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手势语探讨_庄财永
- 格式:pdf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2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跨文化交际中的手势总结1. 翘大拇指,在中国表示很棒!在美国文化中表示“没问题”,在日本文化中代表“男人”“您的父亲”,“最高”;在韩国,还表示“首领”、“自己的父亲”、“部长”和“队长”;到了北美,法国、印度,在拦路搭车时可以使用这一手势;在尼日利亚,它又表示对远方亲人的问候。
一些国家还用这一手势指责对方“胡扯”,在阿拉伯文化中,却是侮辱性动作,类似于美国人伸中指。
在尼日利亚,这个手势很粗鲁。
在德国表示数字“1”,在日本表示“5”,在澳大利亚就表示骂人“他妈的”。
与别人谈话时将拇指翘起来反向指向第三者,即以拇指指腹的反面指向除交谈对象外的另一人,是对第三者的嘲讽。
2、在中国,美国表示ok。
在日本和韩国表示钱。
在法国,这个手势被认为是0, 而在拉美一些国家如巴西表示下流动作。
在德国这个手势很粗鲁。
3、食指和中指交叉,在中国表示数字十。
在英语国家则表示“祈祷幸运”“祝好运”,在越南文化中表示下流动作。
4、V形手势。
这种手势是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首先使用的,现在已传遍世界,是表示“胜利”。
如果掌心向内,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则是下流动作,也表示对权威的轻蔑。
5、用食指点别人。
这在欧美国家是很不礼貌的责骂人的动作。
6. 伸出食指。
在美国表示让对方稍等;在法国表示请求对方回答问题;在缅甸表示请求,拜托;在新加坡表示最重要的;在澳大利亚则表示“请再来一杯啤酒”。
7. 食指弯曲:这一手势在中国表示“ 9 ”;在日本表示小偷,特别是那些专门在商店里偷窃的人及其偷窃行为;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表示死亡;在墨西哥则表示钱或询问价格及数量的多少。
8. 将手掌(palm )向上伸开,不停地伸出手指(finger )。
这个动作在英美国家是用来招呼人的,意即“ Come here. ”。
9. 伸出中指:这个手势在法国、美国、新加坡表示“被激怒”和“极度不愉快”;在墨西哥表示“不满”;在澳大利亚、美国、突尼斯表示“侮辱”;在法国还表示“下流行为”。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论文摘要:肢体语言与学外语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除一些世界公认的肢体语言外,不同的文化还有各自的肢体语言。
跨文化交际时,相同的肢体语言形式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本文简单对比中美肢体语言的差别,并介绍了一些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以此来说明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是会有帮助作用的。
关键词: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
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
1.面部表情语言的运用。
达尔文说:“面部与身体的富于表达力的动作,极有助于发挥语言的力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玛洛比恩发明了一个规则:总交流量=7%的文字交流38%的口头交派55%的面部表情交流。
通过脸色的变化,眉、目、鼻、嘴的动作,能极好地实现信息交流。
2.手势动作语言的运用。
手势动作语言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肢体语言,它不仅丰富多样化,而且简便、直观性强,所以运用范围广、频率高、收效好。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荣获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最受观众喜爱的歌舞类节目特别奖的《千手观音》,二十一位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姑娘用她们的手势语向全国亿万观众传递信息,表达了新春的祝福.3.身体姿态语言的运用。
身体姿态语言是通过身体各种动态或静态的姿势传递交流信息的一种形式.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如钟立如松”,这都是对身体姿态的要求。
我们同别人交际时,交际的手段不只是局限于话语,尽管我们有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
手势语在跨分化交际中的作用【摘要】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时,除了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还有手势。
手势语几乎时时刻刻伴随着语言进行人际交往,起着辅助作用,有时会代替语言甚至超越语言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手势语言;跨文化交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时,除了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还用手势。
