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师赏析—马岩松分析31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50 MB
- 文档页数:16
血理姑朦霭T search浅谈马岩松关于人与自然的建筑汪晓桢(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摘要:马岩松是在国内建筑领域率先提出“山水城市”的青年建筑师,他为中国未来城市建设注入了一个新的概念;马岩松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化”的建筑,将自然呼吸与绿色生命引入高层建筑中,打造绿色立体城市,让自然重新融入未来的高密度城市;二是“情感化”的建筑,人的情感与建筑联系起来,才能在建筑完成时带动人们的记忆与想象,改变人的生活,让人们既能找回过去又能畅想未来;三是“村落化”的建筑群,传承了中国对建筑群体和空间序列追求的传统,把过去人们生活在山水之间村落中的意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气质贯穿于其中。
关键词:马岩松;自然;情感;山水城市;村落中图分类号:1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31背景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中国的改革开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加入了WTO世界经贸组织(2001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的腾飞带来的是城市的急速发展,全国各地大兴土木。
正如20世纪之交,大火之后急需建设的芝加哥,活跃着大批建筑师建造了大量的商业建筑,21世纪之交的中国也有着同样的境况,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栋又一栋的商业大厦拔地而起。
马岩松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的。
马岩松岀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他的父母都是环保工作者,这让马岩松一直就有一种想要贴近自然的想法,从大二的设计作业紫竹院公园里的冷饮店到后来留学美国所做的一些作品,再到近期MAD的设计,只要是发自于马岩松内心的,都是与自然相关的。
⑴1993年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这一概念,建筑师包泡在看过马岩松的一系列作品后,向他推荐了钱学森先生的相关文章。
钱学森先生关于城市建设的思想以及早期马岩松对路易•康所崇尚的自然所产生的共鸣,推动着他开始在“山水城市”的思想上做实践。
中国当代建筑师解读——浅看马岩松和他的MAD 师承扎哈,亦有库哈斯的传统,在35岁之前就能成名的建筑鬼才小生,疯狂、大胆、不羁,独具一格的设计理念和方式背后,是一双长着想象力的巨大翅膀。
语不惊人言不休的气势,但他说的有理,研究他建成与未建成的每个作品之后,会发现,在那些前卫的形式背后,有着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建筑很率直的哲学心态。
这种另类作风难免有所争议,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小生在外来的成名膨胀之背后,总有着一个清醒的逻辑,能独善其身,能自圆其说,而且还是说得有理。
当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北京胡同里出现巨大的金属泡泡,如同水滴一样的散落,看上去就好像是未来的梦幻世界,面对这样一种超前的想象,不敢说是好,还是不好。
传统是一种严谨的秩序,是历史的财富,但是陈旧的建筑,混乱的搭建,邻里关系的变迁,让过去城市中的细胞逐渐衰退而滥用,必然需要注入一种新的生命力,才不致让这笔财富失去其价值。
这些看上去来自外太空的小生命体,光滑的金属曲面折射着院子里古老的建筑以及树木和天空。
让历史、自然和未来并存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里,是一种城市理想,是想把北京的古城和每个人的梦想连接在一起。
这至少激发了我们跳出一种定势的思维去思考未来城市的目标与定位。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方式上,马岩松说:“我喜欢历史,也喜欢中国传统。
中国的传统实际上应该是中国的创造力,它们的核心是创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实例都表明了人们对新技术和新创造的渴望。
我把这种对创新的渴望,理解成一种中国传统。
我从来不会从一种传统形式上寻找答案。
”所以,看MAD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是一场革命。
在北京CBD上的浮游之岛、空中之城的未来实践中,就很明显地对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机器美学”和“垂直城市”等传统立场质疑,认为未来的中国高密度大都市更需要的是一种自由的连续,而不是分割,更不是简单地追求高度,将数字工作站、多媒体商业中心、独立飞行停泊站、剧场、餐厅、公园、旅馆、图书馆甚至人工湖等城市功能相混合,以一种水平关系设置,将垂直城市软化并连接起来。
大师案例分析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班级:园林景观二班姓名:姚林广目录鄂尔多斯博物馆一、建筑简介二、个人认识三、设计思路(地方文化)四、案例分析(气候、采光)五、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平立剖)六、内部空间中国木雕博物馆一、建筑简介二、(鄂尔多斯博物馆外景图)鄂尔多斯博物馆一、建筑简介鄂尔多斯博物馆位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于2006年开工建设,占地面积27760平方米,建筑面积41220平方米,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局部八层的综合性博物馆,配套有7个总计8500平方米的专业展厅,以及一个同时能容纳260人的大型学术报告厅,70余间各类办公室、会议室,2个贵宾接待室。
同时,还配备有餐厅、地下停车场等多个辅助设施。
