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56.29 KB
- 文档页数:4
第五章城市用地的评价与分类一、城市用地及用地规模的概念一、城市用地规模(1)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既指以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2)城市用地规模: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
城市用地规模(A)=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P)×人均建设用地标准(a)与城市用地规模相近的两个名词:城市是人与各种活动的聚集地,各种活动大多有聚集的现象,占据城市中固定的空间位置,形成区位分布。
这些区位(活动场所)加上连接各类活动的交通路线和设施,便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它是研究城市各项主要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
根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用地布局。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一、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二、自然条件的评价(即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 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A.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由于地质构造和土质的差异,以及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相差悬殊,故需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
特别要注意有些地基土在一定条件下常常因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形状而出现问题,如湿陷性黄土受湿后结构下陷,易导致建筑的损坏;膨胀土受水膨胀、失水收缩都会带来危害;沼泽地处于水饱和状态,地基承载力较低。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教案教案标题: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学科:地理学年级:高中目标:1.了解城市用地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掌握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对特定城市用地进行合理的分类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通过图片或实地参观等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的兴趣;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用地为什么需要分类和评价?分类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二、知识讲解(30分钟)1.城市用地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a.解释城市用地分类的意义:便于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b.介绍城市用地常见的分类方法,如按用途划分、按等级划分等。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a.介绍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意义:为城市土地配置提供科学依据;b.阐述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如综合评价法、权重法等;c.结合案例,介绍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具体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35分钟)1.选取一个具体城市,以一些地区为例进行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的案例分析;2.指导学生收集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和评价;4.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分类和评价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总结(1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3.提问鼓励学生思辨:如何通过合理的城市用地分类和评价,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五、拓展与实践(剩余时间)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自己关心的城市用地问题,并进行分类和适用性评价;2.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实践应用。
教学评估:1.教师分析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掌握程度;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他人的分类和评价结果,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3.教师收集学生的作业内容,评估学生对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应用能力。
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经济性评价。
这三方面在许多方面也是相互穿插在一起的而不是孤立的,因此必须以综合的思想和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一、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就是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从自然条件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在调查研究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用地在工程技术与经济性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性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提供依据。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一类用地一类用地即适于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一般具有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被洪水淹没危险,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等特点,是能适应城市各项设施的建设要求的用地。
这类用地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简单的工程准备措施,就可以进行修建。
其具体要求是:(a)地形坡度在10%以下,符合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b)土质能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要求;(c)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d)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e)没有沼泽现象或采到简单的工程措施即可排除地面积水的地段;(f)没有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
(二)二类用地二类用地即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由于受某种或某几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其条件后,才适于修建的用地。
这类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布置有一定的限制。
其具体情况是:(a)土质较差,在修建建筑物时,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b)地下水位距地表面的深度较浅,修建建筑物里,需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排水措施;(c)属洪水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1~1.5米,需采取防洪措施;(d)地形坡度较大,修建建筑物时,除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e)地表面有较严重的积水现象,需要采取专门的工程准备措施加以改善;(f)有轻微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采取一定工程准备措施等。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而进行的一项工作。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用地的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
土地条件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质、地貌地貌等因素。
土地类型分为农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
土质是土地微底质的构成,决定着土地的质量。
地貌则是地面的形态、起伏、坡度等因素,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可以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
自然环境评价主要包括水资源、气候、地质等因素。
水资源是城市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因此评价城市用地是否适宜考虑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
气候因素主要是考虑城市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居住。
地质也是评价的一个因素,主要是考虑到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社会经济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考虑城市用地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比如,商业用地是否能满足人们购物、娱乐等需求,工业用地是否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等。
