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道家太极拳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7
太极学习心得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也是一种兼具健身、修身和防身功能的综合性运动。
通过学习太极拳,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独特魅力和益处。
以下是我对太极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强调身体的柔韧性和内在的力量。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身体的动作要求流畅、舒展,注重呼吸和身体的协调。
通过反复练习,我逐渐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姿势,感受到了身体的柔软度和灵活性的提升。
在练习过程中,我学会了放松身体,调整呼吸,使身心得到了很好的放松和舒缓。
其次,太极拳对于身体的健康有着显著的效果。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有力,能够有效地锻炼身体的肌肉和关节。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灵活,肌肉也变得更加有弹性。
同时,太极拳的练习还能够增强身体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提高心肺功能。
我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明显感到自己的体力和耐力得到了提升,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更加轻松应对。
此外,太极拳还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和调节情绪。
太极拳的练习要求身心的统一,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冥想。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学会了专注于当下的动作和呼吸,摆脱杂念和压力,使自己的心境变得平和宁静。
太极拳的练习还能够培养耐心和毅力,因为太极拳的技巧和动作需要不断地反复练习和修炼,需要时间和耐心去领悟和掌握。
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我逐渐提升了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更加从容和坚定。
最后,太极拳的学习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太极拳注重道家哲学的思想,强调和谐、平衡和自然。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了平衡自己身心的关系。
太极拳的练习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培养了对自己的关爱和呵护。
同时,太极拳的练习还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沟通能力,培养了我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总而言之,太极拳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不仅提高了身体的健康水平,还培养了心理素质和修身养性的能力。
太极拳的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和耐心,但它所带来的益处是非常值得的。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太极拳锻炼经验。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健身价值。
近年来,我深入学习和实践太极拳,收获颇丰。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交流我的太极拳锻炼经验。
一、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起源于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为核心理念,强调内外兼修、形神合一。
经过历代太极拳大师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众多流派,如陈式、杨式、吴式、武式等。
二、太极拳的健身价值1. 增强体质: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通过反复练习,可以提高人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2. 调节情绪:太极拳的练习过程要求心静如水,有利于缓解压力,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
3. 治疗疾病:太极拳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对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4. 增强意志:太极拳练习过程中,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困难,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
三、太极拳的练习方法1. 选择合适的太极拳流派: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太极拳流派。
如初学者可选择动作简单、易于掌握的杨式太极拳。
2. 坚持练习:太极拳是一门深奥的技艺,需要长期坚持练习。
每天至少练习半小时,逐渐增加练习时间。
3. 正确呼吸: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要注重呼吸的调整。
练习时,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膨胀,呼气时腹部收缩。
4. 注重姿势:太极拳动作要求姿势准确、自然。
练习时,要注重身体的放松,避免用力过猛。
5. 逐步提高:太极拳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掌握基本动作后,可以逐步提高动作的难度和速度。
四、太极拳的练习心得1. 坚持不懈:太极拳练习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遇到困难时,要有信心和毅力,不断克服。
