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81.95 KB
- 文档页数:5
铅酸储电池行业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概述铅酸储电池是一种常用的二次电池,应用广泛,包括家庭电源,防盗报警,医疗设备等。
但是,铅酸储电池行业存在着职业危害。
铅酸蒸汽和酸雾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皮肤、眼睛等造成影响,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职业性肺癌和其他疾病。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必须找出危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健康危害因素铅酸储电池行业存在多种健康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类:铅质环境污染铅是铅酸蓄电池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铅质环境污染是铅酸储电池行业最大的环境污染之一。
铅污染通过空气、水和物体表面沉积等方式,会进入人体,造成铅中毒。
酸性环境污染铅酸蒸汽和酸雾是铅酸储电池行业最常见的两种污染物,特别是在电池组装、充电和空气通风不良的车间里更为严重。
它们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皮肤、眼睛造成刺激和损害,长期暴露可能导致职业性肺癌和其他疾病。
此外,酸性环境还会对工人的器具和设备造成腐蚀,影响生产效率和质量。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为了防止铅酸储电池行业的职业危害,必须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防护设备的使用在铅酸储电池行业中,防护设备是非常重要的。
工人必须佩戴适当的防护手套、面罩、护目镜和防护衣来防止酸性环境对呼吸系统、皮肤和眼睛造成危害。
此外,必须使用全面通风和排放系统来降低酸性蒸汽和雾气的浓度,确保车间环境符合卫生标准。
培训和宣传为了确保工人能够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并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必须对他们进行培训和宣传。
培训内容应涵盖铅酸储电池的化学性质、环境污染危害、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护设备的使用方法等。
监测和测试必须定期监测和测试工人的健康状况和车间环境中铅和酸雾浓度的变化。
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工人,以便采取及时的控制措施。
工作过程的优化通过对工作过程的优化,可以降低铅和酸性蒸汽的浓度,减少环境污染和对工人的危害。
例如,可以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优化车间布局等方法来减少铅和酸雾的产生和排放。
浅谈蓄电池制造企业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蓄电池制造企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从采购原材料、生产加工、装配到销售服务,都存在着潜在的职业危害风险。
其中包括了化学危害、机械危害、噪声危害、射线危害、高温危害等。
本文主要探讨在蓄电池制造企业中,如何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
首先是化学危害。
在制造过程中,锌被用作阴极材料,硫酸被用作电解液。
这些化学物质很容易引起眼部刺痛和喉咙疼痛,一旦呼吸入体,还会引发严重的结膜炎和肺部疾病。
工人起码应该戴上安全眼镜和口罩,并严格遵守化学品管理制度,以防止直接接触这些有害物质。
此外,必须加强对储存、操作和使用有害物质的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
其次是机械危害。
蓄电池制造企业的操作和加工通常涉及到锯床、冲压机、钻床等设备。
如果操作不当,会引起部门故障和人身伤害,严重的甚至会致命。
因此,应该加强机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防护用品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手套、护目镜、安全鞋等都必不可少。
员工应该在使用机械设备前,接受充分的安全培训,了解机器的操作规则和操作程序,以确保他们的安全。
第三是噪声危害。
蓄电池制造企业的生产车间通常都很吵闹。
连续长时间的高强度噪音会引起耳膜炎、听力损失,还会引发精神疲劳和心理障碍。
为了预防噪音对个人的威胁,应该选用低噪音机器和设备,还可以对生产车间进行噪声消除措施,使员工在工作时不会暴露在高强度的噪音环境下。
计划定期地给员工提供听力检查服务,还应该为员工提供防噪耳塞等防护性装备。
第四是射线危害。
蓄电池制造企业生产中,常会用到的X光机和其他射线设备。
如果身体长时间暴露在放射性物质或辐射源上,会引起放射性疾病、癌症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货车及其驾驶员应经过放射检测,确保没有受到放射性污染。
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应配戴有效的防辐射用品,接受特殊化学品安全培训课程,以防止直接接触到放射性物质。
最后是高温危害。
蓄电池制造企业的生产车间环境通常会受到高温的影响。
