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 格式:docx
- 大小:13.70 KB
- 文档页数:2
梁实秋散文特色梁实秋散文特色引导语:梁实秋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梁实秋散文的特色。
1、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
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2、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3、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
4、《梁实秋散文》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作为中国现代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梁实秋“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留下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冬夜草儿评论》、《骂人的艺术》、《文学的纪律》、《偏见集》、《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谈徐志摩》、《清华八年》、《秋室杂文》、《秋室杂忆》、《槐园梦忆》、《看云集》、《梁实秋札记》、《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谈吃》、《英国文学史》以及《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本等等。
他的大女儿梁文茜女士对我说:我父亲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长销不衰,其中《雅舍小品》在海内外也有300多个版本,这充分说明广大读者对他的作品的。
5、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
他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但是最能代表其散文艺术成就和主要特色的还是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作。
由于家庭出身与后天的所受的教育,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气质和英国的绅士风度在他身上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
浪漫与古典——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摘要】林语堂,梁实秋都是属于闲适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散文都充满了灵性,幽默,闲适的特点。
风格差异林氏潇洒自如自在,梁氏严肃雅致自安,都颇能让人回味,而得到社会的广大承认,本文从其创作风格进行了比较从而探究两人的散文特点。
【关键词】林语堂梁实秋散文风格比较实际上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先后留学欧美,都已经受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也均属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二人的散文都给人以幽默、性灵、闲适的共同感受。
但倘苦细细品味、揣摩,却又能觉察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他们不仅仅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都有着被读者遗忘的经历,更重要是他们都是闲适散文的重要代表。
时代的恶劣环境下,20世纪30年代时他们躲在自己的自由世界中,谈笑风生,谈性灵幽默,观时百态,写下许多散文。
本文试从两位作家的文艺观视角进行比较,探究其散文创作的不同风格。
林语堂和梁实秋都曾有先后师从白璧德,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是以传统的、保守的文化价值对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存在的一种反观。
白璧德企图恢复古典文化的精神和传统秩序,以此来匡救现代文明的弊端,强调理性和道德意志的力量,崇尚中庸平和的人生境界,认为世界应该是有秩序、有纪律、有规矩的,不能任凭个性张扬、自由膨胀,因此,白璧德自称其为新人文主义。
林语堂以“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为座右铭,以张扬个性为天职,终于不肯接受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并自觉地站到导师的对立面,为白教授的论敌斯平加恩辩护,而斯平加恩极端推崇克罗齐,认为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即直觉”的美学理论革新传统的文艺理论体系。
反对新人文主义的秩序、纪律和规矩的林语堂,发现自己与克罗齐的看法完全吻合,于是他从斯平加恩、克罗齐那里找到了直觉随感式的艺术路向——随意写来,如行云流水。
他反对一切思想束缚,既反对桐城派的“义法”也不甘受梁实秋“纪律”的束缚。
在论文《金圣叹代答白璧德》中说:“中国的白璧德信徒每袭白氏座中语,淆古人之所以随足为典型,盖能攫住人类通性,因攫通性,故能万古常新,浪漫文学以个人为指归,趋于巧,趋于偏,支流蔓衍,必至一发不可收拾。
林语堂的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他的散文幽默闲适,同时也有率性的一面,在平淡中见深长。
这与他倡导的“幽默”与“闲适”的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的
散文则是冲淡中带幽默,幽默与冲淡的结合,创造出了他自己文体的自然与雅洁,体现出他一种极为雅致的文学风格。