2. 悦心养性:太极拳练习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心态的调整,保持平和的心态。
3. 学以致用:太极拳的练习不仅要注重动作的规范,还要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太极拳是一种集身体运动、健身、武术和中医养生于一体的传统功夫,它的发展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密不可分。
传统太极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哲学和道家思想。
阴阳哲学强调相对的对立统一,太极拳也以阴阳的转化和调和为基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提升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健康和生命力。
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谐,太极拳的动作和运动规律追求以柔克刚,以柔和、自然的气势来化解外部的攻击,这与道家强调顺势而为的思想相吻合。
太极拳的拳谱和拳理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太极拳有许多著名的拳谱,如《太极拳谱》、《太极老人书》等,这些拳谱是太极拳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它们融合了太极拳的理论和技艺,并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智慧。
拳谱中的拳理包括拳术要旨、拳意、拳法、养生之道等各个方面,通过学习和领会拳谱中的拳理,太极拳的修炼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内涵和精髓。
太极拳中的拳套和拳法也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
太极拳的拳套包括起势、单鞭、白鹤亮翅、提手上势、下势、左右穿梭、斜飞等动作,这些拳套动作的名字和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景物和工艺品有关,如“单鞭”象征单一的阴阳,“白鹤亮翅”象征鹤舞九天,“斜飞”像鹰击长空等。
太极拳的拳法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强调以柔克刚、以德制敌,注重顺势而为、运用对方力量,不与对手直接硬碰硬,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仁义道德。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修行方法和内功训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极拳的修行注重修身养性,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培养内外兼修、心身合一的境界。
太极拳的内功训练包括神、意、气、力的修炼,通过调整呼吸、专注于意念、运用内力等方法,达到调和身心、养生延寿的目的。
这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注重内外兼修、修炼内功、追求身心和谐的思想相契合。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拳谱拳理、拳套拳法以及修行方法和内功训练。
太极拳介绍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拳术,其核心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
它结合了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了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
太极拳具有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其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传统太极拳有很多流派,包括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和氏等派别。
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特色,但都遵循太极的核心原则。
太极拳的练习要求以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达到一种全身协调、以柔克刚的境界。
太极拳在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主要用于强身健体、表演和体育比赛。
改革开放后,太极拳的部分原始特性得到恢复,出现了用于比武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等不同形式。
2020年12月,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太极拳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总体而言,太极拳是一种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身健体效果的武术运动,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道家武术基本拳法道家武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内养外、以心领气等原则,是一种注重修身养性的功夫。
道家武术基本拳法是道家武术的基础,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道家武术基本拳法:一、五行拳五行拳是道家武术中的一种拳法,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拳,分别以五行的特点为基础,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提高武技。
1.金行拳金行拳注重攻守兼备,快速出手,以敏捷迅速的拳法为主。
练习金行拳可以增强肌肉弹性和身体敏捷性,让身体的灵活度明显提升。
2.木行拳木行拳强调心、手、眼、身的协调性,以柔和的拳法为主。
练习木行拳可以锻炼肌肉及韧带弹性,对于增强臂力和手臂的协调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3.水行拳水行拳注重练习平滑而流畅的拳术动作,以加强柔韧性和内力为主。
水行拳的练习可以帮助人感受到自己身体内部的能量,并将能量转化为实际的武力。
4.火行拳火行拳要求出手迅猛,以内劲为主。
其特点是拳法灵动,配合快步以及横跨的拳法动作,可以让人发挥出更强的爆发力。
