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山水城市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18 MB
- 文档页数:33
2020年第3期总第141期No.3,2020General ,No.141福 建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Fujian Radio & TV University中国人居理想中的山水思想,是让人居环境直接融入自然环境中,并与之和谐相处;退而求其次,作为城市人居理想的园林思想,则是把大自然里的山水元素或意象,搬进园子、庭院中,通过模拟自然形成微缩的山水景观。
作为在国际上知名的两位中国建筑师,王澍和马岩松的建筑风格都深深地刻上了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思想的烙印。
他们的作品风格独具,特征鲜明,可辨识度高,具有各自内在的关联性和统一性。
一、回归山水园林的理想:道法自然(一)道法自然与人法自然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然一词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为造化任运之自然,其二为天地万物之自然。
正如推崇陶渊明的李白在诗中所说的那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我们既可以解释为由大自然雕琢出来的,也可以理解为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去除了人工雕琢的痕迹。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说到底是人法自然——既是人对自然的仿效,又是人对自然的顺应。
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朴素的情感,人与自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和自然的一种情感上的关联,在西方是没有这种概念的”。
[1]在西方传统中,只有人与人之间才可以发生情感联系,哪怕是人与作为人格神的上帝之间也能发生情感联系。
而人与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并不直接发生情感联系。
只有在当代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兴起之后,人们才开始清算人类中心主义的危害,并认可人对环境、对自然单向性的责任关系,从而导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二)王澍的“大山法”与马岩松的“非线性”建筑王澍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和造园艺术中获取了大量的养分和灵感,他的建筑风格融入了对中国山水园林的思考。
他认为,在西方,建筑一直享有面对自然的独立地位,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建筑在山水自然中只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次要之物。
解读马岩松和他的“山水城市”马岩松,作为中国当代建筑师中的翘楚,对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建造以人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未来城市,并在胡同泡泡的案例中以现代手法从微观的角度阐释了现代和传统的结合。
标签:马岩松;山水城市;胡同泡泡马岩松,出生于北京,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是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
他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
从2002年设计浮游之岛开始,马岩松以“梦露大厦”、胡同泡泡32号、鄂尔多斯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及假山等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实践着“山水城市”这一未来人居理想的宣言。
同时,他还通过一系列国内外个展、出版物和艺术作品,与公众一起探讨城市与建筑的文化价值。
“山水城市”这个概念是90年代被提出的,当时中国刚刚开始建造类似方盒子的现代建筑。
当时也有人提出要重塑古都风貌,在建筑上添加视觉化的传统元素。
“山水城市”首先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
钱先生的提法非常简单:难道我们未来的城市就是这样吗?就是这种灰色的方盒子吗?或者就是变成芝加哥吗?他也提到要向杭州、北京这些古典的城市学习。
北京城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像景山、北海这样的园林,这种园林的美,不仅在于它种了很多树,更是因为它具有一种精神性。
我们的祖先既然能在不同的尺度中融入精神性,小到一个盆景,大到一座城市,那如何能在现代的高密度城市中达到相同的境界呢?于是,马岩松在老北京四合院举办个展,在深港双年展中提出自己的未来人居理想宣言——“山水城市”。
马岩松的“山水城市”探讨的是城市现代注意思想中如何看待建筑和城市跟自然关系的问题。
建筑模型被放置在了园林或者盆景这一类微缩景观当中,建筑的形态也突出了造景的意趣,似乎让高密度城市和高层建筑的尺度都消融在了“山水”之间,城市被山水化了。
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马岩松:让中国城市寻回“山水”精神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提“山水”并不是想复古,而是力图超越技术层面的各种概念,去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精神性的东西。
“一个没有思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难受,一个有理想的建筑师让开发商更难受。
”谈及与建筑事务所MAD创始人马岩松的合作,开发商骏豪地产集团董事总裁张辉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
双方合作的大型综合项目“中央公园广场”今年4月刚刚破土动工,选址北京市朝阳公园南岸的黄金地段,计划于2016年落成。
该项目是“有理想”的马岩松对其正在坚持探索的“山水城市”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
在MAD的主页上,对此项目有如下描述:“通过人工与自然景致的和谐营造,探索现代都市的人居理想。
”在其设计示意图上,能看到一片形似山峰、高低错落的建筑群,造型迥异于棱角方正的传统高层建筑,在北京东部高楼林立的天际线上,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今年39岁的马岩松,已是国际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建筑师之一,也是各类国际项目、论坛展览和学术交流的常客。
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及Samuel J.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毕业后曾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工作,2004年回到中国创建了自己的北京MAD建筑事务所。
