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说课
- 格式:pptx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30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2-6《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导体和绝缘体》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2-6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身边的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能分辨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认识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和特点,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难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标本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电路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总结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3.讨论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线、绝缘手套等。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2.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和特点3.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程度,是否能正确分辨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教科版科学四下1.5《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导体与绝缘体》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逐步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锻炼这些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实验探究有较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能够分辨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和特点,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难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内在联系,如何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电线、橡胶手套等,引导学生思考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讲解:介绍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性质和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物质。
3.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电流通过时的不同表现,加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导体和绝缘体的重要性。
《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
⼀、使⽤教材
《导体和绝缘体》选⾃教科版⼩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单元《电》的第五课。
图1 图2
⼆、实验器材
原电路检测器;⾃制电路检测器; ⾦属棒、⽊⽚、橡⽪、塑料尺、⼲抹布、湿抹布、泥⼟、⾃来⽔、新鲜的树叶等⽇常⽣活中常见的材料。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在本课中,模型设计的科学性对实验探究的过程影响很⼤。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原实验器材存在以下不⾜:
⾸先,原实验器材功能单⼀,只能依靠⼩灯的明灭判断物体的导电性;并且⽆法判断物体导电性的强弱。
其次,原实验器材测试的范围有限,⽆法检测⼤电阻物体的导电性(如:⾃来⽔、⼈体、树叶、⼤地等),难以建⽴正确概念,不利于培养安全⽤电意识。
图1:原导体绝缘体简易检测器图2:原实验器材功能单⼀
图3:检测铁勺,⼩灯亮了!图5:检测⾃来⽔,⼩灯不亮!
⽽利⽤⾃制实验器材进⾏检测有以下优势:
(⼀)功能多样,既有灯光提⽰功能,⼜有声⾳提⽰功能;并且通过亮起⼩灯的数量或⾳频的⾼低可以快速判断物体导电性的强弱。
(⼆)⾃制实验器材测试的范围⼴,能精确检测⽣活中常见的任何物体的导电性。
新检测器能充分吸引学⽣的注意⼒,增添实验趣味性。
四、实验原理
结合我校的科普特⾊,我重新设计半导体振荡电路,并尝试检测,最后,利⽤发光⼆极管、三极管、电阻、喇叭等常见的电⼦原件组装成新的检测器。
新检测器的LED 灯、喇叭会根据物体的导电性的强弱分别发出不同信息。
图1:“科普中国校园e 站” 图2:科普特⾊-电⼦百拼
图3:科普特⾊-pvc 电⼦制作图4:设计电路,测试视频。
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上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节《导体与绝缘体》这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导体与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内容。
本课是学生学习了电路出故障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物质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研究课,《导体与绝缘体》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的物质易导电,是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并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的知识。
通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学情分析今天学生们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做实验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很好的实验习惯,可以看出同学们很喜欢科学这个学科,喜欢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
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知、过、情(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概念。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检测更多的物体。
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归纳、提升科学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
形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提高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三个目标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重点: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概念和安全用电意识培养。
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来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概念,以及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用电的例子来给学生渗透安全用电的知识。
难点:探究检测物体的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学生演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努力创造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导体与绝缘体》实验教学说课稿郓城县东关小学邵长斌一、实验的地位与作用《导体和与绝缘体》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中的实验,该实验通过电路检测器辨别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这个实验是这一课中的重点实验,在引导学生安全用电这一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导体与绝缘体》实验让学生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与绝缘体概念。
帮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正常运用,达到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科学概念: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导体,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激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检测并认识导体和绝缘体难点:认识人体、大地、水也是导体四、原实验分析实验原理:利用小灯泡、电线、电池组装成电路检测器,用被检测物体连接两检测头,观察能否使小灯泡发光。
实验缺点:1、电流检测器灵敏度不高,对于水,湿布湿木头这样的导体无法使小灯泡发光。
2、学生直接用手触碰线路和被测物体可能会导致线路接触不良,从而会影响实验结论的有效得出。
五、改进后的实验分析针对以上情况,我将原实验进行了改进。
1、实验器材除了采用铁丝、铜丝、铝丝、木筷、棉线等生活中常见物体外,还加入了水、铅笔芯、湿木头、湿布、泥土、矿物等便于实验拓展。
这些物体来源于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把检测头的导线装上鳄鱼夹。
检测物体时直接用鳄鱼夹夹住,操作起来方便,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实验成功率、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实验过程也更加直观安全有效。
3、用发光二极管取代小灯泡,改进检测器。
对于检测不明显的水、湿布、铅笔芯等材料,使用改进的电路检测器来检测。
4、用人体验电球来验证人体也是导体。
由于人体连接到电路检测器中时,发光二极管并不能发光,这时需要使用灵敏度更高的人体验电球来检验,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人体也是导体。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一、说教材、说学情教材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
教材共两页。
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是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教材的重点是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实验过程,难点是究意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现在的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时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
学生前面几课已初步认识了电与我们生活联系,电的形成,电路等相关知识,本课继续围绕生活中有些地方希望有电,有些地方不需要有电,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有些物质、容易导电,它们被称作导体。
有些物质不容易导电,它们被称作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学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制定小组研究计划——进行实验检测猜想——整理记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准备1、每组学生一份材料: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材料,如电路检测器、玻璃、橡胶、钢管等25种待检测的物体和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有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准备,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说教学策略1、说教法①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学生教学。
四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具体形象。
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并运用课件动画图。
让学生置身于本课所描述的情景之中,缩短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
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也更容易接受。
②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
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2、说学法①猜想质疑探究。