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及网上单证基础知识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582.00 KB
- 文档页数:25
EDI详解EDI详解EDI定义根据Wikipedia 的定义,“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is the structured transmission of data between organizations by electronic means. It is used to transfer electronic documents or business data from one computer system to another computer system, i.e. from one trading partner to another trading partner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 ”简单的说,符合以下标准的都可以称为EDI :组织机构间通过计算机系统到另外的计算机系统传输结构化的商业数据。
重点包括:1.计算机间传递和处理,尽可能少的人工参与,因此最好是后台系统产生的数据直接到对方的后台系统,如果条件不具备,当然可增加人工过程如收到EDI 后转换为可读的Excel 文件,但需确保源文件可追溯性。
2.标准化结构化的文件数据,目的是计算机可以解读和处理,可以使用私有标准,即你和交易伙伴约定的标准,但为了更多的贸易伙伴都理解,最好是采用行业通用、国际通用的标准。
尽管使用了国际标准为此,一些企业在标准上还需要添加自己的使用取舍和特定业务约定,通常称为EDI 规格书或者MIG消息实施指南。
3.可以用在企业或集团内部,但多数是不同企业间。
这也是为什么EDI是B2B的核心之一的原因。
EDI基础标准EDI基础标准是由EDIFACT幕础标准和EDI其他基础标准组成。
①GB/T14925《电子数据交换术语》.该标准参照采用UN/EDIFACI,的贸易数据交换目录(UNTDID )的术语部分。
②GB/T14805标准等同采用ISO 9735-1992《用于行政、商业和运愉业电子数据交换的应用级语法规则》.该标准是EDI数据传愉和ED[报文设计必须遵守的甚本规则.它规定了交换所用的字符集和语法级以及把数据组成段、报文、交换的规则。
EDI服务知识一、EDI简介EDI,即电子数据交换,是一种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进行商业信息数据交换的技术。
它通过标准的格式和协议,将商业文件、电子邮件、实时数据流等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转换和传输,以实现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EDI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EDI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如今已成为企业间数据交换的标准方式之一。
二、EDI的优点1.提高效率:EDI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数据传输,大大提高了企业间信息交换的效率,降低了人工干预和错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
2.促进业务协同:通过EDI,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客户等合作伙伴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整体竞争力。
3.降低成本:EDI降低了企业在数据交换方面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减少了纸张和邮寄等费用。
同时,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数据处理,企业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4.提升企业形象:使用EDI可以向客户展示企业现代化、规范化的形象,提高客户信任度和忠诚度。
5.满足合规要求:在某些行业和地区,使用EDI是企业合规的必要条件。
通过EDI,企业可以满足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避免因数据交换问题而受到处罚。
三、EDI的应用领域1.供应链管理:EDI广泛应用于供应链管理领域,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可靠性。
2.物流管理:通过EDI技术,物流企业可以实现货物的实时追踪和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
3.零售业:零售企业可以利用EDI与供应商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库存管理和订单处理的效率。
4.医疗卫生:在医疗卫生领域,EDI可以实现医疗机构、保险公司、药品供应商等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提高医疗服务和药品采购的效率。
5.金融业:金融机构可以利用EDI实现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业务协同,提高资金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水平。
EDI基础知识培训目录一、EDI基础知识培训概述 (2)1.1 什么是EDI (3)1.2 EDI的定义及特点 (3)1.3 EDI的应用领域 (4)二、EDI的基本原理 (6)2.1 EDI的工作原理 (7)2.2 EDI系统的组成 (8)2.3 EDI的数据标准化 (9)三、EDI通信协议 (11)3.1 EDI通信协议的作用 (13)3.2 常见的EDI通信协议 (13)四、EDI软件及工具 (14)4.1 EDI软件的功能 (16)4.2 常见的EDI软件及工具 (17)4.3 EDI软件的选择与使用 (18)五、EDI实施流程 (19)5.1 需求分析 (21)5.2 方案设计 (22)5.3 系统集成 (23)5.4 测试与调试 (25)5.5 运营和维护 (26)六、EDI安全与风险管理 (27)6.1 EDI面临的安全威胁 (28)6.2 EDI的安全措施 (29)6.2.1 认证与授权 (30)6.2.2 数据加密 (31)6.2.3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32)6.3 风险管理策略 (34)七、EDI案例分析 (35)7.1 成功的EDI应用案例 (36)7.2 教训与启示 (37)八、EDI发展趋势与展望 (38)8.1 EDI的发展趋势 (40)8.2 EDI的未来展望 (42)一、EDI基础知识培训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EDI)已成为现代企业运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即电子数据交换,是一种通过电子方式在企业之间传输商业文档的技术。
为了帮助企业及其员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EDI的应用,开展EDI基础知识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本EDI基础知识培训旨在向参与者介绍EDI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在现代企业运营中的应用。