5.土行拳土行拳注重动与静的结合,通过打拳练习,让肌肉变得柔软,韧性变得更好,以便在后期的武术功法练习中,发挥更大的优势。
二、太极拳太极拳是道家武术中的带有哲学意义的拳术,强调“以柔克刚”,通过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方式的调整,可以使人全身精神放松,达到“动中有静”的境界。
练习太极拳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和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三、八卦掌八卦掌是道家武术中的典型拳术,八卦掌用神奇的圆形步法带动内力,优雅而自然的舞姿,兼有柔中带刚的特点。
八卦掌的练习以缠绕竿为主,可增强腿部的力量和协调性,提高速度和防御能力。
以上列举了几种典型的道家武术基本拳法,每种拳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如果想要修炼道家武术,需要从基础开始,认真练习每个动作,并注重内功的修养。
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领悟到道家武术含义的深度,拥有更高深的武技。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缓慢、连贯、柔和的动作和呼吸方式,强调身体和心灵的协调,注重控制呼吸和正念,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提高心理素质等功效。
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道家思想,而后经过多代武术家的继承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要求对技术的研究和练习,更注重对哲学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太极拳强调动静结合、柔与刚的转化,这种“阴阳调和”的思想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而太极拳注重修身养性、调理呼吸、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锻炼,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于身心和谐的关注。
因此,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价值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
它不仅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武术与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和魅力。
太极拳的发展与壮大,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标志。
太极拳中有哪些做人的道理学拳做人就要塑造完美的人格,净化人的心灵,太极拳必须道技并进,术德兼修。
那么太极拳中有哪些做人的道理?下面店铺带您了解一下吧。
练太极拳中的做人道理(1)修身养性。
太极拳讲求以柔克刚,修身养性。
养性十分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太极拳养性要求不可暴,不可躁,不可急,不可怒,要制急、制躁。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浮躁情绪十分严重。
有一篇文章讲:中国是“急之国”,认为现代的中国人变成了最着急、最不耐烦的地球人。
寄信要特快专递,拍照要立等即取,坐车要高速快速,飞机要直航到达,做事要名利双收,创业要一夜暴富等等。
这些浮躁情绪到处可见,而舒缓慢稳的太极拳就可以制急制躁等不良的情绪。
(2)舍己从人,与人为善。
太极拳讲舍己从人,与人为善。
这也是怎样做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练太极拳要学会吃亏,要学会舍得。
在与人交手时,别人来袭击你,而我不以气力去抵抗,而是顺着对手引进落空。
表面上看是吃亏,实际上是化。
在生活中,在与人相交往中也要“克己”,也不怕“吃亏”,这也是处人之道。
另外,要舍得,能“舍”才能“得”。
学会放弃,学会割舍,坦坦荡荡面对人生和生活。
(3)宽容大度。
做人立于天地之间要宽容大度。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
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王廷的《长短句》曰:“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
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
太极拳要求虚怀若谷,胸襟宽阔。
“虚”、“静”才能心无旁骛,得失不计,宠辱不惊,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太极之殿堂。
若心胸狭隘,斤斤计较,不会进入太极拳的高境界。
(4)谦和厚道。
古人讲:“满招损,谦受益。
”学练太极拳必须去掉“满”字,牢记“谦”字,任何时候都不自满,都要虚心,学习太极拳是无止境的。
另外,要学做傻子,做厚道之人。
郑板桥题词“难得糊涂”。
“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
傻人多糊涂,但“傻有傻福”,这样可使自己的心保持平静和淡定。
“傻子”之厚道之人表面愚钝,但实际上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修养。
太极拳入场口号
1. 太极拳,修身养性,和谐统一。
2. 步入太极拳,掌握健康人生。
3. 静心入太极,舒缓身心,迈向幸福。
4. 太极拳,传承千年智慧,开启新生活。
5. 入场太极拳,强身健体,自我超越。
6. 太极拳,探索内心,展现自我。
7. 踏入太极拳,与世界和谐共舞。
8. 太极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 太极拳,融心灵与肉体的完美结合。
10. 投身太极拳,释放内在能量,追求无限可能。
11. 进入太极拳领域,修炼身体与思维的和谐。
12. 太极拳入场,拥抱宁静与坚韧的力量。
13. 太极拳大门已开,迈入健康与平衡的天地。
14. 踏入太极拳,向心灵深处寻觅智慧之光。
15. 随太极拳舞动,感受生命的美妙旋律。
武当游龙太极拳内功养生九势习练要领武当游龙太极拳,源自于中国传统道教文化,是罕见的传统养生太极拳,它以松沉、稳重、含蓄、唯美见长,有时像山间的云雾,舒缓大方,变幻莫测;有时像奔腾的潇湘,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练好武当游龙太极拳,能修身养性,强身健体,能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膊,驾驭时代发展的洪流。