下面是我读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得出的一些感受。
相对于林语堂《孤崖上的一枝花》所用的率性,闲适,幽默的笔触,梁实秋的《雅舍》中的语言就比较质朴平白,淡定从容,诙谐生动。
雅舍其实并不“雅”,只是
因为梁实秋的随遇而安的达观的态度使他能洒脱的看待身边发生的种种事态,随缘的享受生活。
文章描写
从林语堂的《孤崖上的一枝花》和梁实秋的《雅舍》上的写法,我认为他们的散文都是具有幽默风趣的特质,只不过梁实秋的幽默特质及不上林语堂。
梁实秋的散文闲适,活泼,同时又具有平静,随遇而安的态度。
而林语堂的散文虽也是闲适的,但他又是比较率性的,行文中表现出来的相对比较张扬一些。
但是都我认为二人的文章都能够让人感觉到平静,闲适,和舒服。
浅论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摘要:梁实秋是现当代文坛上享誉盛名的散文大家,其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语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特色:幽默中暗含讽刺,简洁中透露雅致,引经据典中尽显文采,滑笔艺术中描绘着世间的人生百态。
关键词:梁实秋;散文;语言梁实秋是我国现当代文坛上的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从其散文创作来看,梁实秋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堪称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其代表作《雅舍小品》给予读者最突出的印象仍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
梁实秋以沉稳、朗健、通达的性格酿成了散文的凝练、雅洁而又情味浓郁的风格,丰富广泛的阅世和幽默风趣的脾性又使他的散文在稳达朗健中透出了几分老辣深刻和机智俏皮。
单从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上看,其语言幽默中带有反讽,精炼简洁中透露雅致,引经据典中尽显文采,滑笔艺术中描绘着世间的人生百态。
一、幽默讽刺在现代文学大的幽默大师中,鲁迅的幽默比较严肃,林语堂的幽默失去幽默的正宗韵,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西洋味过重,老舍市民型的幽默庄谐杂出。
而梁实秋的幽默自有其风格,是学者加绅士型的幽默,在笑谑中带有雅隽的韵味。
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他以平常心写平常事,却总能发现生活的痒处,寓严肃于幽默中,在发人一噱之后,获得丰富的启迪。
在表现幽默的同时,梁实秋比较爱用修辞上的“反讽”一格。
他曾在读书札记中对反讽做过解释,认为反讽就是字面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意思相反,恭维既是挖苦;斥责既是颂扬。
这种修辞他在刻画世相人态的一些篇章中有所体现,如《旁若无人》中就尽显幽默的反讽。
通过对别人的喧嚣之声以“金石之声”“宏亮”等褒义词的描述,逆话正说,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褒贬之意。
又例如在《女人》中,作者从一般人性的层面,通过贬词褒用的幽默语气,细腻真切、传神地历数了女人的种种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女性的各种“美德”。
而《男人》则直奔主题,历数男人身上的种种糗事。
如谈男人的脏“西裤尽管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还有甚于此者,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只老鼠!” 对男人的描摹虽然以偏概全却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梁实秋的散文特色(2)诸如此类的文章,在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以及各类文章都是司空见惯的,如《女人》、《小孩》等文章中,他用他惯有的幽默的笔法,写出了各类人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写的十分中肯而入木三分,说过后既不会让人暴跳如雷,也不会让人恼羞成怒,而是在幽默中给人以提醒,给人改过的机会,再如梁实秋《老年》一文当中写到的:时间走得很停匀,说快不快,说慢不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宴会中总是有人簇拥着你登上座,你自然明白这是离入祠堂之日已不太远。
上下台阶的时候常有人在你肘腋处狠狠的搀扶一把,这是提醒你,你已到达了杖乡杖国的高龄,怕你一跤跌下去,摔成好几截。
黄口小儿一晃的功夫就窜高好多,在你眼前跌跌跖跖的跑来跑去,喊着阿公阿婆,这显然是在催你老。
其实人之老也,不需人家提示。
自己照照镜子,也就应该心里有数。
乌溜溜毛的头发哪里去了?由黑而黄,而灰,而斑,而然,而稀稀落落,而牛山,活像一只秃鹫。
犀一般的牙齿哪里去了?不是熏得焦黄,就是裂着隙,再不就是露出七零八落的豁口。
脸上的肉七棱八瓣,而且还平添无数雀斑,有时排列有序如星座,这个像大熊,那个像天蝎。
下巴儿底下的垂肉变成了空口袋,捏着一揪,两层松皮久久不能恢复原状。
两道浓眉之间有毫毛秀出,像是麦芒,又像是兔须。
眼睛无端淌泪,有时眼角上还会分泌出一堆堆的桃胶凝聚在那里。
总之,老与丑是不可分的。
尔雅:“黄发、齿、背、老,寿也。
”寿自管寿,丑还是丑。
老的征象还多的是。
还没有喝完川水,就先善忘。
文字过目不旋踵就飞到九云外,再寻有如海底捞针。
老友几年不见,面说不出他的姓名,只觉得他好生面熟。
要办事超过三件以上,需要结绳,又怕忘了哪一个结代表哪一事,如果笔之于书,又可能忘记备忘录放在何处。
大是脑髓用得太久,难免漫,印象当然模糊。
目视茫茫,眼镜整天价戴上又摘下,摘下又戴上。
两耳聋聩,无以与乎钟敲之声,倒也罢了,最难堪是人家说东你说西。
齿牙动摇,咀嚼的时候像反,而且有时候还需要戴围嘴。
