由说话、饮食及闻异味或油烟而诱发。
部份病人可伴气紧、咽干,声嘶、自汗,畏风寒等症,舌质多淡红、苔多薄白,脉多浮滑或弦紧,部分病例曾有类似咳嗽的反复发作史。
血常规检查多正常,或有中性粒细胞轻度增高;两肺听诊多无明显异常,或有呼吸音增粗;肺部X线摄片多见肺纹理略粗。
2 病因阐析顽固性咳嗽多因外感失治、误治,从而导致风寒闭肺、痰浊阻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成。
金元医家刘完素在《河间六书·咳嗽论》中言:“寒、温、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
”说明六淫之邪最易侵表犯肺,致肺气郁遏不宣,清肃之令不行而发为咳嗽。
程钟龄也特别重视风寒为患,提出“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
此皆说明风寒是外感咳嗽之中最常见的病因。
因而,外感咳嗽的治疗可用辛温宣肺、化痰宁嗽之法而数剂见安。
然而由于失治、误治,迁延日久而致顽固缠绵者往往有之。
故临床上,经常遇到久咳患者,经多种治疗乏效,而作各种常规化验检查,以及X线检查,往往无明显异常可见,病程少则半月,多则有达数月者。
止嗽散的功效与作用
止咳散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主要用于缓解咳嗽症状。
它具有以下功效和作用:
1. 止咳祛痰:止咳散含有多种中药成分,其中一部分有镇咳作用,能够抑制咳嗽反射,减少咳嗽次数和咳嗽剧烈程度。
另外,还含有一些可促进痰液排出的成分,有助于痰液的顺利排出。
2. 清热化痰:有些止咳散配方中添加了清热解毒的中药成分,可以起到降火、解热的作用,对于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较明显的咳嗽有较好的效果。
3. 抗炎消肿:部分止咳散中含有一些具有抗炎消肿作用的成分,能够减轻咳嗽引起的喉咙疼痛和不适感。
4. 改善呼吸道通畅:某些成分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能够帮助改善呼吸道的通畅度,提高呼吸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止咳散作为一种药物,应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此外,对于症状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的咳嗽,应及时就医咨询,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
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120例疗效观察咳嗽是肺系统多种疾病常见的主要症状,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临床上运用止嗽散,在审证求因的基础上加减,分风寒、风热、肺热、痰浊、郁火、肺阴虚六类,取得满意疗效。
标签:咳嗽;止嗽散;审证求因咳嗽是肺系统多种疾病常见的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可由肺脏引起,也可由他脏病变及肺引起,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久延则邪实转为正虚,临床治疗分清邪正虚实,在审证求因的基础上灵活应用。
2004年至今,笔者应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120例,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0例,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76岁。
其中3~18岁组50例,19~39岁组30例,40~50岁组22例,51岁以上者18例,均以咳嗽为主要症状。
1.2治疗方法主方用止嗽散加杏仁,主要药物组成:桔梗10 g、甘草10 g、荆芥10 g、紫苑12 g、百部10 g、白前10 g、陈皮10 g、杏仁5 g。
按以下分型加减。
风寒导致咳嗽,如果表证不著,轻微恶寒,咯痰不利,色白或黏,舌苔薄白,脉浮者,去陈皮加橘红。
表寒显者,加苏叶、防风,表寒甚者加炙麻黄。
风热病邪致风热咳嗽,表证不著而咳嗽甚频者,去荆芥,白前易前胡;表热者加牛蒡子、连翘;痰黏黄难出者,加浙贝母、瓜篓。
咽红痛者加板蓝根、射干;阴伤舌红、口干者加沙参。
肺热咳嗽者,去荆芥、白前,加青黛、黄芩等清肺热。
咳重者加前胡、重用杏仁;痰黄而黏者加浙贝母、瓜篓;咽红痛者加牛蒡子、蚤休、射干。
痰浊咳嗽者,为痰湿壅肺,痰液白湿黏稠,舌苔白腻,脉濡滑,加半夏、茯苓化痰,加生姜、大枣祛湿。
郁火致咳者,减荆芥,加青黛、栀子、黄芩,如痰黏加浙贝母、瓜篓、海浮石、合欢皮。
肺阴虚致咳,有内热者,加地骨皮、桑白皮、白薇、银柴胡,声音嘶哑者,加玄参、地黄、麦冬、玉竹、射干、牛蒡子,鼻塞流涕甚者,加苍耳子、辛夷,咳血者,加白芨、仙鹤草、侧柏叶。
止嗽散合三拗汤,药物:桔梗15g,荆芥15g,紫菀15g,百部15g,白前15g,甘草10g,陈皮15g,杏仁12g,麻黄10g。
水煎,日1剂,每次150ml温服,1日3次。
3天为1个疗程。
止嗽散合三拗汤:桔梗20g,紫苑10g,荆芥10g,百部20g,陈皮10g,白前20g,甘草6g,炙麻黄10g,杏仁10g。