课程内容包括EDI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交换标准、实际应用案例等,以帮助学员建立起对EDI的全面认识,了解其在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进入90年代以来,电子数据互换ED 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为竞争国际贸易的主动权,各国的企业界和商业界人士都积极采用EDI来改善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环境,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全球性、区域性的各种EDI交流活动也十分频繁,ED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
EDI的概念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 nge的缩写,中文可译为“电子数据互换”,港、澳及海外华人地区称作“电子资料联通”。
它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订单、发票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
它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动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它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电子化贸易工具,是计算机、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EDI描述成“将贸易(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共认的标准变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
而ITU—T(原CCITT)将EDI定义为“从计算机到计算机之间的结构化的事务数据互换”。
又由于使用EDI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贸易过程中的纸面文件,因此EDI又被人们通俗地称为“无纸贸易”。
从上述EDI定义不难看出,EDI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和数据标准化。
其中计算机应用是EDI的条件,通信环境是EDI应用的基础,标准化是EDI的特征。
这三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依存,构成EDI的基础杠架。
EDI系统模型如图1.1所示EDI的应用 天津港物流信息服务网 2006-04-18 16:08:39.0一个传统企业简单的购货贸易过程如图1.2所示。
买方向卖方提出订单。
卖方得到订单后,就进行它内部的纸张文字票据处理,准备发货。
纸张票据中包括发货票等。
买方在收到货和发货票之后,开出支票,寄给卖方。
EDI140403101 胡硕参考文献:卜青峰电子商务EDIEDI 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的缩写,中文可译为“电子数据交换”,港、澳及海外华人地区称作“电子资料通”。
EDI 商务是指将商业或行政事务按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文档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
简单地说,EDI 就是按照商定的协议,将商业文件标准化和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
俗称“无纸化贸易”。
EDI 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有3 个方面是相同的:1、资料用统一的标准;2、利用电信号传递信息;3、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连接。
联合国标准化组织将其描述成“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报文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
特点(1)EDI使用电子方法传递信息和处理数据的。
EDI一方面用电子传输的方式取代了以往纸单证的邮寄和递送,从而提高了传输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取代人工处理数据,从而减少了差错和延误。
(2)EDI是采用统一标准编制数据信息的。
这是EDI与电传、传真等其它传递方式的重要区别,电传、传真等并没有统一格式标准,而EDI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方能运作。
(3)EDI是计算机应用程序之间的连接一般的电子通信手段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传输的内容即使不完整、格式即使不规范,也能被人所理解。
这些通信手段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不能处理和返回信息。
EDI实现的是计算机应用程序与计算机应用程序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
由于计算机只能按照给定的程序识别和接受信息,所以电子单证必须符合标准格式并且内容完整准确。
在电子单证符合标准且内容完整的情况下,EDI系统不但能识别、接受、存储信息,还能对单证数据信息进行处理,自动制作新的电子单据并传输到有关部门。
在有关部门就自己发出的电子单证进行查询时,计算机还可以反馈有关信息的处理结果和进展状况。
海运EDI之单证篇很多船公司都会指定一家(多家)EDI中转商提供EDI的中转服务。
其实是提供的一个包装,中转商跟船公司之间的连接已经非常稳定,在船公司需要扩展服务功能等时候客户都是直接跟中转商交互,从而屏蔽了船公司业务的复杂度。
目前业务比较大的几家中转商如:GT Nexus, CargoSmart、INTTRA等每一个EDI的交互都不一定使用本文提及的格式,本文只是提供一种常见的UN标准的解决方案。
使用其他交互双方约定好的格式都可以,现在XML格式的EDI也非常流行,甚至WORD、EXCEL、HTML、PDF等格式的都有。
但是出于一个长远的考虑,比如我还需要跟更多的人交互,这样使用统一标准的像UN的会跟通用,实施成本相对就会少很多。
这边再罗嗦几句(^_^)。
具体使用的时候报文标准肯定是要裁减的,但是裁减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破坏它原有的一个约定。
之前接触一个项目(国内某船公司全球EDI系统)当时由于报文裁减工作由第三方(小日本一家公司)负责,并且这家公司在系统正式实施前退出了项目组,这家船公司也没有另外聘请一家,就自己开始推广。
中间的复杂度太多,另外推广方又没有经验,项目非常痛苦。
中间有个插曲是这样的,某个比较大吞吐量的港口的报文开发人员在测试时候发现,报文格式规定的某个段组(group)的循环最大次数不能满足他业务数据量的要求(比如原来是0..999,他业务上出现超过1000条记录),所以他就问说是不是要自动生成2个报文?因为这个会增加很多工作量,最后他们的结论是把999改成9999。
汗…这样当然可以解决目前的问题,但是万一后面跟其他成熟的系统去交互这个报文就不能保证报文解析的一致性了。
因为这是一个超出标准的约定了。
SO:(Shipping Order)托运单,船公司提供的一个定舱报文格式,一般使用UN的IFTMBF,一般收到后会给一个确认提示报文已经收到一般使用APERAK,在船公司操作人员确认订单后,会返回一个IFTMBCSI:(Shipping Instruction)提单补料,即提单格式报文,一般使用UN的IFTMIN,同SO会收到一个APERAK,另外返回的确认一般是IFTMCS目前据我了解国内好多船公司都是跟船代做交互,只有大的货代公司船公司才会做D-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