梁实秋散文的特点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先驱者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和特点,以下是对梁实秋散文特点的分析。
二、观察细致入微:梁实秋善于观察生活,他的散文作品中充满了对
细节的观察和描写。
他能够从生活中最细小的事物中发现其背后的微妙之处,并用细腻的笔触将其描绘出来。
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他的作品更
加具有真实感和生动感。
三、言简意赅:梁实秋的散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他通过简短的文
字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不多言而能言中的至简之美,给读者留下余
地去思考和想象。
他的的散文作品读起来简单明了,但蕴含其中的哲理和
智慧却是深刻而引人思索的。
五、情态多样:梁实秋的散文作品情态多样,既有温情脉脉的家庭故事,又有激情四溢的爱情篇章,还有冷眼旁观的社会观察。
他通过不同的
情态让作品更有层次感和魅力,同时也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情感。
总的来说,梁实秋的散文作品具有情感真挚、观察细致入微、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和情态多样等特点。
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让人陶醉其中。
通
过他对生活的描绘和思考,读者可以获得共鸣并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艺术风格之比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以林语堂、梁实秋、废名、钟敬文等一批作家为代表的“言志派”。
“言志派”散文强调“无意不可入,无言不可言”,取材极为广泛,从社会批评、文明批评到生活琐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散文创作以追求“兴味”为志趣,极力推崇明代作家“独抒灵性,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无论叙事、说理、抒情、议论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
从审美角度来看,言志派具有阴柔美,以“平和冲淡”的诗意美感染人心,从这派作家的写作态度上看,摆脱正经状态,追求洒脱、随意,不作激烈斗争,也不过多的介入政治领域。
而“言志派”散文作家中,成就尤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为最。
然而他们的一生,都充满着矛盾斗争,充满着争议,他们中有过叛国,有过静默,可是他们的很多作品却经过了时间的冲刷,愈来愈显示出它们的艺术魅力。
周作人被称为“小品散文之王”;林语堂是“幽默大师”;梁实秋也有他的“雅舍艺术”。
下面,就分别谈论他们各自的风格及成就。
小品散文之王——周作人小品文的概念最早还是周作人提出的,他在《美文》中说:“有许多内容不能作为小说,又不适于作诗,不妨写成散文。
在现代的国语文学里,还不曾见过有这类文章,治新文学的人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给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来,岂不好么?”他所说的“散文”、“这类文章”、“新的土地”事实上就是他要提倡的小品文。
它主要是指叙事或抒情的艺术性的散文,还包括“诗与散文中间的桥梁”——散文诗。
周作人为新文学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要开拓散文领域,要发展叙事或抒情的艺术性散文。
周作人的生平文章最大的审美追求就是平和冲淡,在这平和冲淡中体现他的审美追求,表现他的思想;这种平和冲淡往往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情趣,但又能在这闲适中使人感到它所写的的确是生活的真实,使人感受到真实生活的美与丑;还有不少文章,尽管内容严肃、尖锐,而文章风格仍力求平和。
周作人的其他文体入的杂感、文艺评论和文章随笔也都有着心平气和说理的特点,很少有剑拔弩张的句子。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便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
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他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从梁实秋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察觉出他的幽默,虽然他的幽默不及林语堂,恬淡不如鲁迅,但梁实秋写作风格汇集了百家之长,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一种写作风格,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到了他的散文当中,也成为了他的作品的一个特点。
梁实秋的文章多是短篇的散文,他的文章文辞严谨又带有些许的幽默感,使人读完之后感觉到很轻松,但是又能让人在轻松之余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
梁实秋平时喜欢结交朋友,还经常与友人聊天谈心,对同一件事得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后自己在这些见解之上做出分析,融会贯通,将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作品当中去。
梁实秋的这种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在当时虽然不受大多数人的支持,甚至因为梁实秋写作风格使他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迫害,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写下去,直至后来终于被大多数人所支持。