加减:热毒未清者加黄芩10g,鱼腥草30g,咽痒甚者加蝉蜕6g,木蝴蝶10g,呛咳者加射干10g,地龙10g,肺阴虚者加沙参10g,麦冬10g,肺脾气虚者加白术10g,茯苓10g呼吸道感染咳嗽属中医“咳嗽”范畴,咳嗽是肺系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中医历来对咳嗽非常重视,历代医家均有阐发。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医学三字经》有“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咳,是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也”,《景岳全书・咳嗽》篇说:“咳症虽多,无非肺病。
”清代徐灵胎云“咳嗽,人皆怒之,不知此乃至难治之痰”。
因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其气贯百脉而通他脏,不耐寒热,称为“娇脏”,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为病。
临床观察,肺气壅塞是咳嗽的病机关键,集中反映了“肺主治节,通调水道”和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受限的病机实质,故开宣肺气,止咳化痰是治疗的关键〖2〗。
《医学心悟》止嗽散正集中体现了这一法则,程氏〖3〗针对咳嗽发病特点及肺脏特性,苦心揣摩,创制了“止嗽散”,该方由紫菀、百部、白前、桔梗、荆芥、陈皮、甘草七味药物组成。
方中紫菀、百部温润止咳,桔梗能升提肺气以利膈,白前下气开壅止咳,四味药物有调整气机升降的功能,佐以陈皮宣肺利气祛痰,荆芥散风解表,甘草缓急止咳”七药合用,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而不过寒,辛不过热,既有辛甘为开,又可甘苦而降。
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百部能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有镇咳作用,对新久寒热各种咳嗽均有良效;白前、桔梗两药均有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稀释痰液,有利于排痰止咳的作用;紫菀可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及松弛气管平滑肌,有利于化痰及缓解症状等等,配合三拗汤加强开宣肺气之功。
止嗽散——《医学心悟》方清程国彭,可治新久咳嗽,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忌用)原文: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
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予制此药普送,只前七味,服者多效。
或问∶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何也?予曰∶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
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经曰∶微寒微咳。
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
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
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
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
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宜其投之有效欤?附论于此,以谘明哲。
现代研究经验:★●止嗽散见于清代名医程钟龄所著《医学心悟》中。
为了说明本方能用于各种外感咳嗽,有必要对其药物功能做一简介。
方中紫菀、百部,性均温润,紫菀味苦辛,百部味苦甘,皆入肺经,二药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可理肺止咳,新久咳嗽均能使用。
白前与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兼苦味,桔梗能宣达肺气而利膈,白前能下气开壅而止嗽,同有辛味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论寒咳热咳均能应用,以上四味为本方主药,因其有升有降,有出有入,故能调整气机升降失常;方中另有橘红祛痰化湿,荆芥散风疏表,甘草缓急止嗽。
由于本方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等特点,因此,对于肺的宣散肃降、气机升降失常所致的咳嗽,都能使用。
临床上,对于风寒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可在原方中加苏叶、防风等辛温发散之品;对于风热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应当减小紫菀、百部的用量,加入桑叶、菊花、薄荷、瓜蒌皮等辛凉清解化痰之品,以加强本方散风清热、止咳化痰之力。
对于湿热所引起的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当减去辛温发散之荆芥,加入前胡、佩兰、菖蒲等化湿止咳,滑石、薏苡清热利湿。
对于燥热咳嗽,用止嗽散治疗,也应当减去辛温之荆芥、橘红、白前,加入辛凉甘润之桑叶、沙参、麦冬、知母、元参、梨皮等以滋阴生津润燥,加川贝以润肺止咳。