铅酸蓄电池装配过程的主要危害因素及预防蓄电池作为一种便利适用的直流电源广泛用于发电厂,工矿企业变配电所和各类机动车。
由于在铅酸蓄电池的装配过程中涉及到铅中毒、易燃、易爆等危急特性,因而确保铅酸蓄电池的安全生产非常重要。
目前,铅酸蓄电池已被列入《危急化学品名录》,我国也始终重视铅酸蓄电池的安全生产,加强了对蓄电池生产装配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了《铅作业安全生生规程》等标准标准。
一、铅酸蓄电池装配过程中的主要危害因素分析铅酸蓄电池装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急、危害主要是中毒、火灾、爆炸,以及高温灼烫、机械损害、腐蚀损害等。
限于篇幅,仅对中毒、火灾和爆炸3种因素进展分析。
称片、包片区,存在着大量的铅尘,属于铅的重污染区,易发生慢性铅中毒。
铅中毒对人体的危害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在蓄电池厂工作的操作工患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比例高达25%~30%。
更为严峻的是,铅中毒不仅局限在蓄电池厂里的成年操作工铅中毒反响,甚至周边很多儿童也消失了铅中毒的反响。
2004年6月,某县曾经发生数百名铅中毒大事。
引起这些中毒事故的缘由主要有厂区内缺乏必要的排风环保设备,有的厂家虽然有,但是工作期间不开启,形同虚设,工人缺少必要的劳保用品以及工人的自我爱护意识不强等。
称片、包片是引起铅中毒的重点部位,必需有完善的防护措施和排风系统。
依据工艺要求,焊接区使用的乙炔、液化石油气火灾危急为甲类,氧气火灾危急为乙类。
乙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 2.1%~80.0%(/),引燃温度在305℃左右;液化石油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2.25%~9.65%(/),引燃熳度在426~537℃左右。
因此,生产过程中最大危急因素是火灾和爆炸,假如在焊接极群和极柱过程中操作不当,猛烈碰撞或离明火过近,温度太高等都可能引起火灾、爆炸。
依据铅酸蓄电池工作原理,铅酸蓄电正极活性物质是二氧化铅,负极活性物质是海绵铅,电解液是稀硫酸溶液,当充电到70%~80%电量时,正极开头产生氧气,当充电根本完成约90%时,负极开头产生氢气。
2023年铅酸蓄电池市场治理方案一、引言铅酸蓄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蓄电池,广泛应用于汽车、太阳能电池组、通信基站和电力储能等领域。
然而,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动,铅酸蓄电池市场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和市场竞争压力。
为了规范铅酸蓄电池市场,提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相应的市场治理方案势在必行。
二、现状分析1. 市场竞争激烈:铅酸蓄电池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价格过低,导致许多厂商为了降低成本而追求低质低价产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也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2. 技术水平有限:部分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产品质量和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 产品回收问题:铅酸蓄电池是一种有害垃圾,其中含有铅等重金属物质,对环境有一定的危害。
然而,目前铅酸蓄电池回收体系不完善,导致大量废旧铅酸蓄电池被随意丢弃,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治理目标1. 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管理,提升铅酸蓄电池的质量和性能,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
2. 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铅酸蓄电池市场的管理和监督,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净化市场环境。
3. 建立回收体系:建立完善的铅酸蓄电池回收体系,实现废旧铅酸蓄电池的有效回收和环保处理。
四、治理措施1. 技术支持和创新(1)加大研发投入:政府鼓励企业加大铅酸蓄电池技术研发投入。
设立专项资金,资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提升产品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2)加强标准制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铅酸蓄电池的生产、使用和回收等环节,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
2. 市场监管和规范(1)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加强对铅酸蓄电池市场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宣传行为。