起势的要点:起式前要站立一分钟以上,吸气时,要周身膨胀;呼气时,重心折叠下落。
然后,松胯,左脚横跨一步,左脚内侧擦地迈出,略宽于肩。
拳论曰: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即练拳者,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而后方能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
第一式开合深吸动作要领:松胯,两手下落,至两胯前,掌跟下按。
两手慢慢向上掤起,举至与肩同高后,慢慢下捋。
捋至两胯前,悬腕翻掌,左逆右顺画圆后,向前向上捧起。
分落:捧至与肩同高,翻掌,掌心向下,双手弧形成椭圆状下落。
分起:两手在腹前微合后,向上成弧形椭圆状,顺分落的路线掤起。
合落:与肩同高后,两手腕部相合,掌心朝下慢慢下捋。
注意:松胯时,先松右胯,再松左胯。
双手上掤时,重心上移,当两臂与身体成45度角时,尾椎下沉。
双手下捋时,重心下移,当两臂与身体成45度角时,微微拔背。
悬腕翻掌,双手画圆时,要以腰催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腕,力达指尖。
双手分落分起时,如同手拭椭圆开花瓶,第二式立圆运掌动作要领:1、接第一式,两手逆时针画立圆后,向右推出,同时身体右转。
2、重心后移,裆起下弧,重心前移,放在右腿上,跟提左脚,上身持不动。
3、微放松后,左脚向身后偏前横跨一步。
4、随后身体左转,两手相合,逆时针画圆后,在偏右胸前,开合一次。
5、然后身体右移,微右转,打开右手,弧开下搂后,左转垂于裆前。
6、重心右移,身体右转,跟抬左脚,两手交叉,抱于胸腹前。
7、重心下沉,向后出左脚,两手同时打开外撑,偏左马步。
8、双臂为轴,顺时针缠绕,一圈半后,身体右转,左手合于右手,右弓步。
9、两手下按,然后向左推出,两腿从右马步变成仆步,再变成左弓步。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和美妙的动作,更是一种兼具哲学思想和身心健康锻炼的综合性活动。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智慧,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修炼。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太极拳的哲学道理吧。
一、太极哲学太极拳得名于太极哲学,太极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它主张“一分为二,两仪四象”,即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和四象所组成的。
太极拳的动作就是以阴阳平衡、开合结合、虚实互动为基础的,这些动作反映了太极哲学的思想精髓。
二、内圈外圈太极拳的动作中,常涉及到内圈和外圈的运用。
内圈是指身体内部组织的一部分,外圈则是指身体外部的肌肉组织。
太极拳的练习就是通过将内圈和外圈协调运用,使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仅可以练就良好的姿态和动作,还可以让心理得到舒缓和放松。
三、以柔克刚太极拳的动作一般都比较流畅、缓慢,与一般武术相比较显得柔软轻盈。
这与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有关,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以柔克刚,即没有使力竟能摧破对方的力量。
练太极拳的人需要掌握身法和力量的转换,以阴柔和柔性的力量,征服对方的硬朗和刚硬的力量。
四、保持平衡太极拳的动作中,需要不断地保持身体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但体现在动作的技巧上,还体现在心境上的平衡。
练太极拳的人不仅是在训练身体的平衡能力,同时也在训练自己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衡。
五、修身养性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主张“修身养性”,即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让身体得到锻炼和磨练,而内心则会得到放松和平静。
太极拳的修炼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调和,达到身体健康和精神上的安宁。
六、无我境界太极拳的动作需要注意力集中、气贯全身、动作铿锵有力。
这种铿锵有力的动作中,包含了一种心态,叫做无我境界。
太极拳的练习者将自己的意识放空,融入到动作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中,这种无我境界的心态可以使人得到身心自由和解放。
中医养生太极八段锦修身养性的八个动作太极八段锦是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体操之一,它结合了中医理论和太极拳的动作技巧,旨在通过舒缓柔和的动作来调养身心,增强体质。
以下将介绍太极八段锦的八个动作及其功效。
第一段: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动作以挥手托举天地为意象,通过胸腹的扩张与收缩,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
同时,托天理三焦的动作可以缓解肩颈的压力,改善肩周炎等症状。
第二段:两手云门独立开以腰椎为轴心,上下扭转腰背,左右回旋臂肘,这个动作可以消除腰背酸痛,并且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
同时,云门独立开的动作还能刺激经络,调节内分泌,对改善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也有疗效。
第三段:左右搂膝拗步行两膝交替抬起,通过腿腹的活动来刺激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
这个动作可以帮助缓解便秘、腹胀等胃肠问题。
此外,左右搂膝拗步行还可以增强下肢力量,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第四段:五禽戏力量劲五禽戏是模仿虎、鹿、熊、猿、鸟等动物的动作健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虎式了。
通过模仿虎的奔跑、跃跃欲试的姿态,五禽戏力量劲可以提高人体的爆发力和灵活性。
这个动作对改善腰腿酸软、关节疼痛等问题有一定的效果。
第五段:退竹推浪手往前摆这个动作以竹子离地的动作为意象,通过身体的前倾来刺激腰背的经络,增强腰椎的稳定性。
退竹推浪手往前摆的动作还可以加强胸肺腔的呼吸功能,减少胸闷气短的症状。
第六段:勾卧野马踏九霄以骑马行走为基础动作,通过膝关节的上下运动,刺激腰、腿、髋部的经络,增强肌肉的力量和灵活性。