法国心理学家休乐热强调手势语的重要作用:“人们交谈时说话本身的份量只占7%,语调占38%,面部表情和手势占55%,有时说了千言万语,一个手势就可以推翻。
”但是,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手势语既有其共性,更有其特殊性。
英国心理学家阿尔奇这样形容:“在一小时的交谈中,芬兰人只用一次手势,意大利人用80次,法国人用120次,墨西哥人用180次”。
从这儿可见手势语的重要性及对手势语言研究的重要性。
一、手势和手势语的定义英语gesture一词源于拉丁语gestus,为gerere的过去分词,原义为负载、运载、行动或进行一种活动。
对手势的性质,学者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他们很少能够阐明。
有的学者明确地将看作只是手和上肢的动作;另外一些学者则将面部表情也包括在内。
有的学者将手势和言语分开(虽然二者有时同时出现);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身体动作。
此外,手势还用来指人类和一切能够活动的生物的各种动作和姿势。
基本上手势可以分为两大的分类:生理性的手势(如:挠痒的动作、打哈欠的时候捂、头疼抹额头)它们只是生理的动作而不代表任何意义和语伴手势,语伴手势构成了语言交际的一部分,它与说话者要传递的信息紧密相关。
手势语言是说话人以表达或强调思想、感情等为目的运用手指、手掌、手臂的动作变化表情达意的一种语言。
二、手势语有几个特征(一)手势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手势语不但包括“手势”含义动作的意义字而且还包括“语”字,传统上,手势常常被当作独立于语言系统之外的另一个系统,人们认为手势只在交际时用来强调语言系统中的某些意义。
但是现代学者们从交际学、语用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等多角度的研究表明,语言和手势是同一基本符号系统和同一内在过程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第一,手势主要是一种说者现象。
浅谈“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0813020058 08化工贸易曾昭烈摘要: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是必须的,语言包括说话、肢体语言等。
在这里,我们探讨一下肢体语言在不同问下的不同表现。
在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个肢体语言会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将通过对不同文化、地域的不同的肢体语言的了解来学习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运用肢体语言。
关键字:肢体语言跨文化交流文化地域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马洛比恩发明了一个原则:总交流量=7%的文字交流+38%口头交流+55%的面部表情交流,这说明了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我们都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相互交流。
肢体语言是非言语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际交往中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但是并非所有的肢体语言都表达了同一种意义,它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
美国人问候时要握手,阿拉伯人问候时要亲吻脸颊,日本人问候时要鞠躬,墨西哥人则常常相互拥抱。
在土耳其,人们认为摸一下耳朵可是人免受凶眼的伤寒;在意大利南部,这种手势却用来嘲笑人懦弱无能;在印度,这又是自责或真诚的表现。
在大多数中东和远东国家,用食指指认是不礼貌的。
在泰国,示意某人走过来,需要手掌向下,手指向自己移动;而在美国,让人过来则应手掌向上,手指向自己移动;在越南,美国这种手掌向上的手势只用来唤狗。
汤加人在长辈面前应该坐下,而在西方晚辈应该站着。
在美国,两腿交叉而坐是表示放松;在朝鲜,这是社交的禁忌。
在日本,交换礼物要用双手;穆斯林人则视左手不洁,不用左手吃东西或传递物品。
佛教认为,人在沉默时能大彻大悟,美国人则认为交谈出真知。
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样的动作,具有不同的意义。
广州大学,是一个有不少外国友人积聚的地方。
所以,在这里也会遇到一些跨文化交流,特别是在健身房,外国友人更是随处可见。
在遇到这些外国友人时,问候方式也是不同的,就像我第一次去健身房的时候,见到两个法国的男人在亲吻脸颊,我不禁跟旁边的朋友小声议论:“怎么这两个‘玻璃’那么高大啊!”朋友听到后,笑了一下解释道:“他们是不是‘玻璃’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我知道,亲吻脸颊是法国人见面时的一种问候方式,就像中国人见面时想互问候用的是握手礼,日本是鞠躬90度,韩国是鞠躬45度;其实,在不同的国家、地域,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肢体语言也会不同。