二、个人认识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
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从小里说,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从大里说,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获得多少知识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并在这个气氛中放松在工作、学习中绷紧的心弦成为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
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博物馆如同历史长河,源源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
三、设计思路本设计的意图是在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中心区建成一个展现内蒙古生态,文化特色,体现高科技含量的世界现代化城区。
马岩松主持创作的加拿大多伦多的梦露大厦(图2-36)采用了扭转式的建筑造型,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高层建筑的造型模式,其构思源自于穿旗袍的女人。
该建筑的动态来源于不均衡、不稳定构图模式。
这里的扭转和曲线导致动态性的产生。
他自己解释说,这座大厦采用扭转形式不单单是出于造型创新的目的,而是希望以这种柔和而有动态的形象区别于周围城市环境中现代主义建筑的单调和乏味,体现一种人文的关怀。
在这里对人性化的关注促进了扭转形式在建筑创作当中的应用。
2.3.2.2 韵律美韵律是指以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单元做规律性的逐次出现时所获得的效果。
节奏的原则的主要特征,就是要创造要素之间的单纯的秩序和理性的美感,它很容易被察觉辨认,一目了然,在知觉中不会产生对抗。
而韵律美是以单元的重复而创造出各种以重复为特征的美的形式,其中包括连续韵律美、渐变韵律美、起伏韵律美和交错韵律美[6]。
扭转形式是由构图元素有规律的旋转渐变而成,由于其自身构成规律的特性使它对于建筑形式的以上四种典型韵律美有着非常典型的表现。
由Hebert Bayer 于1973年设计- 27 –梦露大厦(TheAbsohiteTower)是马岩松于2006年于加拿大密西加沙市的住宅设计,并获得了当年的国际竞赛一等奖。
梦露大厦的设计在建筑空间上模拟了一种女性柔美的曲线,每层都予以相应程度的旋转来实现建筑整体的曲线,并使得内部空间可以对应不同高度的景观平台。
设计师说梦露大厦的设计其实是在实现密西沙加城的一个―梦想‖—即在建筑住宅中寻找自己的性格和定位,马岩松在对梦露大厦的设计解释中这样说:―一心梦想着变成大都市,而有可能反思自己地域的独特性,考虑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回应日益膨胀的城市需求。
‖因此他们在整体空间的设计否定了现代主义的简化原则,而是选取了多元地更能接近当代社会和生活的多样化的有机形态。
梦露大厦的建筑空间可以理解为对自然和环境的反应和强调,两座相互晾望的高塔建筑都采取了连续的环绕式的水平阳台,使得整体空间―一气呵成‖气势柔美而又坚韧。
马岩松建筑意境——“山水城市”摘要:现如今在设计领域里,建筑设计尤为之重要。
在建筑发展中,新颖的建筑形式层出不穷,同时文化与现代感的结合也成为建筑设计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向以“山水城市”闻名的马岩松,他的建筑风格追求的是自然与环境的融合,因此从中提炼的精华展现在自己的设计当中。
在马岩松的“城市山水”观念中,首先他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要求在本质上人与自然的结合。
其次是对山水元素的展示,将自己的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最后是对自然之道的解析,使山水理念的建筑设计表达方式充分与现代艺术相呼应。
笔者将从马岩松建筑设计理念、作品分析以及他眼中的“山水城市”对马岩松的建筑意境进行解析。
关键词:马岩松;建筑;意境;“山水城市”前言:建筑形式的转变有多种形式,许多学者提出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势的疑问,也提出了不同的概念,例如绿色空间、智慧城市、花园城市等等,其中许多理念的核心意义都含有自然生态的元素,“山水城市”理念则是其中一点。
马岩松建筑设计中体现了大量的“山水”元素,这样很多人都引发了思考。
“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是追求自然,这是让钢铁丛林的城市环境融入自然和谐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对城市类型的转换,而是要更多考虑现代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自然的对比。
一、马岩松对“山水城市”的看法马岩松的的设计理念则是“山水之道”,他希望在山水精神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让人们离开自然,回归自然”的城市模式。
[1]马岩松提出的“山水城市”结合了国家文化,并对未来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新的看法。
马岩松认为,人们创造任何的事物都是我们后天自己思考的,无论是城市、园林设计还是乡村,这些都是人们人为形成的。
就是因为这样,人们才更应该谈论人造和自然的关系。
如果环境中只含有自然元素,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人们可居住的。
反之,人工的自然环境,从早期的人类耕田文明就开始了,纵观东西方的文化,它们都对人们认知和自然观念有所改变。
“山水城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风格,许多读者都说马岩松的设计想法天马行空或者形容为疯狂,但马岩松反映,他的设计谈不上抽象还是具象,他的这一思想应是在深究工业文明中人类的城市建造如何与自然元素的拼接或是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