这个动作对改善腰腿酸软、关节疼痛等问题有一定的疗效。
第七段:双手攀足瑜珈弓这个动作以攀足维持平衡为基本动作,通过这个动作可以伸展腰背,锻炼柔韧性,增强腿部力量。
双手攀足瑜珈弓的动作还可以缓解肩颈的压力,改善颈椎病和头痛等症状。
第八段:两手攀天魁星走这个动作以两手向天高举为主要动作,通过上肢的伸展和躯干的扭转,可以调整气血的循环,增强肺活量。
两手攀天魁星走的动作还可以有效改善肩颈部位僵硬和脊柱前凸的问题。
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是什么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习练太极拳要熟悉太极拳理论。
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有助于提升太极境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五大基本理念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习练太极拳要熟悉拳理拳法,这样才能练好太极拳,不会走向太极拳的误区。
第一要树立太极拳是“武术”的基本理念要学练太极拳,首先必须认识太极拳,了解太极拳的基本属性。
太极拳是“拳”,“拳”就是武术,武术就讲技击,通俗说法就是“打”,打就有攻有防。
练拳的基本目的是防身御敌,打败甚至消灭敌人,它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从搏击中总结出来,而最后又是为了搏击的。
虽然太极拳与其他体育及艺术形式有相通之处,但我们不能把太极拳打成体操、舞蹈,而是要充分体现出武术的特色,打出攻防意识,打出武术的气势与精神。
这一点长拳体现得最明显。
太极拳属于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太极拳与其它武术不同之处就是内劲,太极拳练的是内功,用的是内劲。
讲究的是不丢不顶,引进落空,粘黏连随,以柔克刚,动作走圆画孤,柔和缓慢,后发制人,重在引化,不多主动进攻。
这就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太极拳“不能打”、“不为打”,忽略甚至忘记太极拳的攻防本意。
所以习练太极拳更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把太极拳与其他体育及艺术形式区别开,一定要把太级拳打成“拳”,打出武术的味道与劲道来。
最后通过推手对练,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术,必要时起到防身御敌的作用。
第二,树立练拳主要为健身的基本理念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武术,但任何武术都离不开肢体动作,因此,客观上起到健身作用。
可以说健身是武术的副产品。
武术的健身作用很早就被认识,所以历史上也有许多人是把习武做为健身手段来习练的。
太极拳理论能教会我们为人处事之道,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引领我们正确的练习太极拳,正确的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
张三丰祖师就讲,“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把健身作为练拳的终极目标,反把技击看作“末技”。
特别是到了热兵器时代,武术的搏击作用逐渐降低,为健身而练拳更成为主流,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练拳人的共识。
第1篇自从接触到太极拳这一古老而深邃的武术文化,我便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对太极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许多感悟。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太极实践心得体会。
一、太极的哲学内涵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家哲学,其核心思想是“阴阳平衡”。
这种哲学思想贯穿于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要求我们在练习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身体的协调。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逐渐领悟到了阴阳平衡的真谛,也学会了如何将这种平衡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1. 内外兼修太极拳讲究内外兼修,即注重身体锻炼,更注重心灵修养。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内心的宁静与外在的动作相结合,使身心达到和谐统一。
这种内外兼修的理念使我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从而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从容。
2. 以柔克刚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即在力量上追求柔和、圆滑,而非刚猛、猛烈。
这种理念使我认识到,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时,应学会以柔克刚,用智慧和耐心去化解矛盾,而不是盲目地使用强硬的手段。
3. 道法自然太极拳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周围的环境,感受自然的变化,并以此调整自己的动作。
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使我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使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顺应自然规律。
二、太极的健身功效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方式,具有许多独特的健身功效。
1. 提高身体素质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灵活性、改善心血管功能等。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身体素质也得到了改善。
2. 改善心理健康太极拳的练习有助于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提高睡眠质量等。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愉悦,这也使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
