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非临氢催化剂在中小型炼油厂的中试
- 格式:pdf
- 大小:705.38 KB
- 文档页数:2
北京化工研究院新型PE催化剂在泰国试用成功
崔小明
【期刊名称】《橡塑技术与装备》
【年(卷),期】2013()11
【摘要】2013年9月,由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研发的聚乙烯BCE催化剂在泰国BPE公司12.5万t/年三井聚乙烯装置上试用成功。
此次催化剂试用共生产聚乙烯7000F牌号1000多t,产品质量全部符合标准。
试验过程中,聚合物粒径分布非常窄,聚合物细粉明显减少,母液中固含量明显减少,离心分离机扭矩及电流有所减少,
【总页数】1页(P65-65)
【关键词】北京化工研究院;BCE催化剂;PE公司;试用;泰国;聚乙烯装置;离心分离机;中国石化
【作者】崔小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325.14
【相关文献】
1.北化院PE催化剂在泰国BPE公司试用成功 [J], 郑宁来
2.北化院新型PE催化剂泰国试用成功 [J],
3.中石油PE 浆液型催化剂在吉化工业试用成功 [J], 燕丰
4.北京化工研究院新型PE催化剂在泰国试用成功 [J],
5.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ND催化剂在福建联合石化聚丙烯生产装置试用成功[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临氢降凝催化剂(炼油催化剂)一、简介以及图片非临氢降凝催化剂采用择型分子筛加工制作。
装入固定床进行液相、气相催化。
可催化原油、蜡油、废机油、煤焦油、降凝深度大于等于40度。
二、产品信息使用方法装入固定床进行液相、气相催化。
空速(h-1):0.5~1反应温度:300℃~430℃质量指标比表面m²/g:≥250孔容ml/g: ≥0.25强度N/cm:≥90α值:300~500堆积密度kg/L:0.67-0.72形状:条形尺寸mm:Φ1.6-2.2L3.0-10.0催化能力:1:3000-6000再生温度℃:550-600用途在非临氢的条件下,采用具有一定孔结构的择型分子筛催化剂,可以选择性的对长链正构烷烃和单支链烷烃进行裂解反映,而保留环烷烃、多支链烷烃及芳烃不变,从而达到降低馏分油的凝点,使高凝点的重质含蜡柴油转化为低凝点的轻柴油。
催化剂强度高,活性好。
可催化馏分油、蜡油、废机油、煤焦油、地沟油、所得柴油十六烷值较好,降凝深度≥40℃。
该产品使用寿命长,再生性能好,可再生使用2-3次。
三、包装及运输双层塑料袋密封包装,20kg/袋。
运输中注意防止受潮及破损。
贮存在通风、阴凉、干燥的库房中加工生产能力:年产300吨四、公司介绍本公司生产装置配套齐全,工装设备技术先进,工艺技术行业领先。
并且长期与北京科研单位合作,拥有国内催化剂行业领域内的顶尖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并定期对本公司的产品生产及研发进行更新和技术支持。
该系列产品,既适合炼制国内外不同性质的原料油,同时又适应不同炼油装置的要求,实现了“量体裁衣”。
它以其广泛的适应性而不断赢得国内炼油厂家的青睐。
公司有先进的设备、独特的工艺、严格的质量管理、健全的化验分析手段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公司利用北京科研单位的强大科技研发优势,技术与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共同承担科研成果的中试放大和生产任务,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
欢迎广大客户邮件或电话来询,本公司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售后服务。
柴油非临氢降凝催化剂分子筛高效脱氯剂无粘结剂小球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柴油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柴油中存在着许多杂质,其中之一就是氯。
氯的存在会对柴油的使用和加工带来问题,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高效的脱氯剂。
本文旨在探讨柴油非临氢降凝催化剂分子筛高效脱氯剂无粘结剂小球。
为什么需要脱氯剂柴油中的氯来源于原油中的天然含氯化合物,如石脑油和液化石脑油。
这些天然含氯化合物在炼油过程中会被进一步转化为有机氯化合物。
柴油中的氯会导致以下问题: 1. 对发动机的腐蚀:氯化合物会腐蚀发动机中的金属部件,导致发动机寿命缩短。
2. 对催化剂的毒性:氯化合物会对催化剂起到毒性作用,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3. 对环境的污染:柴油燃烧产生的气体中的氯化物会污染大气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高效的脱氯剂来解决这些问题。
柴油非临氢降凝催化剂分子筛高效脱氯剂无粘结剂小球的原理柴油非临氢降凝催化剂分子筛高效脱氯剂无粘结剂小球采用了分子筛技术,通过吸附和催化反应的方式去除柴油中的氯。
其原理如下: 1. 吸附:分子筛是一种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道结构的材料,可以通过孔道的吸附作用将柴油中的氯化物吸附到表面,从而将氯去除。
2. 催化反应:分子筛表面的金属离子可以催化氯化物分解为无害的氯化氢和其他化合物,从而实现氯的脱除。
同时,催化剂还能够将氯化物还原为金属离子,重新参与催化循环,提高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和效率。
柴油非临氢降凝催化剂分子筛高效脱氯剂无粘结剂小球的优势柴油非临氢降凝催化剂分子筛高效脱氯剂无粘结剂小球相比传统脱氯剂具有以下优势: 1. 高效脱氯:分子筛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道结构和大表面积,能够大量吸附氯化物,实现高效脱氯。
2. 降低成本:采用分子筛技术可以减少对其他昂贵原料的需求,降低脱氯成本。
3. 长寿命:催化剂经过再生后,可以重复使用,延长了催化剂的寿命。
4. 无粘结剂小球:脱氯剂采用无粘结剂小球形式,便于操作和更换。