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以“翘拇指”“竖中指”“v”手势“ok”为例摘要非言语犯罪行为具备独特的文化特征,相同国家、民族对非言语犯罪行为的社会规范区别非常大,甚至所则表示的意义恰好相反。
日常生活中人们展开攀谈、沟通交流时,除了语言这个交际工具除了手势。
手势语几乎随时随地伴着语言展开相处,起至着关键的促进作用,有时也可以替代语言甚至打破语言。
人类的有些手势语具备相同性,但更多的手势语被剥夺了文化的内涵,相同的文化背景剥夺了相同的交际意义,以、唇大拇指、竖中指、“v”字形“ok”等手势为基准表述表明。
abstract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犯罪行为手势语手势语(gesturelanguage)是体态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法国心理学家休乐热强调手势语的重要作用:“人们交谈时说话本身的份量只占7%,语调占38%,面部表情和手势占55%,有时候说千万句好听的作为铺垫引出一个重点,但是一个不经意的手势就可以推翻之前所说的一切。
”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的手势语既有其同一性,更有其特殊性。
手势语的使用有习俗的差异,所以在交际中必须要小心使用,不然就会引起冲突。
下面举出一些常见的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1.唇大拇指(thumbup)翘大拇指的意思几乎在世界公认表示好、干的不错,一切顺利、非常出色等类似的信息。
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常常会做出这个手势表示认同鼓励。
但竖大拇指的这个手势也有许多例外: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公路上对开过来的车竖大拇指他的意思并不是夸赞司机车技好,而是竖大拇指用来表示请求搭车;篮球比赛中,裁判通常会一手持球一手竖大拇指表示一切准备就绪,比赛可以开始;还有飞机驾驶员在飞机升空待发时由于发动机声音巨大无法与地勤人员进行沟通于是驾驶员会竖大拇指表示“iamready”;但是在尼日利亚这种手势被认为是侮辱性手势;在德国则代表数字1;在日本表示数字5,同样日本,这一手势也表示“男人、您的父亲”的意思;在南朝鲜竖大拇指有“首级、父亲、部长、队长”的意思;在澳大利亚则表示骂人;在伊朗,以及伊拉克等很多中东国家,竖大拇指是一个挑衅的行为,几乎和西方国家常用的竖中指一样;与别人谈话时将拇指翘起来反向指向第三者,即以拇指指腹的反面指向除交谈对象外的另一人,是对第三者的嘲讽。
手势礼仪及应用场合手势礼仪是指通过手部动作来传达信息、表达意思或表示尊重或感激的一种非语言交流方式。
手势礼仪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应用场合。
下面我将从一些常见手势及其意义、应用场合以及国际和跨文化手势礼仪等方面进行详细回答。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常见手势及其意义。
握手是最常见的手势之一,它作为一种问候方式,表达了友善、尊重和信任。
鞠躬是许多亚洲国家常见的手势,在这些国家中,鞠躬被用来表示尊重、谦虚和感激之情。
拥抱是一种亲密的手势,通常用于表达亲情、友情或庆祝等情感。
竖起大拇指表示赞许、肯定或认同。
这些手势都有明确的意义,能够准确地传递出话语之外的信息。
其次,让我们来探讨一些手势应用的场合。
握手是一个常见的商务场合的问候方式,它显示了你对对方的尊重和诚意。
在国际交流中,握手是一种普遍接受的礼仪,被用于展示友好和建立信任的关系。
鞠躬是许多亚洲国家常见的礼节,在正式场合或慈善活动中,人们经常使用鞠躬来表示尊重和感激。
拥抱通常用于亲密关系的表示,比如亲人、好友之间的见面、告别或庆祝时使用。
竖起大拇指在很多文化中都被认为是一种肯定的手势,用于表达同意、支持或认同。
这些手势在不同的场合中有不同的用途和适应性。
此外,国际和跨文化手势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中手势的含义和使用方式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和尊重别国的手势礼仪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在中国,举起大拇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侮辱的手势,与“竖起中指”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相似。
又如,在西方文化中,用手指指着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在一些非洲和中东国家,指着别人却可以代表友好和交流。
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我们避免因手势错误而引起误解或冲突。
总结起来,手势礼仪是一种非语言交流方式,通过手部动作来传达信息、表达意思或表示尊重或感激。
不同的手势有不同的意义,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中应用。