3. 增强免疫力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的免疫力得到了增强,使我更加健康地度过每一天。
三、太极的修身养性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不仅在技巧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还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太极拳的哲学道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即通过柔和、缓慢的动作来应对强硬、急躁的攻击。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平衡”的思想,即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极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在平衡状态下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2. 太极拳注重“内功”,即通过调整呼吸、意念、身体力量等内在因素来实现身心调和、自我修养。
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修身养性”的观念相通,强调人应该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追求身心健康和精神上的升华。
3. 太极拳重视“顺势而为”,即在与外界打交道时,要根据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变通。
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相通,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适应变化并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4. 太极拳强调“以静制动”,即在面对速度快、力量大的攻击时,通过保持内心平静、不被外界干扰来实现对抗。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静虑动谋”的思想,认为在行动之前应该先进行深思熟虑、全面考虑,以保证最终的行动能够更加有效地达成目标。
总之,太极拳的哲学道理涵盖了许多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智慧,是一种融合了身心健康、个人修养和与外界协调的全面武术。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武术中,最能体现中国人性格气质的,莫过于太极拳了。
太极拳合技击与养生为一体,是一种意气运动。
它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动,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内换,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在技击时,太极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打大力,从不以拙力取胜。
太极拳由一系列螺旋缠绕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呈圆形。
从外观上看,太极拳全部是划圆的动作,与其他拳派迥异其趣。
在行拳时,它要求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示柔缓于外,寓刚疾于内,沾手即发,以此体现出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独特技击风格。
在技击原则上,太极拳坚持重在防御,以守为攻,以退为进,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太极拳高手们一般不主动进攻,而是防范周严,后发制人。
他们多是等待对方进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舍己从人,顺对方进击的方向,以弧形动作化开对方的劲力,借力打力,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特长。
太极拳利用离心力原理,以腰脊为中轴,自己一切动作皆为内圈,而始终置敌于外圈。
这样,即便内圈的动作慢些,仍可胜过外圈的“快”,易使对方失去重心。
行拳者在舒缓潇洒的旋转之中,随时可以骤然发劲。
太极拳的发力多是弹抖之劲,称为“寸劲”,即在极短距离内,无须大幅度作势,即可将内劲发出。
这是由意气引导,身体诸大关节高度谐调,而于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一种合力,其劲甚短,其发极速,其力冷脆,具有较大的威力。
不少人以为太极拳动作迟缓,无法用于技击,其实是一种误解。
太极拳讲究以弱胜强,以慢胜快,以少胜多,以巧胜拙,最忌以拙力死拼滥打,最忌硬顶硬抗。
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奥哲理、充满了智慧的拳种,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对人生、对宇宙的悟解,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诸大拳系中,太极拳始终具有文化层次上的明显优势。
研究太极拳的著作,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有理论深度,在功法和技击方面较少保守性。
太极拳的理解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健身和武术形式。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最初由张三丰所创,后经过多代传承发展而成。
太极拳以缓慢、柔和、流畅的动作为主要特点,结合呼吸、意念及身体协调性的练习方式,既可促进身体健康,又可强化身体素质。
以下是对太极拳的一些理解:1. 内外兼修:太极拳强调修身养心,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
它不仅锻炼身体,还能提高个人心境和气质,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2. 动静结合:太极拳强调动作连贯、流畅,注重动和静的结合。
运动可以使身体得到伸展和放松,同时也能调整呼吸和发挥精神作用。
静态状态可以使意识得到集中和平静,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效果。
