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实秋散文有感
- 格式:docx
- 大小:19.53 KB
- 文档页数:6
精选梁实秋散文读后感范文三篇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
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
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
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
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
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
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
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
怒、脏、鼾、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
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
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
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
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
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
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
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
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
梁实秋散文精选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近,我就沉浸在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精选之中,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风趣的世界。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在与你闲聊,没有丝毫的做作,也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
他笔下的人物、事物、风景,都那么生动鲜活,仿佛能从书页中蹦出来,站在你面前。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
比如说在《雅舍》这篇文章中,他把那间并不完美的房子写得妙趣横生。
房子破旧,“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但他却能苦中作乐,在这样的环境中寻得一份宁静与满足。
他写道:“‘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这样细致的描写,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座“雅舍”之中,感受到了那一份独特的宁静与美好。
还有他写的关于吃的文章,更是让我这个吃货垂涎欲滴。
在《汤包》里,他把吃汤包的过程描绘得细致入微:“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榴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仿佛能闻到那汤包的鲜香,感受到汤汁在舌尖上爆开的美妙滋味。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小美好,还让我看到了他对人性的洞察。
在《下棋》中,他把下棋者的各种神态和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1这正是一代中国文人的苦啊!梁实秋相信:“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
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
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很显然梁实秋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他对无产阶级文艺具有偏见是必然的。
在梁实秋看来,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样的,并没有阶级的区别,而“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因而它是没有阶级性的。
这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吗?而这样的认识也正与当时的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观点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驳。
但很显然,梁实秋是热爱祖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对封建文化;对执政的国民政府政府,虽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有所不满的。
只是他希望人们能“善良”的解决这些问题。
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认为的要时刻保持沉默,避免动气,适可而止。
但历史的事实已经作出了论证,他的理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绝对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装斗争才能达到彻底的胜利。
但不论怎样,我们也决不能否认梁实秋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坛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认梁实秋本人作为一代中国爱国文人的典范地位。
即使他的某些观点确实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毕竟也在尝试寻找一条中华民族的出路,只是这是一条没有出口的路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国曾有过的那段艰难岁月,但我们也决不愿再重回那段时光。
读鲁迅,让我们牢记国耻;读梁实秋,让我们体味历史的美好与现时的可贵。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2现在想起来,其实我小时候就在叔叔的书架上翻过梁先生的若干散文集了。
梁秋实散文读后感800字梁秋实散文读后感800字(篇1)前几日,从书店买一本《梁实秋散文集》。
读后,真有“绕梁之音,三日不绝”之感。