(2)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加强对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的准入管理,提高企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3)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建立便捷的投诉举报渠道,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督,及时曝光涉嫌违法违规行为。
铅酸储电池行业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铅酸储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储能装置,广泛应用于太阳能、风能、UPS电源、电动车等领域。
虽然这种电池能够带来方便和效益,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职业危害因素,如铅、酸蒸气和电解液等有害物质的释放和接触等。
针对这些危害因素,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和控制:职业暴露评价、环境监测、个体防护、工作操作规程等。
一、职业暴露评价职业暴露评价是指对从事铅酸储电池生产和使用的工人的职业暴露程度进行评估。
职业暴露评价的目的是识别职业危害因素的来源、去向和危害程度,了解职业暴露状况,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职业暴露评价时,需要了解工人的接触频率、方式、时间、环境等相关信息,并根据有害物质的毒性、危害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二、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指对铅酸储电池生产和使用场所的环境进行监测,识别有害物质浓度和分布,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需要测量空气中铅、酸蒸气、电解液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了解其对工人的危害程度,并及时采取措施来降低浓度。
同时,需要对废水、废气、废弃物等进行监测和处理,防止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个体防护个体防护是指工人通过采用各种防护措施来降低职业暴露程度。
个体防护包括戴口罩、手套、防护衣、保护眼镜等。
在使用铅酸储电池时,工人需要注意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避免有害物质对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的接触。
同时,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和清洁,避免有害物质的接触和吸入。
四、工作操作规程工作操作规程是指以安全、科学的现代化工艺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规定的行业规范。
工作操作规程的制定是防范铅酸储电池职业危害的重要手段。
在制定工作操作规程时,需要参考国内外行业标准和相关监管法规,依据实际情况对操作流程、工具、安全注意事项等进行规定。
同时,需要对工人进行培训和考核,强化安全意识,保障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总之,在铅酸储电池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从职业暴露评价、环境监测、个体防护和工作操作规程等方面进行综合控制。
铅酸蓄电池行业的职业危害与控制摘要铅酸蓄电池作为储能装置,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其生产与维护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职业危害,如化学品中毒、重金属中毒、噪声污染等。
本文从铅酸蓄电池行业的生产与维护的过程中分析了职业危害,并探讨了有效的职业危害控制方法,以期为该行业的职业健康保护提供参考。
介绍铅酸蓄电池作为一种储能装置,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交通运输、通信、军事、船舶等领域。
铅酸蓄电池的生产与维护是一个职业危险性较高的工种,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容易接触到一些危险化学品和重金属,如铅、硫酸等,从而对健康产生影响。
职业危害分析化学品中毒铅酸蓄电池的生产和维护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品,如硫酸、铅酸、氢氟酸等。
这些化学品的接触会引起急性或慢性的中毒症状,如头痛、恶心、呼吸困难、昏迷等。
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身体器官损害,危及生命。
重金属中毒铅酸蓄电池中的主要元素为铅,而且铅的含量比较高。
如果不能正确使用、维护、保养蓄电池,会导致铅的释放或铅酸的泄漏,从而污染工作环境。
长时间暴露在铅的环境中,容易出现中毒症状,如多汗、衰弱、记忆减退、关节疼痛、肌肉无力、高血压等。
噪声污染铅酸蓄电池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和大型设备,而这些机器的运转声和振动都会对工人的身体造成损害。