在国际和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和尊重别国的手势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正确使用手势礼仪,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建立友好的关系,并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
中英手势语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对比摘要:身势语是指语言或非语言交际中具有交际意义的身势动作。
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例如: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谈话时双方身体接触的次数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异;在目光接触这方面也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看,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
而手势语作为身势语的核心,是最重要的语言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无声语言,它的交际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应当了解和探索关于身势语的一些由来和发展。
通过分析学习手势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求它更能突出交际中的地位。
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手势语所代表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下,就会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
从跨文化交际目的出发,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麻烦的产生,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手势语的异同,论述了手势语在非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 其实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得理解和运用它,以求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身势语手势语中国与英语国家对比非言语交际1. 引言同中国人异性的加拿大或美国人谈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不礼貌的举动吗?在某些场合下,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无论是微笑还是大笑,通常是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是在某些场合下,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
对于讲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如果两位同性的朋友手挽手,肩并肩地走在大街上可否合适?在所有的文化中,点头一定就是“是”,摇头一定为“不”吗?所有这些不是关于语言的问题,也不是关于身势语的,而是关于非语言交际的问题。
非语言交际同语言交际同等重要,非语言交际包括图像性符号,服装,眼神,空间符号,手势等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比语言更具说服力,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手势也会不同,同一种手势所表达的意思可能就有很大差异。
因此,掌握人类基本的非语言交际的技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交流。
跨文化交际中的手势语探讨
《跨文化交际中的手势语》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自
己的一些共同的表达语言,比如法语、日语和英语等,彼此之间更容易沟通。
但是,手势语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它不仅能够提高沟通效率,还可以作为一种常见的“通用”语言,以帮助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手势语一般指使用手部动作、身体语言或行为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语言,它是
最古老而且最方便的一种语言,它是人类沟通的原始形式。
它不仅能够用于有声的沟通活动,也能用于无声的沟通活动。
当要表达的信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时,手势语往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手势语的使用被明确规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礼貌
手势,例如英文“Thank you”,中文“谢谢啦”;另一种则是情绪表达手势,例
如英文“Great!”,中文“太棒了!”