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览群书,常从古文中引经论据如信手拈来,读罢却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灯下谈话,看似稀疏平常,去蕴涵着人生的哲学,余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梁先生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
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
从中还解很多名词其实都由来已久,例如“代沟”,梁先生就写的非常详细,博古论今。
代沟虽是翻译过来的新名词,但是我们古而有之,《尚书远逸》中就记载我们最古的代沟之说。
再例如“女人”,他刻画的简直就是入木三分,例如女人爱说谎,“若是能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的小小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分。
”很多人都陪女人买过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词,或是式样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评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无非是价格太贵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常归于不喜欢。
哈哈,真可谓精辟。
还如他描写的女人的嘴,说“女孩子从小就口齿伶俐……等到长大以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门高,如蝉噪,如蛙鸣,真当得好几部鼓吹!”他还归纳两种类型,“长舌”型和“喷壶嘴”型。
他在*中虽都是论些小事,但却把一些陋习批评的体无完肤,看后甚感快意。
梁秋实散文读后感800字(篇2)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丝毫读不出那与鲁迅先生论战的犀利来。
在散文里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个有痴、有愤、有忆有乐的亲和老者。
在这里,他可以忘记年龄似孩童般嬉笑怒骂,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爱。
可字里行间,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个老者,一个睿智的老者。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优秀4篇《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篇一我这两天读了一本新书,是梁实秋的散文,他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我在读他的散文时,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梁实秋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但多读几遍,就会发现文章中蕴藏着无穷的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它并不谈论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平实实的语言里,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人生的感受,让读者受到美的感化。
要举例说明他的散文,在我已读的范围内,我认为还是《谈考试》、《时间即生命》和《快乐》写的最好。
《谈考试》写的是人少年时读书而要考试,这是人小时的苦事。
有时候,作者在河畔田埂上看到,有孩子手不释卷,原以为是爱学习,之后才知道大部分是临阵磨枪。
考试时无需慌张,把知道的写出就行了。
但考试的后果太大了:考的好了红光满面,考坏了就要屁股开花。
……《时间即生命》则是写时间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时间。
里头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
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
因为时间即生命。
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
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的,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费光阴。
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为利用他的时间。
……”作者称自己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人,并告诫人们,想拥有更多的时间就要健康的活着,而多锻炼是健康的秘诀。
《快乐》一文大概是写作者认为皇帝最快乐,但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称他自己统治全国约五十年,国王每天公务繁忙,而真正快乐才十四天。
在《一个快乐人的衬衫》(一个故事)里,一位农夫自食其力,获得丰收,便很快乐。
“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转为烦恼。
叔本华的哲学是:苦痛乃积极的实在的东西,幸福快乐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梁实秋的《想我的母亲》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梁实秋的《想我的母亲》,哎呀呀,心里真是酸溜溜的,眼睛都湿漉漉的!梁爷爷写他妈妈可好了,他说小时候妈妈照顾他吃喝拉撒,生病的时候还陪他熬夜呢。
他长大后去了国外,妈妈年纪大了,还偷偷攒钱给他寄去,生怕他在外头吃苦。
看到这儿,我忍不住“哼哼”叹了一口气。
我想着,要是换成我妈妈,她也会这样吧?虽然她有时候会唠叨我,比如说我玩玩具的时候不收拾,写作业慢吞吞的,可她也是为了我好嘛!想到这里,我心里暖乎乎的,觉得梁爷爷的妈妈就像我的妈妈一样,都是最最最好的妈妈!
最后啊,我想,如果梁爷爷能回家多陪陪妈妈就好了。
我也要学会听妈妈的话,少惹她生气,多帮她做事。
这样,妈妈的脸上就会多一些笑容啦,嘿嘿!
你说,是不是这样才算懂得珍惜妈妈呢?嘻嘻,这可是我的小秘密哦!
—— 1 —1 —。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最近读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仿佛是在一个悠闲的午后,与一位风趣又睿智的老友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杯泡得恰到好处的茶,初尝时觉得清淡,可越品越能咂摸出其中的滋味。
他写的内容,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什么宏大的叙事,有的只是平凡日子里的琐碎与点滴。
但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在他的笔下却变得妙趣横生。
就拿他写饮食的文章来说吧,那简直就是一场舌尖上的狂欢。
他能把一道普普通通的菜肴,描绘得让你馋虫大动。
比如他写北京的烤鸭,“烤鸭,要肥,要皮脆,要片得薄,夹在那刚刚出炉的、热气腾腾的薄饼里,再加上几根葱丝儿,抹上点儿甜面酱,一口咬下去,那滋味儿,啧啧啧,简直是人间至美!”这描述,让我仿佛都能闻到那烤鸭的香气,听到那薄饼被撕开时的“嘶啦”声,感受到那一口下去的满足和幸福。