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会引起听力障碍、神经症状,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职业危害控制教育与培训企业需要加强员工职业危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并根据工人不同的工作岗位,定期组织相关的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
这样可以培养员工掌握必要的职业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健康素养和防范职业危害的意识。
确立职业安全规范企业应该根据生产和维护的流程与要求,建立合理的工作流程和职业安全规范。
规范员工的行为和工作程序,采取措施减少化学品泄露、铅酸溅湿、爆炸、火灾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企业应当为员工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如防护服、防护手套、护目镜、耳塞等,防止工人接触化学品对身体造成危害。
铅酸蓄电池行业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铅酸蓄电池作为一种常见的储能设备,在交通、通信、电力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铅酸蓄电池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种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有必要对铅酸蓄电池行业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一、铅酸蓄电池行业职业危害因素(一)铅及其化合物铅是铅酸蓄电池生产中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在电池的制造、装配、充电和维护等环节,劳动者可能通过吸入含铅粉尘、铅烟,或经皮肤接触含铅物质而摄入铅。
长期接触铅可导致铅中毒,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造成损害,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失眠、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
(二)硫酸硫酸是铅酸蓄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成分,在电池的灌注、充电和维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硫酸泄漏、挥发,产生硫酸雾。
硫酸雾对呼吸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引起咳嗽、呼吸困难、肺水肿等,同时对皮肤和眼睛也有腐蚀作用。
(三)噪声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如铸板机、涂片机、充电机等,会产生噪声。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可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甚至引发噪声性耳聋。
(四)高温在铅酸蓄电池的充电和化成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工作环境温度升高。
高温作业可能导致劳动者出现中暑、热射病等,还会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五)其他危害因素此外,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还可能存在其他危害因素,如粉尘、有机溶剂、工频电场等。
粉尘可能导致尘肺病,有机溶剂可能对神经系统和肝脏造成损害,工频电场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影响。
二、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一)工程控制1、采用自动化、密闭化生产工艺,减少劳动者直接接触铅及其化合物、硫酸等有害物质的机会。
例如,使用自动化的铸板机、涂片机和灌酸设备,减少人工操作环节。
2、加强通风换气,安装有效的通风排毒系统,将含铅粉尘、铅烟、硫酸雾等有害物质及时排出工作场所,降低工作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
铅酸蓄电池制造企业的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措施蓄电池制造企业的生产作业场所大量存在铅尘、铅烟、酸雾、噪音、高温等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健康防护工作难度较大,要做好蓄电池制造企业职业健康防护工作,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企业应从工程性预防掌握、管理性预防掌握、个人爱护性预防掌握等三个方面的开展职业危害防护工作。
一、广泛开展职业危害因素的工程性预防与掌握铅和酸是蓄电池制造的主要原材料,蓄电池制造企业每年生产消耗铅和酸特别巨大,预防和掌握铅和酸的危害,尤其是铅的危害,成为职业危害预防工作和平安工作的头等大事。
蓄电池制造企业要本着"爱护环境、负责社会'的理念,实行各种工程性预防掌握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开生产危害因素对职工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详细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通风系统。