梁实秋的写作风格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个人情感,还带有少许的幽默感,这是当时他的作品不被人接受的原因,也是后来直到现在被人喜欢的原因。
梁实秋作品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这些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非常的出色,他从小就非常喜欢写文章,所以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开始被人们知道了。
梁实秋的作品风格总是不断地在浪漫与古典中间徘徊,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浪漫的轨道上来,他最出色的作品以《雅舍小品》为典型,这是散文和古典风格相结合而产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受到非常多读者的喜爱,有很多梁实秋的忠实粉丝都说就是因为这本书才喜欢上她的,在这本书中他么能够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古典风格的魅力,但是又不缺少散文的洒脱,是难得一见的好书,也是这本书让梁实秋的作品开始被更多的人知道,他的作品风格从现在开始就慢慢开始变得明亮起来了。
梁实秋的作品大多都不是很长,多数是以散文出名的,很多人喜欢梁实秋就是因为喜欢他的散文,他的散文给人一种非常美但又不是那种非常俗气的美,这种美因为和中国的古典文化相结合了所以更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这就是梁实秋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梁实秋的散文风格 一代散文 大师梁实秋 先生笔耕不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他的散文涉猎广泛,凡人间生活各个方 面,都在他的散文中得到反映。
他认真地品味人生,中年以后,其怀乡之作如一 枝奇葩,独放异彩。
梁实秋的一生当中作品无数, 仅仅是他女儿整理出来的就有两千多万字, 每 当读到梁老先生的作品,许多人都会被他的那种淡雅,淡泊名利的风格所吸引, 梁实秋写作风格不像鲁迅 那么言辞犀利,相反,读了他的作品反而会给人一种亲切感,让人感受到了 他为人温和的性格。
从梁实秋的作品中我们还能察觉出他的幽默, 虽然他的幽默不及林语堂, 恬 淡不如鲁迅, 但梁实秋写作风格汇集了百家之长, 创造出了一种不同于其他人的 一种写作风格, 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汇到了他的散文当中, 也成为了他的作品 的一个特点。
梁实秋的文章多是短篇的散文, 他的文章文辞严谨又带有些许的幽 默感, 使人读完之后感觉到很轻松, 但是又能让人在轻松之余感受到作者想要表 达的对人生的感悟。
梁实秋平时喜欢结交朋友,还经常与友人聊天谈心,对同一 件事得到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后自己在这些见解之上做出分析,融会贯通,将 这些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作品当中去。
梁实秋的这种自成一派的写作风格在当时虽 然不受大多数人的支持, 甚至因为梁实秋写作风格使他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迫害, 但是他仍然坚持着写下去,直至后来终于被大多数人所支持。
梁实秋的写作风格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个人情感, 还带有少许的幽默感, 这是 当时他的作品不被人接受的原因,也是后来直到现在被人喜欢的原因。
梁实秋作品 梁实秋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作家, 他非常多的作品我们都是拜读过的, 这些 作品都给人们到来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非常的出色, 他从小就非常喜欢 写文章,所以在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文章就开始被人们知道了。
他的很多作品到现在都非常流行, 梁实秋作品有一个特色, 那就是非常有贵 族气息, 他的文章任何读者一读就会有一种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的感觉。
《雅舍》的艺术特色值得鉴赏梁实秋,名治华,字实秋,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散文家。
梁实秋早年在清华大学就读,之后留学美国,从他的散文中,也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散文中不但具有东方文化中“万物皆空”包容、恬淡宁静的思想,还结合了西方文化中洒脱、诙谐的写作风格。
因此我们可以称梁实秋的作品风格在散文界是具有典范意义的。
在抗战时期,他的散文《雅舍小品》以优雅、闲适的风格而轰动中国文坛。
《雅舍小品》的首篇《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写的散文。
抗战时期,梁实秋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雅舍”其实就是当时他与吴景超夫妇在重庆郊外北碚购置的一栋平房,作者把这个陋室喻为“雅舍”虽然带有些许自嘲的意味,却体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雅舍》一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当时居住在仅能“遮风避雨”的狭小空间中,却能够处之泰然、自得其乐的情趣。
“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从《雅舍》字里行间,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几分凄凉、几分忧愁和寂寞完全被他享受人生、自我慰藉的态度所代替了。