3. 技击与养生:太极拳是一种兼顾技击与养生的传统武术。
在技击方面,太极拳强调以柔制刚,借力打力。
在养生方面,太极拳注重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强化身体的防御机能,使身体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4. 以义为本:太极拳的拳理中有一句话“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这是太极拳的核心理念。
它的实质是精神的统一和物理的和谐,即在动与静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精神和身体的协调。
太极拳是一种以义为本的武术,重视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
5. 气的运用:太极拳的“劲”主要指内劲,是指一种内蕴于身体内部的生命能量。
太极拳强调经络养生,通过练习调节气息和内劲,在健身养生和技击中发挥肌体作用。
总之,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被视为一种综合修养的体育运动。
它通过动作动静结合,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注重人生哲理和纯粹精神,以及气质和文化的修养,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带来无限的益处。
修心养性可以练习太极拳大家都说太极拳到达一定水平可以修心养性。
我开端不太以为然。
修不修、养不养这与我关系不大。
原本我这个人就比拟有涵养,工作干得也顺心,我的目的就是把身体锻炼好就行。
随着打拳的纯熟、功理功法的逐步开窍,特别是教我练拳的戴克荣教师的精心指点,我慢慢明白了一些道理。
太极拳的创编是按宇宙运转规律和人体循环规律为人们在后天修身养性进步层次,使之在练功过程中真正到达阴阳相济谐和均衡,使天地人合一,既健身又健心的好功法。
进入拳场,我首先留意坚持好的心态,松静自然站立,立身中正,百会与天接,会阴与地接,意念到我是宇宙之子,隔于天地之中,扫除各种邪念,以意行气,心静身正,真假开合,呼吸自然,一招一式用心领会。
长此练习,不只拳艺有了进步,身体很舒适,而且心境特别好,并且能把这种心境带到社会中,带到家庭中自然处置好了平常不留意的问题。
有这样一件事,我学拳有了一些进步,常和拳友讨论一些问题,这就惹起了一拳友的妒忌,招了白眼,还搬弄出了一些是非,我心里很不舒适也很生气。
我也开端不理她了。
过了一段时间,随着练拳心境的开阔,修养性也加强了。
我开端觉得都在一同练拳没有必要闹意气、搞矛盾,阴阳相济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一段矛盾,就是有一段不均衡,不均衡是不合拳理的,更不合太极拳理的。
我既打太极拳,不光是练外行动作,更要练心养性,我去计较她,就是我心里不均衡,拿出大度来,不要去计较她,让大家都晓得都均衡、都舒心,都有一个好意态去练拳,都能尽快进入太极佳境,何乐而不为呢?以后我便主动和她接触,相互获得了体谅,消弭了矛盾,越练心情就越好。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间常常拌拌嘴嘴,争持一番,怄几天气,这是常事,我们也不例外。
我丈夫有个缺点,就是酒后回家喜欢说个没完没了,而且专拣你不喜欢、专拣你生气的话说,过去我遇到这种状况就特别的生气就和他对着争持,有时几天不说话伤了和气,又伤了感情。
学拳以后随着心境开朗,修养性的加强,我的计较心少了,宽容度大了,他酒后再吵再闹我也不和他理论争持了,反而照顾他,第二天他主动找我说:“我昨天喝酒又乱说了什么吧?惹你生气没有?”尔后他就很少在酒后乱说乱吵了。
这或许就是太极拳的特性之一以柔克刚吧!我感遭到,只需坚持练好拳打好拳,认真领会拳理,按要领习练,自然就会健了身、壮了体、也修了心、养了性、太极拳真是深奥莫测。
三、练太极拳就要做太极人“太极”既是高层次的理论,又是高能量的物质。
习练太极拳的人就应做与“世俗人”不一样的高层次的安康人。
这个\"安康\",不光指身体安康,而指思想安康、心灵安康、行为安康、一句话,习武讲武德,练太极拳就是做太极人,如何做\"太极人\"呢?我以为首先应有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学练太极拳,要做到:勤----勤学苦练、刻苦修技;精----锦上添花、不时探究功理功法;恒----锲而不舍、常练不懈;礼----礼貌尊师、仁慈待友;为何打太极拳出汗但不气喘不少人跑步、爬山时会气喘嘘嘘,练得满头大汗,更是喘得厉害。
然而打太极拳却不同,即使大汗淋漓,也不会气喘。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它含有阴阳互动的丰富内涵。
太极拳的套路动作中有许多是阴阳互动的。
在诸多套路动作中,均有阴阳的相互转换。
太极拳中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虚实开合等,都是这种阴阳理念的一种体现。
阴阳学对于人体也很重要。
中医认为,阳盛则“火”旺,乃发烧;阴盛则体虚,乃盗汗。
打太极拳通过有规律的自我调节,使体内的阴阳趋于平衡,虽运动量大,却不气短。
其二,通经活络是太极拳的另一运动特征。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联系脏腑肢节,营养肌体,布满全身。
太极拳中的“运劲如抽丝”“举步如猫行”;套路动作中的弧形和螺旋式的伸缩展转,以及“节节贯串”“一动全身无处不动”“意气君来肉臣”等,都是对经络学的良好运用。
因动作缓,打过几套拳后时常到全身很。
有的专家现代经络测定仪器对打拳者进行生理测定,证明打拳时人体的微循环是渐进式加快,生理机能的改善也与微型运动有很大的不同。
在国际竞技体育项目中,曾出现世界顶级运动员猝死赛场。
因其超常的发挥,使得脏腑负担重,受到损伤。
打太极拳则强调松、静、“涌通表理”“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把练意、练气、练身有机地结合起来。
它通过动作与呼吸的协调、加强内脏的,使身体内壮外强,对健身有的功效。
因此,与其他运动形式不同,许多人修炼太极拳时,虽然出汗却不气喘。
正因为太极拳有许多其他运动形式无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在我国传统武术中,它形成得最晚,而发展最快。
不仅国人练,许多国外朋友也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是通向健康的“护照”。
道家握固养生法握固是道家修炼的养生功法之一。
握固有助于安魂定神,收摄精气,滋阴降火。
对于体内虚火较多、经常性地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脾气烦躁、容易生气发火的人,在走路、坐车、闲聊、看电视、开会等手臂闲下来的时候就可以做一做握固,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虚火的症状就会得到改善。