还有他写的那些关于人物的篇章,也是极为生动有趣。
他笔下的人物,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像我们身边的张三李四,有着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和小脾气。
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这些人物显得格外真实可爱。
他写一位脾气执拗的朋友,“每次跟他争论一个问题,他非得争到你认输不可,哪怕是芝麻大点儿的事儿,他也绝不松口。
那股子较真劲儿,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 这样的描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身边那些固执却又让人忍不住亲近的朋友。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生活细节的捕捉和刻画。
他能把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场景,写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比如说他写夏日里在胡同口乘凉的情景,“晚饭后,大伙儿拿着小板凳,摇着蒲扇,聚在一块儿。
大爷们谈论着国家大事,大妈们唠叨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在一旁嬉笑打闹。
偶尔有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些许凉意,吹散了一天的燥热。
” 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的胡同口,听到了人们的欢声笑语,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邻里情。
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我发现他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深刻的意义或者华丽的词藻,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梁实秋散文精选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近,我有幸读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精选,仿佛是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处宁静的角落,让心灵得到了片刻的休憩。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营造的高深莫测,有的只是平实、真切和风趣。
他就像是一位亲切的老友,坐在你的面前,不紧不慢地讲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
在他的散文里,我看到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
比如在《雅舍》这一篇中,梁先生对于他所居住的“雅舍”的描写,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那“雅舍”其实并不雅,“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可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地方,梁先生却能以一种豁达和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他写“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这一番描写,让我仿佛也置身于那“雅舍”之中,与梁先生一同感受着那独特的月夜之美。
还有《下棋》这一篇,更是把下棋时人们的种种神态和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写“观棋不语是一种痛苦。
喉间硬是痒得出奇,思一吐为快。
看见一个人要入陷阱而不作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说得中肯,其中一个人要厌恨你,暗暗地骂你一声‘多嘴驴!’另一个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难道我还不晓得这样走!’如果说得不中肯,两个人要一齐嗤之以鼻,‘无见识奴!’如果根本不说,憋在心里,受病。
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要抽车!’”这段文字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这简直就是我在旁观他人下棋时所常见的场景,梁先生把那种观棋时的纠结和忍不住支招的心态刻画得太生动了。
梁先生的散文中,也不乏对美食的描写。
在《馋》这一篇里,他说“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
梁实秋散文精选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精选,仿佛是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处宁静的角落,让我流连忘返。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没有刻意的煽情卖弄,有的只是那份质朴与真实。
他就像一位亲切的老友,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讲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比如他写饮食,那可不是简单地罗列菜品,而是把每一道菜的色香味,乃至制作过程中的趣事都一一道来。
读他写的《雅舍谈吃》,仿佛能闻到胡同里飘来的饭菜香,能听到厨师在厨房里忙碌的声响。
他写饺子,“小小的饺子从不在排场的饭馆里出现,只有在居家过日子的踏实里,才有饺子的温馨。
自己动手包的饺子,馅料足,心意更足。
一口咬下去,汤汁四溢,那是家的味道。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每逢过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的场景。
大人们熟练地擀皮儿、调馅儿,孩子们则在一旁瞎凑热闹,不是把面粉抹了一脸,就是包出奇形怪状的饺子。
但那欢声笑语,那温暖的氛围,至今仍萦绕心头。
他写人物,也是活灵活现。
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那位徐老师的形象简直是跃然纸上。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
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 这样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位严厉又认真的老师站在面前,感受到作者对老师的敬畏与感激之情。
这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小学老师,她总是带着一副眼镜,眼神中透着严厉,但当我们取得进步时,她又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梁实秋先生还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乐趣。