RGW-1催化剂在碳四芳构化装置中的应用王忠英发布时间:2021-11-06T01:48:53.535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4期作者:王忠英[导读] 本装置采用石科院“碳四非临氢改质技术”,以MTBE装置生产后醚后碳四为原料,亦可加工其他原料,使用石科学研制、温州催化剂厂生产的RGW-1型催化剂,通过一系列的叠合、齐聚、环化及芳构化等反应,转化为富含轻芳烃的混合物,经一系列的分离过程后最终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轻芳烃产品,同时副产低烯烃的液化气、重芳烃及少量干气,本文主要对RGW-1催化剂在芳构化装置运行中原料适应性、催化剂单程周期、产品质量情况、催化剂活性、产品液相收率、装置能耗等运行优化方面进行分析吉林市吉化北方锦江石化有限公司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摘要:本装置采用石科院“碳四非临氢改质技术”,以MTBE装置生产后醚后碳四为原料,亦可加工其他原料,使用石科学研制、温州催化剂厂生产的RGW-1型催化剂,通过一系列的叠合、齐聚、环化及芳构化等反应,转化为富含轻芳烃的混合物,经一系列的分离过程后最终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轻芳烃产品,同时副产低烯烃的液化气、重芳烃及少量干气,本文主要对RGW-1催化剂在芳构化装置运行中原料适应性、催化剂单程周期、产品质量情况、催化剂活性、产品液相收率、装置能耗等运行优化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碳四;芳构化;轻芳烃;烯烃一、引言碳四芳构化技术的反应机理如下:碳四烯烃首先在分子筛催化剂表面发生叠合反应生成碳八和碳十二的烯烃,大分子的碳十二的烯烃在催化剂表面进一步发生裂解反应生成碳三到碳九的烯烃。
其中碳六到碳九的烯烃通过催化剂发生环化和脱氢反应生成碳六到碳九的芳烃,碳三到碳六的烯烃先在催化剂酸性中心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异构烯烃,然后由前面脱氢反应产生的氢气使异构烯烃发生加氢反应生成异构烷烃。
通过上述反应,碳四烯烃主要转化为芳烃和异构烷烃两种产物。
二、正文(一)原料性质分析1.1原料中烯烃含量对轻芳烃液收影响芳构化装置原料为MTBE来的醚后碳四,芳构化反应主要是醚后碳四中碳四烯烃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叠合、脱氢环化、芳构化等反应转化为目的产品,原料中烯烃含量是非常重要的原料性质参数。
新型“动态三原子”加氢催化剂问世
作者:吴长锋
来源:《科学导报》2021年第53期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教授与李微雪教授、韦世强教授等课题组密切合作,协同利用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和原子限域,首次设计出一种高密度、抗积碳镍铜“动态三原子”新型非贵金属催化剂,并在富烯烃气氛中乙炔和1,3丁二烯选择性加氢等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关成果7月2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低碳烯烃是石油化工中的核心平台小分子。
石脑油裂解制备的低碳烯烃,通常含有微量乙炔和1,3丁二烯分子,严重影响其下游应用。
选择性加氢是去除烯烃中微量乙炔(或1,3丁二烯)的一項关键纯化技术,其工业催化剂通常是钯基贵金属催化剂。
开发出高效非贵金属催化剂,同时避免催化剂烧结和积碳,是一项重要科学难题。
路军岭教授表示,这种高密度、抗积碳镍铜“动态三原子”新型非贵金属催化剂为未来设计高效、稳定且低成本的工业加氢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1 总论1.1 项目背景聚乙烯是乙烯最重要的下游产品,聚乙烯占世界聚烯烃消费量的70%,占总的热塑性通用塑料消费量的44%,消费了世界乙烯产量的52%。
聚乙烯基本分为三大类,即高压低密度聚乙烯(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
薄膜是其主要加工产品,其次是片材和涂层、瓶、罐、桶等中空容器及其它各种注塑和吹塑制品、管材和电线、电缆的绝缘和护套等。
主要用于包装、农业和交通等部门。
为满足市场需求,在未来5年内仅大庆石化公司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120万吨/年,成为股份公司产能最大、品种最全的聚乙烯生产基地。
随着市场的发展,对聚烯烃产品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以高级α烯烃为共聚单体的聚乙烯产品的开发、新的催化剂体系的应用均迫在眉睫。
大庆石油化工研究院在聚烯烃催化剂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小试研究成果,达到了较高水平,很多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但由于没有聚乙烯中试装置,影响了工业应用进程。
为了加快将催化剂实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开发研制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新型催化剂,建设针对产能巨大的同类工艺建设聚乙烯中试装置势在必行。
为此,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决定建设两套聚乙烯生产中试装置。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中国石油大庆化工研究中心于2007年5月委托大庆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开展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减缓不利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2 编制依据1.2.1 建设项目环评工作合同1.2.2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2.3 国家和地方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文件(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11.29;(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4号令,2002.10.13;(3)《黑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禡理办法》,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3号。