厂区四周应完善通风系统,为密闭的厂房供应新奇空气,为了保证空气的新奇,进风口四周均要有绿化。
定期对通风系统进行保养,每年要更换进风口的过滤袋。
为保证有效过滤,最好使用双层过滤袋,调整了过滤袋的更换频率。
二是完善除尘系统。
为避开铅尘或铅烟在生产过程中散发到工作环境中,全部可能产生铅尘或铅烟的设备上都应安装吸尘装置,不管是可能产生烟气的炉子上,还是员工的操作平台上,甚至在丢弃废料的回收桶上,都应安装有吸尘管道或吸尘罩,降低潜在的环境铅污染。
三是完善酸雾收集系统。
蓄电池生产的另外一种重要原料是浓硫酸,浓硫酸稀释后作为电解液被注入电池,然后进行充电。
充电过程会产生酸雾,酸雾不仅会导致设备老化,还会对人体造成诸如牙齿酸蚀症、鼻粘膜萎缩、支气管炎等健康危害。
应在充电工作台下方密布很多洞眼,使酸雾通过这很多的洞眼,经过地下管道被汲取到酸雾收集装置中,这样大大降低了对员工健康的危害和对设备的腐蚀,又可回收利用,削减了对环境的影响。
四是引进机械手操作。
蓄电池制造企业绝大多数的岗位还是机械加人工进行操作,为了削减员工接触相关的职业危害因素,各种岗位应推行机械手操作,在流水线上,极板入槽工序很简单引起铅尘扬起,机械手代替人工操作避开了员工的铅接触。
蓄电池企业职业危害探及防护对策(一)摘要:制造行业中蓄电池职业有着非常严重并且是常见的危害原因,如果人体吸进了铅,会使得人体中的多系统的造血功能、骨骼神经、生殖系统、心血管等有着功能障碍。
如果要有效降低铅职业的危害的发生几率除了要进行防护宣传教育、严格的安全生产与健康监护制度、有效的防护措施、完善的职业危害应急处理预案1]。
对已经发生铅中毒的劳动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也会有效的降低危害、改善预后2]。
关键词铅蓄电池铅职业危害1铅对人体危害铅进入人体后,除部分通过粪便、汗液排泄外,其余会迅速溶入血液对人体的多个组织器官产生危害,包括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等3]。
1.1铅对骨骼系统的危害骨骼是铅进入人体后主要的蓄积器官,同时也是重要的靶器官,所以铅是人体骨质疏松的潜在危害因子。
有研究表明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随血铅、尿铅的增长明显升高,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也说明铅确实能引起骨骼骨量的丢失,导致骨质疏松4]。
1.2铅对神经系统的危害铅对神经系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与神经传导物质竞争而出现竞争性神经传导抑制作用,从而对人体的感觉、心理、智力、视觉等功能出现相应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血铅浓度高于1.93umol/L时,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血铅浓度高于2.03umol/L时,即可出现行为功能的影响,血铅浓度在0.72umol/L-0.96umol/L之间时,可引起胎儿神经系统损害5]。
1.3铅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铅暴露能引起高血压6],SchwartzJ用统计学方法推算出,血铅水平自0.483umol/L下降到0.242umol/L能使成年男性舒张压下降0.133kPa,成年女性舒张压下降0.080kPa,而对收缩压的作用要略大于舒张压7]。
1.4铅对生殖系统的危害铅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影响受孕,引起流产、月经不调、胎儿畸形8]9],对男性生殖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损伤或干扰精子的正常产生过程、性功能减退、不育、子代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疾患等方面10]11]。
铅酸蓄电池行业危害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随着汽车、船舶和通讯工业的快速发展,铅酸蓄电池作为性价比较高的动力能源也随之迅速发展,从业人员在逐年增加。
由于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80%以上的人员密切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加之控制措施不完善,致使接触铅和硫酸等有害物质的作业人员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
因而,对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职业病发病率,已成为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铅酸蓄电池行业的主要危害特性铅酸蓄电池生产中的有害物质有铅、硫酸、炭黑、硫磺、沥青等。
其中接触铅和硫酸的人员最多,这2种物质对操作者的危害也很严重。
我国目前已将铅中毒、炭黑尘肺、牙酸蚀病列入法定职业病名单之中。
1.铅的侵入途径及危害铅及其化合物的侵入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完好的皮肤不能吸收。
呼吸道:通常以蒸气、烟及粉尘形态进入,其吸入的铅量,随着尘粒的大小而有差异,如尘粒在0.27 um时吸入率达54%。
一般说,吸入的铅大部分仍随呼气排出,仅35%~50%吸收人体内。
消化道:主要来自铅作业场所进食、饮水。
铅对人体各个部位均有毒性作用,简单地讲,铅的毒性作用是:铅可以造成血红素的合成障碍,从而引起贫血;还可致血管的痉挛,并引起铅中毒的一些明显症状,如腹绞痛、中毒性脑病、神经麻痹等。