他写《下棋》,“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
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
”这幽默的语言,把下棋时的众生相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不禁想起和朋友下棋时的种种趣事。
有一次,我和好友对弈,眼看我就要赢了,他却突然耍赖,非说我走错了一步,我俩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干脆把棋盘一掀,不欢而散。
梁实秋散文选读后感读完梁实秋的散文选,就像是和一位超级有趣又学识渊博的老伯伯聊了一场长长的天。
首先得说,梁实秋的文字那叫一个细腻。
他写吃的,好家伙,能把人看饿。
就像他写烤鸭,从鸭子的烤制过程,那皮怎么酥脆,肉怎么鲜嫩多汁,到怎么片鸭子,配什么葱丝、黄瓜,用什么薄饼卷着,那描写细致得我感觉那烤鸭就在我眼前冒热气呢。
而且他写这些美食的时候,可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带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读着读着,我就想,这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啊,能从一顿美食里品出那么多的乐趣。
他写人物也是一绝。
不管是写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像是拿着一把精致的小镊子,把人物的特点一点点夹出来给你看。
那些小细节,那些微妙的心理,都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
有时候他笔下的人物有点小毛病,可在他幽默的描述下,这些毛病不但不讨厌,反而还挺可爱的。
就像他写一个朋友的怪癖,本来可能是让人皱眉的事儿,经他那么一写,就好像成了这个朋友独特的标签,让这个人物立马鲜活起来了。
再说说他散文里的幽默。
这幽默可不是那种硬挠你咯吱窝的低俗搞笑,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诙谐。
他能从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儿里找出笑点。
比如说他写自己养猫的经历,猫的调皮捣蛋在他眼里都是充满趣味的故事。
猫把东西弄乱了,他不是气急败坏地抱怨,而是用一种调侃的语气来讲述,让你在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猫的那种深深的喜爱。
而且梁实秋的散文很有文化底蕴。
他经常在文章里引用古诗词或者一些典故,但是又不会让人觉得他在卖弄学问。
就像是在聊天的时候,他不经意地提起一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趣事或者诗句,让你在轻松的氛围里又学到了东西。
这就像吃点心的时候,发现点心里面还藏着一颗甜滋滋的小果仁,给人意外的惊喜。
读完他的散文选,我就觉得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都有点不一样了。
以前可能觉得很多事儿平淡无奇,但是在梁实秋的笔下,生活的每一个小角落都充满了值得玩味的东西。
他就像是一个生活的魔术师,把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平凡变成了闪闪发光的宝藏。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提起梁实秋先生,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他那妙趣横生、幽默诙谐的文字。
最近读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仿佛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之旅,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题材广泛,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写饮食,写雅舍,写人间百态,每一篇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智慧。
在他的笔下,那些看似平凡琐碎的事物都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就拿他写的饮食来说吧,那简直是一场舌尖上的狂欢。
他描述北京的烤鸭,从鸭子的挑选,到烤制的火候,再到片鸭师傅的手艺,无一不是详详细细,仿佛那烤鸭的香气都能从字里行间飘出来,直钻到我的鼻子里。
他写吃汤包,“取食的时候要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骤然下坠,像是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一样,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
”这样的描写,让我这个吃货读得是口水直流,恨不得马上就能吃上一笼热腾腾的汤包。
还有他笔下的“雅舍”,那哪里是简陋的居所,简直就是一个充满了故事和温暖的小世界。
他写雅舍的“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可是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下雨的时候,“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这样的场景,被他写得既让人觉得无奈,又忍不住笑出声来。
除了这些,梁实秋先生对人物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
他写朋友,写邻居,写各种各样的人物,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在他的文章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狡黠、可爱和无奈,仿佛这些人物就活灵活现地站在我的面前。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写的一位下棋的先生。
这位先生下起棋来那叫一个认真,“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音,排闼视之,阒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那里‘将!将!’,‘将死了!’”这画面感简直太强了,我仿佛都能看到那两个人为了一盘棋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
读梁实秋散文集有感读梁实秋散文集有感梁实秋的散文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读梁实秋散文集有感1:读梁实秋散文《旅行》有感1995年寒假,我在新华书店偶然的看到了《梁实秋闲适散文精品》一书,立即就被书中所收录的一篇篇散文吸引住了,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从此,它陪伴我度过16年闲暇时光,始终让我爱不释手。
今年是建校60周年大庆,令我到铁工校工作27年来最为感动的事情是学校发放了旅游经费,鼓励我们四处游玩,开阔眼界。
此时此刻,重读梁实秋的散文《旅行》,我心中颇为感慨。
散文《旅行》开篇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对待旅行的态度。