柴油非临氢降凝催化剂的研制与评价
宋毅;刘洁;翟玉春
【期刊名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27)004
【摘要】以ZSM-5为主体,加入一定量的自制BCM沸石,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新型柴油非临氢降凝催化剂,以催化裂化柴油和常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对其反应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本降凝催化剂具有明显的降凝效果,当反应温度为340 ℃,空速为1 h-1时,凝点降幅为62 ℃左右,且液体产品收率高,均在95%以上.本降凝催化剂生产的柴油十六烷值高,硫、氮含量低,凝点低,基本满足产品调和出厂的质量要求.【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宋毅;刘洁;翟玉春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006;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113001;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624.3
【相关文献】
1.柴油非临氢降凝催化剂的研究 [J], 张海燕;宋华;董群;宁英男;苏江龙
2.催化裂解脱腊(非临氢降凝)新型催化剂的研制 [J], 朱旭奇
3.非临氢降凝催化剂的研制与评价 [J], 刘洁;李东胜;秦永航;宋毅;翟玉春
4.柴油非临氢降凝催化剂的中试应用 [J], 杨燕;陈冬梅;苏国平;李军;许雪茹
5.催化剂的非临氢降凝性对柴油的影响及SD-2型的实验运用 [J], 刘天浩;刘元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桐子油非临氢催化裂化制备燃料油的研究曹茂炅;苏有勇;何小玲;李关艳【摘要】Using HZSM-5 molecular sieve with ratio of silica to alumina 20∶1 as catalyst,Jatropha curcas oil as raw material,and the mini fixed bed in laboratory as reactor,the catalytic pyrolysis reaction was conducted.The effects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weight hourly space velocity and dosage of catalyst on catalytic pyrolysis reaction were investigated to optimize the pyrolysis condit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pyrolysis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as follows:py rolysis temperature 500 ℃,weight hourly space velocity 2.72 h-1 and dosage of catalyst 33.3% (based on mass of raw material).Under these conditions,the conversion rate of Jatropha curcas oil was the highest,reaching 29.60%,and the deoxygenation rate was 53.77%.The product was mainly composed of aromatics.%以硅铝比20∶1的HZSM-5分子筛作为催化剂、小桐子油为原料,于实验室的小型模拟固定床装置中进行催化裂化试验.通过考察不同裂化温度、质量空速、催化剂用量对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小桐子油催化裂化制备燃料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裂化温度500℃、质量空速2.72 h-1、催化剂用量33.3%(以原料质量计),此时转化率最高,为29.60%,脱氧率为53.77%,产物多为芳烃类化合物.【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7(042)003【总页数】5页(P48-52)【关键词】小桐子油;催化裂化;HZSM-5;燃料油【作者】曹茂炅;苏有勇;何小玲;李关艳【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昆明650500;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645;TK63能源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基础,人们对能源需求量增大,而化石能源是有限的,发展可替代能源的生物燃料刻不容缓[1-3]。
“轻石脑油与混合碳四非临氢改质”通过鉴定
佚名
【期刊名称】《工业催化》
【年(卷),期】2007(15)1
【摘要】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石化扬州石油化工厂共同完成的“轻石脑油与混合碳四非临氢改质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应用”项目通过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组织的技术鉴定。
【总页数】1页(P13-13)
【关键词】技术鉴定;混合碳四;轻石脑油;非临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改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科技开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221.213
【相关文献】
1.直馏汽油与混合碳四非临氢改质技术的工业应用 [J], 王光润;刘金迪;郑登富;唐文
2.非临氢石脑油改质装置运行分析与优化 [J], 竺家培;郑海
3.非临氢石脑油改质装置运行分析与优化 [J], 赵玉生
4.石脑油及碳四非临氢改质技术 [J], 刘景峰
5.石脑油与碳四非临氢改质技术的工业应用与分析 [J], 王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