腹绞痛时可伴有视网膜小动脉痉挛和高血压,患者面色苍白,即所谓“铅容”,这是皮肤血管收缩所致。
铅中毒性脑病是一种高血压病,是脑血管痉挛、脑贫血、脑水肿等引起的。
铅中毒后最常见的症状是神经衰弱、肠胃的消化不良,还可发生麻痹和中毒性脑病,如短时间接触高浓度铅可引起剧烈的腹绞痛和中毒性肝炎。
2.硫酸的侵入途径及危害硫酸的侵入途径主要是硫酸雾由呼吸道吸入,对操作人员的牙齿和上呼吸道造成伤害。
目前列入法定职业病名单中的为牙酸蚀病,呼吸道的过敏性炎症虽然未列入法定职业病之中,但也应受到关注。
3.炭黑和沥青的侵入途径及危害碳黑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危害。
人体长期吸入碳黑,肺部组织会发生纤维化病变,使肺部组织逐渐硬化,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造成炭黑尘肺病(法定职业病的一种)。
碳黑粉尘的粒径为0.5~5/am时,对人体危害最大,严重污染全身时对皮肤有刺激。
沥青烟和粉尘可经呼吸道和皮肤而引起中毒,发生皮炎、视力模糊、眼结膜炎、胸闷、心悸、头痛等症状。
沥青烟中所含的“3、4苯并芘”能导致皮肤癌、肺癌、胃癌和食道癌。
二、有害物质的形态特征及分布1.有害物质的形态特征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的所有生产工序均不同程度地产生以铅尘、铅烟为主的有害物质,少部分工序还有硫酸雾的溢散。
铅(Pb),灰白色金属,原子量为207.20,比重为11.34,熔点为327.5℃,沸点为1 620。
C,加热至400~500。
C时,即有大量铅蒸气逸出,并在空气中迅速氧化成氧化亚铅,而凝集为烟尘。
铅的化合物粉尘,如氧化铅(又称黄丹、密陀僧)、四氧化三铅(又称红丹)、二氧化铅、三氧化二铅、硫化铅、硫酸铅等均以粉尘形式逸散到空气中。
池极板在充电过程中以稀硫酸为电解液的温度能够达到40~45。
C 时,即有硫酸蒸气溢出。
当充电过程进入中后期,充电槽内会冒出大量气泡,电解液呈“沸腾”状态。
此时,硫酸雾的蒸发量最大。
沥青是一种棕黑色有机胶凝状物质,包括天然沥青、石油沥青、页岩沥青和焦油沥青4种。
主要成分是沥青质和树脂,其次有高沸点矿物油和少量的氧、硫和氮的化合物。
4种沥青中以焦油沥青危害最大。
沥青加热呈流质状态时产生大量烟气,其中含致癌物质“3、4苯并芘”高达2.5%~3.5%,高温处理时随烟气一起挥发出来。
碳黑是铅酸蓄电池铅膏添加剂,以轻质粉尘的形态出现,其粒径一般在1μm以下。
2.有害物质的分布由于铅酸蓄电池的生产工艺设计和使用的有毒有害的生产原料形态不同,决定了在不同的生产工序产生不同的有害物质。
(1)铅烟的产生工序铅烟是含铅物质中对操作者危害最大的一种形态。
在铅酸蓄电池生产工序中,铅合金配制、板栅制造、铅零件制造、铸球(或切块)、化成焊接、极群焊接、端子焊接等工序主要以铅烟的危害为主。
而各焊接工序产生焊接铅烟的部位往往位于操作者的近前下方,高浓度的铅烟极易被操作者直接吸入。
同时,铅烟可以在通风较差的车间空气中长时间留存。
现有技术水平对铅烟的治理难度均大于其它形态的含铅有害物质。
(2)铅尘的产生工序铅尘是含铅物质中对操作者构成危害的另一种形态,可以通过呼吸道和食道进入人体。
它的产生源主要分布在铅粉制造、和膏、涂板、灌粉、插板、分板、极群配组等工序。
产尘方式主要是因震动使含铅粉尘溢散到空气中,当生产场所通风除尘设备运行不良时,地面或设备表面的集尘可形成二次扬尘。
(3)沥青烟的产生工序沥青烟产生于铅酸蓄电池橡胶隔板添加剂配制、电池槽封口胶配制和电池封I:1胶浇灌作业工序。
由于沥青在熔化过程中不易流动,导热性较差。
在加热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搅拌,尤其在手工搅拌时操作人员会大量吸入沥青烟。
(4)炭黑粉尘的产生工序炭黑粉尘主要产生在铅粉辅料的配置过程中。
配料时的搬动、称量、搅拌都会大量击起轻质炭黑粉尘的飞扬,其次在和膏操作的投加辅料过程中也会有含炭黑的辅料粉尘溢散。
三、控制措施1.管理措施(1)健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并配备专管人员。
健全的管理机构和必要的专管人员是企业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前提。
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应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设置管理机构并配备必要的专管人员。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企业实施专项管理的依据,完善的规章制度应包括责任制、管理行为要求、操作行为要求以及设备运行要求等,并应根据企业生产现状定期更新。
(2)坚持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的基础工作,除新职工的三级教育以外,还必须进行经常性的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这是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水平和技能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职工对企业实施监督能力的前提要件,同时还是维护职工基本权益的体现。
(3)定期进行职工健康状况检查和车间空气卫生监测。
对接触有害作业职工进行健康状况检查和车间空气卫生监测,是企业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基本体现。