“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
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利----寿终正寝。
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这绝妙的文字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啧啧称赞。
由此联想到我的奶奶------一位贵州遵义乡间目不识丁的农妇。
1955年跟着儿子来到陌生的四川成都,直至1987年去世,也没走出过成都府。
记得我上中学时,她但凡生病,便向我父亲交代,病好后一定送她回遵义乡下,原由是她说在成都死后火化会“好痛哦”。
不过最终还是一盒骨灰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家乡,葬于故乡的青山绿水之中。
文中对出门旅行带行李----铺盖卷儿的描述,生动细腻、风趣自然。
它一下子打开了我封存N多年的记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还在读中学时,每学期例行公事的学农劳动。
打铺盖卷儿可称得上是一项技术活,好多女生的铺盖卷儿打得松松夸夸,从家到学校再到学农的住地,几次折腾,早就散落一地。
现在好了,不管是出门读书还是旅行,几样随身携带的衣物,一个旅行箱便“OK”了。
梁实秋先生写《旅行》一文的年代,距今已有近七十年的历史,可读来却没有一点时代的疏离感,反倒觉得与我目前的生活和心境是那么的相似。
梁实秋散文精选读后感最近读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精选,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刻意的煽情,就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在跟你唠家常,平实而又温暖。
他写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忍不住会心一笑。
在他的散文里,我看到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
比如在《雅舍》这篇文章中,梁先生把他所居住的陋室描绘得有声有色。
那漏雨的屋顶、摇晃的窗户、破旧的家具,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别样的趣味。
他说“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仿佛能看到那皎洁的月光透过梨树的枝叶洒在地上,能感受到那一份宁静和清幽。
梁先生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中,还能寻得这般诗意和美好,实在令人佩服。
还有《下棋》这一篇,更是把下棋者的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
他写道:“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音,排闼视之,阒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
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
”这段描写实在是太生动了,让我不禁想起自己在小区里看大爷们下棋的场景,那种紧张又欢乐的氛围简直如出一辙。
梁先生写吃也是一绝。
在《馋》这篇文章里,他说:“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期间。
”然后他就开始回忆自己小时候为了吃核桃,费了好大的劲用门缝去夹,结果核桃没吃到,手还被夹肿了。
还有他想吃羊头肉,非得等到秋冬季节,眼巴巴地盼着,等到终于吃上了,那种满足感简直无法形容。
他写这些吃的经历,让我这个吃货也感同身受,馋虫都被勾起来了。
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让我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
梁实秋散文孩子读后感他开篇就说“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这可和咱们平常听到的那些对孩子充满无限憧憬的话太不一样了。
可仔细想想,又觉得他说得好实在啊。
那些小娃娃们,整天调皮捣蛋,要把他们想象成未来能主宰世界的严肃模样,还真有点困难呢。
文中描述的那些孩子的行径,简直就像在我眼前演了一场小鬼当家的戏。
孩子们天真无邪,可这种无邪有时候就变成了让大人头疼的“小恶魔”属性。
比如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还一脸无辜的样子,就像那些被宠坏的小皇帝小公主。
我就想起我家亲戚的小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还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大人们跟在后面收拾,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但是呢,梁实秋又不是真的讨厌孩子。
他只是把孩子那种真实的状态给写出来了。
孩子是单纯的,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很直接。
想要什么东西就哭着闹着要,得到了就立马眉开眼笑。
这和咱们大人在社会里摸爬滚打久了变得复杂、含蓄的情感表达完全不同。
而且啊,他写的那些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很有趣。
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多的期望。
可孩子们呢,他们可不管这些,只在乎当下的快乐。
这就像是一场拔河比赛,父母在这头用力拽着,想把孩子拉向他们规划好的未来,而孩子在那头,眼睛盯着自己眼前的小天地,才不想走父母指的路呢。
读完这篇散文,我就觉得梁实秋真的是把生活中的这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本质看得透透的。
他用一种幽默又有点犀利的笔触,写出了孩子的可爱与恼人,也写出了父母的期望与无奈。
这让我明白,孩子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存在,既让家庭充满生机和欢笑,又时不时地带来混乱和烦恼。
但不管怎么样,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是生活中那一抹独特的色彩,没有他们,这世界好像也少了很多趣味呢。
梁实秋散文精选读后感最近读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精选,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生活、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题材广泛,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在他的笔下,平凡的事物也变得饶有趣味,琐碎的日常也充满了诗意。
他写人物,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街头巷尾的陌生人,都能刻画得入木三分。