多样化的手势语能够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但是在应用它时,也要根据
每个文化的不同特点,小心考虑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有时因为不同地区使用的手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大家在选项手势语的礼仪时,特别注意跨文化的文化细节,特别是手势的使用方式,以免误解。
总之,跨文化交际要扮演好“编织者”和“桥梁”的角色,以帮助双方建立良
好的沟通,了解彼此的文化,以此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手势语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熟练的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势,会大大提高人际沟通的效率,从而为跨文化交际带来更多的便利。
浅谈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手势语的差异作为非言语行为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手势和语言一样都能体现显著的社会文化特征。
一方面,在一个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里,手势所表达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违反某种定势极易引起交流中断或误解;另一方面,一个特定民族传统手势的内涵也处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微调的过程中,在信息科技突飞猛进、交通快捷、各国各民族交往日渐增多的今天,手势内涵的变化也在不断刷新,学习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促进与各国交往和友谊是十分重要的。
一、手势的定义及分类人类进行文化交流、表达思想、传递信息主是要依靠语言手段,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但是,交流工具决不局限于语言,还要使用一些非语言手段。
有关研究表明:在交际中,说话人的话只传递了他想要表达的信息的35%,另外65%的信息是由非言语行为传递的。
手势就是一种非语言手段,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和形态来代替语言交流和思想表达。
手势可分为技术性手势、自闭式手势、说明性手势、象征性手势。
技术性手势指的是特定行业或特定场合下通用的可以学来的手势,如聋哑人的手势语、裁判、音乐指挥、交警等用的手势。
自闭式手势是反应个人内心情绪的,是个人的一种行为习惯,与文化关系不大。
例如,有的人用咬指甲来表示不耐烦,有的人却用跺脚来表示。
说明性手势是说话的时候做出的,即一边说一边做手势,其作用是辅助说明所说的话。
说明性手势并不是有意识地或者有目的地做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很难记忆。
象征性手势则是替代语言的动作,可以作为言词的替代物而起作用。
象征性手势受文化的影响很大,本文所研究的既是象征性手势。
二、手势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有所不同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决定了手势的特定含义。
不同语言的国家其文化也存在着异同,也就决定了手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含义。
在现实交往中,每个人都会做手势,很多手势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文化特征。
有一类手势表现形式相同,却表达了不同的文化含义。
如美国人常用手指接触太阳穴或前额来表示某人聪明、有头脑,而中国人对这一手势的通常理解是这人脑子有毛病或者是这人真愚蠢。
跨文化误解-都是手势惹的祸跨文化误解-都是手势惹的祸当我们在跨文化的情景之下工作时,时常会遇到大量潜在的交际问题。
这不仅表现在不同文化中蕴载着迥异的语言,而且他们的肢体语言通常也彼此难以理解。
一个简单的姿势,如挠一下别人的耳垂,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这个动作将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结果。
正如德斯蒙德·莫斯所提醒我们的那样,一个并无恶意拉别人耳垂的动作,在5个不同的地中海文化中有5种不同的涵义。
对西班牙人而言,这个姿势意为“你真是好吃懒作”;对希腊人来说,意为“警告”;对马耳他人而言,意为“你是个卑鄙小人”;对意大利人而言,意为“滚开,你这个同性恋”;只有对葡萄牙人来说,抓别人耳垂意味着某种积极的含义,而不是将这个姿势解释为侮辱之意。
最近,德国柏林的蒂尔加滕区法院审理了一起奇特的官司,有位司机路遇警察,把手伸出车窗,朝警察做了一个简单的手势: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
于是,警察状告该司机侮辱了他。
这个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里有不同的含意,在俄罗斯,广告中一位胖厨师头戴厨师帽,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表示这里食品品种丰富。
德国警察以侮辱罪把司机送上法庭,法官找遍文献资料,还请教了心理学家,最后判决:这个手势在德国有两种理解,怎么看待就是个人的事了,司机被宣告无罪。
如果邀请柏林工程大学的符号学专家出庭的话,那么他们会告诉你,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的花瓶上就有“圆圈”手势。
在希腊人眼里,这个手势同样有两种含意。
不过都是正面的:象征爱情——嘴唇接吻的图形或赞扬讲演者表达准确、用词精辟。
至于侮辱性的解释,其出现要晚得多。
拇指和食指合成圆圈,美国人表示“OK”,法国人——空、“零”,日本人——为数不少的“钱”,而在葡萄牙人的眼里——带有淫秽性的侮辱,突尼斯人——我要杀死你。
差别竟如此之大。
英国航空公司告诫出国的乘客:“要小心,手势不当会让你尴尬。
”当你不懂语言,而又必须向对方立刻说明什么,不由自主地带出手势和动作,认为这样对方会明白的。
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是一种常见的情况。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和社会习俗的差异,使用手势来表达意思会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跨文化手势差异,并提供一些建议来避免误解和尴尬。
首先,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意义。
例如,在西方国家,竖起大拇指是一种肯定的手势,表示赞赏或接受。
然而,在一些中东和南美国家,竖起大拇指则被视为一种侮辱和蔑视的手势。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建议我们要熟悉并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歧义的手势。