2006年,马岩松参与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国际竞赛,拿出一个完全隐匿了刚硬笔直的线条、在不同高度进行不同角度旋转的设计方案,意在使不同高度的楼层对应的景观各异,强调阳光和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出都市人对自然的憧憬,一举中标。
这次成功,使他成为首位在国际上赢得重大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从此蜚声国际。
这栋大厦因线条柔美,后来被人命名为“梦露大厦”,相继包揽了“2012年度全球最佳摩天楼”(全球房地产调查机构安波利斯[EMPORIS]评)、美洲地区高层建筑最高奖(世界高层建筑与人居环境委员会[CTBUH]评)等一系列国际奖项。
浅析以历史情感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以马岩松的“山水城市”为例摘要: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似乎都只关注文化中的那些具有实质性的东西而忽略了精神,但那些容易被忽略掉的内涵反而才是让文化称之为文化的灵魂所在。
马岩松,作为希望他人称呼自己为对历史有情感的建筑师,则用其具有灵动感的建筑语言,给人们展示了文化在建筑中保留和展现的新方法。
将“山水城市”概念,和具有人文精神的,自然功能性未来城市设计理念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带有韵律感的狂想,为中国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马岩松建筑设计历史情感山水城市设计理念前言:以历史情感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将原建筑的文化内核融合在新生建筑中。
在抽象层面上来看,那些在历史的沉淀中保存下来文化内核就是“新”物质,马岩松也不过是在“新”上加新,用其“山水城市”的概念为历史代言,传达历史的感情,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带入到设计中,为建筑提供新思路,新形式。
尽管在部分人看来,马岩松的一些建筑太过于空想,是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被准确地表现出来。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马岩松的设计中,那些充满韵律的线条,能真真实实地让人们在无意识中进入中国特有的“美”的空间内。
一、以历史情感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在北京胡同长大的马岩松,像是被北京的人文精神所雕刻的人。
在那种生活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使其对历史沉淀中形成的文化有着特别的感情。
在马岩松看来,正是因为那些古代的哲学理论以及生活背景的存在,才使得这个城市有了独特的韵味。
这种理念和Thomas Heatherwick的“本土概念[1]”设计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以文化来编写建筑的基因。
在Thomas Heatherwick看来,“不管是国外设计师的作品还是本土设计师的作品,一定要与本土的文化形成某种对话,这样的建筑才是有生命力的[1]”。
此外,中国建筑大师何镜堂的“两观三性”的理念在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想法:建筑要集合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一体。
从“天人合一”哲学观角度谈马岩松“山水城市”建筑理念摘要:设计文化是建筑工程设计者自身理念的外显,那么"人与建设是什么样一个联系?"、"建设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联系"等都是有关建筑学的先决课题,这就是对我们每个建筑工程设计者人文主义关注的直接体现。
这些建筑会留存在后代,也同样会向子孙后代发出信号——在这个社会怎样对待人与自然。
在这个层次上,其实所有建筑最后都可能成为观念的遗产。
中国传统城市里面,把自然和人的精神相结合起来,包括很多文学作品,书画等。
马岩松希望建筑应该更贴近生活和自然。
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住宅和自己生活的空间有想法,有诉求。
马岩松觉得建筑师是未来的代言人,也是文人,他对现实充满着批判,但是在这种批判的情绪下和观察一下,他又对未来有一个展望本文要从“天人合一”哲学观角度谈马岩松“山水城市”建筑理念以及他理念的实践,影响。
关键词:"天人合一" "山水城市" 设计理念建筑设计引言:说起马岩松,首先想起的便是他所提倡的"山水城市"这后面透出的是"天人合一"[1]的观点。
马岩松告诉建筑师们要"创造自然"。
这一提法体现了他对建筑理念非常精准、精确的把握,这是他在经历了山水城市、山水建筑的深层次思考和实践后得出的结论,"建造自然"是建筑师的职责。
马岩松认为,世界大都市的千篇一律,其他国家工业革命之前的现代城市中,都在在追求着权利和金钱,而正是这些对权利和金钱的追求使得这些现代大中城市也都趋于千篇一律。
在这个状况下,自然也成为了人们一种奢望的话题。
未来的现代城市,应当是谈论人的精神世界与山水自然的。
人与自然、风景、天人合一,而这种定义恰好也符合东方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概述"天人合一"思维是我国古代对待社会社会关系的基础心态,而真正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主张的却是我国北宋的地理学家张载。
以“山水城市”为例谈马岩松的建筑设计理念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与艺术审美准则,在这种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所接触的自然和社会也正在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建筑能否寻找到一个新的模式以应对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已成为关键问题。
很多艺术家也尝试着从自然界中获得灵感,将建筑的形态与自然特性相结合,期待着在拉近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能把自然特性赋予建筑设计的形式当中,使建筑更容易应用于当今社会。
“山水城市”理论,以丰厚的思想内涵,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提供思路。
马岩松所提出的“山水城市”概念,为中国未来城市建筑注入了一个全新的定义。
关键词:马岩松自然山水城市理想山水意境前言:“山水城市”这一概念,最出设想是由中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所提出。
中国城市在当时的建筑是相当大规模笼统的,其所主张的城市概念主要是构建以中国山水意象为主,注入精神文化,给人以脱离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印象。
“山水城市”是让人们在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产生情感的联系,这是富有理想主义的构想,但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和发展。