还有些咳嗽病例,时经多日,咳仍不止,咯痰不爽,喉中发痒,痰白而粘,治疗时只需要在止嗽散中加杏仁、贝母润肺降气就可以了。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各型外感咳嗽,均能以止嗽散为主方加减来治疗。
但是,应该指出,无论是哪一种外感咳嗽,都以宣通肺气,疏散外邪为主。
所以,在用止嗽散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特别是在咳嗽初起之时,更要注意。
★●我用中医治疗咳嗽经验介绍:无论治疗哪种咳嗽,以《医学心悟》中的“止嗽散”根据不同病情随症加减,取得极好疗效。
基本方药:陈皮白前紫菀贝母百部甘草桔梗冬花杏仁咳嗽初起加前胡、桑白皮、枇杷叶;咳嗽后期多气阴两虚,加黄芪、五味子。
若咽痛喉燥,鼻流黄涕,头痛身热,痰黄黏稠,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加黄芩、菊花、桑叶、鱼腥草;若兼干咳喉痒,咽痛,唇舌干燥,痰少,不易咯出,舌红少津,脉浮数或细数等燥热症,加北沙参、知母、地骨皮;若兼鼻塞流清,痰白稀,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等风寒症,加细辛、防风、桂枝、麻黄、生姜;若兼久咳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闷,胃纳呆,大便时溏,苔腻,脉滑属痰湿壅盛,加苏子、莱菔子、云苓、法夏;若兼咳引胸胁作痛,上气咳逆阵作,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舌苔薄黄,脉弦数为肝火犯肺之症,加山栀子、黄芩、瓜蒌皮、知母、僵蚕;★●张景岳曾提倡“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之说,认为风邪挟寒致咳嗽者占多数。
现在正值隆冬季节,今年的冬天分外寒冷。
笔者在社区服务中心接诊大量因外感风寒所致感冒继发咳嗽者,许多患者并未达到肺痈的程度,但每日咳嗽困扰着他们,有时会迁延很长时间。
笔者用止嗽散加减治疗,每每奏效,现将心得论述如下。
1 风寒初起,重用辛温解表药《医学心悟·咳嗽》中提到“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2 清热解毒为必选外感风寒所致感冒继发咳嗽,用现代医学解释为外受感冒病毒侵袭,人体抵抗力低,继发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所致。
按照中西医结合的思想,选用具有抗感冒病毒、细菌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
3 与时俱进,多考虑“寒包热”症现在的北方居民,冬季大多居住在安装暖气的楼房中,很容易燥热上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常抵御不住美味酒食的诱惑,易助湿生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难免会精神紧张,情绪郁闷,气郁化火;以车代步,体力活动减少,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而致体虚。
在体虚,体内有热邪的情况下,外出着衣不慎,感受风寒,很容易出现所谓“寒包热”症,即外感风寒,内有里热症的咳嗽。
适当选用黄芩、生石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前胡、丹皮,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是治疗此症的最佳选择。
4 咳嗽有痰,慎重问诊若痰色白为肺寒,选冬花、杏仁、干姜、半夏、厚朴;痰色黄为肺热,选浙贝母、桑白皮、地骨皮、知母、生石膏、黄芩;痰量多为湿邪重,加厚朴、茯苓、白术、半夏;痰量少、质粘稠,不易咯出或干咳无痰,为阴虚,加知母、麦冬、生地、百合;痰有咸味,为肾气虚,加枸杞子,山茱萸、党参、黄芪。
特别提出的是,咳嗽有痰者,一定先要用药将痰排出,痰排出后会加速病情好转。
有的患者服药后,咳嗽量增多,误会用药错误使病情加重,故应事先向患者解释清楚。
另外,咳嗽痰多,尽量避免使用黄芪,忌服粘腻食品,以防助湿,有碍痰的排出。
甘草、百部、苦杏仁的药理作用中有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有碍于痰的排出,所以咳嗽痰多时,避免使用,止咳作用可用冬花、紫菀、前胡、白前替代。
5 体会:冬季外感咳嗽用止嗽散以汤剂形式加减治疗,一般需3~12剂痊愈。
笔者观察只要辨证正确,用药恰当,效果颇佳,比单纯用西药抗菌、抗病毒的输液治疗效果要快。
缺点是有些清热解毒药味道太苦,难以下咽。
若畏苦药者,小儿患者服用,应适当把味道太苦的药物替换掉。
因苦杏仁药效成分中含苦杏仁苷,经口服,在下消化道分解后产生少量氢氰酸,能抑制咳嗽中枢,为有效成分,也是有毒成分,所以小儿患者应该慎用,尽量用其他药物替代。
体虚及老年患者,注意病愈后的后期调养,以补肺脾肾气阴为主,选药要少而精。
★●【儿科剂量】:桔梗4 荆芥4 紫菀4 百部4 白前4 生甘草1.5 陈皮2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克,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
功效:调肺下气,止嗽化痰。
适应症:诸般咳嗽,不论新久。
禁忌: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忌用。
方义:本方是程钟龄氏所创订的一张经验方,对于多种咳嗽都有良效。
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
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