中医学理论认为:握固所作用的人体系统是肝经系统和肾经系统。
“肝肾同源”,肝属性为木,主升发,能疏泄情志、调畅气血,其中肝经系统包括肝、胆、眼睛、筋、爪甲等组织器官。
肝经系统的经脉运行在身体侧旁。
肾属性为水,主封藏,是生长发育之本,肾经系统包括肾、膀胱、耳朵、骨、头发等组织器官。
肾经系统的经脉运行在身体内侧。
肝经系统和肾经系统平时互相协调配合,可以使人体精气收藏、气血布散,长期坚持握固可以安定神魂、辟邪防疾。
对于握固的具体方法,许多养生功法书上都有记载。
在《道枢众妙篇》上说:“握固者何也?吾以左右拇指掐其三指之文,或以四指总握其拇,用左右手以拄腰腹之间者也。
”“握固”就是将左右手的大拇指掐在其它三个手指的掌指横纹上,或者是置于手心,用其余四个手指握牢,然后可以将左右手拄按在腰腹部或背部。
在《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上记载:“两手当屈,两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为两手握固。
”《诸病源侯论》上说:“两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
”《苏沈良方》认为:“以拇指掐第二指手纹,或以四指都握拇指。
”《道门通教必用集》则记载:“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
”这些说法大同小异,都是将大拇指握在四指当中,不同之处在于大拇指尖位于哪个手指根部,有的认为是食指,有的认为是中指,还有就是无名指和小指。
在四套健身气功当中提倡的握固法: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
在起床前握固可以补充阳气。
每天早上起床前的几分钟,平躺在床上,两腿伸直,两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按照我们上面介绍的方法做握固十多次,需注意的是,回握一定要用力。
这是针对早上时间比较紧的人的做法。
如果你早上的时间比较充足,可先穿好衣服,盘坐在床上(如果床比较软,可选择较大点的椅子)。
微闭双眼,自然呼吸,双手握固10~30分钟,可增强你的免疫力,使你免受外界刺激。
握固还可以畅通气血,护发养颜。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肾之华在发”,就是说,乌黑亮泽的头发能说明你精血旺盛。
握固能固精补肾,当然能帮助你乌须黑发。
四类健康食物让你贴秋膘不必吃肉温馨提示:绿菜为主,补维生素;发酵食物,帮助消化;薯类为先,预防肥胖;蒸拌菜做主打,降低热量。
“贴秋膘”是传统说法,过去是为长点脂肪,以备冬天御寒用,所以以吃肉为主。
而现在食物丰盛,真正要补的其实是“菜、酵、薯、拌”。
绿菜为主,补维生素夏季饮食,人们大多以瓜果类为主,其中类胡萝卜素和B族维生素含量不高。
所以立秋后可选择应季绿叶菜,如菠菜、芥蓝、莴笋等,来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族及叶酸的缺乏,以防止视力下降、眼睛干涩、皮肤粗糙、呼吸道易感染等。
王雷军说,每天所摄入的绿叶菜的量应为三两到半斤。
发酵食物,帮助消化夏天人们食欲不振,又多吃寒凉,胃肠消化功能较弱。
秋天不妨多吃些发酵食物,如馒头、醪糟、酸奶、豆豉等。
食物在发酵过程中,既消除了食物本身的抗营养物质,又利于消化吸收,还会产生维生素B12,这种物质在体内以辅酶的形式存在,能促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防止毒素产生。
薯类为先,预防肥胖薯类食物属于粗粮,富含B族维生素,钾、镁等矿物质含量也丰富,另外它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及由此引发的多种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等。
秋季是薯类出产旺季,有事没事吃些山药、甘薯、芋头、马铃薯等,很有益处。
蒸拌菜做主打,降低热量秋天人们胃口大开,一不留神容易吃多。
可以试试把菜蒸熟了以后热拌,像茄子、西兰花、蘑菇、柿子椒等放在一起去蒸,好看好吃,热量不高,营养还不流失。
蒸拌菜不能蒸老了,三分钟立即停火,放凉后就可以拌了。
拌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口味,加芝麻酱和蒜、亚麻籽油和香油、番茄酱等等都可以。
武当太乙五行拳的养生功效武当太乙五行拳以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为指导,并结合汉末名医华陀的健身《五禽戏》,以及道家的传统流派中的吐纳、导引、技击等内容融合而成。
在理论上太乙五行拳更偏重于阴阳,五行理论,因而其套路方位、路线、讲究分阴阳五行,踩八卦,穿九宫的格局。
在锻炼过程中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要求心意相依,处处走圆化柔,腰随跨转,身法中正不偏,步带孤形运行匀缓,动静自如,动如蛇之行,劲式蚕吐丝,以整体柔韧之劲,制人制动,克人之刚,其行动之妙,非同一般。
太乙五行拳在养生保健和技击锻炼中有重要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武当太乙五行拳“拳功低架沉稳,劲走螺旋缠绕”,动作圆柔缓慢,行拳用劲特别强调“用意不用力”,“以意导动”,内气在柔缓、缠绵的运动中涓涓不断地流注,从而加快经络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血管和淋巴管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使之保持良好的弹性,而且还可以排除血液循环障碍及小血管痉挛,使毛细血管开放、扩张,促进静脉、淋巴的回流,增强对组织器官氧气的供应,加强了心肌的营养作用,从而提高血管和淋巴系统健康。
从根节到梢节处处走螺旋缠绕劲,则有利于改善和保健内分泌和微循环系统,也可防治骨质疏松和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同时,全身的关节、韧带、骨骼、肌肉无一不动,可以锻炼肌肉,增强力量,疏通经络,消除疾病。
太乙五行拳在行拳时要求“以胯带腰,腰随胯转”,“阴阳合太极,圆融显自然”,“升降开合,意注丹田”,强调胯关节的旋转作用,旋转大转子,以大转子为点,左右划太极。
习练太乙五行拳,盆腔行太极,以大转子为连线,在水平面划N。
要求腰胯带动四肢,内劲节节贯通,导引经络气血通畅,主要就是增强对肾的保护作用。
实际功效就是固肾,提高性腺系统功能,保持元气的聚集,实现还精补脑、健体养生之功效。
太乙五行拳“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形体外动,意识内静”,“积精累气,积气归神”,“以意主导”的修炼,可以使人的思想始终集中于功法和拳术之中,排除大脑其它杂念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专注于导引内气的运行,使神经系统自我控制能力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