马岩松倡导的“山水城市”模式,将现代城市与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相结合,将城市建筑赋予人文精神。
强化了现代建筑与传统山水意境的意境传达,使其精神内涵得到丰富与传承,促进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一、山水意境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古人寄情于山水的文化活动一向通过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更是寄托理想的精神载体。
在当代设计中,将山水意境融入建筑是当代设计师的情感表达手法。
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是属于中国独具一格的文化标识,“画中有画,意中有意”,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意象美的感悟。
这种传统自然山水观念是中国长久延续和沉淀的,时至今日都地影响着每个人对意象的思考。
当代设计师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意境的美学认知和空间表达的认识,将其中的画面表现手法和意象创造手法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与中国建筑相融汇的独特意境美感。
谈中国山水观在建筑中的应用——以马岩松“山水城市”为例摘要:山水艺术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丰富的美学内涵为当代建筑设计创作提供了许多新的灵感与借鉴。
在中国建筑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建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岩松的“山水城市”的建筑风格也是对中国传统山水意境表达研究和对具体建筑作品的实践,不仅仅是观念的表达,而是在本质上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与体现。
首先是建筑空间的设计元素,空间关系着最重要的内外环境,同样也是建筑的本质;其次是社会环境和时代发展的影响,对于传统山水观念的冲击;最后是建筑和设计师本身对于中国建筑独特美的欣赏,本文将会对马岩松所设计的一系列作品,从其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等多方面探讨“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实践与发展。
关键词:马岩松山水观建筑山水城市中国传统艺术前言: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随之而来,城市、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而中国建筑所进行的创新在山水意象上的影响下,凭借着丰富的理论内涵,给设计师和城市建筑带来启示。
“山水城市”这个理论是由钱学森于1990年首先提出的,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
如今,面对时代发展的挑战,中国设计师的实践也不断呈现出山水观念的发扬与传承,本文经过对设计师实践作品的调研,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最终从实践中归纳出马岩松设计思想与理念以及进一步完善并丰富“山水城市”理论在具体建筑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山水观的发展过程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三个时期,自然崇拜——宗教与审美——审美与科学。
这三个时期的发展也恰巧对应我国的历史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我们依靠自然生存,靠狩猎为生,大可以说为靠天养人,所以对自然的恩赐与感激就是当时人类的最主要诉求。
在第二个发展阶段当中,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统一,国家发展速度加快,丝绸之路开启后,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增多,佛教等宗教信仰的传入,也逐渐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影响。
马岩松建筑意境——“山水城市”摘要:现如今在设计领域里,建筑设计尤为之重要。
在建筑发展中,新颖的建筑形式层出不穷,同时文化与现代感的结合也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向以“山水城市”闻名的马岩松,他的建筑风格追求的是自然与环境的融合,因此从中提炼的精华展现在自己的设计当中。
在马岩松的“城市山水”观念中,首先他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要求在本质上人与自然的结合。
其次是对山水元素的展示,将自己的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最后是对自然之道的解析,使山水理念的建筑设计表达方式充分与现代艺术相呼应。
笔者将从马岩松建筑设计理念、作品分析以及他眼中的“山水城市”对马岩松的建筑意境进行解析。
关键词:马岩松;建筑;意境;“山水城市”前言:建筑形式的转变有多种形式,许多学者提出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势的疑问,也提出了不同的概念,例如绿色空间、智慧城市、花园城市等等,其中许多理念的核心意义都含有自然生态的元素,“山水城市”理念则是其中一点。
马岩松建筑设计中体现了大量的“山水”元素,这样很多人都引发了思考。
“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是追求自然,这是让钢铁丛林的城市环境融入自然和谐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对城市类型的转换,而是要更多考虑现代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自然的对比。
一、马岩松对“山水城市”的看法马岩松的的设计理念则是“山水之道”,他希望在山水精神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让人们离开自然,回归自然”的城市模式。
[1]马岩松提出的“山水城市”结合了国家文化,并对未来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新的看法。
马岩松认为,人们创造任何的事物都是我们后天自己思考的,无论是城市、园林设计还是乡村,这些都是人们人为形成的。
就是因为这样,人们才更应该谈论人造和自然的关系。
如果环境中只含有自然元素,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人们可居住的。
反之,人工的自然环境,从早期的人类耕田文明就开始了,纵观东西方的文化,它们都对人们认知和自然观念有所改变。
“山水城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风格,许多读者都说马岩松的设计想法天马行空或者形容为疯狂,但马岩松反映,他的设计谈不上抽象还是具象,他的这一思想应是在深究工业文明中人类的城市建造如何与自然元素的拼接或是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