其次,手势语的使用频率和显著性在不同文化中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一些非洲和中东国家,用手指指向他人是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西方国家则被认为是一种普通的指示手势。
同样,在日本,人们会经常使用手势来表示谦虚和尊敬,如将手掌贴在胸前。
而在欧洲和美国,这样的手势通常不太常见。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该留意并尊重对方文化中的手势习俗。
此外,手势语的姿势和动作也可能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做出"OK"的手势,在西方国家表示"一切都好",但在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则代表一种性暗示。
同样地,手掌朝上做出"停止"手势,在西方国家表示停止或警告,但在一些亚洲国家却被视为嘲笑或不尊重的表示。
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歧义或冒犯的手势。
为了避免误解和尴尬,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手势语:1.学习和了解目标文化的手势语言。
在前往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之前,我们应该学习和了解目标文化中常用的手势语,并尊重和遵守当地的习俗。
2.对手势语言的使用保持谨慎。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对手势语言的使用,特别是不熟悉的手势。
尽量使用清晰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3.观察和学习当地人的手势习俗。
在与当地人交流时,我们应该仔细观察他们的手势语言,并尝试学习和模仿他们的习俗。
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题目: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以“翘拇指” “竖中指” “ V”手势“ 0K”为例摘要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对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规范区别很大,甚至所表示的意义恰好相反。
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交谈、沟通时,除了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还有手势。
手势语几乎随时随地伴着语言进行交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时也会代替语言甚至超越语言。
人类的有些手势语具有相同性,但更多的手势语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不同的交际意义,以、翘大拇指、竖中指、“ V字形“0K”等手势为例解释说明。
AbstractNonv erbal behavior has dist 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Differe nt coun tries, eth nic groups are very differe nt from the social norms of non verbal behavior,even the express meaning is On the contrary. When People to talk and com muni cate in daily life,in additi on to the Ian guage of com muni cati on tools there have gestures。
Gesture Ian guage almost any where with the Ian guage of com muni cati on ,plays a key role.Sometimes it can tran sce nd the Ian guage and even take the place of the Ianguage. human gestures have the same nature,bu more sig ns are give n the conno tatio n of culture.differe nt cultural backgro unds give differe nt com muni cative meanin gs,wave、vertical thumb、“ V'Shape as example to expla in.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行为手势语Key words: in tercultural com muni cati on non verbal behavior gesture 手势语(gesture Ianguage )是体态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跨文化交际中的手势palm britian hand je1、点头与摇头在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点头表示肯定、同意、承认、认可、满意、理解、顺从、感谢或打招呼等(英、美人点头还可表示告别)。
与点头相反,摇头则表示否定、不同意、不承认、不满意、不理解等。
但是,在印度、斯里兰卡、保加利亚、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或其中的一些地区,则是摇头表示同意,点头表示不同意。
比如,在印度表示同意就是把头向左摇动。
2、伸舌头(吐舌头)在我国,伸舌头有表示吃惊、得意、艳羡、惊讶、调皮、害羞、不好意思,或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而表示抱歉等意思。
而新西兰的毛利人对某人伸舌头,则是尊敬的表示。
当贵宾到来时,为了表示欢迎,毛利人不仅上身裸露穿干草制作的裙子跳草裙舞,而且在跳舞的过程中,一边跺脚一边把舌头伸出来。
据说,鲜红的舌头是表示赤诚的心。
3、竖大拇指在我国,竖大拇指是表示“好”的意思,用来称赞交际对方干得好、了不起、高明等,这个意思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相同的。
但是,在有些国家还有其他一些意思。
在德国,竖大拇指表示数字“1”;在日本,表示数字“5”,还表示“男人”、“您的父亲”、“最高”;在韩国,表示“首领”、“自己的父亲”、“部长”、“队长”;在墨西哥、荷兰等国,表示“祈祷幸运”;在美国、法国、印度等国,表示“拦路搭车”;而在澳大利亚、希腊,竖起大拇指,尤其是横向伸出大拇指被认为是一种侮辱。
在我国,一些人往往用大拇指指自己的鼻尖表示“自己”的意思。
而在西方,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用大拇指指自己的鼻尖,谈到自己时应用手掌轻按自己的左胸,那样会显得端庄、大方、可信。
4、伸食指伸出食指往下弯曲这一手势,使用范围也很广泛。