《雅舍》的艺术和语言特色非常值得鉴赏,文章的处处都显现出作者对生活自然随缘的人生态度。
概括起来,散文具有两大艺术特色:第一,雅俗合一的言语流露出自然情感。
散文中除了运用精致、文雅的书面语还掺入贴近生活的口语。
其中“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便是运用了古代文言的句型;而邻人的“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则是作者运用了日常生活中伤“大雅”的声音,用口语的方式呈现,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第二,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增加文章的趣味。
对于寒舍中老鼠时不时的来袭和蚊子的猖獗,作者却运用诙谐的语言轻描淡写:“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风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作者虽然遇到蚊虫的骚扰,却没有叫苦连天,而是运用感性的语言,诙谐幽默中带有对事物的亲近感。
梁实秋散文幽默风格的成因及作用梁实秋散文幽默风格的成因及作用导语:他是一个作家,他的散文以《雅舍》为代表,是散文界的奇葩。
身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过着南迁北走的动荡生活。
正是这种经历,使她更深刻的洞悉那个时代的人性,反映到文章上,便形成了他散文中透着讽刺的幽默风格。
一、梁实秋散文中幽默的成因—生活的动荡和失意练就了梁实秋用幽默来调侃世人的风格。
梁实秋出生在一个书香气很浓的封建家庭里,他自幼聪明好学,1915年秋天考入清华大学,八年后继续到美国求学。
1926年初夏,他没有留恋异国的物质享受,毅然回到时局动荡的故土。
新婚不久,迫于形势,他只好携眷南下。
到达后,发现形势比估计中还要动荡。
不久城外渐渐听到了炮声,于是梁实秋夫妇只好匆匆雇了一辆马车逃到关下,搭船跑到上海。
几经波折,梁实秋只身逃到了重庆避难。
这是梁实秋人生态度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他是一种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他心头一直充满着一种“匡扶济世”,“兼治天下”的历史责任感。
但一场深重的民族灾难将他心头的热情和理想都击碎了。
南迁北走,妻离子散,朝不保夕,使她心中产生了一种人生无奈的悲叹。
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他痛苦地感到:在民族危难的严峻时刻,一个空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是如此的无能为力,常人的生命是如此的无足轻重。
而那些手握民族命运的大人物,却是在国难当头之际争权夺利,中饱私囊。
他对现实政治完全绝望。
从此,他转向一种隐退避世的处世态度,越来越崇尚老庄的'虚静境界。
从“兼治天下”到“独善其身”,从追求外界事业的成功转到寻求内心生活的恬静,梁实秋开始把自己静静地放在尘世之外,静静地观察着世人,静静地用诙谐幽默的话语把世人的百态精巧地勾画在纸上。
二、梁实秋散文中幽默的作用—生动犀利地勾画出人生百态,让人如镜中窥己,在笑声中感受出深重的意蕴。
梁实秋是一个处处留心观察生活的有心人。
到重庆后,对于国家政治他不再有任何的期望和憧憬,与世无争心境使他真正地接近真正的生活。
平山堂记集读后感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行知园的教师都有幸收到了老园长陈老师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推荐的一本好书,我则拿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
尽管是较厚的一本书,但我爱不释手地利用几个午睡时间看完了梁实秋散文-《平山堂记集》,阅读后,感触很深,读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梁先生的散文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
它并不奢谈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实的语言后面,却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
在平平实实的语言里,可以感觉到作者对人生的感受,让读者受到美的感化。
像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
语言不多,谈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在淡淡的气氛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每一篇散文都有独到的见解,现于大家分享如下:《中年》里,他体察到中年种种可晒可叹的身心变异,表白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态: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
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毯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点勉强。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流露在文中的这种中年心态,既不奢求也不自弃,顺乎自然,安身立命。
这种心态固然谈不上锐意进取,但也不是悲观虚无的表现,而是一份达观乐生、安分执中的情怀。
这类咏怀言志小品,优游自在,明心见性。