生态环境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用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
比如,工业用地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居住用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等。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评价的结果将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制定合理的城市用地政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土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载体。
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与方法。
1城市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三个方法1.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与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1.2.1布局结构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与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表达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1.2.2市政与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与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合格等。
1.2.3社会经济构成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与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此外,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还要考虑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如平整土地、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防止滑坡与冲沟的形成等)与外部环境条件(如与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条件、供电与供水条件等)。
1.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对城市土地基本特征的分析。
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
一是承载性。
城市土地是接纳城市生产、生活各项活动与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载体,为城市各项建设与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其中一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其适宜用于何种建设活动的一种方法。
该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并保护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下面将从评价的目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法:1.数据收集:对相关地理、气候、地质、土壤、环境质量等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2.指标体系建立: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指标,并赋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
3.评价模型建立:选择适宜性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和评价。
4.评价结果分析与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探讨评价结果的可行性,并进行评价结果的后续优化和调整。
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土壤质量等。
如土壤质量好、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更适宜用于农业或工业建设。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情况等。
如经济发达的地区适宜开发商业用地,交通便利的地区适宜发展居住用地。
3.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能力等。
如环境敏感地区适宜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不宜用于建设。
评价结果的应用:1.土地规划: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开发强度,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用地。
2.土地利用: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适用性和限制性,引导土地利用的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土地整治: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指导土地的整合和改造,提高土地的品质和效益。
4.土地管理:评价结果可以指导土地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和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加强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v 一、城市用地的概念t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t 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经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v二、城市用地的属性和价值t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如位置的固定性,独特的地貌、土壤特征,耐久性、不可再生性。
•社会属性–权利表征:隶属性,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权利–经济表征:通过人类社会活动而体现–法律表征:一项资产,国家、集体所有t城市用地的价值•使用价值:用作城市活动产生而具有使用价值。
区位、地质等差异影响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具体表现为地价、租金或费用等。
v三、城市用地的区划t行政区划t用途区划t房地产权属区划t地价区划v一、城市与自然环境v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t地理条件•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城市与周边或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关系•地形地貌,影响布局、建设项目、工程设施与建筑物的布置密度、景观。
包括: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等。
•地形一般在200以下很低,平坦广阔平原一般在200米~500米较低,起伏不大,坡度缓和丘陵一般在500米以上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山地t地质条件•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分析•地质现象–黄土:湿陷大孔性土壤–滑坡与崩塌–喀斯特现象:石灰岩溶洞–冲沟–沼泽地、泥石流、砂丘等•地质构造:地震断裂带1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作为城市用地(1)重要工业不要放在软基地、古河道或易于滑塌地区(2)地下有断裂带的地面上,设置100m 宽的居住区卫生防护带,其实不宜布置要求较高的建筑及设施(3)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应留适当的防火间隔,水库不宜在强震区的上游(4)防灾指挥中心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2按照用地的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安排相宜的城市设施•地基承载力–指地基单位面积上容许承受的荷重,在此荷重下,地基不会发生大的变形和破坏。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指对城市用地进行评估,确定最适合的利用方式和用途。
它可以提高城市用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意义、方法和案例。
意义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意义在于:1.优化城市规划。
通过评估城市用地的适用性,可以确定最合适的用地类型和规模,避免浪费土地资源。
同时,可以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评估城市用地适用性时需要考虑土地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等因素。
合理利用土地,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污染。
3.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通过数据分析、模型计算等方式,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评估和比较。
其主要步骤包括:1.收集相关数据。
包括地形、土壤、水资源、气候等数据。
2.制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应该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市场需求、环境保护等各种因素。
3.评价标准。
制定不同用地类型的评价标准,包括评分标准、划分标准等。
4.建立模型。
建立适用性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指标和标准计算适用性得分。
5.评估结果分析。
根据得分,比较不同用地类型、场地的适用性,并确定最适用的用地类型。