在我国,表示数字“9”;在日本,表示“偷窃”;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表示“死亡”;在墨西哥,表示“钱”或询问价格、数量的多少。
5、伸中指在我国,中指伸出,其他四肢弯曲向下,像乌龟的样子,是骂人的话。
在国外,伸出中指则有不同的意思。
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之比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肢体语言在人类交流中的重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肢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甚至能够弥补言语的不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本文将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其异同之处和作用。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过程。
肢体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等非言语行为来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些基本的共性,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意义也存在差异。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及其意义存在许多差异。
例如,在美国,人们普遍习惯于直接面对对方,而在中国,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略微侧身站立。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时,对于空间和距离的观念也有所不同。
西方人往往习惯于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亚洲人则更倾向于亲密无间的交流方式。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肢体语言在表达情绪时也存在差异。
例如,西方人往往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情绪,而东方人则更注重姿态和动作。
以一个跨文化交际案例为例,一位西方国家的商人在与中国合作伙伴谈判时,发现对方经常用手势来强调话语中的重点。
起初,这位商人觉得这些手势有些多余,甚至有些不礼貌。
但随着谈判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这些手势在中国文化中是常见且有益的交流方式,可以帮助表达说话者的情绪和态度。
于是,他开始模仿中国合作伙伴的手势,最终使得双方的沟通更加顺畅,建立了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这个案例表明,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肢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肢体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传递和思想的沟通。
当我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我们需要更加留意对方的肢体语言,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图和感受。
我们也需要尊重并接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肢体语言差异,避免产生误解和冲突。
肢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浅析跨文化交流下的肢体语言差异跨文化交流中肢体语言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肢体语言所传达的意思大不相同。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肢体语言对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同时能够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本文浅析了不同文化的肢体语言的含义和差异,并对此给出一些建议,从而提高交流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能力。
标签:肢体语言跨文化交流差异建议一、肢体语言的含义及作用肢体语言,又被称为身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甚至面部表情达到表情达意效果的一种沟通方式。
如,通过肢体语言可以传达兴奋、愉悦、放松、紧张、焦虑等情绪。
当前,随著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作为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每天会遇到来自其他国家或文化的朋友,在人们交流沟通中,文字和语言已经不是唯一一种沟通方式,肢体语言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然而,不同角色不同情况下的肢体语言也大不相同,传达的意思也就大相径庭。
肢体语言具有表达观点、传达情绪、表明社会关系、揭露心理状态的作用,了解到这些作用,充分掌握不同的文化下肢体语言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外肢体语言的差异不断深化的全球化进程使得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代表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比以往更加频繁和近距离地交流。
不得不说,一些通用的肢体语言的使用使得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起来更加有效和方便。
比如,当感到高兴的时候人们通常会笑,而当感到难过时人们通常会哭。
但是这些通用的肢体语言仅仅是肢体语言里的一小部分,事实上,由于肢体语言上的差异已经给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这部分将会论述跨文化背景下的肢体语言差异。
1.眼神交流眼部活动常常被认为是人类交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正如俗话说的那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说明我们可以从眼睛当中获取到大量的信息。
通过眼睛,我们不需要语言就可以表达自己的喜恶、崇拜、轻视、憎恨或者憧憬,然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对于眼神交流的定义和重视程度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