系统性地对接害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和作业场所有害物质监测,建立职业病监控记录、职业危害监测记录,不但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接害职工的范围、程度,还能分析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运行动态、有效程度及发展趋势,为企业制定投资计划及工作重点提供依据。
(4)危害告知。
企业向从业人员进行危害告知不仅是出于落实《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和维护从业人员的知情权的目的,更主要的应该是教育从业人员时刻关注身边的危害,加强自身防范,以及认真遵守企业安全规章制度。
(5)加强生产现场管理。
有效地对生产现场实施管理能够充分发挥通风除尘等技术措施的功能,降低有害物质对操作人员的侵害。
因此,在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现场应做到:设置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监督检查生产作业现场人员规范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定时检查通风、除尘(烟)设备的运行状况,定期测试其功效;实施“湿式作业”,班后清理地面、墙壁和设备表面的集尘;坚持实施“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清洁水与回用水管道分别输送并标志明显;保持现场清洗、消毒器具完好。
2.技术措施技术措施是消除或降低职业性危害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才能消除或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量和产生量或减少有害物质散发量。
(1)消除有害物质的产生。
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从根本上消除有害物质的使用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工艺改革完全可以将危害程度降低或消除部分工序的有害物质,例如极板化成工序采用铅条焊接作业方式连接生极板时会产生大量高浓度的铅烟,对焊接工人构成极大的危害。
应用不焊接化成工艺不仅可以消除铅烟危害,还能减轻劳动强度。
(2)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
主要技术措施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降低单位电池容量耗铅比率,对产生有害物质的设备密闭化,生产作业现场强制通风,生产设备局部吸尘、有害物质收集净化等。
拉网式板栅电池生产工艺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工艺。
冷轧成型的板栅制造技术能够大大地降低铅烟的产生量。
在涂板工序,采用了纤维覆盖生极板的工艺,有效地降低了生极板在搬运、配组过程中的铅膏脱落量。
拉网式电池采用了电池化成工艺,消除了人工插板、出水操作过程中硫酸、硫酸雾和铅尘对操作者的危害。
同时生产效率高于传统工艺技术一倍以上。
使用高效率的除尘净化设备是降低作业现场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有力的补充措施。
在烟、尘或雾的生产场所应根据捕捉对象设置滤筒式、滤网式、水雾喷淋式或高压静电式以及湍球式等不同的除尘净化设备,以适应有害物质的形态,提高除尘效率。
3.个人防护及保健措施个人防护及保健措施包括:有害作业过程中的防护措施、作业结束后的防护措施以及个人生活中的保健措施。
(1)有害作业过程中的个人防护措施。
作业过程中的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头面部护具、全身工作服、手足护具的规范使用以及禁止在工作场所吸烟和进食。
在配发防护用品时应针对有害物质特征和防护要求按需、按时发放。
生产作业过程中,硫酸雾、炭黑粉尘等有害物质由于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或显著的形态特征,操作人员在工作中不做好有效的防护会自觉地感到无法承受,因而能够做到规范地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但铅作业场所则不同,由于含铅烟尘没有明显的刺激性,并且较少发生急性中毒现象。
操作者容易忽视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尤其容易忽视呼吸防护用具的使用。
(2)作业结束后的防护措施。
作业结束后要做到:①及时用含3%的醋酸溶液洗手,消除粘附在手上的铅粉。
②及时更换或清洗防护用品,可以多次使用的防护用品尽量缩短洗涤周期。
③离开厂区前淋浴洗涤全身,尤其夏季穿着较薄的工作服时更要注意对全身的清洗。
④淋浴后更衣,将工作服存放在单独分隔的衣柜内,不要与日常服混放。
禁止将受到污染的工作服带回家中或宿舍存放或洗涤。
(3)个人生活中的保健措施。
有害作业人员作息时间要规律化,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在饮食上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钙食品及维生素C的摄入量,控制不良嗜好。
酒精能破坏人体血液中的铅含量与骨骼中的铅含量的平衡,酗酒后人体骨骼中的铅将加速向血液中迁移,会造成急性中毒症状发生。
因此,应劝阻铅作业人员不饮酒。
有害作业人员自主健康监护也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当感觉身体发生异常现象时,如IZl内金属味,食欲不振,上腹部胀闷、不适,腹隐痛和便秘,记忆力减退或牙齿过敏性酸疼、长期咳嗽等,应及时到职业病医疗机构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