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利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不同用地类型适用性进行评价和比较。
定性评价的主要步骤包括:1.收集相关信息。
包括市场需求、环境保护要求等详细信息。
2.专家咨询。
邀请专家对不同用地类型适用性进行评价和比较。
3.问卷调查。
可以结合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不同用地类型的看法和建议。
4.得分计算。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适用性评价得分计算。
5.分析和比较。
通过得分,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确定最适用的用地类型。
案例以下是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一个案例:当阳市规划局对当阳市某区域的城市用地进行了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土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载体。
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
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1城市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三个方法
1.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
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1.2.1布局结构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
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和
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体现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1.2.2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
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和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
量是否合格等。
1.2.3社会经济构成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
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此外,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还要考虑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如平整土地、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防止滑坡和冲沟的形成等)和外部环境条件(如与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条件、供电和供
水条件等)。
1.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对城市土地基本特征的分析。
城市土地除
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
一是承载性。
城市土地是接纳城市生产、生活各项活动和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载体,为城市各项建设和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
这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性。
二是区位。
除包括以座标表示的几何位置外,更重要的是其经济地理位置,即与周围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有形的区位(如就业中心、交通线路、基础设施条件等)和无形的因素(如经济
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等)。
2城市用地功能和布局的三个考虑
2.1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的主要原则
2.1.1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必须把城市作为一个点,而其所在的地区或
更大的范围作为一个面,点面结合,分析研究城市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样,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区与郊区才能统一考虑,全面安排。
2.1.2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工业用地。
要合理布置好对城市发展及其方向有重要制约作用的工业用地。
并考虑其与居住生活、交通运输、公共绿地等用地的关系。
要防止出现“一厂一电”、“一厂一路”等现象。
要处理好工业区与市中心区、居住区、水陆交通设施等的关系。
2.1.3兼顾旧区改造与新区的发展,需要新区与旧区要融为一体,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使新区为转移旧区某些不适合功能提供可能,为调整、充实和完善旧区功能和结构创造条件。
处理好开发区与中心城市的关系,使之有利于城市布局结构。
2.1.4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要合理划分功能分区,使功能明确,面积适当,避免将不同功能用地混淆在一起,造成相互干扰,但也要避免划分得过于分散零乱。
旧区的各项功能往往混杂在一起,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符合消防、卫生等情况下可设置综合区,不片面追求单纯的功能分区。
要构成多层次、多功能道路网,与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衔接。
2.1.5各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城市需要不断发展、改造、更新、完善和提高。
研究城市用地功能组织,保证城市在开始阶段有一个良好开端,在建设发展各个阶段都能互相衔接,配合协调。
特别要合理确定首期建设方案,加强预见性,在布局中留有发展余地(有足够的“弹性”主要表现为:在定向、定性上具有可补充性;在定量上具有可伸缩性;在空间定位上具有可变移性)。
2.2城市用地布局的空间结构形态城市用地布局有多种空间结构形态,最基本的形态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
集中式又可分为单中心块聚式和多中心组团式;分散式又可分为带状、星状、放射状和环状等。
采取何种布局形态,需根据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类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进行具体的论证。
2.3城市空间布局的艺术问题城市规划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要创造优美的城市形态、结构。
同时,城市空间布局也是一项艺术创造活动。
因此,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要充分利用好城市独特的自然环境,创造出城市的特色。
例如,对用地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名胜古迹、花草林木、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等进行分析,以便组织到城市总体艺术布局中去。
3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华北-辽南土地适宜性评价,评价方法是根据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确立了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资源单位5类分类系统。
土地适宜类分析
是在土地质量等初步评价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如下原则进行归纳和判定。
A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结合,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B与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相结合,通过农、林、牧分类评价,由低级向高级归并
C稳定的耕地只作农业评价,不稳定的耕地和质量很差的耕地作农林评价D一般的,平地、岗地的林地只作农林评价、丘陵、山地的而林地只作农牧林评价
E一般的,平地、岗地、丘陵的草地要作农林牧评价,山地的草地只作林牧评价。
基于上述的方法,得到了华北-辽南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利用地形地貌,2000年土地利用以及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等数据信息实现判断原则的数量化表达,计算结果是在“土地质量等”
数据层属性值增加一个数码位,计算的同时,对“主宜性、单宜性”的单元,只保留其主宜类型对应的单元则相应保留多个数码位的等级数值。
根据主宜性与多宜性相结合等原则,并考虑地貌和土地利用现状与变化特征,在综合分析土地限制型和质量等基础上得到研究区的土地适宜类信息,包括适宜类的名称和相应的适宜等级。
华北-辽南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空间分布如下:
1、宜农、宜林、宜牧、宜农林、宜农牧、宜林牧和不宜农林牧8个适宜类的面积分别为356960平方米、13838平方米7312平方米7761平方米347平方米147689平方米65080平方米236平方米,以宜农、宜林牧、宜农林3个类型面积之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2.46%;
2、不同等级的土地适宜类中以1100、1200、603
3、6011、6022、7111、1300
为主,共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6.77%;
3、空间格局方面,宜农土地广泛分布在华北平原、淮河流域和辽河下游等区域,宜牧以及多宜类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辽东、丘陵等山地和丘陵区域,这种格局特征反映了基本的自然地理分异特征与规律。
4结语
要讲究城市美学,做好城市设计,探索适宜于本城市性质、规模的城市艺术风貌。
通过点、线、面景观(节点景观、通道景观和鸟瞰形象)的组织,以及建筑物、构筑物在形式、风格、色彩、尺度、空间组织等方面的协调,反映城市整体景观的艺术要求。
在轴线上要组织布置好主要建筑群的广场和干道,使之具有严谨的空间规律。
此外,要保护好有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建筑、建筑群或文物古迹,创造独特的城市环境特色、建筑形象和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