他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展现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比如在《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他将那位脾气暴躁但教学认真的国文老师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位老师在讲台上严厉又不失关爱的模样。
这种对人物的精准把握,让我感受到了梁实秋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他写饮食,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从北京的烤鸭到故乡的小吃,从精美的宴席到街边的摊点,他都能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文字中品尝到美食的滋味。
在《雅舍谈吃》中,他不仅描述了食物的色香味,还讲述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和故事,使饮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
读他的饮食散文,让我对中华美食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也更加珍惜每一次品尝美食的机会。
他写生活琐事,也能从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
在《下棋》中,他通过对下棋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人性中的争强好胜和尔虞我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竞争中保持平和心态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点滴都蕴含着人生的智慧,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思考,就能从中获得启示。
梁实秋先生的语言风格也是一大特色。
他的文字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典雅和韵味。
他善于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他的幽默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让人忍俊不禁。
同时,他的散文也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然而,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并非完美无缺。
在某些篇章中,他的观点可能会受到时代和个人经历的局限。
梁实秋散文选读后感读梁实秋的散文,就像是在一个闲适的午后,和一位见多识广又妙趣横生的老友聊天。
再说说他写人的文章,那也是入木三分。
他刻画人物,寥寥几笔就能让人物跃然纸上。
他笔下的人物有那种古板但又有点可爱的教书先生,也有市井中为生活奔波但又充满生活智慧的小人物。
他像是拿着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剖析得清清楚楚,可又不让人觉得尖刻,反而有一种宽容和理解在里面。
就像他写某个小气的邻居,他会写出这个邻居小气的各种表现,可最后又会让读者感觉到,也许这个人的小气背后有着生活的无奈或者是某种独特的人生经历。
梁实秋的幽默也是他散文的一大亮点。
他的幽默不是那种刻意恶搞或者夸张的幽默,而是一种淡淡的、充满智慧的诙谐。
比如他在描写自己住的“雅舍”时,说“雅舍”其实并不雅,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但是他却能以一种调侃的口吻把这些缺点都变成了一种独特的“雅”。
下雨天房子漏水,他却说这是“雅舍”的独特景观,和外面的雨声相呼应,像是一种天然的音乐。
这种幽默就像是给生活的苦咖啡加了一勺糖,让苦涩变得可以接受,还别有一番风味。
读他的散文,还能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他的文字简洁却富有韵味,文言文和白话文在他的笔下融合得恰到好处。
有时候他会引用几句古诗,那诗句就像是镶嵌在锦缎上的宝石,一下子就提升了文章的格调。
而且他的用词很精准,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工匠,每个字词都用在了刀刃上。
读完梁实秋的散文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充满惊喜的旅行。
有美食的诱惑,有人情的温暖与复杂,有幽默带来的欢笑,还有文学之美带来的心灵滋养。
我想,这就是好散文的魅力所在吧,它能让你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在琐碎的事物中找到诗意。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雅舍梁实秋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雅舍梁实秋读后感1最近中我有幸阅读了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笔、优雅的语调所吸引。
几个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边享受冬日的温暖的阳光,一边品味《雅舍》的悠闲,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有个学者曾经说过:““五四”以来,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现代散文,大致可分为两代流派。
一派继承“载道”的传统,直面现实而发出进击的纯响,如鲁迅所言“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同时也不断锤炼散文的艺术;一派延伸“言志”的脉络,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书写“美文”,融人生思辩、处世智慧和脱俗情调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地显现生命气象和人生百态。
这两派散文各有侧重、异质同构、互补共荣,合而为一道现代散文亮丽多姿的风景。
”梁实秋的散文当属后者。
综观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无论是记叙个人经历、民俗风情、还是回忆亲朋师友,雅趣苦事;无论是纪游、杂感、札记,还是小品、随笔,都体现了“以理节情的心态、恬静安详的心境与平和冲淡的心气”。
梁实秋的散文,其精神资源来自西人的新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
梁实秋曾自述:“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
”又说:“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学影响不少,但是在文学方面如何遣词造句等等是中国文学影响……”梁实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读书、好议论”。
历史上的梁实秋霸才横溢:五四大潮,演讲鼓吹;八年清华,三赶校长;辩驳问难,拳打周作人,脚踢吴稚晖等等。
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辩论中说,“我梁实秋是把文学当做献身的事业的,凡是以正当的态度研究文学的都引为同志。
文艺里有主义的不同,没有偏僻的党见。