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
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
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
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
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
所以-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但阴虚肺燥之虚损咳嗽,则非其所宜,这在临症时须加辨别。
近人聂云台氏用本方诸药各30克,研末(均生用,不炒),另加生萝卜子60克(研)批杷叶(去毛,包)30克煎汤,滤去渣取汁,再加生萝卜汁60克,共和调药粉为丸(酌加炼蜜更好),每丸如弹子大,约重8克,每服1粒,小儿减半,早晚各一次,开水化服。
这对各种咳嗽奏效更好,诚如聂氏所说:“从此用无不效,风寒痰热皆宜。
”编者曾多次制用,收效颇为满意,病者亦称道不置。
这是在程氏制方的基础上有了改进,值得推广应用★●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为治风痰咳嗽之主方,具有止咳化痰,疏风宣肺之功。
笔者自2002~2006年应用该方加减治疗外感咳嗽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所治108例均为近年来本院中医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女32例,男26例,年龄15~67岁,平均46.5岁。
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7~65岁,平均43.5岁。
两组病人基本症状:咳嗽、咳痰、咳痰不爽、咽痒,证属风痰咳嗽。
基本方:紫菀、百部、款冬花、陈皮、白前、桔梗、荆芥各10g,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炒杏仁各12g,半夏6g,炙甘草6g。
随证加减:兼风寒表证加防风10g,荆芥10g,连翘10g;兼风热表证加柴胡10g,黄芩10g,金银花10g;咽痒咽干加生地10g,蝉衣10g,麦冬10g;咽痛加牛蒡子10g。
治疗组均用止嗽散加味治疗,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下,6剂为1个疗程。
对照组口服止咳糖浆,青霉素48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静滴,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结果:疗效标准:两组用药1个疗程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咳嗽两周未发作;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咽喉部症状减轻;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疗效观察:治疗组治愈23例(40%),好转32例(55%),未愈3例(5%),总有效率95%;对照组分别为18例(36%),22例(4%),10例(20%),总有效率7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病案举例:患者,女,30岁,恶寒发热2周,近日恶寒发热减轻,咳嗽、咳痰、痰少难咳,咽干咽痛、胸痛不适,舌淡苔薄白,用青霉素48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静滴2周,咳嗽症状无明显改善,故求服中药,证为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治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方用止嗽散加味:紫菀10g,百部10g,款冬花10g,陈皮10g,白前10g,桔梗10g,荆芥10g,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炒杏仁6g,半夏6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00ml,每日3次,服6剂诸症大减,再服上药5剂,诸症悉除。
讨论:感冒后咳嗽不愈是临床上常见病,中医学则认为是指患者不慎触冒风寒或受凉而罹患感冒,经治疗外感表证除而遗留咳嗽久而未愈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之外感咳嗽的范畴,该病一年四季皆有,约占肺科门诊患病人数的60%。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多由风寒或风热之邪袭肺,致肺失宣降而咳。
而肺为娇脏,易受外邪,故咳嗽咳痰,中医治疗宣肺化痰,止咳。
而止咳散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其中紫菀、百部味苦而性温润,皆入肺经,均有下气化痰,理肺止咳之功,此二味温润不燥,均能止咳化痰,新久咳嗽皆宜,是君药。
桔梗开宣肺气而化痰,白前降气祛痰而止咳,辅助君药,以调理肺气,止咳化痰,荆芥疏风解表,甘草、桔梗利咽止咳,调和诸药为佐使,加之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诸药相合,使邪散肺畅,气顺痰消,诸症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