梁实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处世哲学,追寻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在动荡时代修炼超脱心斋,谋求自适妙方,体现的是达士情怀。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写散文别具一格,堪称散文界一代宗师,其散文写的炉火纯青,艺术造诣颇高,下面我拟从梁实秋散文鲜明的语言特色、闲适幽默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对其散文的艺术特一,梁实秋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深厚,极具特色的语言成为其散文一个突出风格。
⑴行文雅洁,用语精练。
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古近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节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
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故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掉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滤藻,斯于至当。
正是由于梁实秋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没有废话,以简洁取胜。
他曾以“尽去枝节,少说废话”自励,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二字,是很高的理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薄粗简,而是一种有博返约的境界。
他在《文学讲话》中谈及散文时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
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
”他自己的散文,也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字数多在两千左右,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短文不满千字,却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梁启超的神采风貌,笔墨生花地写出了他的渊博学识,一位国学大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叙写精致,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章,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
⑵梁实秋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典丽之美。
这种美就是一种“国文的味道”,他通过文言文的语体化,达到古今融化的境界.
二,梁实秋散文具有一种包容性。
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兼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主张虚心接受外来文化,使之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溶解在一起。
他的散文创作就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具有了一种包容性:如在写作技巧上,梁实秋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
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
法、声调辞藻的特点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话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白话;他的散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文调洁雅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显然又受到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
由于梁实秋学贯中西,能够博才众取,因此,他的散文在内容上往往也是谈古说今,中外逢源,随手引征,文才斐然,具有一种包容性。
他的广征博引,往往信手拈来,与通篇文章浑然融成一片,显得妥帖自然,了无痕迹。
容并蓄上。
三,梁实秋散文的闲适与幽默这是梁实秋散文的又一突出特点。
梁实秋的散文起笔很早,但真正奠定他散文家地位的,是他入蜀以后的《雅舍小品》,因此,《雅舍小品》中体现出的闲适与幽默就代表了他散文创作的一个突出风格。
梁实秋之所以追求这样一种风格,与他的思想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四,个性鲜明,倡导真诚。
看梁实秋的散文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他沉稳、朗健、通达的性格酿成了他散文的凝练、雅洁、韵味浓郁的风格;正是由于他丰富广泛的阅世和幽默风趣的脾性又使他的散文在稳达健朗中透出了几分老辣深刻和机智俏皮;正是由于他率直的为人,使他的散文总是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不矫揉造作,议论也是快言快语,绝不吞吞吐吐。
梁实秋以学者的睿智,作家的灵感,大笔抒怀,直面人生,在散文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一分个性,一分真诚,这就使他的散文具有了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细细品味梁实秋的散文,无一不浸透着作者的那份真诚与个性,因此,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他散文中充满的那种鲜活灵动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