梁实秋生就的一身硬骨头,不怕嘲骂,不避嫌疑,不惜费纸费笔费精神!……”好一个“一身硬骨”!梁实秋后来和鲁迅论战,无疑便是这身傲骨的自照。
读梁实秋散文有感 梁实秋 是中国现代的散文 大家, 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适小品”而闻名于世。
正如有人是这样评价 他:“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梁实秋文章面目温和中正,理性与感性兼至,语言 素养无懈可击,趣味风格超妙脱俗,不过,在他的柔和背后,暗透那一层潜在的 悲悯,引人窥见人生的无聊与无奈,空漠苦涩的况味。
这正如吃盐水花生,入口 极为面软,可是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却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确实,读梁实 秋的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
它的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 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它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 然而,在平实的语言后面,却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 嚼。
它恰像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
语言不 多,谈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淡淡的气氛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 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如果您喜爱中国现代文学 ,对中国现代文学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您一定会发现,梁实秋的散文具有 其独道的风格, 可谓是独树一帜。
所以我们也很难将他的散文与中国现代文坛的 其他的散文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
鲁迅 、周作人、朱自清 、黄裳、傅雷、张中行、陈从周,当然还有张爱玲 , 梁实秋与他们相较, 与其说他是一名作家, 还不如说他是一位久识的老友、 一位循循善诱的老者、 一位正在教导你应如何面对生活的老师。
他的散文是如此 贴近读者的生活!你不会从他的散文中看到许多难懂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过于 优美的描写,大多都是些琐碎小事,但在读他的文章时,你能感到一种无法从他 人的散文中得到的特殊的愉悦感。
梁实秋总是以风趣幽默的笔触描写生活, 时而 夸张,时而讽刺,但不论怎样,它总是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随处 可见。
更令人折服的是,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发展, 显然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变化, 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当我们这些生活在 21 世纪的人们再
读梁实秋的散文时仍如此亲切。
这可能正是梁实秋散文在多年过去后仍经久不衰 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他的散文能在广大人民群众间广为流传的原因吧! 但是,透过梁实秋散文的幽默谐趣、贴近生活、朴实无华,我们能够发觉在 他文章中那无时无刻不在洋溢着的他之于祖国的热爱和眷恋, 同时也更流露着他 心底的真实——他过分善良的爱国。
这正是一代中国文人的苦啊!梁实秋相 信:“文学的国土是最宽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 限。
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 他们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 遗传不同, 教育不同, 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
他们的人性并 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 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 本的人性的艺术。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很显然梁实秋是一个资产阶级 自由主义者,他对无产阶级文艺具有偏见是必然的。
在梁实秋看来,世界上的人 性是一样的,并没有阶级的区别,而“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 因而它是没有阶级性的。
这不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吗?而这样的认识也正与 当时的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观点是截然相反, 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 的大力批驳。
但很显然,梁实秋是热爱祖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在文化上他 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对封建文化;对执政的政府,虽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 有所不满的。
只是他希望人们能“善良”的解决这些问题。
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认 为的要时刻保持沉默,避免动气,适可而止。
但历史的事实已经作出了论证,他 的理论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绝对行不通的, 只有依靠武装斗争才能达到彻底的胜利。
但不论怎样, 我们也决不能否认梁实秋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坛中所占有的举足轻 重的地位, 更不能否认梁实秋本人作为一代中国爱国文人的典范地位。
即使他的 某些观点确实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毕竟也在尝试寻找一条中华民族的出路, 只是这是一条没有出口的路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步入了 21 世纪, 虽然我们决不能忘记中国曾有过的那段艰难岁月, 但我们也决不愿再重回那段时 光。
读鲁迅, 让我们牢记国耻;读梁实秋, 让我们体味历史的美好与现时的可贵。
正如梁实秋本人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 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作文的三 个阶段》)也许,正是他这种看似平淡却内涵丰富的风格,才造就了它隽永的艺 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